此曲只應天上有,這首詩有2個盲點:前兩句是啥?我們理解的有誤

2020-12-27 奇聞趣談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句出自杜甫的絕句,果然是詩聖手中非凡品,這首詩可以堪稱詩中精品,詩詞雖然委婉含蓄,但是採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要表達的內容表達得淋漓盡致。被許多後生用在了不少讚頌美好事物的地方,包括《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也都用它作為開場白,但是,這首詩詞真的是一首讚頌詩嗎?

詩詞背景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著非常嚴格的禮考訂儀制度,就算是音樂,也要按照嚴格的等級劃分。有史書記載,在唐朝建立初期,高祖李淵就讓祖孝孫定製專屬大唐的雅樂,將出入人員按照不同的官位等級,演奏不同類型的樂器,逐漸形成了當時的規章法制,因此,一旦有人違背,就會犯下大逆不道之罪

而在761年,花敬定憑藉著自己在平定叛亂中有功,因此居功自傲,對一系列規章法制驕縱不懈,任由他的士兵大肆虐奪東蜀,甚至連朝廷都不放在眼裡,濫用天子才能使用的音樂,杜甫實在看不下去,所以才贈送他這首詩來諷刺。

詩中的「天上」其實代指的是天子,而「人間」代指的是普通平民,意思是這首曲子只有皇帝能聽;而普通平民是不能跨越禮教制度的,哪怕你花敬定再怎麼有功,也不能用。該詩全詩四句,前兩句具體且形象地描繪了樂曲,為寫實;後兩句將樂曲比作天上的仙曲,是一種瞎想,由實寫虛,虛實結合,烘託了樂曲的美妙之處。因此,後人經常用後兩句的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稱讚。

現代用法

在李兵寫的一篇名為:「此曲只應天上有」的文章中,他把歌隊比作能與天上的東西所媲美的東西,其原因是歌隊在希臘悲劇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悲劇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且具有一定的莊嚴性和神秘感。

朱強曾將特級教師賈志敏執教的《普羅米修斯》一課誇作「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的幾回聞」,當成是一種藝術享受,即表現了對賈志敏能力的肯定,也彰顯了《普羅米修斯》的精彩之處。曾經列寧聽力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後對高爾基說,這樣的曲子在人間是不存在的,這是非常絕妙的音樂。的確,這首巨作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了貝多芬對時代的認識以及意氣奮發的熱情。

以上幾位作家都將自己眼中美好的事物借用了杜甫先生的詩句來委婉地表達了出來,在這些作家眼裡,這首絕句堪稱是一首絕美的讚頌詩。

但是這麼多年以來,後兩句被用的人多而變得越來越有名,這導致了很多人不知道這首詩的前兩句是什麼,更加忽略了前兩句的寫作之妙。其實,前兩句就是: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描寫了動聽的樂聲,意為管樂之聲整日的飄揚在錦城的上空,一部分音樂隨著江風飄蕩在江面上,而一部分音樂跟著山間清風飛入了雲間,音樂和雲煙互相繚繞,如此之境,豈不美哉。

從表面來看,這首詩確實是一首看上去這首詩挺像是讚美之作,但是根據這首詩當時的創作背景來看,這首詩其實是一首諷刺詩。另外,仔細品這首詩就會發現,當時詩聖在創作此詩時其實還廢一番功夫,花了點小心思的。該詩第一句中的「日紛紛」表明,當時的管樂之聲很多,顯得太過吵鬧,說明這首詩不僅僅是單純而讚美詩了,因為很少有詩人會用這樣的方式寫讚美詩。

就拿當年的韓愈來說,當時的他天天被一個和尚纏著,讓他為和尚寫首詩,韓愈架不住和尚的厚臉皮,最終為他寫了一首《廣宣上人頻見過》,為了給和尚一個面子,這首詩從表面上看,那是句句誇人啊,但你要是細品,從第一「三百六旬長擾擾」就能看出,這首詩實則是在嫌棄和尚的死纏爛打之術。

杜甫這首詩也是一樣,因此,身在現代的我們,在應用和借鑑古人的詩詞的同時,應該只考慮詩詞在近百年發展的延伸意義,還是應該站在當時的創作者的角度,結合詩詞的創作背景,加以應用,都有待思考。

康震的開場是否有誤

在《中國詩詞大會》的一期節目中,一直以來名望很高的康震老師引用了詩聖的千古名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來開場,當時引起了很多內行人士的不可思議,他們甚至都不相信連康教授都會犯這種錯誤,雖然在這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用錯過這句詩。

之前一直以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是描寫音樂極其美妙的意思,但是根據這首詩當時的創作背景來看,才發現這首詩還有勸諷這一層意思,杜甫作為一名思想深邃的大詩人,寫這首詩應該有深刻含義,喻理深妙。

這首詩被說成是諷刺詩,不僅因為它的創作背景,因為當時杜甫贈送給花敬定的詩不止這一首,另一首《戲作花卿歌》,也同樣採用委婉的語氣來諷刺花敬定為人驕縱,居功自傲。而且,迄今為止,在文壇中絕大部分文學家、文史家,包括各朝代的文壇名家,都認為它是一首諷刺詩,但是到底它是不是僅僅是一首諷刺詩,這也只有當局者--詩聖才能給我們正確的答案

轉到康震老師這裡,以他多年的闖文壇經驗,以及他的學識水平來說,他是不可能會範這樣的錯誤的,那就更不會明知故犯了,所以說,在康震老師看來,雖然詩詞本身有諷刺的意味,但那只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用今天的需求來靈活應用,因此用「此曲只應天上有」來作為開場白,並不算是犯錯。

所有的東西都是在不斷發展前進的,包括經典的文學作品,我們是要保持它原來的樣子,但是也要讓它們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讓它們在不失去原有含義的基礎上,在現實中得到很好的應用。這樣既能展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引領現代文學的前進。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康震用「此曲只應天上有」開場,觀眾不信他竟會犯這種錯
    不過在近期的節目中,連康震老師都被指用錯了詩,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第5期的開場,康震引用了一個杜甫的千名名句作為開場贈語,他用的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聖出手,豈有凡品,這首七言絕句動靜結合、婉約含蓄,是唐詩中的精品。但多年來,因為後兩句太過有名,讓很多人忽略了前兩句的妙處。前兩句是描寫樂聲的動聽,管樂之聲整日在錦城上空飄揚,一半隨便著江風蕩漾在江波之上,一半你飛入雲間入了仙境,寫得一樣絕美。
  • 杜甫有一首詩,明明是在罵人,卻被當成誇人,其中名句經常被誤用
    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 杜甫晚年寫的這首罵人詩,被誤認為是讚美詩,其中兩句千古流傳
    在杜甫不少反諷的作品中,有一首卻長期被人誤解,以為是讚美詩,這首詩便是杜甫客居成都時所作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年近50),梓州(今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刺史段子樟謀反,攻佔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境內),自稱梁王,成都府尹部將花敬定平叛時表現勇猛,一時在蜀地有猛將之名,然而,花敬定是猛將卻不是良將,他居功自傲,驕縱任性,縱容士兵四處搶掠,禍害百姓,甚至犯了當時的大罪——目無君上,無視封建等級,越級使用皇帝專用禮樂。
  • 杜甫做客將軍府,寫下一首詩,後二首現在成為讚揚人的口頭禪
    從杜甫後來寫給李白的10多首詩,如《李白懷冬》、《李白憶春》、《夢李白二首》等,可以感受到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和對他的影響。杜甫後來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一方面與他的詩作數量關係很大,杜甫57歲去世時,他曾寫了近1500多首詩,當然這不是杜甫成名的主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也寫了4萬多首詩,但似乎我們對其中的任何一首都不熟悉。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詩,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詩,是婦孺皆知的千古名句。通常,我們對這兩句詩的理解是:夕陽無限美好,可是卻迫近黃昏,即將消失。在一般的理解中,這兩句詩傳達的是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感。在這樣的理解中,把「只是」理解成有轉折意的「但是」、「只不過」的意思。然而,有人認為,在唐代,「只是」並沒有表達轉折的「但是」的意思,而是「就是」、「恰是」的意思。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唐詩中很少犯此詩病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一個關於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問題。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是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一,不過,很多人閱讀這首詩的時候,會發現這兩句詩有點怪,似乎跟唐宋以後的五言詩不太一樣,卻說不出為什麼?
  • 杜甫的兩句名詩,罵人不帶髒字,現在常被用來誇人,你用對了嗎?
    杜甫的兩句名詩,本是罵人的,現在常被用來誇人,你用錯了嗎?杜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阿諛奉承還是言外有音?杜甫雖然生活於人人羨慕的唐朝,但是,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之際,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 杜甫一首「罵人詩」,短短4句話,不帶一個髒字,後兩句你經常用
    他們也是會罵人的,只不過他們就算是罵人,也是比我有文化的那種罵人。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罵人都不帶一個髒字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我們的詩聖寫過的一首詩。杜甫的一首諷刺力作,罵人於無形之中,以至於讓很多人都以為是誇人的,就是這首《贈花卿》。
  • 詩詞大會康震:錯用杜甫千古名句開場,這首詩大多數人都用錯了!
    原來在第5期的開場,康震引用了一個杜甫的千名名句作為開場贈語,他用的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從表面來看,這首詩確實是一首看上去這首詩挺像是讚美之作,但是根據這首詩當時的創作背景來看,這首詩其實是一首諷刺詩。
  • 王維這首詩單單題目就有23個字,用一首詩描繪出長安城的立體畫卷
    這首詩單獨看題目,整整23個字,讀的都有點暈,這麼長的題目也確實少見。我們先來看看題目是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要把這個題目拆開去讀,我用標點符號把它隔開,「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加了標點符號之後是不是再去讀就沒有那麼生澀了。
  • 「春宵一刻值千金」家喻戶曉,七旬大爺:你們的理解有誤
    蘇軾一生寫詩無數,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他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他的詩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如今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句詩就是出自蘇軾所寫的《春宵》。《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這首詩是蘇軾在春天的夜晚中有感而寫。春天的夜晚,盛開花朵的清香,月色醉人。
  •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夢はいつ空高くあるから 屆かなくて怖いねだけど追い糹殼けるの 自分の物語(スト-リ-)だからこそ諦めたくないほら 足元(あしもと)を見(み)てごらん 【來看看你的腳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 前(まえ)を見(み)てごらん【來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みらい) 【那就是你的未來】母(はは)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優(やさ)しさ 【母親帶給了我那麼多的溫暖】愛(
  • 杜甫用來罵人的一首詩,如今被很多人用來誇人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是「詩聖」杜甫的一句詩,如今很多人常常拿來形容那些美好的歌曲音樂、用來誇人。但是這個句子真的是在誇讚、是在表揚嗎?這句詩呢,出自於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此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嘗。頂級寫人美的20句古詩
    古詩相較現代文,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意境,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唯美的詩句,大家抓緊放進備忘錄吧,寫情書,誇人都用得上。《清平調詞》李白(唐)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 賀知章這幾首詩裡,有見景生情,有對人生感悟
    小時候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我就想,這個老爺爺一定很後悔年少離家吧,如今年已半百,回到這個生養的地方,心中應該有很多愧疚。想到這裡,小小年紀的我就決定,長大以後工作一定要常回家看看。《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這兩句詩有什麼深意嗎?
    是這首詩的名句,有人說,就是寫景的兩句詩而已,未必有什麼深意。也有人不這樣認為,相信王維這兩句隱含了禪機。我們先從這兩句開始,然後欣賞一下整首詩,看看哪一種人說的有道理。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一定是王維的作品關於這兩句詩,首先要說明的是:行到,不是行至。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第二首寫道:「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 當天,有人把陳令舉的《廬山記》拿給我看,我便邊走邊讀,看到其中說到唐代詩人徐凝、李白的詩,不覺好笑。 (註:李白寫的關於廬山的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望廬山瀑布》,原詩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 「廣陵散」:此曲天上來,終不留人間
    而嵇康最著名的「廣陵散」卻沒有傳下來,這可能是因為「廣陵散」本來就是來自天上的吧。到了晚上七、八點鐘的時候,天已黑透了,嵇康還沉浸在彈琴之中,忽然聽到空中有拍手喝彩之聲。嵇康並不害怕,而是問他是誰。那個人說他過去是嵇康的朋友,因為喜歡嵇康的琴聲,所以前來聆聽。嵇康認為此人不是鬼怪而是神仙,就與此人共同探討琴藝。頗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痛快。暢談至深夜,那人給嵇康彈了一曲。這一曲就是「廣陵散」。聽後,嵇康覺得此曲非人間普曲而是天上妙樂。
  •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裡這兩句詩有何深意?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前言這個問題本身不值得回答,只需把詩中的景物羅列一下即可。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楊萬裡的詩題是《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但是整首詩卻僅僅寫景,一句送別的詞語都沒有,為什麼呢?宋詩尚理,這首完全寫景的絕句,並不是簡單的寫景而已。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可見,楊萬裡這首詩很有深意。我們可以從朱熹的觀書有感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