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發書的老師,不滿意自己績效!體育老師,不滿意自己的績效!總有人不滿意自己的績效!主科老師戲言:我去幹,不要績效。
(一)不滿意的績效
呂老師,市區某中學的一名數學高級教師,當然已經多年不帶數學課了。雖然今年已經是50歲出頭,但看上去一點衰老的跡象都沒有,也就是四十歲的樣子。多年前因為其所在的高職校分流,到了目前學校任教,起初是教了幾年數學,後來發現他根本教不了初中!帶兩個班,結果120的滿分試卷平均分只有20多分。後來給他減掉一個班,平均分還是那麼多。家長、學生、班主任意見都特別大。但是,又不能不要,無奈之下,學校只能安排他每學期開學給孩子們發書,偶爾也幹點雜務,看樣子他是樂在其中的。只不過,據說今年的績效工資拿了9000元,他很不高興,找校領導理論,說自己如何敬業,如何在寒暑假的時候到學校加班分書。說真的,很多老師都覺得很詫異,他居然還不滿意績效?與他幹的活相比較,9000元是不少了。
讓人詫異的還有李老師,一個體育老師,在六個班滿工作量的情況下,她帶了四個班的課。算是不滿工作量了,即便是這樣,她還經常要求少帶課,理由是她年紀大,其實今年還不到50。拿到績效後,也去找領導反映情況,說自己拿的13000元,實在是太少了,完全對不起自己的工作。老師們同樣很詫異,不滿工作量,而且壓力不大,13000還少嗎?
(二) 他們為何不滿意自己的績效?
這兩位老師對績效工資的不滿,讓其他老師都感到很不可思議,覺得這兩位老師有點過。甚至有主科老師戲言:我去發書,績效不要一分。當然戲言歸戲言,我們不禁思考,他們為什麼覺得自己拿得少?我想主要原因是:
首先,他們都是高級教師。我們知道,教師的績效工資都是教師本人的30%工資扣除,比如今年教師績效平均13500元,那麼高級教師的平均數肯定要高於這個數字,所以作為高級教師的他們,當然覺得自己連平均數都拿不到,實在是太虧了。
其次,高估自己的貢獻。績效工資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事事都要求績效,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幹得多拿得少,所有人都高估自己的貢獻。但是績效工資的總量就那麼大,於是很多人覺得失望,他們覺得相對於貢獻更少的人,他們的績效太少,大家都喜歡去跟貢獻更少的人作對比。
(三)如何解決?
可以說,教師的績效工資已經被詬病多年,現在是逐漸演變成吃大鍋飯,拿平均數,穩定勝過一切,領導呢,誰都不得罪,可事實上,得罪的是那些幹得多的老師,傷了優秀教師。怎麼辦?績效究竟怎樣才合理?兩點:
第一, 建立真正的獎勵性績效。所有老師都認為現在的績效是自己的工資,拿得多覺得自己工作量大,拿得少的覺得沒拿回自己的工資,都不滿意。所以,要建立真正的績效工資。和公務員一樣,把教師扣除的30%還給老師,然後建立真正的績效。
第二, 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要敢於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最好是召開教代會,通過真正的績效制度,也就是法治不是人治,這樣領導也能夠脫身。
各位老師,你覺得以上兩位老師不滿意自己的績效是否合理?績效究竟怎樣才合理?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