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大便次數增多,肛門疼痛等是痔瘡的典型症狀,很多人覺得這種病要不了命,而且隱私部位,往往自行處理,隨便吃點藥了事。
殊不知,這些症狀並不是痔瘡獨有,直腸癌同樣有類似的症狀!
前不久,就有這樣一個新聞:23歲男子長期便血,由於症狀單一,以為是痔瘡犯了,年輕的他沒把這太當回事。沒想到在一次的體檢中,卻被查出他的直腸內長有多個息肉,腫瘤有五六公分大,經診斷,確診為直腸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腸癌,並且已經發現了遠處轉移的徵象,屬於癌症的晚期。
日常生活中,人們遇到排便出血後,往往有兩種極端:
要麼以為上火了,痔瘡老毛病又犯了,擦個藥膏吃點藥就行了;
要麼就是嚇得花容失色,魂不附體的,以為自己得了癌症。
那麼,這兩種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痔瘡和直腸癌之間的區別
1、排便次數不同
平常人一天排便一到兩次為正常;痔瘡患者也是每天一到兩次左右;但直腸癌患者就比較多了,普遍是四到五次,有些直腸癌中期患者每天排便可達到七八次,而且是長期持續幾年的。
2、排便後的感受
痔瘡患者排便次數多了或者時間長的話,會感覺到肛門很痛;而直腸癌患者多次排便後會感覺到還有,感覺排不完,這就是醫學上的裡急後重。
3、大便產生的氣味不同
瘡患者的糞便氣味和正常人糞便的氣味基本沒有太大差異;直腸癌患者的糞便會有腥臭味、腐臭味等。
4、便血的顏色以及流血量不一樣
痔瘡患者排便時的便血顏色是鮮紅的,一般有三種便血情況:
(1)紙巾擦拭時帶有一點點血跡,糞便四周附著鮮血。
(2)排便時伴隨血液一滴一滴排出,這是血量稍微多一些也就嚴重一些。
(3)還有一種最嚴重,排便時伴隨血液射出,這種就建議馬上前往醫院進行治療。
上述三種基本上都會引起肛門疼痛。
而直腸癌患者的便血通常為暗紅色或者紫紅色,有時候還會有粘液,很少出現滴血或者射血的情況。如果排便時發現糞便上有著線條狀的血液,這個時候就要警惕了,極有可能是直腸癌導致,需要去醫院做檢查來進一步確認結果。
直腸癌從早期到進展期,最主要症狀可能是便血,而且非常容易混淆。大多數在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一旦發現,很多已經是晚期。晚期直腸癌的症狀會出現腸梗阻、肛門腫塊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伴隨著厭食症、貧血、體重突然減輕等症狀。
因此,如果腸道出現以下這些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
重視「3多」
1.排便次數變多
直腸是腸管的最末的一段,上與乙狀結腸相連,下與肛門相連,當直腸癌出現的時候,癌細胞可能會反覆刺激直腸,從而引起腹瀉。
2.放屁次數變多
如果每天放屁超過15次,而且很臭,還有腹瀉、便秘交替等症狀,就要警惕直腸癌了。腸癌發展過程中其功能下降,氣體產生量增多,消化能力卻降低,很多人就會受到影響而出現放屁次數增多、屁臭的現象,有這種情況發生就應該儘早治療。
3.便血增多
當直腸癌出現的時候,癌腫很可能侵犯血管,就會引起大便帶血,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症狀很容易與痔瘡相混淆,很多便血的患者,一直在治療痔瘡,結果過了很久才發現是直腸癌,此時往往喪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另外,當排便習慣以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比如大便變細、變形、次數增多等,也要儘早就醫。
重視「3痛」
1、腹痛
明顯的腹痛感,是腸癌的信號之一。因腸道功能絮亂,或腸道梗阻導致腹痛、腹脹,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有逐漸加重的趨勢。不少腸癌患者還有腹部包塊的現象,這是腫瘤腸網膜以及周圍組織粘結引起的腫塊,性質不規則,有一定的活動度。腸癌晚期還會因為腫塊而難以活動。
2、背感
部分惡性腫瘤發展速度快,體積增大,受到影響局部會有壓迫或者牽拉影響,更容易感覺到後背部位疼痛。因此,有這種現象存在最好及時就診,防止腸道部位的惡性腫瘤持續發展。
3、肛痛
如果腫瘤長在肛門附近,就可能表現出肛門疼痛,這時候更需要我們仔細分辨是痔瘡還是腫瘤了。
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非常高,而且具有隱蔽性。如果去預防直腸癌,是一個永久的話題,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重視腸癌篩查
「直腸癌最主要預防是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當有家族病史、有息肉病史、有潰瘍性慢性結腸炎直腸炎的病史、有便秘的病史等這一類的病人要儘早通過糞便檢查或是通過胃鏡、內窺鏡的檢查來早期的發現直腸癌,這才是最主要預防直腸癌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楊世斌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 胃腸外科
40歲後,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每5-10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50歲後,每五年查一次乙狀結腸鏡/ 結腸造影/ CT結腸成像,每3年做一次大便DNA檢查。
近期,來自波蘭結直腸檢查計劃、超過16萬人的觀察研究再傳佳音:在長達17.4年追蹤隨訪期間,對於普通人群而言,結腸鏡篩查正常意味著較低的結直腸癌發病與死亡危險。
我國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篩查尤為重要。早發現、早治療可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