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戰鬥歷史原型是什麼?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他所代表的工程部隊在金城戰役乃至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振智從1951年1月28日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國,歷經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榮立了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金剛川正是張振智書寫英雄事跡的地方。
金剛山位於今朝鮮和韓國交界處。大部分山峰位於朝鮮境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
1953年夏季金城反擊戰打響後,敵人持續對這裡進行毀滅性轟炸。張振智帶領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據張振智回憶,當三連趕到金剛川時,距離上級要求通車的日子僅有8天。5月20日下午,張振智帶著大家察看地形,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經被炸得不見蹤影。
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金剛川》真實事件是什麼金剛川歷史原型故事
面對敵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擊,張振智等工程連官兵們將木排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黑寡婦」離去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
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
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據統計,為了炸毀這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但最終勝利是屬於志願軍的。
金剛川真實事件是什麼?
據悉,《金剛川》這部電影的確是根據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件改編的,就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電影之所以起了「金剛川」這個名字,也是因為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金城戰役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金城戰役是志願軍在陣地戰階段最成功的一次進攻戰役,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這也是志願軍火力支援最為充足的戰役。回顧整個金城戰役,志願軍一共集中了超過1100門火炮,消耗彈藥約3.6萬噸,其中消耗炮彈1.9萬噸,消耗的彈藥數量超過了志願軍前五次戰役的總和。
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5.3萬餘人,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裡,將南朝鮮軍4個師打殘,使得中朝方面在談判中贏得了先機,十分有力的促進了朝鮮停戰協議的籤署。而電影極大的還原了當時戰役的激烈場景,讓觀眾們能夠感受到當時那段炮火硝煙的歲月,正是有了無數志願軍烈士的犧牲和付出,才有了我們現在悠然自在的生活,如果不是他們浴血奮戰,為我們打拼,我們也不會擁有現在的和平。
電影在剛開始籌備的時候就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現在《金剛川》定檔,馬上就要和大家見面了,也讓期待這部電影已久的人們心情很是激動。雖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時光,但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牢牢記住這些英雄們的付出,他們的光輝事跡也將會永久載入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