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2020-12-23 騰訊網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全球變暖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挑戰之一。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打破了氣候系統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統中產生了額外熱量,導致溫度上升。海洋的容積巨大,比熱容高,存儲和吸收了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作為地球氣候系統的調節器,海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變暖的步調。因此,準確測量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成為認識全球變暖及其影響的關鍵。

現今常用的測量海洋溫度的儀器和方法包括XBT拋棄式探溫儀、船載CTD溫鹽深觀測儀、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以及衛星測量方式。其中,Argo觀測網由4000多個散布於全球海洋的衛星跟蹤浮標組成,單個浮標每10天對海洋頂層2000米進行溫度測量,獲得的數據遠遠超過船載測量以及其它儀器設備觀測的總和,是研究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最重要的數據來源。Argo觀測網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全球海洋溫度監測能力,但仍存在諸多局限性:Argo只能採樣2000米以上的海水,對於佔全球海洋體積一半以上的深海則無能為力;海洋中存在大量小尺度(百公裡級)渦旋,Argo觀測網密度不足以分辨這類複雜的動力學過程,進而可能導致整體觀測模型的偏差;此外,Argo觀測網於2000年左右啟動,早期浮標數量較少,觀測密度低,更早時期則沒有任何觀測數據。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缺乏,嚴重製約了全球海洋溫度變化的研究。

針對該問題,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後吳文波、助理教授詹中文以及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聯合物理海洋學家,提出了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通過T波波速的變化來精確獲取深海海溫變化。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Science上。海底地震激發出的彈性波在海底轉化為聲波,經海洋聲道內遠距離傳播後到達海岸附近,再次轉為彈性波,並被地震儀檢測到,因為晚於P波和S波抵達地震臺站,因此也被稱為第三個到達的波(Tertiary Wave),簡稱T波。這裡的海洋聲道(SOFAR,Sound Fixing and Ranging Channel)是指海水淺層由於壓力、鹽度和溫度的綜合作用形成的聲波低速層,表現出波導的性質,可將聲波束縛於其內傳播,由於能量損失很少,可以傳播長達數千千米的超遠距離。

上世紀七十年代,聖地牙哥大學的Walker Munk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Carl Wunsch教授就已經注意到海洋聲道的波導特性,提出了利用海洋聲波對大洋環境變量進行成像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理論論證。他們在海洋中設置人工源,在百公裡以外的距離接收聲波,通過測量聲波到時,反推海洋溫度及鹽度等變量的空間分布(Munk and Wunsch, 1979)。全球變暖議題的提出及其緊迫性,使得該方法在監測大尺度海溫隨時間變化中得到重要應用。例如,1996年發起的著名海洋天氣聲學測溫計劃(Acoustic Thermometry of Ocean Climate),成功地監測了1996-2006年間北太平洋大尺度溫度變化。該方法監測精度高,可通過大尺度平均效應有效壓制小尺度渦旋擾動因素,成本也低於傳統方法,然而由於環保問題、經費限制以及學科間交流障礙等原因,相關研究一度停滯。

圖1 地震波測量海溫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區域內地震事件與臺站分布情況

吳文波等人提出的方法利用天體地震激發的T波替代了人工震源產生的聲波,繼承了原方法高精度的優點。但由於天然地震的震源位置和發震時刻難以精確測量,無法直接利用絕對到時獲取海水溫度變化。通過利用天然地震中出現的重複地震事件,作者們巧妙克服了這一難點。他們收集了2005-2016年間發生在蘇門答臘地區的4272個天然地震在3000km外印度洋中部迭戈加西亞島上DGAR地震臺T波波形記錄,以及位於馬來西亞、印尼和澳大利亞的KUM、PSI和WRAB三個參考地震臺上的P波和S波記錄(圖1)。蘇門答臘地區是全球著名的地震活躍帶,澳大利亞板塊向巽他次級板塊的碰撞俯衝,產生了大量地震活動,包括2004年9.1級蘇門答臘地震及2005年8.6級尼亞斯地震。DGAR是著名的T波臺站,迭戈加西亞島陡峭的海底地形可有效地將海洋聲道內的聲波轉化為彈性波,這些都為T波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作者利用波形互相關方法檢測出901個重複地震事件組成的2047個重複地震對。三個參考臺站數據則被用來判定重複地震,同時也可幫助精確測量兩個重複地震事件的相對發震時間,解決了發震時刻難以精確測定的問題。再使用相同的波形互相關方法,就可以準確測量兩個重複地震事件產生的T波到時變化,進而重構出研究期間內T波到時變化的時間序列(圖2)。

圖2 反演重構得到的T波走時異常時間序列與對應的平均海洋溫度變化

作者還利用二維譜元法進行了彈性波場模擬,獲得了T波對海水溫度變化的敏感核函數。結果表明T波到時變化在±0.4s以內,對應的平均海溫變化範圍為±0.08°C,與傳統物理海洋學觀測及大洋環流模式結果高度吻合。不僅如此,T波測量結果還獲取了一些Argo及ECCO模型由於時空解析度低而缺失的海溫變化特徵,尤其是2005年8.6級尼亞斯地震後發生的大量餘震,可提供準單周甚至天尺度時間解析度的平均海溫變化。該項研究揭示了赤道東印度洋的深層海水溫度存在準雙周、半年和年周期等變化,而且新方法測量得到的溫度存在十年的線性增長趨勢,明顯高於Argo和ECCO的研究結果。對於研究中T波採樣到的區域而言,Argo和ECCO給出的估計分別是每10年0.026°C 和 0.039°C,而T波結果為每10年0.044°C,給出的變暖趨勢高出Argo測量結果50%。誤差分析表明T波到時變化主要是由海洋溫度變化引起,鹽度變化及洋流因素遠小於溫度造成的海洋聲速變化,其海洋溫度變化的測量精度可高達0.006°C。

圖3 地震波測海溫方法在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測量應用中的潛力

用地震波給海洋測溫具有諸多優勢,包括對1000-4000 m的深海溫度變化敏感,可以彌補Argo對深層海洋(2000 m以下)採樣的不足;可以作為獨立數據檢測Argo數據產品並指導未來Argo浮標的施放;對Argo觀測網形成前地震數據的利用有望填補早期海溫測量的空白。聯合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Organization)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建有水聽器臺陣和T波臺站,積累了近二十年的高質量T波數據,充分挖掘這類歷史數據, 可有效融合互補其它類型的實測數據。除此之外,極地地區擁有大量頻繁發生的海洋聲波源(例如冰震),開展極地海洋聲波觀測可為相關區域海冰研究提供機遇。而未來藉助更先進的光纖水聽器觀測網等設施,可進一步提升該方法的應用潛力。利用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具有環保、高精度、低成本、可追溯歷史變化的優點,為大尺度海洋溫度變化的監測和全球變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展示了地震波測量海溫方法在赤道印度洋地區應用的可行性及其優勢,在全球更多地區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Wu W, Zhan Z, Peng S, et al. Seismic oceanthermometry[J]. Science, 2020, 369(6510): 1510-1515.

Munk W, Wunsch C. Ocean acoustictomography: A scheme for large scale monitoring[J]. Deep Sea Research Part A.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1979, 26(2): 123-161.

ATOCConsortium. Ocean climate change: Comparison of acoustic tomography, satellitealtimetry, and modeling[J]. Science, 1998, 281(5381): 1327-1332.

(撰稿:吳文波/加州理工學院,李娟/地星室)

相關焦點

  • 溫度是多少?
    溫度大約是多少?有沒有動物存活?馬裡亞納海溝下一萬米處是什麼樣子?抵達過馬裡亞納海溝一萬米處的考察器械並不多,前蘇聯是最早測出馬裡亞納海溝有11034米深度的國家,主要是通過「維塔茲號」考察船的回波測量技術得出深度值,並在當時將這個深度位置稱為「裡亞納深凹」。
  • 地核溫度從何而知?簡單易懂的科普你值得擁有!
    儘管內核溫度高的離譜,壓力仍能讓這些金屬物質處於固態。專家們根據科學研究成果推論:地球內核的溫度高達一萬零八百華氏度,換句話說,地球內核的溫度幾乎與太陽表層溫度相近!但科學家們又是如何知道地核究竟有多高的溫度的呢?他們又看不到。更不能挖的足夠深再用溫度計去測量。儘管地核就在我們腳下,我們卻別無他法。
  • 深海萬米有生命存在嗎?
    最早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測量的是英國的挑戰者二號,測回的深度是10863米。緊隨其後對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進行測算的是蘇聯的科考隊,得出的深度是11034米,但是這個深度在未來的測量中沒有再被測出,因此科學界對這個值的普遍認可度非常低。
  • 手機也能測量物體溫度你知道嗎?
    從前,我們一提到測溫,就會想到測溫儀,通過測溫儀就可以得到物體的溫度,不過不少小夥伴們的家裡都沒有測溫儀,但近期發布了一款手機,這款手機將測溫儀的功能也安裝了手機上,對準目標物點擊測量,屏幕上就會顯示出目標物的溫度了。
  • 地核很熱,因為地球熱量難以流失,至今還保存著45億年前的溫度!
    地球自己製造了更多熱量在過去的幾十億年裡,地球的溫度可能下降了幾百度,但現在地球接近穩定的溫度狀態,因為它在內部自己產生熱量。換句話說,自從數十億年前地球形成以來,它一直在失去熱量,但現在它產生的熱量幾乎和它失去的一樣多。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地震波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
  • 歷經46億年,地球核心溫度仍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這是為什麼?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熔巖就來自地殼之下,溫度高達900~1400攝氏度。越深入地球內部,溫度越高。科學家綜合各方面的數據,發現地核的溫度大約在4000~6000攝氏度左右。要知道,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地球誕生了這麼久,經過長時間的冷卻,為什麼內部溫度還這麼高?這得從地球內部的情況說起。
  • Science 中文摘要 23 January 2015
    固體地球物理學已經到達一個發展階段,可以測量地殼垂直運動並建立意義明確的模型,地球深部構造的圖像也可以達到愈來愈高的解析度。同時,巖石圈力學特性的量化也取得了新進展(巖石圈為地球的外層皮膚,依據一般定義,它包括地殼和軟流圈上部固態但有彈性的上地幔)。巖石圈扮演了將地幔動力作用效果傳遞到地表的媒介角色。有了這些新進展,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板塊內陸與大陸邊緣令人困惑的地貌特徵。
  • 精準的矽晶片溫度檢測——顯示測量精度為±0.1°C
    正如Thomas Seebeck在1821年發現的那樣,它們基於兩個結點之間產生的電壓,每個結點都由不同的金屬構成,放置於不同溫度環境下。對於K型熱電偶(由鎳鉻合金和鎳鋁金合金製成)來說,它輸出約41 μV/°C的電壓,可用於測量超過1000°C的溫度。但是,塞貝克效應依賴於兩個結點之間的溫度差,因此,在熱端測量相關溫度時,冷端必須持續測量已知的溫度。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7.Science:揭示輪狀病毒通過ADP信號誘導細胞間鈣波doi:10.1126/science.abc3621; doi:10.1126/science.abf1914輪狀病毒在世界各地的兒童中引起嚴重的腹瀉和嘔吐,但對這種病毒感染如何引起這些疾病仍知之甚少
  • 深海「約會」 協同「作戰」 探秘「海怪」
    原標題:深海「約會」 協同「作戰」 探秘「海怪」——「科學」號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亮點解析 新華社「科學」號7月29日電(記者 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29日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任務,抵達深圳補給。
  • 【中國科學報】挺進深海大洋的探索者
    然而,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海洋科研基本上局限於中國近海,對西太平洋環流及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幾乎沒有觸及,深海研究領域依然空白。  NPOCE合作計劃啟動當年,在國家重大基金支持下,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在太平洋西邊界流區成功布放了兩套深海測流潛標,獲得了連續4年的海流實測數據,直接測量到棉蘭老潛流和呂宋潛流, 2014年又在北赤道流區布放潛標直接測到北赤道潛流。  2010年開始布放的6100米深海潛標,是我國在太平洋首次成功布放的最大深度潛標。
  • 深海壓力那麼大,海底生物為什麼沒被壓死?| 趣問萬物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超級高壓鍋」裡卻依然活躍著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除了無處不在的微生物,甚至還有體格不小的魚類等動物,比如活躍在6000米深海之下的鈍口擬獅子魚。鈍口擬獅子魚 | 圖源:Wang, K. et al. (2019)科學家發現,這些深海魚在演化過程中索性丟掉了容易被擠爆的魚鰾。
  • 油浸式變壓器繞組溫度測量難嗎?——民熔大牛帶你通徹它的原理
    變壓器繞組溫度對絕緣材料的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繞組溫度過高會導致絕緣材料加速老化,降低絕緣性能,影響變壓器的可靠運行。因此,對變壓器繞組溫度的測量和實時監測是非常重要的。由於變壓器繞組處於高電位狀態,直接測量繞組溫度必須克服絕緣和電磁幹擾等問題。
  • 鮑哲南等《Science》電子皮膚:離子弛豫動力學的人工多峰受體
    從離子弛豫動力學的分析中得出了兩個變量:電荷弛豫時間作為不敏感的固有變量來測量絕對溫度,而歸一化電容作為對溫度不敏感的外部變量來衡量應變。具有簡單電極-電解質-電極結構的人工受體可以通過僅在兩個測量頻率下測量變量來同時檢測溫度和應變。類似於人皮膚的多峰受體陣列,稱為多峰離子電子皮膚(IEM-skin),可在各種觸覺運動(剪切,收縮,張開,扭轉等)中提供實時的力方向和應變曲線。
  • 華為申請專利主要用於測量顯示人體、物體溫度
    日前,根據網間爆料的信息顯示,華為已經申請了用於測量和顯示人體、物體溫度的專利,由此推測,該功能距離成為未來華為手機的標配應該不遠了。日前,根據天眼查顯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於11月17日公布一項名為「帶溫度測量及顯示結果圖形用戶界面的手機」的專利,該專利於2020年3月31日申請,11月17日正式公開,專利類型為外觀專利,公開號為 CN306175428S,根據摘要顯示,該外觀設計產品的手機用於通信、運行程序、處理數據等,設計要點在於屏幕中的圖形用戶界面,圖形用戶界面在產品中區域是手機的顯示屏內
  • 怎麼測量?溫度到底是什麼?
    又是如何測量的呢?溫度到底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溫度」的故事。1. 溫度的實質是什麼?這也差不多是太陽表面的溫度。溫度再往上升,化學結構將不復存在,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被分開,物質呈現出一種等離子體形態。28000度,是閃電的溫度,它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等離子體。1600萬度,太陽核心的溫度,核聚變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技術人類皮膚上有各種各樣的觸覺感受器,可以檢測到熱或冷的溫度以及其他觸覺,例如捏、扭或推等。人類通過這些感受器,可以區分機械刺激和溫度。目前製造出的傳統電子皮膚,在測量溫度時,如果向皮膚上施加機械刺激,就會有較大的誤差。
  • 《Science》:用光(雷射)映射量子結構以釋放其功能
    他們同時還可以提升量子計算的運行溫度從接近絕對零度到室溫的條件下工作。如今新的量子材料的研製與發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Rupert Huber說到,他是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目前是該實驗工作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