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狂草氣勢形態回歸自然感悟於東漢崔瑗《草書勢》

2021-02-08 大狂草

 崔瑗《草書勢》,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篇系統論述中國草書形態和氣勢的開山之論。整篇經典的核心,歸根結底就是論證中國草書的實質是書法自然!

 崔瑗,字子玉,公元77年-公元142年。東漢著名書法家、文學家、學者。

書法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 中國草書第一種書體章草的創始人是西漢史遊(公元前48~前33),可惜他沒有給我們留下書法經典。真正留下經典,教導我們應該如何書寫草書的第一位祖師爺,是東漢大書法家崔瑗。

 崔瑗是中國書史上第一位撰寫草書經典《草書勢》的祖師。沒有他,就不可能產生之後的張芝、王羲之、張旭、懷素這四位書法聖人。他的《草書勢》,文見《晉書》卷三十六《衛恆傳》。他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

 漢末張芝取法崔、杜,其書方得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成為中國草書第二種書體---今草的創始人,被譽為史上第一位「草聖」。然而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筆者認為,張芝自雲並不是謙虛,而是客觀的。因為草聖張芝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自己非常明白,若把自己的書法和祖師崔瑗《草書勢》所描繪的草書應有的形態和氣勢及其意境進行對照,確實還有較大差距!

 讓我們來看看崔瑗《草書勢》!

   《草書勢》原文: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

一冰釋文:

 書法文字的興起,最早開始於倉頡;他描繪那鳥獸蹄跡,用來確定象形文字的書寫方法。到了後世,作為標準的書籍越來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許多不常見的事,治理國家事務也有許多變化。因此,官員的事務雜亂了,就要抄寫很多文章;考慮到僱傭很多輔助書寫的人均寫隸書,對過時的文字要進行刪繁就簡。草書的書寫方法,就是要繼續簡化省略;要順應時勢向人們表明意思,使用在倉促緊迫之時。同時起功效加快之用又與篆隸共使,愛惜了時間又節省了精力;這純粹是節省和簡略方面的變化,為什麼一定要堅守古老的體式呢?

   《草書勢》原文:

 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黑知)(黑主)(黑南),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後奇。或凌邃惴zhuì慄,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絕筆收勢,餘綖糾結。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xī;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仿佛若斯。

一冰釋文:

 觀看那草書的章法和形象,文字的俯仰低昂都有它特有的儀態和法則;方的字形不中矩,圓的字體不中規。(筆者註:中規中矩不顯靈動,不規不矩方顯神奇)有些字是抑左揚右,左矮右高、左小右大,看去象是傾斜的;有些字像獸踮起腳跟鳥聳起身子,意向在飛走離去;有的字像狡兔遇暴驚恐萬分,顯示急將逃跑又還未逃的形態。或者(黑知)①(黑主)②點(黑南)③,形狀似連珠,筆斷還意連;有的字像禽獸憤怒又有憂愁,有的字散發飄逸又體現離奇的情景或迫近深邃而表現出既憂愁又恐懼而肢體顫動的情形,如據高處面臨危難,而旁邊只有細小的不正當不安全的東西可依附,似螳螂抱著枝條,斷筆收勢,餘畫纏繞而結束;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汁,沿著那裂縫的邊緣險惡進行;有的像那騰蛇入穴洞,頭進去了尾還垂在外面。所以遠看它們,那水深啊崩流的氣勢啊像洶湧的波濤傾岸奔涯;靠近細察它們,那書法的筆勢之妙連一畫都不可以改動。多少精深要妙之處,只有站在高處時才能從中領悟那書勢微妙適宜的方法。這裡略舉幾個比較明顯的書例,草書勢差不多就是這樣!y

註:文內標註的①②③均系現有字典尚未收入的文字。

 

感悟

 奇哉!妙也!原來草書祖師爺要求和想像的中國草書竟是如此之神奇,如此之微妙!崔瑗《草書勢》把我們引進了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空間。那千姿百態的景象,無限美好的自然,微妙的意境,早在東漢,祖師就要求草書進行體現。再看那遠古文祖倉頡造字也是源於自然,始於象形。由此可見,中國草書的實質是書法自然。只有書法自然,將大自然千姿百態的景象體現在書法中,才是千古不易的草書筆法!

 時隔一千八百多年的今天,重溫祖師爺的教誨令人神往!大狂草書體旨在回歸自然,讓書法祖師當年的夢想成真,為書法祖師爺圓夢,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符號」;只有把今天成熟的漢字依據一千多年來書法先賢約定俗成的草書規則同時書寫出更高意義上的象形和自然,才是實現書法祖師遺願的最好方法。

 

 「座右銘」這種國人常用來自我激勵的文體,始自崔瑗。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座右銘是崔瑗所作。全文如下:「無道人之短,無說已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藏。在涅貴不淄,暖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文選·〈座右銘〉》呂延濟題註:「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淳化閣帖編入崔瑗《賢女帖》書法:

釋文:賢女委頓,積日治此,為憂懸憔心,今已極佳,足下勿復憂念。有信來數附書知聞,以解其憂。

 


相關焦點

  • 東漢崔瑗《草書勢》
    崔瑗《草書勢》,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篇系統論述中國草書形態和氣勢的開山之論。整篇經典的核心,歸根結底就是論證中國草書的實質是書法自然!
  • 崔瑗《草書勢》
    所以遠看它們,那摧崩的氣勢呀像洶湧的波濤傾岸奔涯;湊近去察看它們,畫也不可移。它的要妙之處,就在於當其時其畫採取的適宜的做法。這裡略舉大概,仿佛就如此吧!()中的字打不出來,表示兩字合為一字。(黑知)(黑主)(黑南):均指草書下點筆勢。
  • 秦漢書論——崔瑗《草書勢》
    書法方面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撰有《草書勢》,文見《晉書卷三十六·衛恆傳》。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 (《草書勢》/局部)東漢崔瑗的《草書勢》,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時代最早
  • 崔瑗|草書勢
    在書法理論史上,有確切記載的「勢」最早出現在東漢前期的書法家崔瑗的《草書勢》中。
  • 草書勢-崔瑗
    略舉大較,仿佛若斯。[注]《草書勢》,崔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年輕時遊學京都洛陽,與張衡、馬融等為伍,官至濟北相。崔瑗書法師法杜度,擅長章草,在書史上地位顯要,人稱崔、杜。《草書勢》是談論草書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
  • 一冰大狂草的攀登路
    1964年至2000年,書法從唐入晉,由顏柳楷書進到羲之行書,廣涉古人碑帖,苦練楷行書法之功性;2000年後書法由晉返唐,又有15個春秋,深入名山大川,感悟自然;在學習秦漢晉唐李斯、蕭何、崔瑗、蔡邕、鍾繇、索靖、衛鑠、王羲之、孫過庭、張旭、懷素等人之筆法經典基礎上,重點研習唐代草聖張旭、懷素之狂草墨跡,書道發生重大飛躍;加上對《易經》《心經》《道德經》和《孫子十三篇》的感悟,寫出了《論中國草書溯源與發展
  • 草書之美,美在哪?1900年前,書法家崔瑗總結了3個關鍵
    草書雖好,但是呢,由於它有一套獨立的寫法標準和審美追求,欣賞起來並不像楷書和行書那樣方便。欣賞草書,應該關注哪些方面呢?或者說,草書之美,美在哪呢?1900年前,書法家崔瑗曾總結了3個關鍵。崔瑗(78-143),東漢著名書法家,擅長草書。和衛恆提到的那位杜度齊名,名稱「杜崔」。
  • 解讀 崔媛:《草書勢》
    略舉大較,仿佛若斯。[今譯]文字的產生,開始於蒼頡,他描繪那鳥獸蹄迒之跡,用來制定文字。到了後世,典籍越來越多;時世有許多不常見的事,政治有許多權變;官事荒疏了,因為要抄寫文章;有很多輔佐書寫的隸人,刪簡舊文字。草書的法則,大概還要簡略;順應時勢表明意思,用於倉促緊迫之中;功效加快,與篆隸同樣地使用,愛惜時間節省了精力;這純粹是簡略方面的變化。
  • 狂草,應該這麼寫!
    草書寫得狂放不羈,被稱為大草,也稱狂草,狂草是唐代張旭首先創造出來的,後又有懷素加以推波助瀾,狂草逐漸被人們所認可。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狂草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深得歷代書家的鐘情和喜愛。狂草以狂放不羈、瀟灑恣肆、飛動張揚為特性。以強烈的節奏感和翻江倒海的氣勢震撼人心。由於狂草多是書家草書技法高度純熟後的極致發揮,行筆極為放縱,線條連綿不絕,筆畫省簡之甚,都到了極點。
  • 崔瑗《草勢》
    (袁昂《古今書評》)崔瑗的《草勢》收錄在西晉衛恆(?-291)的《四體書勢》一文中。如果《草勢》真為崔瑗所作,則可認定其為現存的史上首篇書論了。       【原文】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剿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
  • 【藝術人生第195期】心手雙暢意縱橫——王智斌的草書創作
    所謂「大草」,亦稱「狂草」,是指線條連綿、迭宕起伏的一種草書形式。 當代,可謂是草書的盛世。古往今來大約從沒有時代像今天這樣有如此多的人熱衷於草書。這種情形似乎在近2000年的東漢末期出現過,但那隻局限於個別地區,這個地區便是甘肅的敦煌。其時,敦煌出現了一位放棄高官厚祿,痴迷於草書,視草書為生命的書生——張芝。
  • 草書難在書寫狀態的法度自然
    我們認為草書難在法度、難在筆力、難在速度、難在章法,都有道理。其實,草書最難的是書寫狀態下的法度自然,這種融法度、性情、技巧於一體的自然天成,應是草書的最高境界。
  • 怎樣學好草書
    寫好草書有哪些技巧呢?下面主要談談什麼是草書以及寫好草書的方法。 中國書法所說的草書,不是潦草的寫法,而是一種規範寫法的獨立書法形式。草書是典型的線條藝術,具有高度概括與抽象性,形似龍蛇飛舞而又神採飛揚,精神煥發,這就是草書的魅力。 草書入門大全 一、什麼是草書?
  • 顛張醉素」草書比較研究 文/張文翰
    顯然,上面這段話作者從大的方面勾勒出晉、唐、宋、元、明等各個時代的書法長短,彰顯一種「比較書法」的大框架,通過書法比較讓人有辯證地認識書法在各個朝代所展現的姿態和精神。那麼「顛張醉素」似乎成了一個書法中「草書」的代名詞,一提到這個詞不由令人便想起「狂草」。
  • 草書: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
    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於。」據此故有草書緣起於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於草稿的字體,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但此種草書,僅能說是古篆(當時使用的字體)的草稿,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
  • 書法藝術化的巔峰——「不破不立」的狂草
    甘中流在《草書津梁》中提到:「從字形看,張旭、懷素的草書(狂草)繼承了王獻之的『一筆書』,字與字之間相鉤連,有時整行字字相連,字的姿態隨筆勢任意變化、簡化,可識程度更低;從筆法看,由於書寫迅疾,又要達到圓轉自如、筆力遒勁的效果,他們對筆法進行了彈精竭慮般的體思與錘鍊」不難看出狂草繼承了今草尤其是「一筆書」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將連筆發揮到極致,從而使字形更為簡潔,甚至變形誇張以致無法辨識,狂草是草書系統中最具表現力的藝術形式
  • 從章草到今草:兩漢魏晉草書的歷史
    漢代的草書,一般被稱為章草,王羲之以後的草書,被稱為今草。而今草中那種氣勢更加奔放、連綿,幾乎一氣呵成的草書又有狂草之名。西漢草書,古人從來沒有見過,20世紀以來,憑藉考古學發掘的收穫,今天可以見到一些珍貴的西漢草書作品,如《神烏賦》、《公羊傳磚》,及居延漢簡等漢簡中的西漢草書作品。《神烏賦》1993 年出土於江蘇連雲港東海尹灣漢墓中,賦的竹簡共 21 枝,全篇約六百四十餘字。
  • 一冰書法求索之路: 由楷行入草直登大狂草
    一冰大狂草的形成,風風雨雨,歷時
  • 狂草之狂,在於不狂
    狂草,是「揮毫落筆如雲煙」的癲狂狀態,是「急雨旋風之態」的氣勢。而其實,狂草之狂,在於不「狂」,也就是說,狂草需更加守規矩,才能狂出風範!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
    所以,草書在使轉中就出現較多的弧環、圓環和角環線。2、筆勢連綿在草書中筆畫連接的線稱為牽絲,氣脈相貫的線稱為飛渡或引帶。這些牽絲或飛渡使筆畫之間相互纏繞,字與字之間形成連綿不斷的氣勢,這是草書的一個明顯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