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第一,曾擔任校海洋知識協會會長,獲得中國高校地理科學展示大賽全國二等獎。全國海洋知識競賽「三等獎」,獲國家獎學金1次,國家勵志獎學金2次,保研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今天一起走進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2020屆畢業生韓旭,堅守專業初心,紮根祖國大地的故事↓↓↓
沉下心,讀祖國河山萬卷書
初到桂子山時,韓旭還是一個對「地理」不甚熟悉的理科生,對他而言,愛上地理就是認識她和了解她的過程。「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土壤地理學」等專業課程讓韓旭一步一步建立起自然地理學的知識體系。古人有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地理人來說,讀「自然之書」也非常重要。
三峽野外實習考察
海螺溝一號冰川野外實習考察
除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外,親身實地的野外考察則更讓韓旭充滿熱情。在三峽,他看到過長江切開了數億年前的花崗巖山體;在神農架,他捧起一把記錄千年來環境變化的泥炭土,聽它訴說著日益變暖的全球氣候;在貢嘎山,他撿起一塊冰川送來的礫石,對眼前好似銀河般的冰瀑布嘆為觀止……
野外考察——土壤剖面觀測
野外考察並不是只有看起來的「酷」,背後也充滿了危險與艱苦。韓旭回憶起野外考察的生活:「所去皆是無人問津的蠻荒之處,路要靠自己開、山要靠自己過。有時候扛著器材一整天,中午只能是饅頭鹹菜對付;有次在野外被蜂蟄傷,差點從溼滑的山坡上跌落……」披星戴月、尋山問水,沉下心,讀祖國河山萬卷書讓韓旭領略到劉盛佳老前輩所言的「地理之美」,也看清了自己初心。
俯下身,擔華師地理人使命
「地理科學是面向國家需求的,地理學者是有家國情懷的。」這句老師曾在新生研討課上所講的話一直深深影響著韓旭。立足專業,心繫家國,行勝於言,盡力發熱,成了韓旭不變的堅守。
他關注美麗鄉村、關心三農發展,多次參加野外考察,探究武漢市山地的水土流失問題,從地質地貌角度揭示了土壤侵蝕的過程與機制;他調查江漢平原農田氮磷汙染的時空分布及汙染源,指出汙染的痛點;他用遙感監測中國和寮國合作建設交通廊道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提出生態保護意見;他在農機租賃、農業信息整合、農家樂等方面的作品多次獲得省級、校級榮譽。韓旭覺得,身為地理人,應該將自己的所知所學服務於國家需要。
大二時,韓旭作為「華師校賽」冠軍參加全國海洋知識競賽。在海洋知識競賽中,他被全國各高校海洋學子們對祖國大海的無限熱愛所感動。返校之後,倍受鼓舞的韓旭對我校學生海洋意識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結果卻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此並不了解。於是,韓旭決心儘自己所能宣傳普及海洋知識。他競選成為學校海洋知識協會會長,隨後舉辦「海洋文化宣傳周」、開辦「海洋講堂」……一年後,不僅海洋知識協會社團獲得了校級榮譽以及團支部的表彰,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團當中學習、宣傳海洋知識。
2019年6月,韓旭和另外兩名選手赴三亞參加全國海洋知識競賽。最終的比賽結果沒有讓韓旭失望,兩名選手雙雙進入全國十強、斬獲一等獎,創造了我校歷史最佳戰績。「借比賽這個機會,我們還跟北京、青島等全國各地的海洋學子們討論決定,共同助力高校海洋宣傳教育,為我國的海洋強國事業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
韓旭始終堅信:「俯下身子、紮實奮鬥,才算得上不忘初心、才無愧於華師地理人的使命。」
紮下根,青春獻給專業初心
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韓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青藏高原——這個「放下小我,成就大我」的地方。「既然選擇了紮根,那就去最艱苦的地方,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大二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來校做關於泛第三極研究的學術報告。從那時起,被稱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便開始吸引韓旭。百萬年來高原的環境如何變遷、全球變暖背景下高原生態系統有何響應、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脆弱的高原環境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進入韓旭的視野。老師告訴他,在青藏高原開展野外考察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內最危險、最艱苦的,高原反應、物資短缺、荒涼孤寂,甚至連洗澡都要驅車數百裡才能如願……對於一待就是幾個月的科研人員來說,這都是對意志力最艱巨的考驗。
老一輩科學家們在高原上樹立起了一座座豐碑,「勇攀高峰、艱苦奮鬥」的青藏精神成為韓旭強勁的動力。「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越能鍛鍊人,也越需要人。」於是,韓旭選擇保研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選擇為高原綜合考察盡一份力,而他的導師正是當初為他打開青藏研究大門的陳發虎院士。「選擇高原並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在看清前路困難重重之後,仍然正念精進、不忘初心。」
在中國科學院高寒生態與人類適應重點實驗室,韓旭提前「開啟」了研究生模式:參與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分隊浮選樣品的分選鑑定工作與植矽體樣品的前處理工作,統計了數百個高原古人類遺址的測年數據。
桂子山上
韓旭的學習生涯暫時告一段落
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守護會一直繼續
……
來源:華中師大宣傳部輿情與新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李亭豫 文字:陳佳雯 郝日虹 審校:劉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