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專業第一,從華中師大保研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太酷了

2020-12-16 校園快報

專業第一,曾擔任校海洋知識協會會長,獲得中國高校地理科學展示大賽全國二等獎。全國海洋知識競賽「三等獎」,獲國家獎學金1次,國家勵志獎學金2次,保研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今天一起走進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2020屆畢業生韓旭,堅守專業初心,紮根祖國大地的故事↓↓↓

沉下心,讀祖國河山萬卷書

初到桂子山時,韓旭還是一個對「地理」不甚熟悉的理科生,對他而言,愛上地理就是認識她和了解她的過程。「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土壤地理學」等專業課程讓韓旭一步一步建立起自然地理學的知識體系。古人有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地理人來說,讀「自然之書」也非常重要。

三峽野外實習考察

海螺溝一號冰川野外實習考察

除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外,親身實地的野外考察則更讓韓旭充滿熱情。在三峽,他看到過長江切開了數億年前的花崗巖山體;在神農架,他捧起一把記錄千年來環境變化的泥炭土,聽它訴說著日益變暖的全球氣候;在貢嘎山,他撿起一塊冰川送來的礫石,對眼前好似銀河般的冰瀑布嘆為觀止……

野外考察——土壤剖面觀測

野外考察並不是只有看起來的「酷」,背後也充滿了危險與艱苦。韓旭回憶起野外考察的生活:「所去皆是無人問津的蠻荒之處,路要靠自己開、山要靠自己過。有時候扛著器材一整天,中午只能是饅頭鹹菜對付;有次在野外被蜂蟄傷,差點從溼滑的山坡上跌落……」披星戴月、尋山問水,沉下心,讀祖國河山萬卷書讓韓旭領略到劉盛佳老前輩所言的「地理之美」,也看清了自己初心。

俯下身,擔華師地理人使命

「地理科學是面向國家需求的,地理學者是有家國情懷的。」這句老師曾在新生研討課上所講的話一直深深影響著韓旭。立足專業,心繫家國,行勝於言,盡力發熱,成了韓旭不變的堅守。

他關注美麗鄉村、關心三農發展,多次參加野外考察,探究武漢市山地的水土流失問題,從地質地貌角度揭示了土壤侵蝕的過程與機制;他調查江漢平原農田氮磷汙染的時空分布及汙染源,指出汙染的痛點;他用遙感監測中國和寮國合作建設交通廊道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提出生態保護意見;他在農機租賃、農業信息整合、農家樂等方面的作品多次獲得省級、校級榮譽。韓旭覺得,身為地理人,應該將自己的所知所學服務於國家需要。

大二時,韓旭作為「華師校賽」冠軍參加全國海洋知識競賽。在海洋知識競賽中,他被全國各高校海洋學子們對祖國大海的無限熱愛所感動。返校之後,倍受鼓舞的韓旭對我校學生海洋意識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結果卻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此並不了解。於是,韓旭決心儘自己所能宣傳普及海洋知識他競選成為學校海洋知識協會會長,隨後舉辦「海洋文化宣傳周」、開辦「海洋講堂」……一年後,不僅海洋知識協會社團獲得了校級榮譽以及團支部的表彰,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團當中學習、宣傳海洋知識。

2019年6月,韓旭和另外兩名選手赴三亞參加全國海洋知識競賽。最終的比賽結果沒有讓韓旭失望,兩名選手雙雙進入全國十強、斬獲一等獎,創造了我校歷史最佳戰績。「借比賽這個機會,我們還跟北京、青島等全國各地的海洋學子們討論決定,共同助力高校海洋宣傳教育,為我國的海洋強國事業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

韓旭始終堅信:「俯下身子、紮實奮鬥,才算得上不忘初心、才無愧於華師地理人的使命。」

紮下根,青春獻給專業初心

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韓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青藏高原——這個「放下小我,成就大我」的地方。「既然選擇了紮根,那就去最艱苦的地方,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大二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來校做關於泛第三極研究的學術報告。從那時起,被稱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便開始吸引韓旭。百萬年來高原的環境如何變遷、全球變暖背景下高原生態系統有何響應、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脆弱的高原環境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進入韓旭的視野。老師告訴他,在青藏高原開展野外考察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內最危險、最艱苦的,高原反應、物資短缺、荒涼孤寂,甚至連洗澡都要驅車數百裡才能如願……對於一待就是幾個月的科研人員來說,這都是對意志力最艱巨的考驗。

老一輩科學家們在高原上樹立起了一座座豐碑,「勇攀高峰、艱苦奮鬥」的青藏精神成為韓旭強勁的動力。「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越能鍛鍊人,也越需要人。」於是,韓旭選擇保研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選擇為高原綜合考察盡一份力,而他的導師正是當初為他打開青藏研究大門的陳發虎院士。「選擇高原並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在看清前路困難重重之後,仍然正念精進、不忘初心。」

在中國科學院高寒生態與人類適應重點實驗室,韓旭提前「開啟」了研究生模式:參與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分隊浮選樣品的分選鑑定工作與植矽體樣品的前處理工作,統計了數百個高原古人類遺址的測年數據。

桂子山上

韓旭的學習生涯暫時告一段落

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守護會一直繼續

……

來源:華中師大宣傳部輿情與新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李亭豫 文字:陳佳雯 郝日虹 審校:劉志強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可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採購項目公開...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可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分析儀器/多種原理分析儀 採購單位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領銜的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系統總結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
  • 水利系楊大文教授團隊發布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這是該課題組近年連續在專業領軍期刊發表多項關於青藏高原凍土變化的研究成果後,在青藏高原凍土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與潛在風險評估方面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凍土面積約佔北半球陸表面積的1/4,其中環北極多年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約為當前大氣中碳儲量的二倍。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為了揭示影響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於2013-2016年間在青藏高原開展了大範圍的凍土樣帶調查,獲取了大量凍土樣品(圖3-4)。基於這些野外調查,結合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生態系統模型等多種手段,他們發現了以下兩個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的 「氮素」秘密。
  • 他大一就立志保研,現以第1名跨專業保研中科院,如何做到的?
    張起源 四川農業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2017級必修和綜測連續兩年位居專業第一。三年總評必修課加權成績91.03,位居專業第一,綜測92.85。現以保研綜合成績第一名保送至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得知自己以保研綜合成績第一成功保研時,張起源正坐在圖書館裡閱讀最新一期的科普月刊《博物》。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和冰川凍土基礎理論獎;1997年,擔任中科院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2001年,擔任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2003年,擔任青藏高原所所長;2005年,擔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07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09年,發起「TPE國際計劃」並擔任聯合主席;2014年,擔任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2017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流域中部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綜合考察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區域性強降雪過程診斷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地區一次強降雪過程給當地的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深入研究其形成和發展機理,提高預報準確率、減少強降雪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學界對於引起青藏高原強降雪的氣象因子的強度仍缺乏系統性認識。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身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身高」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國際學術界過去的主流觀點認為,早在4000萬年前其中南部就已達到此高度。我國科學家根據首次精確測定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發現,該區域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直到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視覺中國供圖↑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科普報告(圖2:北京大學 華方圓研究員,圖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春燕博士,圖4: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任曉彤,圖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張丹,圖6:聽報告的學生)西藏去的次數越多,就會越覺得我們不僅僅是去考察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京籤約—新聞—科學網
    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共建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 中科院青藏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主任李新介紹,三方將重點圍繞青藏高原科學數據匯集與共享、數據利用及開發、生態評估和預測、決策諮詢與支撐、科研合作與交流、科學普及與宣傳等領域開展合作。
  • 世界屋脊之屋脊——天上阿里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西南和西部靠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與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極」、「生命之禁區」。這次科學考察我們選擇普蘭縣、札達縣、日土縣為考察的重點區域。
  • 用一生來認識青藏高原 這本讀不完的「天書」
    新華社發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主編專著4部、授權專利9件、制定技術規程19項……這一個個榮譽屬於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作為青藏高原草業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37年來他始終致力於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生態畜牧業協調發展的重大課題研究。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為增進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系統性的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近期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綜述文章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雲飛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員與國內多家單位的知名學者一起,對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雲和降水特徵,及其對下遊天氣影響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展望,要點結論如下: 1) 揭示了陸氣相互作用關鍵參數中的動力學粗糙度比熱力學粗糙度大一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