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楊順丕 攝影報導
12月2日,細雨霏霏,冬霧籠罩著鶴峯縣鐵爐白族鄉漁山村,這個懸崖頂上的小山村氣溫只有2℃。
15歲的張鐳坐上車,向奶奶揮手道別,去鄉裡集鎮上的中學讀書。車行500多米停下,同村同學劉佳林、張源正在路邊等著這趟車。「滴滴——」等他們上車後,車再次啟動,沿著彎彎拐拐的公路向山下開去。
「小時候,我們出村坐『鐵籃子』。碰上這種天氣,風一吹,搖搖晃晃,好嚇人!」至今,張鐳忘不了那膽戰心驚的時刻。
村子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全村7個小組170多戶500多人散住在48平方公裡的山地上。「出山難」是漁山人世世代代刻骨銘心的記憶。
長740米的索道距谷底近500米,一個簡陋的鐵筐就是張鐳口中的「鐵籃子」。沒有公路,出村要步行一整天,坐索道只要幾分鐘。因此,即使再害怕,村民們也大多選擇它。
7年前,張鐳和姐姐張蘋平、媽媽張凡英坐著「鐵籃子」出山的情形被攝影記者拍下,漁山村自此廣為人知。這樣的「出名」,飽含了漁山人的辛酸。
2014年4月,鶴峯縣委政法委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村裡。「修通公路是脫貧的關鍵。」駐村幫扶工作隊把修路當成頭等大事。
山區修路難,在三面環水的漁山修路更是難上加難。進村要經過一條幽深的峽谷,一到雨季山洪暴發,公路就會泡在水中。幾經商討,工作隊和村幹部因地制宜制訂了修路方案:沿谷築路,挖溝排洪。
炮聲隆隆,挖機轟鳴,寂靜的山村沸騰了。2015年9月,一條長8公裡的水泥路在漁山村後山組貫通。隨後,前山組公路動工,通戶公路也納入日程。經過幾年努力,一條「Y」字形的公路連通全村,村裡的通組、通戶水泥公路達到28公裡,漁山人從此告別了「空中飛人」生活。
公路通了,村裡人的生活變了樣。新房子多了,產業發展起來了,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多。
每天早上,28歲的張靜都會騎著小摩託,把自家的手工粑粑送到鄉裡的快遞站,寄到天南海北。她通過網絡直播平臺銷售的手工粑粑受到買家青睞。今年,鶴峯縣成為全州最後一個通高速公路的縣,張靜的手工粑粑賣得更遠了。
「只要做得出來,一天賣千把個不成問題。」如今,她的煩惱已從「粑粑賣不出山」變成「忙不過來」。
村民陳子祥也嘗到了甜頭。此前,因病致貧的他致富無門。公路通後,他和妻子張春年養起了山羊、黑豬和土雞。去年,全家僅養殖這一項收入就超過了5萬元。
「這裡的羊市場上不愁銷路!」原生態的「索道村」就是活招牌,找陳子祥訂貨的電話絡繹不絕,他打算明年再擴大養殖規模。
村子的盡頭,是村民洪久英家的新屋。這是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後,她花了50多萬元建成的。春節,一家人終於能在盼了多年的新屋裡團年了。
「如果沒通公路,哪能修得成這棟屋!」洪久英滿臉是笑。
他們的故事是漁山村生活變遷的縮影。如今,「功成身退」的索道,只偶爾用來運送貨物,成為遊客的拍照點。
雨後初霽,抬眼望去,「鐵籃子」高懸幽深峽谷之上,在夕陽裡泛著微微的光。這條運行了23年的索道,見證著這裡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