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卐字旗下的捷克鐵騎:德軍Pz38(t)坦克徵戰史(Part. 3)

2021-02-16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6600字,配圖3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經歷了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的戰鬥洗禮,Panzer 38(t)夯實了在德軍裝甲部隊中的主力地位。儘管這種捷克坦克在火力和防護上相比同期的德國III號、IV號坦克以及在戰場上遭遇的對手並無明顯優勢,但憑藉優良的機動性、持久的可靠性和便利的維護性而受到德國裝甲兵的青睞,從而躋身主戰裝備之列。當納粹德國在1941年夏季在東方開闢新的戰局時,Panzer 38(t)成為德軍穿透蘇俄紅色壁壘的裝甲長矛的鋒銳利刃之一,正是在蘇德戰場的烽火中,Panzer 38(t)與龐大的蘇軍坦克兵團展開對決,創造了驕人的戰績,同時也在T-34、KV-1等蘇軍新銳戰車的衝擊下步入了沒落之路……

■1940年夏季,駐法國的德軍第7裝甲師的車組登上Panzer 38(t)坦克。

奔向東方

1940年6月22日,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在僅僅六周的戰鬥後宣告投降,與德國籤訂城下之盟,繼1871年普法戰爭後普魯士軍靴第二次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咔咔作響。然而,由於英吉利海峽的天塹阻隔和驍勇無畏的英國皇家空軍的奮戰,這屈辱的一幕沒有在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上出現,德國陸軍的雄師勁旅只能隔海興嘆。在不列顛空戰仍在激烈進行時,希特勒就已經將目光轉向東方,那個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在種族理論上都與納粹勢不兩立的紅色帝國成為他新的徵服目標。從1940年7月起,德軍最高統帥部著手謀划進攻蘇聯的作戰方案,相應的備戰工作也悄然展開。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德軍在軍樂隊的引領下行進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

蘇聯國土廣袤,面積比整個歐洲都要大得多,且擁有數以百萬計的武裝力量,就數量而言蘇軍在坦克、火炮和飛機的保有量上居世界之冠,雖然以西方標準衡量質量普遍不高。未來的東方戰局其戰線之廣,縱深之遠,對手之強都遠超西方戰局,面對體量巨大的蘇聯,德軍勢必精心籌劃,周密準備,而在所有對蘇備戰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繼續擴充裝甲部隊的規模,因為1939年以來的歷次戰役已經證明,具備高度機動性和強大突擊力的裝甲部隊是左右戰局走向的關鍵力量,以裝甲突襲為核心的閃電戰是德軍迅速取勝的最佳選擇,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1936年參加閱兵式的蘇軍T-26坦克部隊,在蘇德戰爭前蘇軍裝備的坦克數量多達23000餘輛。

早在法國戰役尚未結束,擴編裝甲部隊的計劃就已經列入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日程,最初設定的目標是24個裝甲師和12個摩託化步兵師,後下調到20個裝甲師和10個摩步師。到1941年6月,上述計劃如期完成,德軍裝甲師數量相比法國戰役前夕翻了一倍,達到20個師,其中除了派往北非的第15裝甲師和充當總預備隊的第2、5裝甲師外,其餘17個裝甲師全部投入對蘇聯的首輪進攻中,編入4個裝甲集群的10個摩託化軍中,成為「巴巴羅薩」行動最銳利的進攻矛頭。

■1940年秋季,第7裝甲師的Panzer 38(t)在配合步兵進行演習,備戰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

德軍裝甲部隊規模的急劇膨脹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坦克裝甲車輛充實裝備,而經過戰爭第一個年頭並不充分的動員,III號及IV號坦克的生產逐漸步入正軌,但是其產量增速依然難以跟上部隊的擴編速度,新生產的坦克不僅需要裝備新編的裝甲師,還要彌補法國戰役的戰損和替換原有裝甲師中業已落伍的I號及II號坦克,數量並不足夠滿足所有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性能尚可並經過實戰考驗的Panzer 38(t)得以繼續充當III號坦克的替補角色,填補了部分新裝甲師的裝備空缺。此外,德軍情報部門認為蘇軍坦克部隊的主力依然是T-26輕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它們與Panzer 38(t)性能相當,因此後者可以勝任對蘇作戰任務,這顯然是一個情報失誤,實際上蘇軍新型的T-34和KV坦克相比包括Panzer 38(t)在內的所有德軍坦克具有明顯的性能優勢。

■1940年5月在工廠內製造的III號坦克,儘管產量持續增長,依然不能跟上裝甲部隊擴張的步伐。

在整個1940年中以及1941年的上半年,BMM工廠都在開足馬力,加班加點地為德軍生產Panzer 38(t)坦克,早在1940年1月其訂單數量就已經達到800輛之多,月產量由1940年初的10輛提高到1941年初的50輛!在製造過程中,BMM工廠也根據德軍的要求和前線作戰部隊的反饋對Panzer 38(t)進行改進,主要是更換、加裝德式車載設備,修改車體外形,將帶有突出部分的車體正面上部構造改為平面造型,以簡化生產。基於法國戰役的經驗,BMM工廠在從1940年11月生產的Panzer 38(t)E型開始強化了裝甲防護,炮塔和車體正面加裝了25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裝甲板,炮塔和車體側面則增加了15毫米厚的附加裝甲,使得Panzer 38(t)的正面及側面裝甲分別增加到50毫米和30毫米,炮塔後部裝甲也增加到25毫米,提高了防護能力。在安裝附加裝甲後,Panzer 38(t)的車重增至9.8噸,懸掛裝置的板簧數量也相應增加,以提升承載力。

■1941年6月開始生產的Panzer 38(t)F型,與E型一樣屬於裝甲強化型,正面裝甲增至50毫米。

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第8裝甲師的Panzer 38(t)先行參加了1941年5月進攻巴爾幹的「馬麗塔」行動。在南斯拉夫的崇山峻岭間,Panzer 38(t)依然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其可靠性也優於其他德制坦克。在徵服巴爾幹的作戰中,第8裝甲師損失了7輛Panzer 38(t)。

「巴巴羅薩」行動

在1940年5月西歐戰役開始前,德軍裝備序列中的Panzer 38(t)為238輛,到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前夕,Panzer 38(t)的裝備數量已增加到754輛,約佔德軍坦克總量的14%,其中660輛配屬於17個參加「巴巴羅薩」行動的裝甲師中的5個師,約佔德軍參戰坦克數量的20%。除了法國戰役期間已經列裝Panzer 38(t)的第7、8裝甲師外,新組建的第12、19、20裝甲師也以Panzer 38(t)為主力戰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個裝甲師均未裝備III號坦克,除了後勤方面的原因,也證明了Panzer 38(t)的戰術定位與III號坦克相當。第8裝甲師配屬於北方集團軍群由埃裡希•赫普納大將指揮的第4裝甲集群,其餘4個裝甲師都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由赫爾曼•霍特大將指揮的第3裝甲集群,部署情況和裝備數量可見下表。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開進蘇聯境內的Panzer 38(t)縱隊。

1941年6月22日,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行動在夏至的晨曦降臨前拉開了戰幕。Panzer 38(t)在「巴巴羅薩」行動中的舞臺集中在戰線北部,即北方集團軍群右翼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左翼。在北方集團軍群進攻方向上,第8裝甲師是第56裝甲軍軍長埃裡希•馮•曼施坦因上將麾下唯一的裝甲師,擔負第4裝甲集群的右翼突擊任務,目標是奪取300公裡外德維納河上的關鍵橋梁。在越過邊境線後,第8裝甲師避開蘇軍阻擊陣地向縱深猛插,在第一天裡就穿過茂密的林地前進了70公裡,恰如一年前通過阿登森林。次日,第8裝甲師掃蕩了蘇軍第2坦克師的後勤單位,繼續深入,最終在四天內推進了315公裡,於6月26日成功奪取了陶格斯匹爾斯的橋梁,超越友鄰部隊達165公裡,Panzer 38(t)在這次進軍中再次顯示出可靠的持久力。不過,曼施坦因的衝刺消耗了過多的燃料,導致第8裝甲師止步不前,同時遭到蘇軍的反擊。通過與步兵和炮兵的密切協同,第8裝甲師守住了橋頭堡陣地,並擊毀了至少50輛蘇軍坦克。

■1941年6月底,第8裝甲師的Panzer 38(t)在步兵伴隨下向蘇聯腹地挺進。

■這幅彩繪表現了「巴巴羅薩」初期德軍Panzer 38(t)坦克行進在林間的情景。

然而,在隨後向列寧格勒的突擊中,第8裝甲師就失去了初期的衝勁,不僅落後於其他部隊,還在7月中旬對盧加的包抄行動中遭遇蘇軍的伏擊,一度陷入包圍,在突圍戰鬥中有10輛Panzer 38(t)和2輛II號坦克被擊毀,輪式車輛損失嚴重。第8裝甲師被赫普納調往後方擔任預備隊,直到8月中旬才重新投入進攻,又在列寧格勒外圍戰鬥中碰上了蘇軍KV-1坦克部隊的迎頭痛擊,被打得潰不成軍,Panzer 38(t)完全不是蘇軍重型坦克的對手。當秋季到來,第8裝甲師只能止步於列寧格勒城外。

■1941年7月,第8裝甲師的一名摩託車傳令兵從坦克旁駛過,分別是一輛II號坦克和一輛Panzer 38(t)坦克。

■1941年夏季,一輛Panzer 38(t)在進行燃料補給,東線戰場的長途行軍使得油料消耗很大。

在中央集團軍群方向上,馮•博克元帥計劃使用第2、3裝甲集群從南北兩翼向縱深實施鉗形突擊,包圍並殲滅比亞韋斯託克突出部的蘇軍主力部隊,而構成這柄裝甲鐵鉗北面鉗齒的就是第3裝甲集群的4個裝甲師,其主要突擊兵力是507輛Panzer 38(t)。在法國戰役中表現搶眼的第7裝甲師再次一馬當先,進攻伊始就快速突進,奔向60公裡外涅曼河的渡口,不料在6月22日下午與發起反擊的蘇軍第5坦克師狹路相逢,後者擁有268輛坦克,包括50輛T-34!這是戰爭中德軍首次遭遇T-34,剛一照面就有一輛Panzer 38(t)被當場打爆!然而,蘇軍進攻組織倉促,車組成員缺乏訓練,燃油彈藥也不充足,攻擊被經驗老道的德軍裝甲兵挫敗,第7裝甲師經過數小時激戰,在第20裝甲師配合下擊潰了第5坦克師,擊毀了包括27輛T-34在內的73輛蘇軍坦克,第7裝甲師有7輛Panzer 38(t)和4輛IV號損毀。

■1941年6月底,德軍第7裝甲師的坦克縱隊進入某座蘇聯城市,近處是一輛Panzer 38(t)指揮坦克。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1年6月22日第7裝甲師的Panzer 38(t)與蘇軍第5坦克師的BT-7坦克交戰的場面。

在擊退蘇軍的反擊後,第3裝甲集群勢如破竹,多路突擊,橫掃立陶宛南部,從北面逼近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6月26日,第12、20裝甲師已突入明斯克北郊,德軍坦克在摩託化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經過兩天戰鬥,突破了蘇軍築壘防線。6月28日中午,第12裝甲師的Panzer 38(t)隆隆開入明斯克市中心,開創了德軍裝甲部隊單獨奪取大城市的先例。在隨後幾天中,博克的裝甲鐵鉗在明斯克及其東面合攏,超過25萬蘇軍和2000輛坦克消失在這個雙重包圍圈內,而德軍裝甲部隊損失了130輛坦克,在6月間的戰鬥中有33輛Panzer 38(t)全損。在7、8月間,第2、3裝甲集群又在斯摩稜斯克完成了另一次鉗形包圍,消滅了更多的蘇軍部隊。由中央集團軍群調入北方集團軍群的第12裝甲師則在8月底切斷了列寧格勒與莫斯科之間的交通線並封閉了對列寧格勒的陸上包圍圈。

■「巴巴羅薩」行軍初期,在行軍途中略作休息的Panzer 38(t)車組,屬於第12裝甲師。

■「巴巴羅薩」行動期間第19裝甲師的Panzer 38(t)坦克的彩繪。

毫無疑問,在「巴巴羅薩」行動初期的勝利中,Panzer 38(t)扮演了關鍵角色,在蘇聯西部地區的林地、丘陵和平原間再度發揮出速度優勢,賦予德軍裝甲兵團以充分的衝擊力和穿透力,得以在機動中奪取重要地點並完成鉗形包圍。東線戰場的戰鬥強度遠非1940年的西線戰場能比,Panzer 38(t)承受了空前的損失,在7、8月間有365輛Panzer 38(t)損毀,不過損失率依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據統計,到1941年9月,東線德軍裝甲部隊仍有58%的Panzer 38(t)可以使用,有42%的坦克需要修理,損失率為27%,這個比例與IV號坦克相同,好於III號坦克,後者的妥善率為48%,52%需要修理,損失率為28%。

■1941年在東線戰場上被蘇軍擊毀的Panzer 38(t)坦克,德軍在最初兩個月的戰鬥中就損失了近400輛Panzer 38(t)。

止步於凜冬

「巴巴羅薩」行動初期的作戰表明,Panzer 38(t)仍是一種相當有效的裝甲戰鬥車輛,不僅可以通過快速機動進行縱深突破,也能對抗諸如T-26、BT-7等蘇軍主力坦克。與上述蘇軍坦克相比,Panzer 38(t)具有相當的機動性和火力,儘管蘇軍坦克的45毫米坦克炮在近距離上威力稍大,但在超過500米後威力會顯著衰減。Panzer 38(t)經過強化的50毫米正面裝甲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內抵禦蘇軍45毫米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攻擊,而正面裝甲僅有13~22毫米的BT坦克卻未必能承受同等的打擊。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一輛Panzer 38(t)駛入一座被佔領的蘇軍兵營,大門上裝飾著史達林和鐵木辛哥的畫像。

■在戰爭初期被德軍擊毀的蘇軍BT-7快速坦克,在1941年中蘇軍損失坦克超過20000輛!

不過,Panzer 38(t)的捷克造裝甲鋼韌性不足,在中彈時容易從內部崩裂,鬆脫的鉚釘也會在車內飛濺,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受到詬病。日後著名虎式王牌奧託•卡裡烏斯在1941年時還是第20裝甲師的一位Panzer 38(t)坦克手,他後來回憶了1941年7月座車中彈的情形:「如同電光火石一般,我們的坦克挨了一下,無線電員座席旁的一大塊裝甲板被打穿了,我們的無線電員丟掉了左臂。我們詛咒脆弱且無彈性的捷克鋼板,……裝甲板和螺栓迸裂的碎片造成的傷害比炮彈彈片本身要大得多!」

■著名裝甲王牌奧託•卡裡烏斯在1941年時坐在Panzer 38(t)的炮塔上,當時他是第20裝甲師的一名坦克手。

■在蘇德戰場上一輛被擊毀的Panzer 38(t)的細節照片,可見正面裝甲被多處擊穿。

就技術性能而言,Panzer 38(t)與蘇軍T-26、BT-7坦克旗鼓相當,但德國車組更高的訓練水平,更好的後勤保障,更有效的戰場通信和更嫻熟的戰術協同保證了他們贏得勝利。當然,T-34和KV坦克對於Panzer 38(t)的優勢是壓倒性的,不過在實戰中Panzer 38(t)面對蘇軍新型坦克的情況並不多見,大多數T-34和KV坦克在能夠對德軍構成威脅前就被拙劣的指揮、錯誤的操作和糟糕的後勤毀掉了。相比蘇軍坦克,地雷給Panzer 38(t)帶來的損失更大,第20裝甲師報告戰損的Panzer 38(t)有一半是地雷造成的。由於Panzer 38(t)相對較輕,在觸雷時受到的傷害比較重的德軍III號或IV號坦克更嚴重,尤其是駕駛員和無線電員往往非死即傷。

 

■第12裝甲師的Panzer 38(t)行進在蘇聯的土質公路上,這是一輛Panzer 38(t)指揮坦克,可見拆除了車首機槍。

■這幅畫作表現了「巴巴羅薩」行動中Panzer 38(t)與蘇軍坦克交戰的場面。

在蘇德戰場上,Panzer 38(t)以往被稱讚的性能變成了短板,比如續航裡程。理論上220升燃油載量可以支撐Panzer 38(t)在公路上行駛250公裡或越野行駛100公裡,這個行程對西線戰場已經足夠,但在作戰縱深動輒數百公裡以上的東線戰場上則頗為吃力。由於蘇聯路況不佳增加了車輛油耗,原本行駛100公裡的油料在東線只能維持70公裡,進一步削減了Panzer 38(t)的機動距離。德軍注意到這個問題,為坦克設計了一種油料拖車,可以攜帶200升燃料,以延長行程,但並不受車組歡迎,因為拖車會降低坦克的操作性和機動性,而且在戰鬥狀態下無異於拖著一枚炸彈!大多數Panzer 38(t)車組更傾向於加裝置物架以存放額外的5升油桶,以便隨時加油。此外,蘇聯凹凸不平且揚塵嚴重的沙土公路使德軍坦克和車輛的故障率及磨損率都直線上升,即便是易於維護的Panzer 38(t)也不例外。

■第12裝甲師的一輛Panzer 38(t)牽引一輛油料拖車,車身後部還攜帶額外的油桶。

■彩繪:東線戰場上拖帶油料拖車的Panzer 38(t),屬於第20裝甲師。

■1941年7月,第7裝甲師第25裝甲團的Panzer 38(t)向白俄羅斯境內挺進,未鋪裝的公路上塵土飛揚,使德軍車輛的機械狀況惡化,故障率上升。1941年10月,在取得基輔戰役的勝利後,中央集團軍群發起了對莫斯科的攻勢,即「颱風」行動,為此集結了3個裝甲集群的14個裝甲師,約1800輛坦克,其中第7、19、20裝甲師踏上了進軍莫斯科的道路。儘管在前期作戰中損失較大,第7裝甲師依然積極作戰,在10月上旬配合友軍在維亞濟馬地區完成了新的包圍,摧毀了4個蘇軍集團軍。得到補充的第19、20裝甲師則作為赫普納的預備隊投入到對莫斯科的主攻方向上,猛攻並突破了莫扎伊斯克防線,其中第20裝甲師成為最接近蘇聯首都的德軍部隊之一。在列寧格勒方向,第8、12裝甲師作為北方集團軍群僅有的裝甲師在10、11月間聯手發動了對蘇軍補給重地季赫溫的攻擊,以強化對列寧格勒的圍困,進攻取得了部分成功並佔領了季赫溫。

■德軍第7裝甲師第25裝甲團的Panzer 38(t)C型側視圖,1941年9月東線。

■1941年秋季,第20裝甲師的Panzer 38(t)配合步兵在林地作戰。

從10月下旬開始,連綿的秋雨和緊隨其後的嚴寒給東線德軍帶來了未曾預料的困境,尤其對裝甲作戰影響甚大。與德國坦克一樣,Panzer 38(t)是按照在氣候溫和、路網發達的中西歐地區作戰設計的,而對於俄國秋季的泥濘和冬季的低溫極不適應。在一線德軍坦克中,Panzer 38(t)的履帶寬度是最窄的,影響了它在鬆軟地面和積雪上的通過性,在結冰的路面上很容易打滑,降低了速度。在寒冬時節,長期停止的發動機難以啟動,必須每隔兩小時就要進行熱車,即影響了成員的睡眠,也增加了燃料消耗。燃油和潤滑油會凍結,車載電池會凍爆,炮塔也會被凍住,導致坦克無法開動也不能使用武器,在低溫下發動機故障頻發,很多金屬零件變脆並易於斷裂,比如減震板簧,各種各樣的懸掛損傷層出不窮,而維修作業在酷寒條件下極為困難。上述情況普遍存在於所有德軍坦克上,而在Panzer 38(t)身上尤為突出。

■1941年秋季,一輛Panzer 38(t)駛過一座蘇聯村莊,雨後的道路泥濘不堪。

■1941年11月,抵達莫斯科郊外的Panzer 38(t)及其車組成員,屬於第19裝甲師。

惡劣的天氣和蘇軍的頑強抵抗最終阻滯了德軍的攻勢,1941年12月初,蘇軍發起反攻,將精疲力竭、忍飢挨凍的德軍從莫斯科城下擊退,也宣告了「巴巴羅薩」行動的失敗。在1941年的戰局中,Panzer 38(t)經歷了最激烈的戰鬥和最嚴酷的考驗,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1941年7月,德軍保有的Panzer 38(t)數量達到歷史最高點,為763輛,此後因戰損持續下降,到1941年12月已降至434輛,而在1941年6月到12月間,東線戰場上總共損失了816輛Panzer 38(t),對比「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660輛的實力,損失率高達124%!其中非戰鬥損失佔了很大比例,以第7裝甲師為例,在「巴巴羅薩」行動期間損失了151輛Panzer 38(t),其中99輛毀於戰鬥,52輛因機械故障遺棄。到1942年初,前線能夠作戰的Panzer 38(t)寥寥無幾,第7裝甲師僅剩4輛,第8裝甲師也只有11輛。「巴巴羅薩」行動即是Panzer 38(t)徵戰生涯的頂峰,也是其走向沒落的起點。(未完待續)

■「巴巴羅薩」行動中一輛發生機械故障的Panzer 38(t)堵在狹窄的公路上,等待拖行回收。

■「巴巴羅薩」行動期間Panzer 38(t)E/F型的模型封繪。

了解更多德軍裝甲部隊的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閃電戰》卐字旗下的捷克鐵騎:德軍Pz38(t)坦克徵戰史(Part. 1)

《閃電戰》卐字旗下的捷克鐵騎:德軍Pz38(t)坦克徵戰史(Part. 2)

《閃電戰》傾斜裝甲不香嗎?為什麼虎式坦克採用垂直裝甲?

《閃電戰》德軍三大突擊炮王牌,個個獨當一面,戰績不輸虎豹精英

《閃電戰》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閃電戰》躍馬騎師:二戰德軍第24裝甲師戰史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制詳解(上)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制詳解(下)

《閃電戰》隆美爾之劍:德國非洲軍步兵/裝甲部隊的裝備與編制

《閃電戰》隆美爾之盾:德國非洲軍反坦克/防空部隊的裝備與編制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戰史」,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戰史」,之後請點擊「關注」。

蘋果IOS系統用戶如有意打賞,請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謝謝支持!

有意進行商務合作的朋友在留言時請留下聯繫方式或微信號,以便溝通,謝謝!(後臺消息留言由於超時48小時將無法回復,未聯繫上的朋友請諒解)。

相關焦點

  • 《閃電戰》卐字旗下的捷克鐵騎:德軍Pz38(t)坦克徵戰史(Part. 1)
    在吞併之初,德國人就驚喜地發現,在捷克兵工廠的生產線上已經有一件現成的戰利品可資利用,這是一款性能相當不錯的新型坦克,它將在戰爭初期德軍的閃電戰中扮演重要角色……■1939年3月15日,德軍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吞併肢解了這個中歐小國。
  • 德國「閃電戰」的主力坦克,看輕型坦克如何在戰場中以少勝多
    1號坦克主要負責技術的積累和訓練任務,所以它的重量只有5噸,武備只有機槍,不具備反裝甲能力。如此弱雞的1號坦克不足以應對戰局,於是德國研發了2號坦克。2號坦克是一款裝備20毫米機關炮,自重僅7噸多的超輕型坦克,只能殺傷地方的軟目標。雖然這樣,但還是成為了閃電戰初期德軍裝甲部隊的脊梁。
  • 「混血獵手」列傳:二戰德軍「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技戰史(上)
    它們或許工藝簡陋、或許是趕工而成,但只要戰術得當,卻是相當兇狠的坦克獵手。二戰德國在資源上處於劣勢,對於老舊裝備和繳獲裝備也要榨乾全部使用價值,因此誕生了一批拼湊了各國零件的「混血獵手」。本文要介紹的「黃鼠狼」3即為其中之一。它的底盤是捷克的,火炮卻是蘇聯造的,最終在德軍中服役,足跡遍布從北非到俄國的廣袤戰線……
  • 二戰中德軍閃電戰橫掃歐洲,日本為何不在中國戰場使用閃電戰?
    一、二戰德軍展現的閃電戰巨大優勢 閃電戰又名閃擊戰,由德軍獨創,這種戰術會充分利用先進軍事裝備的快捷優勢,以突襲為主要取勝的手段,再藉助機械化的軍隊來迅速瓦解敵軍。所以,閃電戰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奇襲和火力集中。
  • 德軍的閃電戰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閃電戰是二戰時期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在戰爭的初期讓德軍的進攻勢如破竹,那麼閃電戰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呢?我們今天來詳細的分析一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閃電戰就是要充分利用當時的新裝備,如飛機和坦克的速度優勢,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德軍閃電戰為何敗給蘇聯紅軍?德軍:蘇聯的公路太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的「閃電戰」可謂是希特勒的殺手鐧,這套全新的戰術打法,讓德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戰爭奇蹟,日耳曼戰車幾乎橫掃歐洲大陸,那麼為何在蘇聯就施展不開了呢? 有人會問,德軍的閃電戰不是很厲害麼,為何敗給了蘇聯?針對這個問題,德軍裝甲師的理由竟然是蘇聯的公路太差!
  • 波爾戰役裡德國實施閃電戰的重點是飛機、坦克聯合作戰
    有一本書,叫《注意坦克》,此書的中心思想就是,未來戰爭戰爭的陸地主導必定是坦克,而進攻只會講究一個字,那就是「快」。此書就是古德裡安所著。在離一戰過去了16年的時候的1935年,德國專門組建了裝甲部隊,有個3個之多。古德出任德軍裝甲總顧問。這3個裝甲師嚴格的要求了坦克的數量,不得低於600輛,此外還配置了1000摩託輕騎,這樣坦克在挺進的時候,能夠更得上坦克的衝鋒節奏。
  • 性價比極高的裝甲獵手,德軍38式驅逐戰車
    因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的蘇臺地區危機以及隨後英法等國為了避免戰爭而對納粹德國採取的一系列綏靖政策,捷克軍方開始積極備戰並要求著名的Skoda兵工廠研發一種新型的輕型坦克,在設計人員的努力下1938年末全新的LT-38坦克開始在捷克裝甲部隊中正式服役。
  • 被顛倒的「騎兵砍坦克」真相:波蘭騎兵團帶著坦克,德軍反而沒有
    這場戰鬥開始於9月1日傍晚19時,德軍裝甲部隊在開戰第一天迅速推進,嚴重威脅到了波蘭「波莫瑞」集團軍的側後方。為了掩護友鄰部隊的撤退,波蘭第18騎兵團果斷地向德軍側翼發起了反擊。當時,德軍第20摩託化步兵師位於第18裝甲軍的左翼,伴隨第3裝甲師前進。經過一整日的推進,德軍第20師下屬的第76步兵團正在克羅詹蒂村一帶的空曠地帶停頓休息。
  • 二戰時德軍閃電戰真的是無懈可擊嗎,有沒有破解方法呢?
    圖3:日軍堅韌的作戰精神就能對付閃電戰歐洲的小國,基本全被德軍收拾了。法國雖然不算小國,但是國土縱深還是不夠大。後面的情況大家也都看到了,基本就兩個國家在苦苦抵抗,一個是英國,因為有海峽,德國發揮不了閃電戰和陸軍優勢,空軍又是戰術空軍而不是戰略空軍,所以德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歇菜了。另一個就是蘇聯,大縱深,能慢慢破解德國的閃電戰。
  • 德軍閃電戰的創始人,希特勒不聽他的勸誡,此戰損失50萬餘兵力
    此人就是二戰德國閃電戰的創始人,被稱為「閃擊戰之父」,也被稱為「德軍裝甲兵之父」,二戰時德軍的閃電戰震驚了整個世界,作為閃電戰的創始人的古德裡安,同樣聞名世界。古德裡安的全名叫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他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他是父親是一名中尉。1903年,古德裡安到了柏林上軍官學校,畢業後分到了步兵營當見習官。
  • 二戰中德軍的閃電戰所向披靡,有何破解之法?
    如果被德軍進攻的國家戰略縱深不夠大,兵力又不是特別強大的話,在面對德軍閃電戰進攻之時,基本就是死路用一條。二戰德軍強大的閃電戰術二戰中德軍閃電戰的基本特徵是快速、兇狠、猛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敵重兵集團實施合圍,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使之喪失軍事反擊能力,最終選擇投降。
  • 二戰中,德軍以「閃電戰」用1個多月拿下波蘭,1天內迫使丹麥投降
    文|觀景說史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這被認為是二戰的開始。隨後英國和法國對納粹德國做出了48小時內撤離波蘭的警告,但德國沒有聽從英法兩國的警告,英法兩國在兩日後正式對德國宣戰,二戰也正式宣告開始。
  • 斯柯達KPUV vz34反坦克炮,二戰前捷克生產的小強
    在二戰爆發前的30年代,反坦克作戰已經是歐洲普遍認可的新戰術需求,鑑於同時期的坦克裝甲技術並不強,小口徑反坦克炮獲得各軍事大國的認可,包括37毫米、47毫米等幾種型號。捷克在30年代初也制定了研製37毫米牽引式反坦克炮的計劃,這個項目由斯斯柯達工廠負責。
  • 德軍二戰時為什麼會採用閃電戰?有人說是因為德軍不喜歡持久戰
    輸 閃電戰這一獨有的戰術稱謂,因為二戰中席捲歐洲的德軍裝甲部隊而聞名於世。在此戰術思想的指導下,德軍30天打敗波蘭,40天打敗法國,其戰果之輝煌令世界瞠目。然而閃電戰這一戰術思想,卻並非德國人所獨創。
  • 解密德國閃電戰:閃電戰並非完美的戰術,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
    德軍在二戰中採用的閃電戰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在二戰之初德軍憑藉閃電戰幾乎戰無不勝,德軍在27天之內徵服波蘭、1天內徵服丹麥、23天內徵服挪威、5天內徵服荷蘭、18天內徵服比利時、39年徵服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這種利用新型武器飛機、坦克、空降兵快速包抄敵人行形成圍殲戰的戰術模式通常在幾天之內完成,在此前的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快速包圍幾十萬大軍的圍殲戰
  • 古德裡安是德軍「閃電戰」創始人,為何最後被盟軍無罪釋放
    德國陸軍之所以能在二戰前期縱橫無敵,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古德裡安提出的「閃電戰」理論。古德裡安是德軍現代化裝甲機動作戰的奠基者,被譽為「閃電戰之父」,更有人稱他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古德裡安)古德裡安不僅為德國的侵略,創造了良好的理論條件,同時他還親自帶領德國軍隊踏上他國的土地,製造了數不盡的殺戮。
  •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為何不用壓路機戰術抵抗德軍閃電戰?
    而德軍發明的閃電戰術也僅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發揮了作用,到莫斯科保衛戰時,德軍也感到閃電戰並不適合攻城戰鬥,並對蘇軍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和兵員補充感到威脅。 9個,隨著戰局對蘇聯紅軍的要求,蘇軍後續又組建了多個坦克集團軍群。
  • 250公裡的「交通堵塞」熟視無睹,德軍閃電戰打破馬奇諾防線
    1940年的法國、比利時邊境,德軍集結了當時規模最大的機械化部隊。他們試圖通過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繼續進行閃電戰。顯然,從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的計劃,美妙絕倫。
  • 閃電戰不只是德軍的專利——揭秘中國古代最早、規模最大的閃電戰
    談起閃電戰,就不能不提德國,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27天降波蘭,39天徵服法國,把這一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