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價值觀遭質疑,轉型內容平臺後商業化如何走通?

2021-01-10 金融界

來源:藍鯨TMT

「所有批評不得的東西,我都不敢看。」在知乎小管家的一則禁封處理通知下,眾多知友刷屏此話以表達自己的失望與不滿。

5月21日,知乎官方以持續發布不友善內容,抱團騷擾持續攻擊他人為據,以維護社區秩序,營造良性討論氛圍為由,對包括「蟶子聖子」在內的7名知乎用戶處於永久封禁處理。通過這7人發布的內容,以及圍觀知友處獲悉,知乎封禁通知中的「他人」指的是知乎大V張佳瑋。

「知乎作為第三方平臺,處理這個事情會有點太主動了。」一位接近知乎的人稱。

而就在三天前,知乎用戶「灰機」因傳播「聯想對華為斷供」的謠言,被處以7天禁言的處罰。這引發了用戶的普遍質疑,因為不管怎麼看,散播謠言都比圍攻大V要嚴重得多。

短短幾天,「知乎價值觀崩塌」的言論隨之而起。與此同時,為了商業化不斷轉型的知乎,正在試圖從知識社區轉型普惠內容服務平臺,也被老用戶指出越來越不專業,高質量、精英等標籤也逐漸模糊。

知乎到底怎麼了?

封禁帳號標準不明,知乎價值觀遭質疑

知乎於2010年12月上線,上線之初採取嚴格的邀請制度,一是為確保用戶實名身份的真實性,二是避免產生過多的垃圾信息。

這一制度為知乎營造了一個高質量、有水準的問答社區氛圍。知乎用戶諶斌曾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微博之亂耳,無SNS之勞形。」來形容這片「淨土」。

2013年3月,知乎向公眾開放註冊,2014年初,註冊用戶迅速由40萬漲至400萬。截至2019年1月,知乎用戶數突破2.2億,積累超過1.3億個回答。

伴著這種用戶量的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是老知乎用戶對內容質量下滑,社區環境有待維護等問題的質疑之聲。大量低質低俗重複的問題不斷的出現,不僅嚴重影響知乎用戶的使用體驗,也讓知乎陷入監管的漩渦之中。

2018年3月,知乎因管理不嚴,傳播違法違規信息,被北京市網信辦要求下架7天。如今,知乎大V「灰機」的一則聯想斷供謠言,以及張佳瑋被圍攻事件,再次將知乎對大V言論監管問題及態度推至風口浪尖,外界甚至對知乎的價值觀提出了質疑。

很多用戶表示,知乎對「灰機」處罰過輕,對「蟶子聖子」等7人處罰過重,有些厚此薄彼難以服眾。

對此,藍鯨TMT記者聯繫知乎方面相關人士,詢問對上述帳號做出封禁處理的評判標準以及處罰理由,對方表示不作回應。

有接近知乎的人對此表示,知乎內部並沒有知乎大V的說法,不是以用戶關注人數評判是不是大V,而是以貢獻力和被大家的認可來判斷。也有用戶表示,知乎對長期貢獻內容的用戶可以酌情減罰。

同時,業內人士也表示,此次事件無論爭執原因是什麼,涉及到誰,但凡在社區引起大面積、大範圍關注的內容,很容易就會引戰,一旦引戰就會對社區造成很大的危害。

從知識社區轉向內容平臺,知乎開啟「下沉」 之路

隨著內容創業與知識付費的興起,知乎已不再滿足於只為小眾群體服務,於2018年宣布戰略轉型。彼時,知乎CEO周源稱,知乎正逐步從一個圍繞部分群體的知識社區開始向普惠內容平臺轉型。同時,知乎用戶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二三線城市的用戶在知乎進行討論、分享和交流。

當時也有觀點認為,成立8年的知乎突然轉型,或許是為了應對來自其他問答產品的衝擊。因為彼時,在二三線城市有大量用戶基礎的今日頭條正高調宣布進軍問答領域。其中,悟空問答還曾高價挖走知乎的一批大V,引起外界熱議。

「如果朝著普惠內容社區方向發展,與知識社區用戶群體本質上來說可能會有些衝突。」艾媒諮詢副總裁汪洪棟稱。

縱觀社區產品的發展軌跡,上一個通過下沉市場成功轉型的是微博,「張大奕時代」的開啟使得微博得以二度崛起。通過網紅明星的帶動,微博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粉絲經濟之路,微博的用戶群體也從青年精英過渡到更加年輕的90後、00後。如果要轉型,知乎勢必也要在精英用戶和下沉市場用戶之間有所取捨。

3月21日,周源透露稱,在內容方面,知乎的覆蓋領域不斷擴展,特別在數碼、體育、影視、時尚、科幻等新領域。接下來,知乎還會對視頻產品進行持續不斷的升級。從知乎拓展的方向來看,用戶似乎看到了微博的「影子」。

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對記者透露稱,「從知識社區到普惠內容社區轉變,知乎的話題已經不僅僅聚焦在網際網路科技,現在的話題討論量最大的是電影,接下來還有一些科普。」

這與用戶認知中的知乎完全不同,知乎似乎正在放下「精英身段」向微博、豆瓣靠攏。

為此,知乎特別推出了創作服務平臺,稱這是圍繞領域優質內容創作者做出的一次升級。周源表示,為了轉型,知乎圍繞智能社區的建設投入非常大的AI力量,體現在三方面:信息與人的連接,信息的獲取與推薦,平臺的制度和氛圍。但至於具體怎麼探索,外界不得而知,知乎方面並未透露更多信息。

知乎商業化困境

在商業化方面,以問答社區為核心基礎的知乎早在2016年便開始探索多種形態的知識付費業務。

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知乎已經形成知乎Live、書店等多種產品形態的知識付費業務矩陣。

2018年6月,知乎正式宣布將「知識市場」業務升級為「知乎大學」。知乎大學知識服務矩陣由「課程體系」、「書的體系」和「訓練營」共同組成。

彼時,知乎副總裁、知乎大學事業部負責人張榮樂表示,「在商業化階段,知乎大學現在沒有承擔業績壓力或者是變現訴求,現在知乎整體的商業化還是廣告。」

這意味著,在商業化上,儘管知乎一直在探索不同的產品形態,但目前來看,廣告仍是其主要的變現渠道。

「精英這個群體不是說不需要商品,不能夠商業化,只是之前探索的產品跟他們的調性不匹配,所以用戶不買單,精英也有屬於他們的產品。」汪洪棟表示。

汪洪棟進一步分析稱,「知乎知識付費商業化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變現,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用戶群體,知乎的用戶大部分都是高知群體,有自己獨立分析能力、觀察力的群體,讓這部分群體付費,相比於其他平臺要求會更高一些。二是,缺少拳頭產品,一款讓受眾買單的爆款產品。」

此前,周源曾在採訪中表示,知識付費領域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和機會,但它一定是一個長跑。如今,知乎正在慢慢轉型,之後的商業化路徑能否走通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相關焦點

  • 知乎10年,一個獨特的內容社區是如何煉成的?
    因此,幫助答主維權也成了知乎的「日常工作」。2016年4月,知乎發表針對「知乎大叔」、「知乎醬」等一系列微博號的侵權行為聲明。按照知乎用戶協議取得授權後,同年7月,知乎以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起訴微博營銷帳號「知乎大神」一案正式立案,並於一年後取得勝訴。
  • 商業化多波折 知乎遲到的IPO
    論投資方背景,拿到騰訊、百度投資的知乎,是巨頭的寵兒,估值比海外同行高,但論商業化試探,知乎卻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且從降低註冊門檻,大攬用戶之後,知乎已很難用一個標籤定義。對於普通用戶和觀察者而言,上市是一個窗口,可以近距離看清知乎,對於知乎而言,巨頭不會放棄自建內容生態,如何保證內容健康和商業化成績單,是知乎要回答好的問題。
  • 知乎上市:坎坷的商業化 遲到的IPO
    對於普通用戶和觀察者而言,上市是一個窗口,可以近距離看清知乎,對於知乎而言,巨頭不會放棄自建內容生態,如何保證內容健康和商業化成績單,是知乎要回答好的問題。  為什麼IPO慢半拍  12月23日,有報導稱,「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三家承銷投行為高盛、摩根史坦利和瑞信,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
  • 小紅書商業化的冷思考:內容生態治理決定UGC平臺商業化上限
    的筆記,掃碼進入微信群後最終被騙9.3萬元。對此,警方提醒,極具誘惑的廣告很容易讓許多寶媽趨之若鶩,最終深陷騙局。對小紅書而言,台州公安局發布的這則消息,無疑是戳中了內容社區平臺難以撫平的那道傷疤:內容治理,對於UGC內容社區來說,是關乎商業化的大問題。商業化爭議不斷:UGC社區難逃內容治理的「彭羅斯階梯」?
  • 周源的野心,知乎的出路
    然而,與商業化成功一起帶來的,是這家原本低調的公司被多次推上風口浪尖。有人質疑,知乎商業化的嘗試,會讓它離錢越來越近,卻離用戶越來越遠。用戶對此的反映很直觀。「更新了APP,結果發現廣告多的難以忍受。」這是知乎用戶@葉秋最強烈的感受,「我不反對知乎在變現上的嘗試,但現在的問題是知乎這種廣告形式已經嚴重影響到用戶體驗了。
  • 內容啟示錄:知乎十年,我們看懂了什麼?
    忽然看到知乎發布了一條視頻《向上的答案》。方才發現,原來知乎都已經十年了。為什麼《新聞聯播》結束後總會有播音員在收拾稿子的片段?騰訊的張小龍是怎樣的一個人?男女之間的思維差異有哪些?巴黎聖母院火災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不想學習的時候如何逼迫自己學習?
  • 知乎,成也社區難也社區
    如何設計一套供銷機制,做到內容與人的有效連接是核心痛點,需要平臺提供成套的工具和運行機制來解決。為了構建平臺的內容生態,需要覆蓋廣泛的話題,吸引到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人群。同時還要保證內容的質量,使用戶能從平臺內容上獲益,需要平臺對優秀創作者有足夠的粘性。
  • 內容啟示錄:知乎的十年,讓我們看明白了什麼?
    為什麼《新聞聯播》結束後總會有播音員在收拾稿子的片段?騰訊的張小龍是怎樣的一個人?男女之間的思維差異有哪些?巴黎聖母院火災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不想學習的時候如何逼迫自己學習?但是十年後,整個網際網路的大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知乎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打開最新版本的界面,撲面而來的信息海洋,知乎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往往藏在深處。知乎確實變了,但變的不僅僅是知乎,十年後的今天整個網際網路圈的生態都已經面目全非。
  • 知乎副總裁高強:尋找內容的增長張力
    內容在企業經營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但在企業心中關於「內容」也並非沒有疑惑:比如內容形式如何選擇和整合,內容如何產生長尾效應,從內容到變現的路徑如何縮短等等。「好內容有持續增長的紅利。在內容戰略下,企業的短期效益和品牌建設可以兼顧。」知乎副總裁高強在接受營銷新引擎&深響採訪時表示,好內容有可供參考的方法,而合適的內容資產運營方法也有著引領企業增長的強大能力。
  • 知乎做付費成績不俗,內容付費行業如何學習?
    曾幫深圳衛視拿到衛視收視第一後,「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 2019~2020 已經跌出同時段前八;而「吳曉波頻道」則經歷了曲線上市擱淺,演講內容遭上市公司發難等種種難題。站在內容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將其看作回歸理性,畢竟「知識服務」如果要沿著網紅的路子走,怎麼看都不長久。那麼問題就來了:平臺下一個增長的抓手會在什麼地方呢?
  • 知乎:搭建多元內容生態,助推創作者以優質內容獲得收益
    2020環球趨勢大會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和「ESG發展」兩大主題舉辦兩場高峰論壇,50餘位發言嘉賓圍繞中國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如何應對國際格局變化,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做好「十四五」開局,聚焦自身發展發表了精彩演講。作為趨勢大會的重要活動,「2020環球趨勢優秀案例推薦」活動同步開展。
  • 尋找內容的增長張力|專訪知乎副總裁高強
    以下為營銷新引擎&深響整理後的部分採訪實錄:Q:業內都說內容營銷要做「好內容」,您認為在知乎上優質的好營銷內容必備特徵是什麼?對於品牌而言,在創作方面有沒有可複製的方法論?知乎商業化團隊今年推出了平臺級內容服務解決方案 「知+」,可以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最符合知乎內容生態和平臺價值的內容解決方案,在內容生產、流通、轉化各個環節提供對應的工具和服務,也是實現規模化、高價值的內容生產非常好的抓手。Q:如何平衡內容質量與營銷效果?知乎在這其中可以為品牌提供哪些幫助?
  • 知乎到底比B站差哪了?
    相比之下,知乎的「隱患」看上去可能要小一點:「商業化」困難。同樣是在2018年,E輪融資後知乎大舉加快了商業化步伐,鹽選會員、廣告、知識付費、短視頻、電商、直播、出版、MCN等等等,凡是能試的,知乎都試過了。整整兩年過去了。談起知乎,人們最大的質疑還是在「商業化」這個點上。
  • 知乎CTO李大海:內容平臺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知乎合伙人、CTO李大海近日在首屆騰訊專家思享會上發表演講,分享了知乎在技術架構,尤其是內容平臺建設中的思考與實踐。騰訊專家思享會是騰訊學院打造的年度交流分享盛會,每期邀請科技領域重量級嘉賓探索前沿、碰撞思想、共話科技與未來。
  • 十歲的知乎在品牌煥新後,野望與焦慮並存
    但隨著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搜尋引擎的碎片化內容已經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問答社區則儼然成為了新的求知地。此時「有問題,上知乎」開始變得火熱起來,同時也為問答社區打開了局面。經過多年的發展後,知乎在十歲生日之際也迎來了品牌煥新之刻。在近日舉辦的2021新知青年大會上,知乎創始人、CEO周源正式宣布品牌煥新,將品牌主張從「有問題,上知乎」,升級為「有問題,就會有答案」。
  • 又雙叒叕推新功能,知乎為恰飯拼了
    大量新用戶在知乎找不到一個人人能參與討論,能容納更多「無效」內容的板塊;另一方面,知乎大小V們在與粉絲互動過程中缺乏粉絲交互機制,知乎體系內混雜很多細分圈層,圈子功能正好能在保持知乎話語體系同時滿足大小V擁躉們交流的訴求。不難看出,知乎一直在積極面對社區向平臺轉型過程帶來的陣痛,試圖通過改版來平衡社區與平臺屬性之間的衝突,讓創作者與受眾能持續保持良性互動。
  • 拼多多事件後,謀求上市的知乎能獨善其身嗎?
    本文是超財經原創作品拼多多員工猝死事件中,作為其中重要的參與方之一的知乎完美脫身,並以正義者的姿態將拼多多帳號關閉。作為內容平臺,對答主內容的審核是核心的工作之一,能被大眾可見的內容不但代表著用戶的價值觀,也代表著平臺的態度,拼多多的一名第三方外包公司的員工能將這種觸犯眾怒的內容代表拼多多官方在平臺上發出來,本身就是知乎內容審核的漏洞。
  • 花9元看「完整」內容,之後每月扣19元?知乎悄悄扣會費遭質疑
    隨著知識付費平臺的普及付費,「看完整內容」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而不少消費者可能沒想到付費關聯了開通會員,開通會員關聯了第三支付帳戶。某一天突然發現,當初的一時衝動導致長時被「悄悄」的扣費,糾紛由此引發。
  • 如何看待「知乎緊急大規模裁員」?
    為記者量身打造的行業資訊平臺最快的傳媒要聞、最全面的財經輿情、最敏銳的傳媒投資風聲、最前沿的媒介變革趨勢,是資訊門戶也是工作平臺,近萬名財經記者註冊、二十萬主流財經人群實時關注。作者 | 郝圓如何看待知乎緊急大規模裁員?
  • 如何評價現在的知乎?
    除了宣布方式特別,後續的消息補充也充滿了「知乎氣息」。在一個名為「如何評價知乎完成E輪2.7億美元融資?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的問題下,整齊排列著創始團隊和一眾投資人的回答,知乎的1.8億用戶,集體圍觀了這次「融資發布會」。有人說,現在知乎像一個多種內容平臺混雜的「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