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試著解析《易經》,也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和分享的過程。
還是先介紹一下,《易經》為群經之首,是傳統的經典,相傳是周文王所著。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也就是每卦六爻。而《傳》就是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
那麼咱們先從六十四卦開始,八卦是先人所創,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八個代表了八種自然界之物,天、澤、火、雷、風、水、山、地。相對應然後組合形成共六十四卦。分文乾宮八卦、兌宮八卦、離宮八卦、震宮八卦、巽宮八卦、坎宮八卦、艮宮八卦、坤官八卦。古人解釋:「卦者掛也。」等於沒有解釋。實際上是說,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
今天的寫的就是《序卦傳》,分為上下兩篇。先來解析一下《序卦傳》上篇先認識這三十卦,明天解析下篇的三十四卦。
原文: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解:這個天就是(1乾卦)為萬物之父。而地就是(2坤卦)為萬物之母。然後就是(3屯卦)也就是萬物開始產生了,表示生機。
原文: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解:萬物出生,必然懵懂。所以蒙就是(4蒙卦)就是蒙昧。因為蒙昧所以開化,這個需就是(5需卦)講的是一個提取營養。
原文: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解:這個提取營養必然會有爭執,給誰多少的問題。所以訟就是(6訟卦)也就是生存競爭。競爭必有人,也就是師(7師卦),聚眾開戰。然後人多就要管理,也就是比(8比卦),要讓自己人和平。
原文: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解:處理了內部,那麼開始積蓄力量了,所有有畜也就是(9小畜卦)講的是原始積累。已經正軌了,那麼必然要有禮,所以這個禮就是(10履卦),講的禮儀。有禮儀才會安泰。所以這個泰就是(11泰卦),也就是和諧。
原文: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解:但和諧不是永存的,所以這個否就是(12否卦),表示不可永存。但是又不能永遠不和諧,所以同人就是(13同人卦),講一個分久必合。最後團結匯聚,萬物也就會歸來,所以大有就是(14大有卦),講這個萬物歸來。
原文: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解:有偉大事業的人不可驕傲自滿,所以要謙虛謹慎,也就是(15謙卦),有偉大事業又謙虛的人一定會快樂,也就是豫(16豫卦),講一個愉快。有了愉快一定會願意追隨別人也可能是會有隨從,也就有了隨(17隨卦)。
原文: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解:因為喜好而追隨,一定會有事。那麼解決這個事就有蠱,也就是(18蠱卦),講的是處理事情。那麼處理完事情後,一定會成就大業,所以有了臨,就是(19臨卦)。
原文: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解:事物大成後會被觀摩,所以受之以觀,就是(20觀卦),觀摩後產生一個融合,所以用噬嗑,也就是(21噬嗑卦)。
原文: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
解:事物不能隨便相結合,也就有了(22賁卦),來修飾結合。雖然經過修飾後,到達了極限,那麼就會盡,最後剝。也就有了(23剝卦)。講一個減弱。
原文: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
解:存在的事物又不可能化作虛無,所以到了底層會反彈,所有有復(24復卦),返初復始。這回恢復就不會如先前那麼多事端了,所以受以無妄,也就是(25無妄卦)。
原文: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解:無妄後便開始積蓄,所以有了大畜,也就是(26大畜卦),先前小畜是原始積累,而大畜就是積累豐富。這次積累豐富了就開始保養自己。也就是(27頤卦),頤者養也,頤養天和。
原文: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解:大病初癒,不養不可能,動就有問題,所以有了過,(28大過卦),也就是一個過中不當。如果一直犯錯,那麼就有危險降臨,也就是坎,(29坎卦)。水流向下。但是到了底層就要找光明,也就是離,(30離卦)。離就是依附光明。
我來個簡單概括,也是通讀以後的總結,乾、坤比如父母(乾卦、坤卦),而屯(屯卦)比做剛出生的孩童。那麼這個孩童出生之後,必然懵懵懂懂也就是蒙(蒙卦)。懵懂的孩子必然要教化,也就孩子有需要。那麼就是需(需卦)。一群懵懂的孩子都有需要,而需要不同,那麼該怎麼給,是一個問題,所有要生存競爭,也就是訟(訟卦)。而競爭一個人肯定無力,那麼就團結一切相同的人,也就成了師(師卦)。可以說這個時候成了一個部落。那麼部落肯定要有管理辦法也就是比(比卦)。當有了正確的管理辦法,那麼一定會是一個合理的部落,那麼就會產生積累。也就是畜(小畜卦)。有積累的部落就開始尋找禮(履卦),而不是渾渾噩噩。有了禮儀那麼這個部落也就和泰安康了。就是泰(泰卦)。
當部落和平太久了,就會開始有搞事情之人,也就有了否(否卦)。那麼搞事情的人成功與否,最後追尋的是一個大同的局面。當這個經歷了紛爭的大同出現了(同人卦),那麼就會擁有更好的。迎來了這個更好的(大有卦),那麼這個領頭之人,就不應該驕傲自滿,時刻保持謙虛謹慎(謙卦)。保持住謙虛謹慎的人才會擁有長久的快樂(豫卦)。就是因為這樣部落的人才會感覺到快樂,會追隨首領(隨卦)。而不是在去想著搞事情。
但是那些單純因為快樂才聽命的人一定會搞事情,所以要處理事情(蠱卦),發生問題並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提高的辦法,所以說解決了問題就會提高(臨卦)。當你提高了就會有人來找你學習方法,或者觀摩你處理的辦法
(觀卦),最後產生一種融合(噬嗑卦)。但是又不能隨便結合,所以要處理結合所產生的問題(賁卦)。但是處理後的事情最後還是會存在問題,最終一個爆發(剝卦)。這個爆發就會減弱實力,但是又不會消失,但是物極必反,到了底層還是會反彈(復卦)。因為反彈很難,所以起來之後就沒有那麼多事情了(無妄卦)。當沒有事情所困擾,那麼就開始積累了,成為一個富有的部落,當部落富有了就要開始休養(頤卦)。在休養的時候一定不能大動幹戈,如果動了可能就出現大問題(大過卦),導致危險降臨(坎卦)。這個危險來了,那麼就要放棄主權(離卦),必須去依附更強大的部落了。
我的理解是把這個東西擬人化,更簡單的去理解他們。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就如昨天所寫的把老子的《道德經》理解成自己的股經。所以看完並不需要認同。對大家有幫助就好。至此上篇三十卦,結束,明天解析下篇的三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