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成立的第一支騎兵支隊,司令和政委授中將,參謀長未授軍銜

2020-12-14 天擇雜談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

「遠看是高山,近走似平川。騎馬一奔子,走路兩三天」

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內蒙大青山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這幾句話反映了大青山的地形特點,也就是地勢開闊,適合騎兵作戰,而抗戰初期我軍以步兵為主,說明了我以步兵與敵人騎兵作戰的困難。

在抗戰中,在大青山地區有多種軍事力量,有偽軍、國民黨的自衛軍和土匪,他們都是騎兵,而我軍120師的部隊到達這裡後成立了大青山支隊,但主要都是步兵,難以適應對敵作戰的需要,於是決定將大青山支隊改名為大青山騎兵支隊。

1940年2月,大青山支隊正式成立,他是八路軍的第一支騎兵支隊,其負責人主要有4位,司令員姚喆、政治委員張達志、參謀長陳剛、政治部主任彭德大。

司令員姚喆,於1906年8月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第二區永安鄉橫塘衝村(今邵陽市雙清區渡頭橋鎮光輝村)的一戶中農家庭,是4個負責人中年齡最大的,他1925年11月加入農民協會,翌年任鄉農協主席,1928年參加了彭德懷、騰代遠領導的平江起義,隨後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由於表現出色,很快便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於1929年8月便提升至紅五軍第四縱隊大隊長,在井岡山的革命鬥爭中,他參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並參加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裡長徵,1936年4月至1937年8月調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陝甘獨立師師長。紅軍改編成編成八路軍後,他被任命為第120師第358旅參謀長,帶領一支部隊到大青山地區,建立了大青山支隊。

解放戰爭中,他曾任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軍第一野戰軍第八軍軍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來他曾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1979年5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政治委員張達志,於1911年出生於陝西葭縣(今佳縣),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葭縣縣委書記、陝北特委委員,1934年冬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任紅27軍84師政治委員兼1團政治委員,紅15軍團81師政治委員、78師政治委員等職。

在解放戰爭中,他曾任陝北軍區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四軍軍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於1969年11月至1977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1992年1月15日,張達志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參謀長陳剛,1913年生,湖北省漢川縣人。1929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從戰士一直提升至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徵,抗戰後他隨120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歷任358旅715團3營營長、大青山騎兵支隊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在解放戰爭中,他曾任過軍分區司令員,但是他沒有參加授銜,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1月19日在成都逝世,終年78歲。

點擊

政治部主任彭德大,於1914年出生,江西省吉安人,1928年參加遊擊隊,1930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在紅十二軍、紅九軍團政治部任文書、秘書、幹事等職,參加了長徵。到達陝北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秋畢業。10月,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第七一五團第一營教導員,之後任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他參與組織綏西地區反頑鬥爭,3月12日在綏遠省武川縣後堖包戰鬥中犧牲。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

相關焦點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41軍的軍長是開國中將吳克華,他從部隊成立不久就帶領著這支光榮的部隊,先後任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5旅旅長、第5師師長、第41軍軍長。第41軍成立之時,下轄有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蔡正國、左葉、周光、田維揚、江燮元、盧燕秋。一、第121師師長,先是由蔡正國擔任,1949年6月蔡正國調40軍任副軍長後,由152師師長左葉接任。
  • 1955年授銜之後,有兩位將領被補授為中將軍銜?他們都是誰?
    1955年,我軍在此前評定軍隊幹部級別的基礎上,開始實行軍銜制度。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少數將領沒有參加1955年授軍銜,而是在不久之後被補授了軍銜。就拿177位開國中將來說,在1955年共有175位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來到了1956年和1958年,分別有2位將領被補授中將軍銜,加起來就一共有177位開國中將。
  •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我軍有1人被授上將軍銜,10人授中將,21人授少將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為了共御外侮,國共雙方開展第二次合作,為了統一指揮,我軍顧全大局,做出讓步,同意改編成國軍作戰序列,其中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南方八省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為了統一領導,針對我軍,國民政府也於1937年9月對我軍高級將領授予了一定的軍銜,在這次改編中,我軍共有1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 團長犧牲副團長和參謀長授中將,政訓處主任卻授上將還成了副國級
    根據國共合作協議,1937年8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由朱德和彭德懷分別擔任正副總指揮。下轄八路軍115師、120師和129師,後按照戰鬥序列改成十八集團軍,但是人們仍然習慣稱呼為八路軍。
  • 解放戰爭:野戰軍成立3支特種兵隊伍,部隊司令是誰?授何軍銜?
    而在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有3個野戰軍成立了特種兵隊伍,這三個野戰軍分別是二野、三野和四野,特種兵縱隊的司令都是誰?1955年又授予了什麼何軍銜?另外這3支特種兵縱隊1955年授銜時,兩個縱隊司令上將,為何他是少將?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名為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下轄三個軍團一共有9個軍,後成立了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擔任司令員的是李達,副司令是孔從洲。
  • 四大野戰軍的參謀長最後授銜的時候都是什麼軍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度,當時被授予軍銜的有10大元帥10大將和55位上將(後來補授兩位共57位),175位中將(後來補授兩位共177位),8798位少將(後來補授和晉升一共1360位),這些將軍來各個軍中,如果按照解放後期的編制算,基本算是來自於四大野戰軍,那麼四大野戰軍的參謀長被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 開國中將閻揆要,為何兩年後要補授他上將?他堅持不要三星要兩星
    從黃埔一期畢業的我軍名將,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陳賡,徐向前等人,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也是黃埔一期傑出的人才,不過因為他做人十分的低調,因而他的名字並不很響亮,他就是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一野戰軍參謀長的閻揆要。
  • 抗戰初期,新四軍第一支隊的主要領導都有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
    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那麼第一支隊的主要領導都有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 支隊總部領導 新四軍 新四軍第一支隊由湘鄂贛邊、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和原湘南一部分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
  • 1955年,政委被授中將,參謀長被授少將,為何軍長被授予大校軍銜
    1955年授銜時,在淮海、渡江和大西南戰役中屢建奇功,功勳赫赫,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曾隸屬中原二野第五兵團的第16軍,卻出現了全軍只此一例的奇怪現象:軍政委王輝球被授開國中將,參謀長楊俊生被授開國少將,就連政治主任,和軍直屬麾下的2個主力師長,也被授予了開國少將,但讓人意外的是,身為軍長的尹先炳
  • 該軍的軍長是中將,但僅授了少將的政委,為何能享中將待遇?
    先後任第一軍團第12師36團政委,第11師33團政委,第二師五團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軍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等職,參加了長徵。長徵勝利後,他先後任晉豫聯防軍司令員兼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政委,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386旅旅長、第四縱隊10旅旅長,第四縱隊參謀長,太嶽軍區司令員、第15縱隊司令員等職。
  • 八路軍剛成立時,有幾個團長,他們在紅軍時都是什麼職務?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之後,紅軍迅速開始整編,先是成立第八路軍總指揮部,這個比較簡單,就是把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換個名就行了,但在指揮員的確定上,還是費了不少腦筋。
  •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他,成功策劃了被中央軍委高度讚譽為"模範兵暴第一聲"的大冶兵暴;他,指揮了塔山阻擊戰、隆化戰鬥等我軍戰史上著名的戰例;他,是我軍十六個兵團司令之一,也是東北野戰軍最早成立的兩個兵團的司令員之一,按照1955年的授軍銜標準,論資歷應是大將,而在授軍銜名單裡卻沒有他;他就是我軍著名的
  • 太嶽軍區成立,司令員後來授大將,三個分區司令都誰?後來什麼軍銜
    1940年6月,北方局召開了著名的黎城會議,會上通過一項重要決定:在八路軍386旅的基礎上成立太嶽軍區,該軍區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在山西王閻錫山的地盤上,它毗鄰陝甘寧邊區,是保衛延安的重要屏障,因此必須由一位猛將坐鎮!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 如果參加55年授銜, 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度。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韓先楚將軍麾下的三位師長,有兩位授少將軍銜,他為何僅授大校?
    118師的師長是鄧嶽,12歲就參加紅四方面軍,三過雪山二過草地,終於到達延安,抗戰時期擔任過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參謀長、參謀長,第129師新4旅第10團副團長,解放戰爭中任東聯第21旅副旅長,第3縱隊第7師副師長、師長,他率部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又參加了抗美援朝,從一名紅軍小戰士成長為一名軍中悍將。
  • 紅軍先後成立過十個軍團,軍團長都是誰?後來授何軍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軍先後成立過十個軍團,能當上軍團長的,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大英雄,活到建國後,基本上授勳封將。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紅軍的這十位軍團長都是誰?後來授何軍銜?紅一軍團由井岡山上的紅四軍與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合編而成,可謂是根正苗紅,軍團長是林總。
  • 他帶8個團加入八路成司令,建國後卻僅授大校,死後百位將軍前來
    對於軍銜,很多開國功臣是主動辭讓的,當然事事沒有絕對公平的,有授高了的當然也有授低了的,但今天的主人公授的卻低得令人髮指。他和彭雪楓是好友,哥哥是國軍上將,自己帶八個團一萬多人加入八路軍,成129師旅長,後來更是軍分區司令。就這樣一位將領,卻僅授了大校銜,當初的手下王近山成了中將,其他的手下不說中將,最少也是少將啊,他就是張維翰。
  • 56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原來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分別是於1956年和1958年被單獨補授上將軍銜,加起來剛好57位。李聚奎將軍是在大授銜前夕(7月)被周總理急調出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尋找石油去了;因此才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直到1958年重回軍隊,才被補授上將軍銜。那麼王建安將軍又是因何錯過了55年大授銜呢?
  • 1955授什麼軍銜?
    這3人1955年授什麼軍銜?後來成就如何?抗日戰爭時期,葉飛就曾擔任過新四軍第一師(時師長粟裕)第一旅旅長、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新四軍蘇浙軍區副司令員等重要職務。1955年授上將軍銜。王必成(1912-1989),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村人。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班長、副連長、連長、營長、營政委、副團長、團長、團政委、副師長、旅長、縱隊司令、軍長、兵團副司令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