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四十二章經》
人命:人的性命。呼吸之間:指因一呼一吸的持續不斷,我們的生命才能夠維持下去,要是一口氣轉不過來,那就什麼都結束了。【譯文】人命生與死的距離有多遠?答:在呼吸之間。
二、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汙。 ——《四十二章經》
濁世:混濁的塵世。汙:汙染、影響。【譯文】身處渾濁的塵世,應該像蓮花那樣,不被塵世的汙泥所汙染。
三、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四十二章經》
愛欲:即貪愛之欲。憂:表示憂惱、心不悅之意。怖:畏懼、害怕。【譯文】佛說:人們從愛欲中生出憂愁,從憂愁中生出畏懼。沒有愛欲就沒有憂愁,沒有憂愁就沒有畏懼。
四、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四十二章經》
念:觀察。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幻:虛幻、虛空。【譯文】佛說:應該知道自己的身體是由四大組成的,各自有名稱,沒有一個是我的,既然沒有自我,那麼我的身體即是虛無的、空的。
五、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四十二章經》
沙門: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是出家修道者的通稱。真:本性、本質。【譯文】一個佛徒問佛祖:什麼人是善人?什麼人的境界最大?佛祖說:修行佛道,持守真理的人是善的,意志與佛道合一的人是境界大的。
六、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 ——《四十二章經》
尋流:順流。洄流:回流,指迂迴之水流。住:阻擋。【譯文】修行佛道的人,如同一塊木頭在水中順著流向而漂行,就不會碰到兩邊的河岸。不被人從河中拿走,不會被鬼神遮蔽,不會被回流所阻,也不會腐爛,我保證它能流到大海中。
七、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四十二章經》
欲:欲望。愛:貪愛。在佛教中一般用於貶義。心源:內心的本源。【譯文】佛祖說:出家修行,就要斷除欲望,除去貪愛,認識自心的本源,明白佛最深的理,無為而無不為,是無違法,內心沒有什麼障礙,對外就沒有什麼欲求。
八、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 ——《四十二章經》
志行:志向和操行。斷欲守空:斷掉慾念持守虛空。真:真相。【譯文】要緊的是應當抱守志向與操行。譬如磨拭鏡子,汙垢去除則明淨,可以照見自己的身形。斷除欲望,抱守虛空,就可見真道。
九、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痴都滅,得無不見? ——《四十二章經》
冥:黑暗。諦: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真理。【譯文】修行佛道的人,好比拿著火炬走入黑暗的屋室,一進入屋室,裡面的黑暗就消失了,而火炬的光明仍然存在。學習佛道見到真理的人,他的愚蠢痴迷的念頭就都消滅了,還有什麼看不見的呢?
十、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 ——《四十二章經》
垢:汙垢;鏽濁。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暴:指暴躁、煩躁。【譯文】人修行佛道如同鍛鍊鋼鐵,去除鐵鏽和汙垢,打成的器具必定是好的器具。修行佛道一達到高深的層次,就要去除內心的汙垢,勤修苦練修行佛道。過於急躁就會使身體疲勞,身體疲勞就會導致心煩意亂,心煩意亂則修行就會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