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十句經典禪語,感悟頗深,讓人大徹大悟!

2021-01-19 素佛堂

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四十二章經》

人命:人的性命。呼吸之間:指因一呼一吸的持續不斷,我們的生命才能夠維持下去,要是一口氣轉不過來,那就什麼都結束了。【譯文】人命生與死的距離有多遠?答:在呼吸之間。

二、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汙。 ——《四十二章經》

濁世:混濁的塵世。汙:汙染、影響。【譯文】身處渾濁的塵世,應該像蓮花那樣,不被塵世的汙泥所汙染。

三、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四十二章經》

愛欲:即貪愛之欲。憂:表示憂惱、心不悅之意。怖:畏懼、害怕。【譯文】佛說:人們從愛欲中生出憂愁,從憂愁中生出畏懼。沒有愛欲就沒有憂愁,沒有憂愁就沒有畏懼。

四、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四十二章經》

念:觀察。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幻:虛幻、虛空。【譯文】佛說:應該知道自己的身體是由四大組成的,各自有名稱,沒有一個是我的,既然沒有自我,那麼我的身體即是虛無的、空的。

五、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四十二章經》

沙門: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是出家修道者的通稱。真:本性、本質。【譯文】一個佛徒問佛祖:什麼人是善人?什麼人的境界最大?佛祖說:修行佛道,持守真理的人是善的,意志與佛道合一的人是境界大的。

六、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 ——《四十二章經》

尋流:順流。洄流:回流,指迂迴之水流。住:阻擋。【譯文】修行佛道的人,如同一塊木頭在水中順著流向而漂行,就不會碰到兩邊的河岸。不被人從河中拿走,不會被鬼神遮蔽,不會被回流所阻,也不會腐爛,我保證它能流到大海中。

七、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四十二章經》

欲:欲望。愛:貪愛。在佛教中一般用於貶義。心源:內心的本源。【譯文】佛祖說:出家修行,就要斷除欲望,除去貪愛,認識自心的本源,明白佛最深的理,無為而無不為,是無違法,內心沒有什麼障礙,對外就沒有什麼欲求。

八、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 ——《四十二章經》

志行:志向和操行。斷欲守空:斷掉慾念持守虛空。真:真相。【譯文】要緊的是應當抱守志向與操行。譬如磨拭鏡子,汙垢去除則明淨,可以照見自己的身形。斷除欲望,抱守虛空,就可見真道。

九、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痴都滅,得無不見? ——《四十二章經》

冥:黑暗。諦: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真理。【譯文】修行佛道的人,好比拿著火炬走入黑暗的屋室,一進入屋室,裡面的黑暗就消失了,而火炬的光明仍然存在。學習佛道見到真理的人,他的愚蠢痴迷的念頭就都消滅了,還有什麼看不見的呢?

十、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 ——《四十二章經》

垢:汙垢;鏽濁。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暴:指暴躁、煩躁。【譯文】人修行佛道如同鍛鍊鋼鐵,去除鐵鏽和汙垢,打成的器具必定是好的器具。修行佛道一達到高深的層次,就要去除內心的汙垢,勤修苦練修行佛道。過於急躁就會使身體疲勞,身體疲勞就會導致心煩意亂,心煩意亂則修行就會退步。

相關焦點

  • 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說是東漢時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的漢譯經書,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為我國譯經之濫觴,亦為東土有佛法之始。第一章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序》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掌諸路頭陀教特賜圓通玄悟大禪師頭陀僧溥光法師奉敕撰3.《注四十二章經·序》宋真宗皇帝制4.《佛說四十二章經》迦葉摩騰法師共竺法蘭法師奉詔譯宋真宗皇帝注5.思所以答列聖在天之靈,皇太后鞠育之恩,既創建大招提,博施諸貝典,又以為四十二章經。乃。釋迦如來初成正覺,大弟子眾記諸聖言,沙門釋子臣寮士庶,率可遵行。適有以前代注本為進者,特敕有司一新板本遍頒朝野,將使或緇或素,若見若聞,頂戴奉行,鹹登覺地,其深心願心廣大心,非聰明睿智孰與!於此詔頭陀僧(臣)溥光為之序。(臣)溥光幸在空門,忝為佛子,夙承隆眷,不敢以固陋辭。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網圖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清楚的看清出家人的修行軌跡。
  • 兜底兒網名帖大全: 671 唐代 懷素 《四十二章經》
    懷素草書欣賞《四十二章經》真跡佛經長卷長約3丈,共248行,2663字,堪稱長篇巨製。
  • 生活感悟經典句子配圖,看完讓人大徹大悟!
    十、太過遷就別人,別人就會變本加厲的為難你;太過忍讓別人,別人就會得寸進尺的傷害你。十一、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十二、自己強,比什麼都強,要知道,尋找一棵大樹好乘涼,不如自栽自養自乘涼,別人給的,隨時有可能失去,只有自己創造的才會留下來。
  • 《易經》中學會的5句名言,哲理豐富,感悟頗深,與你分享
    而在眾多書籍中,《易經》有著「大道之源」、「群經之始」的美名,之中說出的人生哲理數不勝數,而之中有5句哲理名言讓筆者感悟頗深。不知道對於筆者今天介紹的五句名言,你是不是也有一點感觸呢?如果你感覺比這寫的不錯的話,不妨多多關注筆者吧。
  • 《道德經》精華10句,感悟道家人生智慧!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僅僅五千字,但卻字字珠璣,句句經典,處處都包含著為人處世的大智慧。下面挑選其中的10句名言,與大家一起分享: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點評:很多人一提到「無為」,就認為是消極思想。其實大錯特錯了,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是順應自然而為。三、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
  • 醒悟人生的經典禪意語錄,看完讓人大徹大悟!
    十、 也許有人悔不當初,認為自己假如當年去嘗試這個領域,也許今日的自己早已功成名就,富貴在身。如今卻使自己陷在這個不擅長的領域,和那些聰明伶俐的鳳凰鬥智鬥勇,你追我趕,我是日夜兼程,頭破血流,可是認識沒有第二條路。十一、 能百毒不侵的人,都曾經遍體鱗傷過;能笑看風雲的人,都曾千瘡百孔過。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感悟: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人生得意之時,就要多為天下眾生著想,多做利益天下蒼生的善事;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更要堅守道義,做好自己,為世人做個榜樣。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佛教十大經典感悟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
  • 成團有位:【上方山 秋色】周日、1天《秋日京都最美紅葉、南有蘇杭,北有上方: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尋找神秘四十二章經
    上方山天坑是樂業天坑,武隆天坑之後第三天坑其特點別的天坑都在溝谷地帶上方山天坑發現在山上,口小底大倒置喇叭狀,口部直徑30米底部葉徑61米,深70還記得那些年看過的《鹿鼎記》嗎讓古靈精怪的韋小寶費盡心思追逐多年的《四十二章經》其實就刻在兜率寺後簷牆上的十五塊石板上
  • 精闢入骨的人生感悟句子,飽含智慧,讓人大徹大悟!
    十、生命中有許多你不想做卻不能不做的事,這就是責任;生命中有許多你想做卻不能做的事,這就是命運。十一、要得到你必須付出,要付出還要學會堅持。如果你真的覺得很難,那你就放棄,但是,放棄了就不要抱怨。十二、人生,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們自己去處理。
  • 梳理老子部分經典排比句
    《道德經》一書中有很多排比手法,這些排比起到強調事實的真相,讓大家體會到後能更自信地運用在生活中,運用在各自工作的領域裡。在這裡我就一些排比拿來與大家分享,也給自己梳理重溫經典的機會。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出自第十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中庸》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四書五經,是儒家必讀經典,其中的四書,指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今天和大家學習《中庸》的10句格言,感悟一下古人的智慧。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第一章》點評:上天所賦予的人的智慧德能,就是人的「自性」;能夠順應自性去做人做事,就是「道」;能夠使人去遵循道的規律,就是「教」。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不能錯過的成熟文案,句句經典,讓人大徹大悟!
    十,信息不想回 遊戲打膩了 每天看著不同的視頻時不時被逗笑 時不時被戳心 總感覺缺點什麼卻想不起來。I don't want to go back to the game. I am tired of watching different videos every day.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五章解讀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原著中海大富的武功如何,為何要讓小寶去偷《四十二章經》?
    因為他練功走火傷了經脈導致咳喘病,用藥抑制過量中毒已深,如此動用內力很可能會讓他有暴斃的危險;除此還有個最致命的因素,就是他在發勁的時候,四根手指剛斷的左掌也在冒血,本來他的體力就已有限,這會讓他氣血大傷。因此,即便是他接下來不是分心要幹掉小寶,被假太后趁機用蛾眉刺刺中小腹破了他的神功,也會因體力大耗傷到真元而活不久了。可見,跟太后的一戰其實並不能真正展現他原有的實力,他的傷病直接影響了他的水平。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八十一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第二句: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這一句的大意是:所以品行高尚的人,就像掌管有契約的債主,卻不去責備和欺凌別人;而品行不良的人,就像是掌管稅收的官吏,總是想在別人身上多剝削一些。然而天下間的自然道義與世間萬物並沒有什麼親疏遠近之分,但是它往往會傾向於幫助善良勤奮的人。
  • 《原佛》推薦|佛法雙語工作坊經典連載: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12章)1
    We shall elaborate on some of them:經文中列舉出二十種修道難處,我們挑選以下一些特別的情況加以解釋:Difficult for the poor to give alms: It is true that poor people will have difficulty in money donation, but we have learned in
  • 2017年農曆六月初六五臺山黛螺頂寺舉行曬經法會
    曬經包含著很深的意義。佛經是佛門至寶,晾曬經典不但可以讓經卷長期保存,更能讓有形無形的眾生通過見聞受持而得到利益。」這裡有一則故事:過去有一座寺廟,藏有龍藏經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曝曬。有一年,正在曝曬藏經時,忽然有一頭牛闖進佛門,用牛鼻子向曝曬中的藏經嗅聞。被僧人發覺,恐其弄壞藏經,急命其主人牽走,牛雖掙扎,欲繼續嗅聞,不想離去,無奈鼻子被人牽著,不得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