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2021-02-20 極簡主義的禪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說是東漢時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的漢譯經書,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為我國譯經之濫觴,亦為東土有佛法之始。

第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四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第六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原文: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第八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九章

佛言:博文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原文: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一章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闢支佛,飯百億闢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第十二章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第十三章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第十四章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第十五章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第十六章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第十七章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第十八章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第十九章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第二十章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

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第二十二章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二十四章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二十七章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第三十章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第三十一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第三十二章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第三十三章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境前,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第三十六章

佛言:人離惡(經書原文: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第三十七章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聞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聞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第三十九章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第四十章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一章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慾,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盤,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焦點

  •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序》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掌諸路頭陀教特賜圓通玄悟大禪師頭陀僧溥光法師奉敕撰3.《注四十二章經·序》宋真宗皇帝制4.《佛說四十二章經》迦葉摩騰法師共竺法蘭法師奉詔譯宋真宗皇帝注5.「帝遂遣王遵等一十八人,西訪佛法至月氏國,遇摩騰竺法蘭二菩薩,將白氎上畫釋迦像及四十二章經一卷載以白馬,同回洛陽。時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也,因以騰蘭譯經之所名白馬寺。後六年摧伏異道,二菩薩踴身虛空,為王說偈曰:『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嶽榮。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
  • 《四十二章經》十句經典禪語,感悟頗深,讓人大徹大悟!
    ——《四十二章經》人命:人的性命。呼吸之間:指因一呼一吸的持續不斷,我們的生命才能夠維持下去,要是一口氣轉不過來,那就什麼都結束了。【譯文】人命生與死的距離有多遠?答:在呼吸之間。二、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汙。 ——《四十二章經》濁世:混濁的塵世。汙:汙染、影響。【譯文】身處渾濁的塵世,應該像蓮花那樣,不被塵世的汙泥所汙染。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網圖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清楚的看清出家人的修行軌跡。
  • 兜底兒網名帖大全: 671 唐代 懷素 《四十二章經》
    懷素草書欣賞《四十二章經》真跡佛經長卷長約3丈,共248行,2663字,堪稱長篇巨製。
  • 原著中海大富的武功如何,為何要讓小寶去偷《四十二章經》?
    海大富之所以會冒險去修練對付「化骨綿掌」的武功,完全是為了完成自己身上的秘密重任,這跟他為何會讓韋小寶去偷《四十二章經》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在順治朝,海大富在宮中的職位應當不是五品尚膳監副總管,很有可能是四品的總管太監,甚至掌管敬事房。
  • 成團有位:【上方山 秋色】周日、1天《秋日京都最美紅葉、南有蘇杭,北有上方: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尋找神秘四十二章經
    還記得那些年看過的《鹿鼎記》嗎讓古靈精怪的韋小寶費盡心思追逐多年的《四十二章經》其實就刻在兜率寺後簷牆上的十五塊石板上《佛說四十二章經》在此整整存留了4百多年經文刻在石壁上,寬度有十餘米長記載了《四十二章經》中的15條,基本保存完好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五章解讀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原佛》推薦|佛法雙語工作坊經典連載: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12章)1
    貧窮布施難:窮人在財布施來說是難,但第11章曾經講過布施的功德主要是論心境而不是論對境。而且貧窮人也可以作無畏布施或法布施。給人希望或歡喜,包括助人、讚美等都屬於無畏布施。勸人深信因果,皈依三寶,乃至講解佛法都是法布施,而三種布施中以法布施最為殊勝。
  • 佛法雙語工作坊 |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12章(2)
    法師講解  第2分鐘38秒開始   單詞 第5分鐘57秒開始第12章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二 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邏輯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二 章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道德經講得是大道,非是大道理。因為道理,大道理被世俗化了。不是講得這個道理。但也可以用於俗世。這是兩碼事。道德經是為明道而作。明道才能修道,為賢為聖。本章的前兩句,有兩個要點。第一句明道生萬物。
  • 四十二章經言,因果相交,天道蕭索,人若作惡,自食其果
    ——《訟木魅》元結《佛說四十二章經》,自食其果,「惡之」佛教講究報應,而且認為這是不能斬斷的。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佛教,特別是原始佛教,或者是佛教在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前,都是觀這個因果而成闢支佛的,因此佛教對於報應的研究很深。不過這報應其實也是因果的一種。雖然我覺得善惡之道會隨因果流轉,但是從大的方向看,還是容易惡有惡報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關於善和惡的定義,止惡即為行善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四章善惡並明【原文】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80章,小邦寡民 81章,信言不美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佛說阿彌陀經》佛法初傳中國 08 下
    愔等途中遇攝摩騰和竺法蘭(俱中天竺人),迎來漢土,譯出《四十二章經》、《十地經》、《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因遇戰亂。僅存《四十二章經》。其後佛法大興。外道嫉妒者,於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會集五嶽三山一百八十觀,以褚信為首,六百九十人商議:天子棄我道教,遠求佛教,應上表抗議與佛教和尚鬥法。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道德經》問答81章:「信言不美」的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道德經問答80章:「小國寡民」章排序問題辨證》),探討了通行本80章「小國寡民」和81章「信言不美」的排序問題,這兩章的正確排列位置應當是70章和71章,分別對應《周易》的既濟卦和未濟卦,先在帛書本中做了移動,後又被王弼移至80章和81章。也可以說,本章是《道德經》主文的最後一章,因為72章屬於老子寫的後記,沒有主題,不應算是主文。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道德經》七章
    「聖人退其身而身先」,聖人以其不爭,故能退,如水之「處眾人之所惡」,(八章)「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天下皆樂推而不厭也」,(六十六章)正是「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七十八章)「是其以賤為本也」,(三十九章)所以老子以「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為三寶之一。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