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製藥企業在疫情之下呈現出了更堅韌的一面。
2020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讓全人類集體面臨了一次傳染病的威脅,以此蔓延至各行業的影響大多紛繁且消極,「一線」的生物製藥行業則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市場局面。
透過前九個月大型跨國藥企的業績表現,可以看到疫情帶來的影響在逐漸減少,臨床和藥物上市的節奏正在逐步恢復,財報顯示下滑幅度在收窄,重磅藥物、併購依舊能夠拉動增長。
在「史上最差的一年」2020年最後一個月,與疫情直接相關的疫苗、藥物陸續結束臨床試驗,邁入真正的市場「考驗」。疫情對於創新藥物的急迫需求及與之相關的投資和後續思考,正在重塑全球製藥格局的新面目。
業績恢復至疫情前
10月底至11月中旬,大型跨國製藥企業相繼發布了2020年三季度業績,並預估了全年的業績及未來的市場情況。
相較於慘烈的二季度營收增速放緩甚至下滑的情況,三季度跨國藥企業績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如果對比上半年情況來看,前九個月的降幅在收窄,增長在恢復。
Evaluate Pharma此前預計COVID-19的影響將使2020年生物製藥銷售額減少78.5億美元,其中前15家公司承擔了60%的虧損。默沙東在二季報中稱疫情的大流行將使其營收影響17億美元。
不過儘管短期內銷售受到影響,但對創新藥物的需求仍在推動長期增長。從各家財報也能看出業績愈發依賴重磅藥物的上市和拉動,生物製藥業務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長。
自九月結束,儘管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仍在,但各家管理層給出了更多正向的預期。
從製藥營收看,羅氏為前九個月銷售冠軍,其去年在跨國藥企中居第二。靠著診斷業務的增長(+9%),羅氏集團三季度銷售額增長1%。從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看,繼第一季度銷售增長(+ 7%)和第二季度與COVID-19相關的下降(-4%)之後,第三季度靠著新藥和COVID-19測試的銷售業績穩定下來(+ 1%)。
羅氏製藥三季度銷售額下降1%,為343億瑞士法郎,但新上市藥品增長了35%,銷售額達137億瑞士法郎。其中包括Tecentriq,Ocrevus,Hemlibra和Perjeta,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COVID-19的影響以及生物類似藥上市帶來的競爭。三季度獲批上市的有Enspryng用於治療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Evrysdi用於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Tecentriq、Cotellic和Zelboraf用於治療特定形式的黑色素瘤等。
12月9日,輝瑞與BioNTech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在英國獲批緊急使用授權一周後,英國開始分批為民眾接種。首先接種疫苗的將是那些8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院工作人員和其他高風險醫護人員:這個群體估計有600萬。此次接種計劃的費用由英國政府資助的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承擔,90歲的Maggie Keenan是該計劃下首個接受第一針疫苗接種的人。
因為與BioNTech合作的新冠疫苗在全球「競速」中佔據優勢,輝瑞在今年吸引了更多的關注。但營收上受普強下滑的影響,輝瑞三季度營收121億美元,下滑4%,前九個月營收359億美元,下滑8%,輝瑞也從去年的第一退了一步。其中生物製藥三季度營收102.1億美元(+3%),前九個月營收300億美元(+6%)。依舊主要由Vyndaqel/Vyndamax、Eliquis、Ibrance、Inlyta、Xeljanz等藥物推動。
帶量採購「發威」,二季度在中國市場呈增長的立普妥(Lipitor)和絡活喜(Norvasc)在三季度開始下滑,但在中國市場上,肺炎疫苗Prevenar 13仍持續增長。
默沙東稱三季度COVID-19對財務的負面影響估計約為4.75億美元,使該公司今年迄今的負面影響約為21億美元。三季度藥品銷售額增長2.25億美元(+2%),達到113億美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腫瘤學和某些醫院急救產品的增長,但被COVID-19大流行的負面影響以及某些產品失去市場獨佔性的持續影響所部分抵消。
「K藥」銷售額持續增長,帶動了腫瘤業務的增長,三季度KEYTRUDA增長21%,達到37億美元,其中美國營收22億美元。
其餘如諾華、GSK、強生、阿斯利康、安進、禮來、諾和諾德等,前九個月營收都有不同幅度地增長。艾伯維和百時美施貴寶(BMS)則憑藉著收購完成,營收大幅增長,雙雙坐穩全球TOP10。
全球製藥新格局
在政策、疫情、專利藥到期等一系列風險之下,Evaluate Pharma預計全球處方藥的銷售額將在2020年增長3.7%,達到9040億美元,到2026年將達到近1.4萬億美元,其中腫瘤和孤兒藥產品將是高性能市場。
新冠肺炎在全球的大流行給正在努力尋找治療方法的製藥業以及正在適應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們都投下了長長的陰影。從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審評審批到上市銷售,一切的節奏在被打亂和重新規整中交替進行,大型製藥商在這場重塑運動中首當其衝,同時也從中獲益。
因為手握新冠疫苗,Moderna和BioNTech身家水漲船高,Moderna的市值最近已經超過Biogen的市值。
至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找到針對COVID-19的「靈丹妙藥」寄望於少數臨床試驗的結果。除了這些領先的抗體和疫苗方法外,其他新穎機制的大型臨床程序也正在研究之中。隨之投入研發的經費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這些藥物和疫苗未來會如何影響市場格局,尚待研究,因為一些最大的試驗涉及早已上市的藥物。
Solidarity試驗的作者得出結論,四種已知的抗病毒藥,包括吉利德的Veklury,對住院的COVID-19患者幾乎沒有益處。對諸如Truvada之類的其他HIV藥物的學術性試驗正在進行中,但對實驗性抗病毒藥的研究似乎更有可能產生新的和改進的選擇。
中國市場上,根據IQVIA2020二季度醫院市場數據,疫情對醫藥市場的影響得到充分體現,中國醫院醫藥市場的總銷售額約為1815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5.3%。基於12個月MAT銷售額,2020年第二季度的MAT總銷售額約為7698億人民幣,同比下降5.7%,而2020年第一季度的MAT同比增速為1.3%。
跨國企業2020年第二季度的銷售額達526億元,同比下跌11.0%;本土企業第二季度的銷售額約為1290億元,同比跌幅更為明顯,達到16.9%,相較第一季度25.1%的跌幅有所緩和。跨國企業MAT年銷售額近2249億人民幣,增速降至0.5%;本土企業MAT年銷售額為5448億元,跌幅達8.0%。以MAT年銷售額排名,阿斯利康、輝瑞和揚子江藥業位列企業排名前三。由於疫情的持續影響及帶量採購的進一步開展,大部分排名前十企業的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
在醫保目錄擴增及臨床用藥剛需的作用下,抗腫瘤藥和免疫調節劑類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率為-1.0%,達到253億人民幣,而MAT年銷售額同比增長達到8.9%,增速蟬聯所有品類第一。
從產品的季度銷售額來看,揚子江藥業的加羅寧位居第一,石藥集團的恩必普和輝瑞的舒普深分列第二、第三位。受帶量採購全國擴圍影響,揚子江的鹽酸右美託咪定MAT同比增長率最高,達到515.2%;阿斯利康的泰瑞沙自進入醫保以來,一直保持強勁增長,本季度MAT增速超過220%。
在未來的布局上,腫瘤藥物依舊是「王者」,罕見病藥物地位將不斷上升。
Evaluate Pharma預計全球處方藥在2020-2026年銷售額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7.4%。羅氏將在2026年銷售額達到610億美元,坐上全球藥企的頭把交椅。默沙東的Keytruda將在2026年成為全球最暢銷的藥物,銷售額達249億美元,幾乎是其最接近競爭對手的兩倍。
腫瘤學仍然是研發投資的領先領域,預計支出為820億美元,是其他任何領域的三倍以上。佔總渠道支出的37.4%,佔FDA總渠道審批的28.7%。預計這筆支出將在2026年獲得152個FDA的新批准和3110億美元的藥品銷售額。到2026年,腫瘤將佔總藥品銷售額的21.7%,免疫腫瘤銷售額在2019-26年間增長到947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0.2%。
包括李冠橋、秦雲賀、謝翠翠、吳一龍、陳曉媛在內的數位中國腫瘤研究人員近日以Trends in oncology drug innovation in China為標題發表在 2020年11月5日的《自然綜述:藥物發現》FROM THE ANALYST'S COUCH版塊上,概述了中國腫瘤藥物的創新趨勢,從中也可看出未來市場的競爭格局。
2018年至2020年8月期間,在中國批准的44種抗癌新藥中,有12種是在中國發現的。儘管其中大多數都是已有藥物的派生藥,但首創候選藥物也在不斷湧現。
截至2020年1月,中國有821種正在研究的抗癌候選藥物,包括404種派生藥和359種首創藥。821種藥物根據作用機制分為免疫腫瘤學、靶向和細胞毒性藥物三大類,並根據作用機制分為派生藥和首創藥。
剛從仿製藥開發轉型過來的許多初創公司選擇了風險更小、商業化可能更快的途徑,即開發派生藥物——在某些情況下緊隨細胞療法等先鋒療法之後。派生藥物中數量最多的是56種CD19定向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治療,83種針對EGFR或HER2的靶向治療,以及32種針對PD-1或PD-L1的單克隆抗體。
文章中稱,適度的市場競爭可能會增加藥物的可獲得性和可負擔性,但那些只關注派生藥物的開發者面臨資源利用效率較低並阻礙長期創新的風險。隨著市場不斷成熟和自我規範,在同類藥物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限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降低候選派生藥物的吸引力。政府政策的目標,例如通過醫療保險改革而降低利潤率,以及監管當局今後要求批准上市前在臨床試驗中證明藥物的優越性,可能進一步促進具有最佳潛力的藥物的開發。在這方面,EGFR抑制劑阿美替尼和BTK抑制劑贊魯替尼是最新的成功範例。
中國的前沿科學發現和技術革命大多來自學術界,學術界開發的首創腫瘤藥物比例高於產業界(80%對40%)。進一步向產品的轉化和商業化則需要產業界的參與。磷脂醯肌醇聚糖3 (GPC3)導向CAR T細胞(GPC3-CART)的開拓性開發正是產學合作的代表。
從首創藥的研發管道能夠看出,免疫腫瘤學(IO)領域擁有大量的候選藥物。細胞治療尤其突出,在224種首選IO藥物中佔150種(67%)。細胞治療也佔據了首選IO藥物的前10個靶點,如BCMA、CD22、mucin 1、CD123和GPC3。這種創新水平反映了中國在全球細胞治療體系中的地位,在開發藥物數量方面僅次於美國。政府的優先級調整和監管改革刺激了這一趨勢。自2017年12月以來,中國通過將細胞治療開發納入「十三五」規劃並發布技術指導意見,重新規劃了細胞治療的發展前景。
在整個研發管道中,495種用於實體腫瘤的產品正在開發中,其中靶向治療佔最大比例(62%)。儘管用細胞療法治療實體腫瘤存在很大挑戰,但仍有83種用於實體腫瘤的細胞療法正在開發中。在為血液腫瘤開發的249種藥物中,細胞療法佔了大約一半(51%)。常見的靶點包括已確立的靶點CD19,以及首創靶點CD22和BCMA。
中國已成為研發全球化的主要目標國。對海外開發商(尤其是生物技術公司)來說,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途徑是向中國生物製藥公司發放許可證。在2020年初,在整個產品管道中獲得許可的候選藥物比例上升至18%,主要在臨床前或臨床早期進行轉移。典型的發展路徑最初側重於局部適應症或晚期腫瘤,這可能縮短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
在中國發現的藥物也在國外進行開發(674種藥物中有112種),表明了外界對中國的發現能力、製造質量和研究設計的認可,有17種藥物被授權給國外的公司。
(作者:盧杉 編輯:徐旭)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