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元離職賠償金全是硬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0-12-14 環京津新聞網

近日,四川一家公司發放價值6000多元的兩大桶硬幣作為某員工的離職賠償金,引發廣泛關注。

圖源封面新聞

據悉,此前經仲裁委員會裁決,公司應支付離職員工6074元,員工來領取賠償金時見到的卻是三輪車上的桶裝硬幣,於是便出現了員工與公司會計之間的爭執:員工覺得這是公司在侮辱自己,公司方則坦言「這錢給得不痛快」。

俗話說「好聚好散」,勞動者有選擇職業的權利。員工離職時,用人單位應該為其提供便利,以開放心態對待正常的人員流動現象。

用兩桶硬幣支付6000多元賠償金,顯然很不尊重人。在視頻中可以看到,桶裡多為面值一角的硬幣,要理清這些硬幣頗費時費力,把這兩桶錢花出去也十分不便。從中,很難看出公司的人文關懷。不知這家公司是否考慮過,其他在職員工會對公司「翻臉」的行為作何感想?

進一步而言,既然勞動仲裁已經產生法律效力,公司便有義務以合理方式履行相應責任。拿兩大桶硬幣支付離職賠償金,表面上看是給員工出難題,實際上也是對裁決的執行不滿。不禁要問一問這家公司:說「錢給得不痛快」究竟是在給誰擺臉色?

關於兩桶硬幣的來源,公司解釋為辦活動剩下的。在便利化的行動支付背景下,還有哪家公司以面值一角的硬幣進行交易?是什麼活動要用到兩大桶硬幣?即便如其所說,是辦活動剩下的,那為什麼要由離職員工承擔不便的代價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人單位當時刻謹記這一道理。

相關焦點

  • 6000多元離職賠償金用三輪車拉來,全是硬幣!會計:一分不少
    圖片來源網絡前段時間一個工廠丟廠牌在地下讓員工撿的事件轟動全網,最終導致該工廠九成員工離職,這血淋淋的教訓估計老闆都要躲在角落裡哭。可見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多麼重要。張女士從公司離職後,通過勞動仲裁獲賠6000多元。公司也履行了法院仲裁的結果,但是賠償金卻全部都是硬幣。6000元離職賠償金用三輪車拉來,全是硬幣!會計:一分不少!
  • 離職賠償金6000元 全是1角硬幣!律師:違背公序良俗
    封面新聞記者 昔興琪張女士離職後,通過勞動仲裁獲得了6074元賠償金,但收到賠償金後張女士卻傻眼了,四川資中允熹醫療美容有限責任公司竟用三輪車拖來了2個裝有1角錢硬幣的黃色醫療垃圾箱,並讓張女士現場清點。「這簡直就是在侮辱人。」張女士拒絕了這樣的支付方式,並將其拍攝的關於硬幣和兩人爭執的視頻上傳至網絡,引發熱議。
  • 6000元離職賠償金被換成兩桶硬幣:如何避免這樣的「離職奇遇」?
    來源:LinkedIn領英近日,有一則關於「6000元離職賠償金全是硬幣」的消息上了熱搜。從四川資中一家醫學美容公司離職的張女士,通過勞動仲裁獲得6000多元補償金。當天她到勞動仲裁部門領取補償金,公司卻用三輪車拉來兩桶硬幣給她。
  • 「紅星新聞」6000元離職賠償金全是硬幣!公司:確實不妥但不違法...
    離職後,四川資中女子張某通過勞動仲裁,獲得6000餘元補償金。然而,她應約領取補償金時,公司方面卻用三輪車拖來兩桶硬幣。她稱,對方拉來的都是一角的硬幣,還讓她「一角一角地數」。此事件經紅星新聞報導(此前報導:6000元離職賠償金全是硬幣!
  • 6千元離職賠償為硬幣 公司回應:我們欠妥但不違法
    (原標題:6000元離職賠償金全是硬幣!公司:確實不妥但不違法 律師:違背公序良俗) 離職後,四川資中女子張某通過勞動仲裁,獲得6000餘元補償金。然而,她應約領取補償金時,公司方面卻用三輪車拖來兩桶硬幣。她稱,對方拉來的都是一角的硬幣,還讓她「一角一角地數」。
  • 女子離職獲賠6000元,公司直接拉來兩桶硬幣,一角的……
    >都能讓雙方感到愉快最近,四川有位張女士就在離職時遇到一件「糟心事」離職後,她通過勞動仲裁獲得了6000多元的補償金但前往部門領取時公司卻用三輪車拖來兩桶硬幣之後,張女士以公司未依法按時籤訂勞動合同、未依法繳納社保和未支付加班費為由,向資中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訴訟,要求公司支付賠償金、加班工資和未籤訂勞動合同2倍工資的差額。
  • 領6000多元補償金全是硬幣,遇到這樣的「無良」公司咋辦?專家解讀→
    近日,四川張女士從某美容公司離職後,通過勞動仲裁獲得共計6000多元的補償金,然而當她去領補償金的時候,公司方面卻用三輪車拖來兩桶硬幣。張女士認為公司這一行為涉嫌侮辱,此事也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領補償金收到兩桶硬幣 涉事公司:一分不少 硬幣可流通最近,四川的張女士從某美容公司離職後,通過勞動仲裁,獲得共計6000多元的補償金,然而當她應約前去領取補償金時,公司方面卻用三輪車拖來兩桶硬幣。
  • 六千元離職賠償全為一角硬幣 專家解讀如何避免惡意支付行為
    領補償金收到兩桶硬幣 涉事公司:一分不少,硬幣可流通最近,四川的張女士從某美容公司離職後,通過勞動仲裁,獲得共計6000多元的補償金,然而當她應約前去領取補償金時,公司方面卻用三輪車拖來兩桶硬幣。她表示,支付硬幣是因為有情緒,確有不妥但不違法,至少目前並無法律禁止硬幣支付。無獨有偶,今年4月,成都的吳女士經過勞動仲裁,獲賠5262元。然而,吳女士收到公司的賠償金,是滿滿兩編織袋1元面值的紙幣。吳女士稱足足清點了4個小時才將這些錢整理完畢,數完還少了2000元。
  • 跟著麥哥學英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下篇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胡諞——從己所不欲到勿施於人
    勿施於人一隻兔子用胡蘿蔔去釣魚,連續三天一無所獲,第四天正要下鉤,突然一條大魚跳出來大罵:你要再敢拿胡蘿蔔來釣,小心我扇死你丫的。——寫在正文之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則古訓,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與此相近些的還有將心比心,意思是做事以前先拿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只有自己心裡覺得樂意了才能做,如果連自己都不樂意那別人是不會樂意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 ...補償6000元硬幣女子:拒轉崗被要求離職 「公司還誹謗我跳樓要挾...
    離職通過勞動仲裁獲得補償金6000餘元,公司方面支付時卻拖來兩桶硬幣,此事引爆網絡產生巨大爭議之後,作為當事離職員工,張女士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9月17日,在資中,張女士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專訪,講述了此事發生的來龍去脈,以及事件引爆網絡之後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影響。在張女士看來,公司方面在事件曝光後公開誹謗她。
  • 《論語》:值得深思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子貢向老師問道:「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子貢問了老師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說:你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老師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時刻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這是孔子「仁」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體現出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相反,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推給別人幹,是不對的。在孔子生前,魯國就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
  • 從飯桌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我認識貴國總統」
    只是,它告訴你一個道理正如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來,對於在飯桌上再遇到此類同志說認識人家單位多少人時候,我調侃說:「我認識貴國總統。」於是大家都放聲大笑了。我最近就在飯桌上試驗了一下,真是讓大家開心,為啥?因為貴國總統我都認識,你還吹啥牛呢……這就是個笑話。其實與人為善,尊重他人處處都要留意。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愛情裡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要明白「己所欲勿施於人」
    雖說感情容易讓人衝動,但成年人在感情上也應該保持理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也要知道「己所欲勿施於人」的兩性相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相處原則。在感情上,更是如此。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的是做人的格局與遠見 慈悲與胸懷
    再換句話說,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就是說處理人際關係與處理與人做事打交道的時候,不要用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言行,去對待他人,也讓他人去接受。這句話出自《論語》 ,流傳千年了。孔子告誡人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千萬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包括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去。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容易,為什麼己所甚欲,勿施於人,卻非常難?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人也將其延伸過「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不強加給人固然是一種涵養,自己特別喜歡的,也懂得不強加給別人,——這更是一種道德,而且還更不易修得。當老師到如今,我也漸漸明白,這個世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你的好心,你也不必指望每個人都能理解你,儘管你真的對他們是精誠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