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脈解篇第四十九

2021-02-07 漫步杏林2012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隂陽相薄也。陽盡而隂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脈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陰,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所謂食則嘔也,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申)也,十月(七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所謂邑邑(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厥陰所謂癲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癲疝少腹腫也。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謂頹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頹癃疝也。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幹也。




您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謝謝您的轉發!


↓↓↓ 掃描關注 「漫步杏林」,獲取更多中醫知識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 | 素問49.脈解篇第四十九
    除上述病因外,《內經》認為"鬱氣鬱"亦可致病,後世又補充了氣血瘀滯等病因。參見寒溼腰痛、寒腰痛、瘀血腰痛等。②正月太陽寅,關於寅,這裡要說說中國的曆法,很有特色。主要表現在古代每次改朝換代,都要改變歲首的月份,以表示五行相生,自己建立的朝代是必然的,合乎天意的。據《史記。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
  • 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脈解篇第四十九》
    本篇辯經會題為《黃帝內經脈解篇第四十九》,參與者:長安雅士薛佩生、雅女秀秀、長安西西、壯族方方、安康苗苗等。茶道美學課:《詩經  小雅  雨無正》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古琴美學課:《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茶道美學課:詩經  小雅  正月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 許博士講《黃帝內經》(四十九)
    請下載YY,輸入房間號:1394089726,或者下載一直播,輸入房間號:1346292894,每周四晚七點收聽許振國博士講《黃帝內經》。
  • 元胡氏古林書堂刻本《新刊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書成於戰國至秦漢間,為時人總結舊說而成,編撰者難以稽考。
  • 這本書「非其人勿授,非其正不傳.」附《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序
    附《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序 《黃帝內經·素問》,高世栻(字士宗)認為其「篇章字句,皆屬珠磯」,稱之為「聖經」。《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柩》兩大部分各九卷,總計162篇。其中《素問》流傳至唐代僅存八卷,經唐人王冰歷時12年研究,又為之補入《天元紀大論》等七篇(通稱七大論)。全書包括生理、髒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針灸、運氣、養生以及醫德等內容。《黃帝內經》作為「明道之書」,歷代被奉為經典。
  • 中醫筆記 030 黃帝內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漢時期醫經學派的代表作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其中御醫李柱國負責校訂醫書,《黃帝內經》就是在這次校訂整理中彙編成書的,距今約兩千年。當然這還不包括《素問》的七篇大論,七篇大論是唐代王冰加上去的。《黃帝內經》這本書的書名在劉向、劉歆父子所作的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別錄》《七略》中有所記載,遺憾的是這兩部目錄書已經失傳,幸運的是它被東漢班固的目錄書《漢書·藝文志》傳承下來。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         《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醫經共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可惜除了《黃帝內經》,其餘六家全都散佚不存。
  • 《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為大家所熟知並得到廣泛認可的就有《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且此三者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易經》與《道德經》無論是通過圖書還是電視等形式,已較早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黃帝內經》則相對地處於一種「孤寂」的狀態。現在就讓我們拂去塵埃,由層層剝離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面對這樣一部奇書,我們不禁要問,《黃帝內經》是誰的手筆?為什麼用「黃帝」命名?
  • 黃帝內經:脈解(49)
    黃帝內經·素問-脈解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
  • 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昬札(夭死)瘥(音chài,瘉也),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賜厥(厥,其也)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倫,輩),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炎黃子孫「傳道受業解惑」,也必須從學習《黃帝內經》開始問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原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氣衰竭與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與下,發為熱厥。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匯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一精一氣而形成的?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揚名經脈匯合之處。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本篇主要介紹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的分布概況,並說明氣穴與孫脈、絡脈、經脈、谿谷、榮衛等的關係。
  • 【關於太乙本《素問》與王冰本《素問》的卷數變化】
    根據兩個版本的經文內容比對可知,九卷.王冰本《素問》(24卷)的81篇經文,除去7篇《陰陽大論66/67/68/69/70/71/74》,除去2篇《素問遺篇72/73》,剩下的72篇的經文中,有69篇在十八卷的太乙本《素問》中,有3篇不在十八卷的太乙本
  • 《黃帝內經·靈樞》之五禁篇
    2020年4月10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54天。今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一篇《五禁》。 本篇主要以闡述針刺的宜忌為中心,包括五禁、五奪、五過、五逆等法,其內容以五禁為首,故篇名"五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