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得知,今年以來,新片區的商事糾紛、跨境貿易糾紛、智慧財產權糾紛、勞動爭議糾紛越來越多。聽著不像是什麼好消息,實際上這卻反映出臨港新片區的市場活躍度越來越高。畢竟,市場主體越多、市場活動越多,糾紛自然越多——這是客觀規律。
話雖如此,臨港新片區顯然不打算放任這些糾紛「自生自滅」。臨港新片區日前發布了前沿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新片區前沿產業總規模力爭達到6000億元左右,其中工業總產值5000億,形成3到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這意味著未來五年,臨港新片區還將加碼引進企業。幫企業解決法律需求一定是臨港新片區的重要課題。
在近日召開的「全面提升臨港新片區法治化營商環境系列改革創新舉措發布會」上,市場主體可以一窺新片區與市各相關部門在解決法律需求方面的努力與成果,以及一些「進行時」的規劃。有企業家看完發布會的新聞,在朋友圈評論:解決的都是迫在眉睫的需求,還未久旱,便逢甘霖。
這要歸功於管委會到企業間的多次調研。臨港新片區與其他區域不同,有著不少特殊性,因而更要有的放矢地引進法律服務,填補相關需求。
比如,新片區與市區距離太遠,特斯拉就提出,需要就近的公證等服務。但根據原先相關規定,律師事務所在上海只能有一處辦公場所。優秀的律所大多集中在陸家嘴等市中心地區,臨港的企業每次得跑幾十公裡才能解決問題。
對此,市司法局制定發布《境外仲裁機構在臨港新片區設立業務機構管理辦法》,在全市率先突破允許上海本地優秀律所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同城分所。上海段和段(臨港新片區)律師事務所等首批5家律所同城分所在發布會上獲得了市司法局頒發的登記證書,入駐臨港。
又比如,臨港新片區高新技術企業多,對智慧財產權保護非常看重。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說過一個招商小插曲:在與一家知名外企商討可能的籤約入駐時,對方一共只問了兩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臨港新片區有什麼辦法保護企業智慧財產權?
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上海市檢察機關臨港新片區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已入駐臨港;發布會當天,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又與上海市知識產權局籤署《關於推進臨港新片區智慧財產權工作發展合作協議》,臨港新片區智慧財產權綜合服務窗口、中國(上海)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中心臨港新片區分中心也正式揭牌,集聚各項市、區級窗口辦理、諮詢、受理等功能,為區域企業、高校以及個人提供確權、保護、交易、運用等一站式服務。
而臨港新片區最特殊的,是區內企業外向型業務特別多,因而涉外法律糾紛也特別多。在新片區,就連被戲稱「造挖掘機的」三一重工,都佔據了全球市場的最大份額,每年出口大量挖掘機。三一重工向管委會提出,他們有海量涉外法律需求,急需涉外法律服務。
對此,臨港新片區正有的放矢地引進相關法律機構。比如此次籤約入駐的段和段律所,正是全國最早從事涉外法律服務並開設海外分所的律所。而為幫助市場主體與其他法律機構更好地查明、理解、應用外國法,臨港新片區此次還引進了華東政法大學外國法查明中心等高端智庫,將與法院、仲裁機構合作。
管委會還了解到,涉外法律糾紛多數選擇以仲裁方式解決,因此引進了不少仲裁機構。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總部、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上海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等仲裁、調解機構也於發布會上簽約。
臨港新片區要成為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必須構建開放型法律體系,按國際通行規則解決涉外糾紛。及早建立起一個能讓區內、海外企業「無縫切換」的環境,必須成為新片區法治化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