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斯洛維尼亞之前,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對這裡知之甚少。
我曾以為,在這樣一個不大的東歐國家,會漢語、學漢語的人很少,所以當我走在街上,聽到別人用漢語朝我們打招呼時感到驚喜無比。
我還曾以為,這裡的人們像多數人認知中的歐美人一樣性格外向、熱情開放,結果發現,斯洛維尼亞人有著獨有的沉穩和內斂……
關於教學
—會害羞的學生
我第一次上課的班級是Kosze小學人數最多的初級班,基本上都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那個時候特別擔心這麼多小孩子課堂紀律會不太好。但沒有想到的是,學生們都很乖,對我雖然充滿了好奇,但還是努力克制著自己,回答問題或者想問問題之前都會舉手。
慢慢的我發現,內向和害羞是斯國小朋友的特質,但這不妨礙他們對漢語的熱愛,對老師的喜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很聰明卻不愛說話的小男生,在我們學過「動物」之後,把去中餐廳吃飯送的十二生肖日曆帶到課上向大家「炫耀」,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後開心得不得了。
中文詩朗誦
幼兒園和一年級的小朋友相比之下會活潑些,每次去幼兒園上課都會有一堆小女生抱住我,上課前要抱,結束之後也要抱住說再見;帶著小耳朵發箍的米拉跟我打招呼的方式是「give me five」;上課時有點調皮但很聰明的菲利普課下遇見我總要跟我玩數字或者顏色遊戲;總是笑眯眯的尤裡見到我不停地跟我說「你好」和「再見」……
在我教的學生中還有兩個高年級學生,其中一個已經學習漢語五六年了。在Trnovo小學舉辦的紀念民族詩人普列舍仁的活動上,她用漢語朗誦了一首詩。這首詩很難,我用拼音給她標註好每一個字,她就不厭其煩地練習。
朗誦結束後,大家為她鼓掌的那一刻,我真的非常為她驕傲。當我豎起拇指誇她的時候,她特別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後憋回斯語「Hvala」,用漢語對我說了「謝謝」。
關於文化
波提卡和民族節日
聖誕節是我來到這裡遇到的第一個盛大節日。從超市到街頭都在賣一種帶餡兒的麵包——波提卡(Potica),這是他們的傳統美食。
同事的學生,一位奶奶,還邀請她到家裡品嘗親手做的波提卡。而且在斯國不只是聖誕節,其他節日或者日常他們也愛吃波提卡。我跟同事開玩笑說,這就像北方人對餃子那般的熱愛吧。
狂歡節遊行
普列舍仁日( Preeren day)是斯洛維尼亞的國家文化日,也是我親身體驗感觸最深的節日。全國上下都在慶祝這個節日,足見他們對文化的傳承和重視。每到這個節日,學校會舉辦許多有創意、有意義的活動,比如詩歌朗誦活動;街頭市民扮成普列舍仁;全國的博物館都免費開放……
狂歡節同其他國家的狂歡節形式差不多,卻融入了斯洛維尼亞獨有的文化元素——龍城盧布爾雅那的「龍」貫穿了節日始終。遊行隊伍的開頭是一隻巨大的恐龍,圍觀隊伍也有小朋友穿著小恐龍的衣服。但最具斯國特色的是戴著恐怖面具發出巨大聲響的儀式,據說這樣可以嚇跑冬天、迎來春天,似乎與放鞭炮驅趕「年」有異曲同工之處。
正是這樣獨特的文化,孕育了這個民族獨特的民族性格。也許他們不那麼熱情,但總是特別地友好。
關於自然
阿爾卑斯山的眼淚
走在盧布爾雅那的大街小巷,總能遇到穿著專業的運動服跑步的人。即使是寒冬,也有衣著單薄享受著運動的斯國人民。在我跟同事穿上羽絨服的時候,當地人只穿外套,在我們還穿著外套的時候,他們已經穿上了短袖短褲。
上個學期,我的合作老師通知我,下周的漢語課延後了,因為學校組織孩子們去滑雪或者遊泳,又或者我的學生告訴我他下課之後要去滑雪。我很驚訝每個小孩子居然都掌握了這兩項技能。於是我慢慢地了解到,斯洛維尼亞人喜歡一切愛冒險的運動,比如滑雪、徒步、爬山。
冬季的布萊德湖
這大概與他們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有關。
斯國最有名的景點——布萊德湖被譽為「阿爾卑斯山的眼淚」,背靠阿爾卑斯山脈。斯國境內最高峰特裡格拉夫峰(也屬於阿爾卑斯山脈)被視為斯洛維尼亞的象徵,出現在國旗上。
緊鄰著山峰的博希尼湖是我見過的最美、最乾淨純粹的湖泊。身處湖泊,被雪山圍繞,連吸進的空氣都格外純粹。
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他們,自然也更願意親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
在這裡任教的日子裡,我真正認識了斯洛維尼亞。以後無論在哪,都不會忘記這段時光。
作者簡介:趙亭,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019年至2020年任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願者。
來源:孔子學院,版權歸原創,歡迎關注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