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謙墓誌》,又稱《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墓志銘》,志石長寬為55X56釐米,行楷書30行,滿行30字,共744字,四周裝飾花草紋。志蓋56X56釐米,楷書:大唐故元府君之墓誌9字,四周裝飾花草吉瑞獸,出土時志蓋被盜墓者翻至一側。
墓誌為其外侄孫時任光祿大夫行秘書監柱國汝陽郡王李璡(唐睿宗李旦之孫,讓皇帝李憲之子)撰文。元大謙乃北魏昭成帝之子常山王拓跋壽鳩(生卒年不詳,十六國時期代國宗室成員,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第五子,曾任常山王,鎮守河北地區,卒於任上,兒子拓跋遵襲封爵位)之七代孫;鮮卑人,本姓拓跋,孝文帝時改為元姓。歷任姚州都督府錄事參軍、隴州司倉參軍、右驍衛長史,開元六年(公元718年)三月卒於絳州(今山西西南部)龍門縣令任上,英年58歲。
書丹者為其侄孫元豫,元氏家族為北魏皇室後裔,卻不以方健雄宏的魏碑體書寫墓誌,而採用了當時流行的「二王」書風,這正是自唐代李世民《晉詞銘》以行書入碑以來所形成尊崇王羲之書法的書寫風氣,著名的如《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李邕李北海所書《李思訓碑》等。如「軍」「王」「其」「以」「豈」「不」「勞」「騰」「有」「無」「為」「之」「洞」「陽」「能」「威」「生」「感」等字與《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如出一轍。
該墓誌大量融入了行草書,行筆流暢灑脫,時出新意,變化多端;結體因勢利導,筆法純熟,古麗多姿,線條剛健有力,沉著痛快,秀美多骨;時時自由揮灑,處處妙趣橫生。守正而能奪目,率性而能自然。實乃唐代大書法家之手筆也。該墓誌書法不亞於元大謙妻子《羅婉順墓誌》,是一件難得的佳作,由於唐代書法大家太多,人們容易忽略這些具有較強水平又沒留下太多傳世作品的書法家們,然而美的終究是美的,不會因為沒有被發現它就不美了。
元豫,是一位具有真水平的書法高手,是一位不著名的書法大家,是一位值得推崇的書法人才,是一位有待考究的筆法傳承者……他的書法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來填充。他屬於顏真卿的前輩,在他書寫《元大謙墓誌》時,顏真卿只有9歲。
元豫,信史中未見其生平詳細記載,其人在墓誌中自稱元大謙「侄孫」。有資料顯示,北魏宗室大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六世孫中有一人名為「元豫」。但此「元豫」與北魏孝莊帝元子攸(507年-531年)、獻文帝拓跋弘曾孫元韶(?-559年)等為同時代人,與元大謙生活時代相距甚遠,故推測二者並非同一人。因此,關於書寫《元大謙墓誌》的這位書家元豫的生平事跡、悲歡離合,都還處於一團迷霧之中,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