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在發掘唐代元氏家族墓葬時,出土顏真卿手書的墓誌,墓誌中的撰文為顏真卿早年書法次發現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法真跡!
根據墓志銘的記載,墓主人——元大謙,字仲和,北魏常山王七代孫。延載元年(694),初仕姚州都督府(今雲南西北部)錄事參軍,後歷任隴州(今陝西省西北部)司參軍、右驍衛長史,開元六年(718)三月十三日卒於絳州(今山西西南部)龍門縣令任上,享年58歲。
羅婉順,字嚴正,元大謙妻。天寶五年(746)四月卒於長安城義寧坊。
元大謙夫人羅婉順墓志銘(顏真卿書)
天寶五年(746),顏真卿38歲,任長安縣尉,為其書寫墓志銘!這是目前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期書法真跡。
元大謙夫人羅婉順墓志銘(顏真卿書)
顏真卿
煉就曠代大師
顏真卿
709-785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書,而在許多人心目中卻是第一行書。
不同於《蘭亭序》中的優雅風流,《祭侄文稿》完全是草稿。顏真卿一改往日剛勁有力的唐楷風格,縱橫塗抹於紙面的是激憤悲痛之情。字裡行間不僅傾瀉著的憤懣,更與中國千年來重要轉折的大勢相聯。
公元755年,安祿山造反,自漁陽南下,直取中原,欲破潼關而入長安。閻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先後罹難。閻真卿曾派人尋得季明的頭骨。於公元758年寫下這篇祭文。
在正統的歷史教科書中,安祿山確確實實是「反賊。」而千年以後的我們,卻依然在教科書中認為他是「反賊」。許多人仍然認為「唐朝廷一手捧上來的寵兒,竟然會造成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勢態。」
安祿山就那麼可惡嗎?
歐陽修所撰《新唐書》載:幽州「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弘靖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眾滋不悅。」安、史本為胡人,且系唐朝的叛臣,幽州百姓卻將其視作聖人,並在唐將掘其墳墓的時候「眾滋不悅」。
唐玄宗就那麼聖明嗎?
公元755年,當杜甫自長安前往蒲城時,旅途所見所感深為痛楚,寫下《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首詩裡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面對唐玄宗與楊貴妃避寒的驪山華清宮有感而發的。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公元755年十月,是年十一月,安祿山舉兵造反。
杜甫既然能看到民間的疾苦與唐明皇的無道,難道安祿山就看不到?僅僅是安祿山一個人,就可以使處在盛世的唐朝轉而朝下?!
中國歷史在最盛世的時候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天下悔禍,誰為荼毒!」顏真卿的堂兄及子侄即使忠勇,也必不能改變這大勢。
更大的大勢則在以後千年的變局中,以至於其下的宋元明清,至如今。
「長安」作為首都是那麼長久,它幾乎成為首都的代名詞。然而,當《祭子侄稿》完成之後,長安逐漸沒落。安祿山起兵的漁陽則成為北方少數民族進攻中原的前哨。安祿山的身後是一千年一波波的鐵蹄。之後的遼以北京為陪都,之後佔據中原的金則以北京為首都,之後的元、明、清,乃至當今。
在歷史大勢面前,個人的抵抗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審視歷史時,需要冷峻的眼光,去剝去那層層偽裝的道德外衣。
顏真卿書寫的《祭子侄稿》未嘗不是對中國所謂盛世的祭奠?
《祭子侄稿》的真跡猶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另一種形式無言的訴說著另一段「國破山河在」的歷史與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