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前不久對外公布了考古發掘的元氏家族墓葬中的四合墓誌信息。其中,元大謙之妻羅婉順墓誌書者為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此一發現在書法界引起極大關注。
本文以唐恭皇后為中心,以新面世的元大謙羅婉順、元自覺墓誌等這些零碎史料,勾勒了恭皇后其夫族和父族的相關人物和故事,包括時所矚目的顏真卿為其族人撰、書墓誌的背景。為恭皇后家族的譜系排列,以及拼湊她幾近空白的人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墓誌
開元二十九年冬,「京城寒甚,凝霜封樹,時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冑也。」玄宗長兄寧王憲在前一年冬天病重,經全力治療後勉強恢復。如今再歷寒冬,已感不支的寧王發出了無奈的嘆息:「此俗謂之樹嫁之也。諺曰:『樹嫁,達官怕。』必有大臣當之,吾其死矣。」十一月二十四日,寧王薨於長安盛業裡宅邸,享年六十三歲。
玄宗與長兄寧王憲、二兄申王撝、四弟岐王範、五弟薛王業的生母皆死於非命,年幼時還被武則天「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因此相依為命後的兄弟感情深厚。玄宗登基後也盡力營造了無數兄弟友悌的場景,直至開元十二年、十四年、二十二年,申王、岐王、薛王陸續病故,玄宗對僅存的長兄寧王「尤加恩貸」,但這都無法阻擋歲月的侵蝕,寧王還是在開元時代最後一年的歲末病故了。
不同於其他兄弟,寧王與玄宗間還有更深的關聯。寧王本名成器,生母肅明劉後是睿宗的嫡妻,嫡長子成器在文明元年就被立為太子,儘管睿宗的皇位屢有反覆,但如不出意外,他當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無疑,因此唐隆政變後的睿宗,很快就面臨了擇選太子的困境,成器「嫡長,又嘗為太子,而楚王(玄宗)有大功,故久不定。」最終是成器打破僵局,提出:「儲副,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使付授非宜,海內失望,臣以死請。」這就化解了睿宗登基後的最大政治危機,避免了再次出現玄武門兵變的可能。
開元四年,因避玄宗生母「昭成」竇後諡,寧王改名「憲」。至於何以擇「憲」為名,可能出自《詩·小雅·六月》:「文武吉備,萬邦為憲」之意,這與他嫡長子的身份甚為匹配。總之,寧王遵循推讓天下的初衷,三十餘年間「謹畏,未嘗幹政而與人交」,深得玄宗尊崇和信任。因此,聽聞寧王噩耗後,也已五十七歲的玄宗不禁「號叫失聲」。次日,特下《寧王諡讓皇帝制》《冊諡讓皇帝文》,以寧王「實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號不稱」,據《諡法》「推功尚善、德性寬柔曰『讓』」,追諡為「讓皇帝」,可謂名副其實、情真意切。
第三日,玄宗又下《冊諡恭皇后文》,追諡已故寧王妃元氏為「恭皇后」。天寶元年五月十七日,葬讓皇帝於睿宗橋陵之側,號陵曰「惠陵」,恭皇后遷祔。妻以夫貴,元氏從親王妃榮升為贈皇后,入陵、立廟、祭祀等,皆成為國家制度的部分,其人從之前相對無聞的狀態也始為天下人知。關於恭皇后的卒年,在《恭皇后哀冊》文中記作「開元二十八年歲次庚辰月朔日」,但據《廿二史朔閏表》,開元二十八年為「庚辰年」,顯然是哀冊文中漏掉了「某」月,故目前僅能知道恭皇后卒於開元二十八年,至於生年、享年等,已無從追尋。
唐代之前曾經有過一位「恭皇后」,即中宗的元妃趙氏,因不為武則天所喜而遭囚禁,上元二年餓死於內侍省,故中宗復闢後於神龍二年八月追諡為「恭皇后」,又因韋皇后悖逆,趙氏得以(招魂)祔葬於定陵,也改諡「和思」以配中宗「孝和」諡。據《諡法》,「尊賢貴義、愛民長悌、既過能改、執禮敬賓、率事以信皆曰『恭』」,因缺見相關諡議,元氏「恭」諡取意之孰,也只能推測據此一二了。
唐代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畫
或許與讓皇帝的低調生活有關,也因為傳世史料中有關女性的記載歷來有限。元氏雖有身後哀榮,但生前的形象幾近空白,唯一出現的記錄,是與玄宗第十八子壽王瑁有關。
玄宗所寵武惠妃雖然產育頻繁,但所生夏王、懷王、上仙公主皆在襁褓中夭折,因此,當開元九年第十八子瑁出生後,寧王妃請於王府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以寄養方式禳災續命,故直至開元十三年李瑁才得封壽王,「始入宮中」。不過,同一件事,在武惠妃的本傳中又記作壽王出生後,「不敢養於宮中,命寧王於外養之」。但不論真正的主事人是誰,這次寄養顯然體現了玄宗與寧王間格外親密的關係,至於王妃所起的作用,除了餵養,更多應是投入心血的教導。據載,壽王七歲時,自請與諸兄長入謁,「拜舞有儀矩,帝異之」。從此可以窺知元妃教子有方,對壽王當極為盡心。故當寧王夫婦先後亡故後,壽王也請制服,以報乳養之恩。
武周聖曆元年後,玄宗諸兄弟同時出閣、州刺,玄宗王皇后即為其在臨淄王時期所納,年長臨淄王六歲的壽春王成器,應該也在這前後納取了元妃。但關於她的出身,一直為大家所忽視,唯從「元」姓可推知她當是元魏宗室後人。
元魏宗室雖然基數龐大,但經過北魏末的河陰之變,北齊文宣帝的再次絞殺,以及北周、隋的改朝換代,唐代的元魏宗室後人已不復顯貴,所存支系也已不多。唐代尚有頭臉的元魏後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主要有孝文帝子、廣平王元的後人,以及昭成帝子力真的後人兩支,所出宰相也僅元稹一人。《元和姓纂》「元姓」條下,則主要列舉了昭成帝子常山王壽鳩、紇根、秦王翰、力真的後人,以及景穆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獻文帝、孝文帝、平文帝的部分後人。其中,在壽鳩曾孫、趙郡王元菩薩條下,載其裔孫為元裕,生武榮、武幹,武幹生元大簡,為唐陝州長史,「女為讓帝妃、贈少師」。這是傳世史料中唯一記載恭皇后的出身處,塵埃落定之餘,仍有相當多的譜系空白或錯位待解。
因為《魏書》的殘佚,有關元魏宗室的記載多有殘缺,譜系也多有混亂,後人的研究以羅振玉《魏書宗室傳注》《魏宗室世系表》《魏書宗室傳注校補》三文為最。羅文除了藉助《魏書》等正史史料外,主要據所見元魏宗室碑誌梳理輯補。在此基礎上,岑仲勉等進一步利用所見碑誌增補辨析《元和姓纂》中的元姓條目。但如岑仲勉所言,羅文關於壽鳩孫、素連諸子的考證,止於羽鄰、忠、倍斤、尉、貨敦,失收菩薩與淑。但《元和姓纂》所舉元菩薩出自何處並無確載,且他與裔孫元裕之間究竟有多少代的間隔,也待考。
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墓墓室棺床
可喜的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在2020年11月1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考古隊在陝西秦漢新城政府儲備用地內發掘元氏家族墓葬中的四合墓誌信息,即《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夫人羅氏(婉順)墓志銘》《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大謙)墓志銘》《大唐故宣義郎前南郊齋郎吏部常選元府君(不器)墓志銘》《大唐故遊擊將軍左司御率元府君(自覺)墓志銘》,其中元大謙夫婦與元自覺墓誌中的信息,為我們展示恭皇后的家族成員,以及解決其家族譜系的問題,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
據諸人墓誌可知,元大謙卒於開元六年,年五十八,開元二十七年遷祔鹹陽縣武安鄉先塋之側;羅婉順卒於天寶五年,年七十五(以春秋四百五十甲子換算而得),天寶六載與丈夫合葬。元大謙夫婦的墓誌皆由外侄孫汝陽王璡撰文,元大謙墓誌書者為侄孫元豫,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元大謙之侄元自覺卒於開元十七年,開元二十一年與夫人崔氏同遷祔於武安鄉,其墓誌撰者署外甥汝陽王李淳,書丹者為外甥李珵。
元自覺墓出土陶動物俑
據兩《唐書》睿宗諸子傳,讓皇帝長子璡封汝陽郡王,天寶九載卒。何以同一汝陽郡王在不同時期署名不同?最大的可能是,汝陽郡王本名嗣某,與其弟濟陰郡王嗣莊等,皆與玄宗前六子(如長子名嗣直、次子名嗣謙等)名同行「嗣」字,開元十三年,玄宗諸子皆改名從「氵」旁(如長子名潭、次子名鴻等),汝陽郡王同期改名「淳」(濟陰郡王已於開元九年早卒,故名字未再改動)。開元二十三年,玄宗再次詔改諸子名從「玉」旁,寧王諸子應也同期改名,故開元二十一年時,汝陽郡王署名淳,開元二十七年時署名璡。
《新唐書》讓皇帝本傳載其有十九子,但僅列四子;《舊唐書》讓皇帝本傳載其有十子:璡、嗣莊、琳、璹、珣、瑀、玢、珽、琯、璀。此外,《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還列有「潁川郡公」珦、「蒼梧郡公」玠。還據天寶元年《讓皇帝第十一男母夫人韋氏墓志銘》,韋氏所生子李琯排行為第十一。若元自覺墓誌書丹者李珵也是讓皇帝子,目前所知讓皇帝子可有十三位。
汝陽郡王小字花奴,其本傳載他「眉宇秀整,性謹絜,善射,帝愛之」。在《羯鼓錄》中還記載他極通音律、善拍羯鼓,這一愛好與叔父玄宗甚是相投,因此常伴聖駕遊幸。此外,他也是一位資深的酒友,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間接展示了汝陽王的朋友圈:杜甫、李白、賀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這些人除了善飲,更是開元時代的文化名家,他們與汝陽王的結交,不會僅因為他的顯貴身份,而是證明他也是同道中人。事實上元大謙夫婦、元自覺以及李琯母韋氏的墓誌皆出自他手,這些應該可以為這位天之驕子再加上善文章這一特長了。特別的是,元大謙墓誌由汝陽王撰、元豫書,李琯母的墓誌也是由這一表兄弟組合完成的,元豫是元自覺的子侄,這說明他也是這一家族中的書法家,若有心鑽研,應該能從這兩方墓誌的書法中找出元豫用筆的風格。也所以說,因為這四方傳世墓誌的存在,進一步塑造了一位容貌俊朗、善射、通音律和善文章郡王的立體形象。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汝陽王特行的紀歲方式在羅婉順與韋氏墓誌中皆有體現,羅婉順「四百五十甲子」,韋氏為「一百六十八甲子」。
天寶元年《讓皇帝第十一男母夫人韋氏墓志銘》,汝陽王璡撰、元豫書。《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中,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代宗室皇族墓誌的撰、書或出自當世文學與書法名家,或出自翰林學士之手,還有就是親屬間互為撰、書墓誌,這一方面可以體現親族之間的情感表達和交往,一方面也間接展示了容易讓人忽視的宗室成員的才學特長,如史載岐王範「好學工書」,因此讓皇帝次子濟陰王嗣莊的墓誌,即由叔父岐王撰並書。比如還有(蔣王妾)法澄法師的墓誌由嗣彭王志暕撰並書,邠王守禮為其孺人高氏親書墓誌,壽王瑁為其女清源縣主親書墓誌。代國公主碑由其駙馬鄭萬均撰、子鄭聰書,兄長玄宗則親書碑額。金仙公主墓誌由其妹玉真公主親書,兄玄宗亦書碑額。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裡提議,集中關注宗室成員書寫方面的才學,應該也是今後唐代宗室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汝陽王何以頻繁出現於元大謙家族的墓誌之中,首先要從元大謙墓誌載其為「常山王七世孫」說起。北魏昭成帝子壽鳩封常山王,目前可考的子孫襲爵狀況如下:
昭成帝
↓
常山王壽鳩
↓
常山王遵
↓
常山康王素連
↓
常山簡王倍斤
↓
常山王昭
昭成帝子壽鳩得封常山王,傳至玄孫元昭時爵位仍存,因此目前可知的北魏常山王先後有五位,所以在一些追溯先祖為「常山王」的元氏後人墓誌中,若無標識名諱,關於其世系排列還需要其他旁證確定。出現在《元和姓纂》中的元菩薩與倍斤為兄弟,其後人武幹生大簡,為陝州長史、贈少師,大簡有女為寧王妃。又據元自覺墓誌信息,其曾祖名興、祖名武幹、父名大簡,歷官鄜州司倉參軍、遊擊將軍、……陝州長史等職,景雲二年追贈幽州刺史,開元二年又贈太子少師。兩處元大簡的父系、歷官和贈官基本能對應,因此,元大簡確為恭皇后父無疑,汝陽王是為舅父元自覺和伯外祖元大謙夫婦撰寫墓誌的。
據元大謙墓誌為北魏常山王七世孫的相關信息,考古隊長揚力錚先生初步整理出了譜系圖,但在常山王遵與元大謙曾祖乾曇間仍有缺環,我們結合《元和姓纂》及元大謙墓誌、元大寶墓誌等信息,參考主要人物生活的大致時代,或許可以以常山王遵為始排列這支世系如下:
1常山王遵
↓
2常山康王素連
↓
3趙郡王菩薩
↓
4囗囗(元裕?)
5趙平郡王乾曇
↓
6涼州郡國公興
↓
7朔方縣開國子武幹
↓ ↓ ↓
大謙 大 簡 大寶
↓ ↓ ↓
不器 自覺 恭皇后=讓皇帝
如按《元和姓纂》載「元裕」生武幹,元興當與「元裕」為同一人,但這是同一人分別以名、字行,還是某一名記載有誤,待考。又據元大寶墓誌,其為昭成帝九代孫,曾祖乾曇、祖興,父「左監門衛中郎將」(武幹),說明元大寶與元大謙為親兄弟,皆為常山王遵的七世孫。而岑仲勉先生的困惑在於元裕的時代應已晚於元魏,所以常山王的這支為何僅七世孫就已入唐,確實有些令人困惑,若按筆者排列,元菩薩與元乾曇之間應該還有一世子孫待考。
羅婉順墓誌(局部),書者為顏真卿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
我們從汝陽王的朋友圈可知,顏真卿能為汝陽王的伯外祖母羅氏書墓誌,應該與他和、汝陽王、元豫等宗室皇親間有一定的文學書法交流乃至較深的交情有關。從汝陽王表兄弟開元二十七年為伯外祖撰寫墓誌時,顏真卿年方30歲,而汝陽王表兄弟為元大謙的孫輩,推測顏真卿與他們年齡相仿,是同輩文青加書法好友。此外,還有大曆七年的《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志銘》,志主為常山王遵的第十二代孫,撰寫者也為顏真卿,這或許說明顏真卿與常山王的後人間還可能有其他淵源,能跨越二十年間為同一元氏支系的後人書、撰墓誌。
常山王的這支後人目前可知僅有元大簡與李唐皇族聯姻,此外,羅婉順墓誌載其曾祖羅儼所尚者為「金明公主」,唐代並無金明公主之封,唯據《大周唐故地宮囗囗劉府君夫人羅氏墓誌》,羅儼所尚者為鄭王女金明縣主。即元家媳婦羅氏的家族,與李唐皇族在貞觀時期已有聯姻,元、羅兩家皆是李唐皇族姻親之家的再結合。當然,作為睿宗嫡長子,在唐前期門第婚依然鼎盛的時期,讓皇帝的嫡妻元氏出身元魏皇族後裔,參考親王玄宗的嫡妻為王仁皎女,薛王的嫡妻為韋元珪女,出身皆非常顯貴,這支史料所載不多的元氏家族,能夠有資格讓睿宗為其嫡長子擇妃,可能其家族人物或為官中定有過人之處,而有關恭皇后家族譜系的復原和研究,還期待更多新史料可能是碑誌的注入,才得以繼續深入。
此外,羅婉順之「羅」姓,本為鮮卑姓叱羅氏,孝文帝時改漢姓「羅」。現據羅婉順墓誌,其先祖為魏穆帝皇后。北魏追諡先祖文帝,有子弗、猗㐌、猗盧,皆先後在位,其中猗盧被追諡為穆帝,目前僅知有二子,婚姻狀況不詳,若羅婉順墓誌所載之「後魏穆皇帝」即此穆帝,則可補穆帝皇后之缺。還據《魏故太尉府參軍元君(侔)之墓志銘》,常山王素連另一子名於德,於德子元悝夫人叱羅氏,其父名叱羅興。雖然目前無法連輟這些叱羅(羅)姓家族之間的關聯,但顯然羅婉順家族與常山王家族之間的聯姻關係由來已久,這一點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讓皇帝有十九子,元妃生育狀況卻不詳,從開元九年時能親自哺乳壽王,說明此時她當在哺乳期。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但汝陽王應該也是元氏所生嫡長子應無誤。元大謙羅婉順、元自覺墓誌的面世,以及早出的元大寶墓誌(元大寶妻李氏卒後,喪事由侄女寧王妃資助,開元二十七年時將叔父夫婦合葬,一年後,寧王妃也病故),為恭皇后家族的譜系排列,以及拼湊她幾近空白的人生,包括填補讓皇帝房的子孫人物,以及與朝臣間的各種交流關係,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們以恭皇后為中心,用這些零碎的史料,略微勾勒了其夫族和父族的相關人物和故事,包括時所矚目的顏真卿為其族人撰、書墓誌的背景,或許還會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們解密。
(本文原標題為《新出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和元自覺墓誌與唐恭皇后元氏家族譜系的復原》,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前不久對外公布了考古發掘的元氏家族墓葬中的四合墓誌信息。其中,元大謙之妻羅婉順墓誌書者為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此一發現在書法界引起極大關注。
本文以唐恭皇后為中心,以新面世的元大謙羅婉順、元自覺墓誌等這些零碎史料,勾勒了恭皇后其夫族和父族的相關人物和故事,包括時所矚目的顏真卿為其族人撰、書墓誌的背景。為恭皇后家族的譜系排列,以及拼湊她幾近空白的人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墓誌
開元二十九年冬,「京城寒甚,凝霜封樹,時學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冑也。」玄宗長兄寧王憲在前一年冬天病重,經全力治療後勉強恢復。如今再歷寒冬,已感不支的寧王發出了無奈的嘆息:「此俗謂之樹嫁之也。諺曰:『樹嫁,達官怕。』必有大臣當之,吾其死矣。」十一月二十四日,寧王薨於長安盛業裡宅邸,享年六十三歲。
玄宗與長兄寧王憲、二兄申王撝、四弟岐王範、五弟薛王業的生母皆死於非命,年幼時還被武則天「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因此相依為命後的兄弟感情深厚。玄宗登基後也盡力營造了無數兄弟友悌的場景,直至開元十二年、十四年、二十二年,申王、岐王、薛王陸續病故,玄宗對僅存的長兄寧王「尤加恩貸」,但這都無法阻擋歲月的侵蝕,寧王還是在開元時代最後一年的歲末病故了。
不同於其他兄弟,寧王與玄宗間還有更深的關聯。寧王本名成器,生母肅明劉後是睿宗的嫡妻,嫡長子成器在文明元年就被立為太子,儘管睿宗的皇位屢有反覆,但如不出意外,他當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無疑,因此唐隆政變後的睿宗,很快就面臨了擇選太子的困境,成器「嫡長,又嘗為太子,而楚王(玄宗)有大功,故久不定。」最終是成器打破僵局,提出:「儲副,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使付授非宜,海內失望,臣以死請。」這就化解了睿宗登基後的最大政治危機,避免了再次出現玄武門兵變的可能。
開元四年,因避玄宗生母「昭成」竇後諡,寧王改名「憲」。至於何以擇「憲」為名,可能出自《詩·小雅·六月》:「文武吉備,萬邦為憲」之意,這與他嫡長子的身份甚為匹配。總之,寧王遵循推讓天下的初衷,三十餘年間「謹畏,未嘗幹政而與人交」,深得玄宗尊崇和信任。因此,聽聞寧王噩耗後,也已五十七歲的玄宗不禁「號叫失聲」。次日,特下《寧王諡讓皇帝制》《冊諡讓皇帝文》,以寧王「實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號不稱」,據《諡法》「推功尚善、德性寬柔曰『讓』」,追諡為「讓皇帝」,可謂名副其實、情真意切。
第三日,玄宗又下《冊諡恭皇后文》,追諡已故寧王妃元氏為「恭皇后」。天寶元年五月十七日,葬讓皇帝於睿宗橋陵之側,號陵曰「惠陵」,恭皇后遷祔。妻以夫貴,元氏從親王妃榮升為贈皇后,入陵、立廟、祭祀等,皆成為國家制度的部分,其人從之前相對無聞的狀態也始為天下人知。關於恭皇后的卒年,在《恭皇后哀冊》文中記作「開元二十八年歲次庚辰月朔日」,但據《廿二史朔閏表》,開元二十八年為「庚辰年」,顯然是哀冊文中漏掉了「某」月,故目前僅能知道恭皇后卒於開元二十八年,至於生年、享年等,已無從追尋。
唐代之前曾經有過一位「恭皇后」,即中宗的元妃趙氏,因不為武則天所喜而遭囚禁,上元二年餓死於內侍省,故中宗復闢後於神龍二年八月追諡為「恭皇后」,又因韋皇后悖逆,趙氏得以(招魂)祔葬於定陵,也改諡「和思」以配中宗「孝和」諡。據《諡法》,「尊賢貴義、愛民長悌、既過能改、執禮敬賓、率事以信皆曰『恭』」,因缺見相關諡議,元氏「恭」諡取意之孰,也只能推測據此一二了。
唐代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畫
或許與讓皇帝的低調生活有關,也因為傳世史料中有關女性的記載歷來有限。元氏雖有身後哀榮,但生前的形象幾近空白,唯一出現的記錄,是與玄宗第十八子壽王瑁有關。
玄宗所寵武惠妃雖然產育頻繁,但所生夏王、懷王、上仙公主皆在襁褓中夭折,因此,當開元九年第十八子瑁出生後,寧王妃請於王府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以寄養方式禳災續命,故直至開元十三年李瑁才得封壽王,「始入宮中」。不過,同一件事,在武惠妃的本傳中又記作壽王出生後,「不敢養於宮中,命寧王於外養之」。但不論真正的主事人是誰,這次寄養顯然體現了玄宗與寧王間格外親密的關係,至於王妃所起的作用,除了餵養,更多應是投入心血的教導。據載,壽王七歲時,自請與諸兄長入謁,「拜舞有儀矩,帝異之」。從此可以窺知元妃教子有方,對壽王當極為盡心。故當寧王夫婦先後亡故後,壽王也請制服,以報乳養之恩。
武周聖曆元年後,玄宗諸兄弟同時出閣、州刺,玄宗王皇后即為其在臨淄王時期所納,年長臨淄王六歲的壽春王成器,應該也在這前後納取了元妃。但關於她的出身,一直為大家所忽視,唯從「元」姓可推知她當是元魏宗室後人。
元魏宗室雖然基數龐大,但經過北魏末的河陰之變,北齊文宣帝的再次絞殺,以及北周、隋的改朝換代,唐代的元魏宗室後人已不復顯貴,所存支系也已不多。唐代尚有頭臉的元魏後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主要有孝文帝子、廣平王元的後人,以及昭成帝子力真的後人兩支,所出宰相也僅元稹一人。《元和姓纂》「元姓」條下,則主要列舉了昭成帝子常山王壽鳩、紇根、秦王翰、力真的後人,以及景穆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獻文帝、孝文帝、平文帝的部分後人。其中,在壽鳩曾孫、趙郡王元菩薩條下,載其裔孫為元裕,生武榮、武幹,武幹生元大簡,為唐陝州長史,「女為讓帝妃、贈少師」。這是傳世史料中唯一記載恭皇后的出身處,塵埃落定之餘,仍有相當多的譜系空白或錯位待解。
因為《魏書》的殘佚,有關元魏宗室的記載多有殘缺,譜系也多有混亂,後人的研究以羅振玉《魏書宗室傳注》《魏宗室世系表》《魏書宗室傳注校補》三文為最。羅文除了藉助《魏書》等正史史料外,主要據所見元魏宗室碑誌梳理輯補。在此基礎上,岑仲勉等進一步利用所見碑誌增補辨析《元和姓纂》中的元姓條目。但如岑仲勉所言,羅文關於壽鳩孫、素連諸子的考證,止於羽鄰、忠、倍斤、尉、貨敦,失收菩薩與淑。但《元和姓纂》所舉元菩薩出自何處並無確載,且他與裔孫元裕之間究竟有多少代的間隔,也待考。
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墓墓室棺床
可喜的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在2020年11月1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考古隊在陝西秦漢新城政府儲備用地內發掘元氏家族墓葬中的四合墓誌信息,即《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夫人羅氏(婉順)墓志銘》《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大謙)墓志銘》《大唐故宣義郎前南郊齋郎吏部常選元府君(不器)墓志銘》《大唐故遊擊將軍左司御率元府君(自覺)墓志銘》,其中元大謙夫婦與元自覺墓誌中的信息,為我們展示恭皇后的家族成員,以及解決其家族譜系的問題,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
據諸人墓誌可知,元大謙卒於開元六年,年五十八,開元二十七年遷祔鹹陽縣武安鄉先塋之側;羅婉順卒於天寶五年,年七十五(以春秋四百五十甲子換算而得),天寶六載與丈夫合葬。元大謙夫婦的墓誌皆由外侄孫汝陽王璡撰文,元大謙墓誌書者為侄孫元豫,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元大謙之侄元自覺卒於開元十七年,開元二十一年與夫人崔氏同遷祔於武安鄉,其墓誌撰者署外甥汝陽王李淳,書丹者為外甥李珵。
元自覺墓出土陶動物俑
據兩《唐書》睿宗諸子傳,讓皇帝長子璡封汝陽郡王,天寶九載卒。何以同一汝陽郡王在不同時期署名不同?最大的可能是,汝陽郡王本名嗣某,與其弟濟陰郡王嗣莊等,皆與玄宗前六子(如長子名嗣直、次子名嗣謙等)名同行「嗣」字,開元十三年,玄宗諸子皆改名從「氵」旁(如長子名潭、次子名鴻等),汝陽郡王同期改名「淳」(濟陰郡王已於開元九年早卒,故名字未再改動)。開元二十三年,玄宗再次詔改諸子名從「玉」旁,寧王諸子應也同期改名,故開元二十一年時,汝陽郡王署名淳,開元二十七年時署名璡。
《新唐書》讓皇帝本傳載其有十九子,但僅列四子;《舊唐書》讓皇帝本傳載其有十子:璡、嗣莊、琳、璹、珣、瑀、玢、珽、琯、璀。此外,《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還列有「潁川郡公」珦、「蒼梧郡公」玠。還據天寶元年《讓皇帝第十一男母夫人韋氏墓志銘》,韋氏所生子李琯排行為第十一。若元自覺墓誌書丹者李珵也是讓皇帝子,目前所知讓皇帝子可有十三位。
汝陽郡王小字花奴,其本傳載他「眉宇秀整,性謹絜,善射,帝愛之」。在《羯鼓錄》中還記載他極通音律、善拍羯鼓,這一愛好與叔父玄宗甚是相投,因此常伴聖駕遊幸。此外,他也是一位資深的酒友,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間接展示了汝陽王的朋友圈:杜甫、李白、賀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這些人除了善飲,更是開元時代的文化名家,他們與汝陽王的結交,不會僅因為他的顯貴身份,而是證明他也是同道中人。事實上元大謙夫婦、元自覺以及李琯母韋氏的墓誌皆出自他手,這些應該可以為這位天之驕子再加上善文章這一特長了。特別的是,元大謙墓誌由汝陽王撰、元豫書,李琯母的墓誌也是由這一表兄弟組合完成的,元豫是元自覺的子侄,這說明他也是這一家族中的書法家,若有心鑽研,應該能從這兩方墓誌的書法中找出元豫用筆的風格。也所以說,因為這四方傳世墓誌的存在,進一步塑造了一位容貌俊朗、善射、通音律和善文章郡王的立體形象。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汝陽王特行的紀歲方式在羅婉順與韋氏墓誌中皆有體現,羅婉順「四百五十甲子」,韋氏為「一百六十八甲子」。
天寶元年《讓皇帝第十一男母夫人韋氏墓志銘》,汝陽王璡撰、元豫書。《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中,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代宗室皇族墓誌的撰、書或出自當世文學與書法名家,或出自翰林學士之手,還有就是親屬間互為撰、書墓誌,這一方面可以體現親族之間的情感表達和交往,一方面也間接展示了容易讓人忽視的宗室成員的才學特長,如史載岐王範「好學工書」,因此讓皇帝次子濟陰王嗣莊的墓誌,即由叔父岐王撰並書。比如還有(蔣王妾)法澄法師的墓誌由嗣彭王志暕撰並書,邠王守禮為其孺人高氏親書墓誌,壽王瑁為其女清源縣主親書墓誌。代國公主碑由其駙馬鄭萬均撰、子鄭聰書,兄長玄宗則親書碑額。金仙公主墓誌由其妹玉真公主親書,兄玄宗亦書碑額。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裡提議,集中關注宗室成員書寫方面的才學,應該也是今後唐代宗室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汝陽王何以頻繁出現於元大謙家族的墓誌之中,首先要從元大謙墓誌載其為「常山王七世孫」說起。北魏昭成帝子壽鳩封常山王,目前可考的子孫襲爵狀況如下:
昭成帝
↓
常山王壽鳩
↓
常山王遵
↓
常山康王素連
↓
常山簡王倍斤
↓
常山王昭
昭成帝子壽鳩得封常山王,傳至玄孫元昭時爵位仍存,因此目前可知的北魏常山王先後有五位,所以在一些追溯先祖為「常山王」的元氏後人墓誌中,若無標識名諱,關於其世系排列還需要其他旁證確定。出現在《元和姓纂》中的元菩薩與倍斤為兄弟,其後人武幹生大簡,為陝州長史、贈少師,大簡有女為寧王妃。又據元自覺墓誌信息,其曾祖名興、祖名武幹、父名大簡,歷官鄜州司倉參軍、遊擊將軍、……陝州長史等職,景雲二年追贈幽州刺史,開元二年又贈太子少師。兩處元大簡的父系、歷官和贈官基本能對應,因此,元大簡確為恭皇后父無疑,汝陽王是為舅父元自覺和伯外祖元大謙夫婦撰寫墓誌的。
據元大謙墓誌為北魏常山王七世孫的相關信息,考古隊長揚力錚先生初步整理出了譜系圖,但在常山王遵與元大謙曾祖乾曇間仍有缺環,我們結合《元和姓纂》及元大謙墓誌、元大寶墓誌等信息,參考主要人物生活的大致時代,或許可以以常山王遵為始排列這支世系如下:
1常山王遵
↓
2常山康王素連
↓
3趙郡王菩薩
↓
4囗囗(元裕?)
5趙平郡王乾曇
↓
6涼州郡國公興
↓
7朔方縣開國子武幹
↓ ↓ ↓
大謙 大 簡 大寶
↓ ↓ ↓
不器 自覺 恭皇后=讓皇帝
如按《元和姓纂》載「元裕」生武幹,元興當與「元裕」為同一人,但這是同一人分別以名、字行,還是某一名記載有誤,待考。又據元大寶墓誌,其為昭成帝九代孫,曾祖乾曇、祖興,父「左監門衛中郎將」(武幹),說明元大寶與元大謙為親兄弟,皆為常山王遵的七世孫。而岑仲勉先生的困惑在於元裕的時代應已晚於元魏,所以常山王的這支為何僅七世孫就已入唐,確實有些令人困惑,若按筆者排列,元菩薩與元乾曇之間應該還有一世子孫待考。
羅婉順墓誌(局部),書者為顏真卿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
我們從汝陽王的朋友圈可知,顏真卿能為汝陽王的伯外祖母羅氏書墓誌,應該與他和、汝陽王、元豫等宗室皇親間有一定的文學書法交流乃至較深的交情有關。從汝陽王表兄弟開元二十七年為伯外祖撰寫墓誌時,顏真卿年方30歲,而汝陽王表兄弟為元大謙的孫輩,推測顏真卿與他們年齡相仿,是同輩文青加書法好友。此外,還有大曆七年的《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志銘》,志主為常山王遵的第十二代孫,撰寫者也為顏真卿,這或許說明顏真卿與常山王的後人間還可能有其他淵源,能跨越二十年間為同一元氏支系的後人書、撰墓誌。
常山王的這支後人目前可知僅有元大簡與李唐皇族聯姻,此外,羅婉順墓誌載其曾祖羅儼所尚者為「金明公主」,唐代並無金明公主之封,唯據《大周唐故地宮囗囗劉府君夫人羅氏墓誌》,羅儼所尚者為鄭王女金明縣主。即元家媳婦羅氏的家族,與李唐皇族在貞觀時期已有聯姻,元、羅兩家皆是李唐皇族姻親之家的再結合。當然,作為睿宗嫡長子,在唐前期門第婚依然鼎盛的時期,讓皇帝的嫡妻元氏出身元魏皇族後裔,參考親王玄宗的嫡妻為王仁皎女,薛王的嫡妻為韋元珪女,出身皆非常顯貴,這支史料所載不多的元氏家族,能夠有資格讓睿宗為其嫡長子擇妃,可能其家族人物或為官中定有過人之處,而有關恭皇后家族譜系的復原和研究,還期待更多新史料可能是碑誌的注入,才得以繼續深入。
此外,羅婉順之「羅」姓,本為鮮卑姓叱羅氏,孝文帝時改漢姓「羅」。現據羅婉順墓誌,其先祖為魏穆帝皇后。北魏追諡先祖文帝,有子弗、猗㐌、猗盧,皆先後在位,其中猗盧被追諡為穆帝,目前僅知有二子,婚姻狀況不詳,若羅婉順墓誌所載之「後魏穆皇帝」即此穆帝,則可補穆帝皇后之缺。還據《魏故太尉府參軍元君(侔)之墓志銘》,常山王素連另一子名於德,於德子元悝夫人叱羅氏,其父名叱羅興。雖然目前無法連輟這些叱羅(羅)姓家族之間的關聯,但顯然羅婉順家族與常山王家族之間的聯姻關係由來已久,這一點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讓皇帝有十九子,元妃生育狀況卻不詳,從開元九年時能親自哺乳壽王,說明此時她當在哺乳期。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但汝陽王應該也是元氏所生嫡長子應無誤。元大謙羅婉順、元自覺墓誌的面世,以及早出的元大寶墓誌(元大寶妻李氏卒後,喪事由侄女寧王妃資助,開元二十七年時將叔父夫婦合葬,一年後,寧王妃也病故),為恭皇后家族的譜系排列,以及拼湊她幾近空白的人生,包括填補讓皇帝房的子孫人物,以及與朝臣間的各種交流關係,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們以恭皇后為中心,用這些零碎的史料,略微勾勒了其夫族和父族的相關人物和故事,包括時所矚目的顏真卿為其族人撰、書墓誌的背景,或許還會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們解密。
(本文原標題為《新出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和元自覺墓誌與唐恭皇后元氏家族譜系的復原》,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