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他投了保險,這樣還能挽回一些損失啊!」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在朋友圈轉發一位茶企負責人因洪澇災害而蒙受巨大損失的消息時感慨道。由於安徽歙縣遭遇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該企業存放在庫房裡的約3000噸茶葉泡水受損,損失金額將近9000萬元,這位茶企負責人的遭遇在網絡上受到了廣泛關注。
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汛情、災情嚴重,給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據應急管理部統計,7月份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24省(區、市)2385.7萬人次受災,31人死亡失蹤,203.9人次緊急安置轉移;1.6萬間房屋倒塌,15.1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47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43.9億元。
當前,全國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階段,防汛救災工作依舊面臨著巨大考驗,需要各方發揮力量,眾志成城,其中也不乏保險業的身影。
保險業積極參與防汛救災
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保險業發揮風險管理優勢和風險保障作用,正在積極投身於各地防汛救災工作中。
在廣東、福建等地,當地保險機構迅速落實層級防汛責任,指定專人密切監測、收集洪澇災害動態信息,並主動向客戶提供安全防範建議,協助可能出險地區的客戶加強風險隱患點的檢查、排查,協助落實避險措施,做好防災防損。
例如,國壽財險福建省分公司就指導轄區內各分支機構摸排轄內的地勢低洼地帶、水淹事故多發區域,製作涉水風險地圖,並聯合本地保險公司對低洼地帶進行值守。《金融時報》記者還從廣東銀保監局了解到,廣東銀保監局轄內財產保險機構已通過手機發送超過12999萬條預警簡訊,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推送預警信息超過865萬條。
在保險業協助各地做好防災防損工作的過程中,先進科技手段的應用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浙江,人保財險推出「浙江人保智能水浸平臺」,應用物聯網技術對低洼地段、涉水高風險廠區實行智能監控和自動預警,提升水淹災害的快速響應能力;結合智能車牌識別工具,車險查勘員可以快速對客戶進行識別,即時通知並幫助客戶轉移車輛,有效達成風險預防和風險減量的目標。平安產險則通過鷹眼系統災害預警平臺(DRS)篩選目標客戶,第一時間將中央氣象臺災害預警信息發送給客戶;根據災害範圍對客戶進行風險性分級,篩選出全省事故高發地點373處,發布低洼易澇路段信息與行車注意事項,並在重點路段派駐現場引導處理人員;風控人員在對企業回訪時,利用紅外檢測設備,對客戶標的電氣設備、線路等進行全面體檢。
在災害發生後,做好保險理賠是緩解群眾損失、支持災後重建的重要舉措。《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應對汛情、災情,多家保險公司都迅速啟動了理賠綠色通道,簡化理賠手續和流程,並及時撥付理賠款項,以做好防汛救災期間的保險保障服務。在前述茶企負責人所在的歙縣,洪澇災害使當地企業損失慘重,中國太保當地分支機構第一時間趕赴理賠現場查勘,並在全省抽調有經驗的理賠人員馳援歙縣,救災搶險,並第一時間開通綠色理賠通道,協助企業恢復生產。
突如其來的大水也讓江西上饒玉山縣巖瑞鎮的種糧大戶徐春雲坐臥不安,「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作為當地首個全機械化種植水稻大戶,持續強降雨和上遊來水的疊加影響給他承包種植的農田帶來了巨大損失。在接到報案後,太保產險當地分支機構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應急工作小組通過「e農險」應用程式及無人機、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查勘核實受損面積及受損程度,啟動理賠綠色通道,直接核定賠款19.36萬元,在24小時內就把理賠款打到了徐春雲的帳戶內,徐春雲說這是給他送來了「定心丸」。
在防汛救災中,不僅要支持受災的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更需要對貧困地區和受災困難群眾給予幫助,防止因災致貧返貧。在甘肅靜寧,部分鄉鎮最大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造成18個鄉鎮共計150餘戶農戶房屋財產受損,預計損失金額達百萬元。災情發生後,大地保險當地機構第一時間聯繫靜寧縣金融辦向各鄉鎮發出「防返貧保險」參保農戶報案的通知,同時,抽調全轄理賠骨幹組成7個工作小組,開通綠色理賠通道,簡化流程,迅速對此次暴雨受災「三類戶」(脫貧監測戶、貧困邊緣戶和未脫貧戶)財產損失開展實地摸排工作,確保讓保障對象儘快獲得救助補償。
洪澇災害風險如何應對
不難看出,保險保障功能在此次防汛救災中得到了體現。但面對災情造成的巨大損失,如何更好地應對洪澇災害風險更加值得業內外關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家庭財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是包含洪水責任的,但由於這兩個險種特別是家財險的覆蓋面較低,使得洪水造成的損失大都需要居民自己來承擔,沒有得到保險賠償。未來,公眾需要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和保險意識,保險公司也需要優化產品,創新銷售渠道,提高分散性業務的可及性。」
除了作為普通風險,可通過車險、農險、企財險、家財險等險種獲得保險保障外,作為巨災風險之一,巨災保險也是可以應對洪澇災害的保險手段。近年來,多地在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實踐時就已經將洪水列入保障責任範圍。例如,在最早啟動巨災保險試點的深圳,其巨災保險的救助保障災種就包括暴雨、洪水等災害以及上述災害引起的次生災害。而廣東率先落地實施的巨災指數保險也在此次防汛救災中發揮了作用。據廣東銀保監局介紹,強降雨觸發廣東多地市的巨災指數保險賠付,全省巨災保險預計賠付2.9億元,已完成賠付2.17億元。
此前,由於地震在過去大多數保險產品中均屬於除外責任,所以為了補足保障缺口,我國巨災保險首先從地震巨災保障上破題。但記者採訪業內專家了解到,洪水造成的損失遠超過地震,我國洪水災害的時間與各江河主汛期相對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時間性和規律性,大部分地區都會受到影響,保障需求潛力巨大,但同政策性農業巨災保險和地震保險相比,我國洪水保險存在明顯的供給不足,保險覆蓋面也較窄,洪水保險的發展顯然大有可為。
《金融時報》記者還注意到,針對洪水巨災保障尚存不足,業界已經在產品供給側有所行動。今年4月,上海保交所就上線了由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部分成員聯合開發的中國城鄉居民住宅颱風洪水巨災保險產品。該產品的保障對象為城鄉居民住宅、門窗屋頂等室內附屬設施以及家庭室內財產,在發生颱風災害、洪水災害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時,造成一定損失的,可以獲得賠償。在保險金額方面,住宅及室內附屬設施的最高保額不超過100萬元,城鎮住宅最低保額為每戶5萬元,農村住宅最低保額為每戶2萬元。住宅及室內附屬設施的保險金額按比例分配,家庭室內財產為可選保障,保險金額不超過住宅及室內附屬設施保險金額的20%。居民既可以通過部分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共同體成員公司的營業網點線下投保,也可以通過以上公司的線上渠道進行投保。
巨災保險制度仍待完善
事實上,我國的自然災害比較頻繁。應急管理部公布的信息顯示,2019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乾旱、地震、地質災害為主,森林草原火災和風雹、低溫冷凍、雪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2019年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我國1.3億人次受災,909人死亡失蹤,12.6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9256.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
顯然,更好地滿足各地區群眾差異化的巨災風險保障需求,推動國家巨災風險治理體系建設、保障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加快推動開發包含地震、颱風、洪水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巨災保險產品,來為社會應對巨災風險提供豐富可靠的保障手段。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的《銀行保險機構應對突發事件金融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提出,保險公司應當根據突發事件形成的社會風險保障需求,及時開發保險產品,增加巨災保險、企業財產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等業務供給。
曾經,保險賠付金額在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中佔比不足1%,刺激了國內巨災保險加快發展腳步。從近年來發生的災害情況來看,國內保險業巨災險賠付金額在災害造成損失中的比例已有明顯提升,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巨災保險在深度和密度上都依舊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朱俊生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除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部分成員聯合開發的中國城鄉居民住宅颱風洪水巨災保險產品外,目前的巨災保險主要限於地震,尚不包含颱風、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災等其他災因,保障內容有待進一步豐富。因此,要推動包含更廣泛災因的巨災保險出臺,進一步豐富巨災保險制度的保障內容,尤其是可以考慮儘快將洪水納入巨災保險保障內容。」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也表示,下一步,建議積極協調財政等相關部門,研究出臺地震、洪水、颱風等巨災保險的支持政策,支持指導地方政府結合當地特點積極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健全完善巨災保險制度,推動巨災保險普及,更好發揮保險在地震、洪水、颱風等巨災中抗災救災的作用。
推進巨災保險發展,不僅需要通過保費補貼等手段提升公眾對巨災保險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包括再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強保險公司對於巨災風險的承擔能力。「由於地震巨災保險本身的複雜性以及財政如何在巨災保險制度中承擔適宜的責任尚有待進一步討論,此前《地震巨災保險條例》沒有按時出臺。建議儘快出臺包括洪水巨災保險在內的《巨災保險條例》,完善巨災保險立法,建立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朱俊生還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