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助力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如何織密保障網

2020-12-18 中國金融新聞網

  「希望他投了保險,這樣還能挽回一些損失啊!」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在朋友圈轉發一位茶企負責人因洪澇災害而蒙受巨大損失的消息時感慨道。由於安徽歙縣遭遇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該企業存放在庫房裡的約3000噸茶葉泡水受損,損失金額將近9000萬元,這位茶企負責人的遭遇在網絡上受到了廣泛關注。

  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汛情、災情嚴重,給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據應急管理部統計,7月份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24省(區、市)2385.7萬人次受災,31人死亡失蹤,203.9人次緊急安置轉移;1.6萬間房屋倒塌,15.1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47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43.9億元。

  當前,全國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階段,防汛救災工作依舊面臨著巨大考驗,需要各方發揮力量,眾志成城,其中也不乏保險業的身影。

  保險業積極參與防汛救災

  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保險業發揮風險管理優勢和風險保障作用,正在積極投身於各地防汛救災工作中。

  在廣東、福建等地,當地保險機構迅速落實層級防汛責任,指定專人密切監測、收集洪澇災害動態信息,並主動向客戶提供安全防範建議,協助可能出險地區的客戶加強風險隱患點的檢查、排查,協助落實避險措施,做好防災防損。

  例如,國壽財險福建省分公司就指導轄區內各分支機構摸排轄內的地勢低洼地帶、水淹事故多發區域,製作涉水風險地圖,並聯合本地保險公司對低洼地帶進行值守。《金融時報》記者還從廣東銀保監局了解到,廣東銀保監局轄內財產保險機構已通過手機發送超過12999萬條預警簡訊,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推送預警信息超過865萬條。

  在保險業協助各地做好防災防損工作的過程中,先進科技手段的應用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浙江,人保財險推出「浙江人保智能水浸平臺」,應用物聯網技術對低洼地段、涉水高風險廠區實行智能監控和自動預警,提升水淹災害的快速響應能力;結合智能車牌識別工具,車險查勘員可以快速對客戶進行識別,即時通知並幫助客戶轉移車輛,有效達成風險預防和風險減量的目標。平安產險則通過鷹眼系統災害預警平臺(DRS)篩選目標客戶,第一時間將中央氣象臺災害預警信息發送給客戶;根據災害範圍對客戶進行風險性分級,篩選出全省事故高發地點373處,發布低洼易澇路段信息與行車注意事項,並在重點路段派駐現場引導處理人員;風控人員在對企業回訪時,利用紅外檢測設備,對客戶標的電氣設備、線路等進行全面體檢。

  在災害發生後,做好保險理賠是緩解群眾損失、支持災後重建的重要舉措。《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應對汛情、災情,多家保險公司都迅速啟動了理賠綠色通道,簡化理賠手續和流程,並及時撥付理賠款項,以做好防汛救災期間的保險保障服務。在前述茶企負責人所在的歙縣,洪澇災害使當地企業損失慘重,中國太保當地分支機構第一時間趕赴理賠現場查勘,並在全省抽調有經驗的理賠人員馳援歙縣,救災搶險,並第一時間開通綠色理賠通道,協助企業恢復生產。

  突如其來的大水也讓江西上饒玉山縣巖瑞鎮的種糧大戶徐春雲坐臥不安,「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作為當地首個全機械化種植水稻大戶,持續強降雨和上遊來水的疊加影響給他承包種植的農田帶來了巨大損失。在接到報案後,太保產險當地分支機構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應急工作小組通過「e農險」應用程式及無人機、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查勘核實受損面積及受損程度,啟動理賠綠色通道,直接核定賠款19.36萬元,在24小時內就把理賠款打到了徐春雲的帳戶內,徐春雲說這是給他送來了「定心丸」。

  在防汛救災中,不僅要支持受災的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更需要對貧困地區和受災困難群眾給予幫助,防止因災致貧返貧。在甘肅靜寧,部分鄉鎮最大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造成18個鄉鎮共計150餘戶農戶房屋財產受損,預計損失金額達百萬元。災情發生後,大地保險當地機構第一時間聯繫靜寧縣金融辦向各鄉鎮發出「防返貧保險」參保農戶報案的通知,同時,抽調全轄理賠骨幹組成7個工作小組,開通綠色理賠通道,簡化流程,迅速對此次暴雨受災「三類戶」(脫貧監測戶、貧困邊緣戶和未脫貧戶)財產損失開展實地摸排工作,確保讓保障對象儘快獲得救助補償。

  洪澇災害風險如何應對

  不難看出,保險保障功能在此次防汛救災中得到了體現。但面對災情造成的巨大損失,如何更好地應對洪澇災害風險更加值得業內外關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家庭財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是包含洪水責任的,但由於這兩個險種特別是家財險的覆蓋面較低,使得洪水造成的損失大都需要居民自己來承擔,沒有得到保險賠償。未來,公眾需要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和保險意識,保險公司也需要優化產品,創新銷售渠道,提高分散性業務的可及性。」

  除了作為普通風險,可通過車險、農險、企財險、家財險等險種獲得保險保障外,作為巨災風險之一,巨災保險也是可以應對洪澇災害的保險手段。近年來,多地在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實踐時就已經將洪水列入保障責任範圍。例如,在最早啟動巨災保險試點的深圳,其巨災保險的救助保障災種就包括暴雨、洪水等災害以及上述災害引起的次生災害。而廣東率先落地實施的巨災指數保險也在此次防汛救災中發揮了作用。據廣東銀保監局介紹,強降雨觸發廣東多地市的巨災指數保險賠付,全省巨災保險預計賠付2.9億元,已完成賠付2.17億元。

  此前,由於地震在過去大多數保險產品中均屬於除外責任,所以為了補足保障缺口,我國巨災保險首先從地震巨災保障上破題。但記者採訪業內專家了解到,洪水造成的損失遠超過地震,我國洪水災害的時間與各江河主汛期相對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時間性和規律性,大部分地區都會受到影響,保障需求潛力巨大,但同政策性農業巨災保險和地震保險相比,我國洪水保險存在明顯的供給不足,保險覆蓋面也較窄,洪水保險的發展顯然大有可為。

  《金融時報》記者還注意到,針對洪水巨災保障尚存不足,業界已經在產品供給側有所行動。今年4月,上海保交所就上線了由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部分成員聯合開發的中國城鄉居民住宅颱風洪水巨災保險產品。該產品的保障對象為城鄉居民住宅、門窗屋頂等室內附屬設施以及家庭室內財產,在發生颱風災害、洪水災害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時,造成一定損失的,可以獲得賠償。在保險金額方面,住宅及室內附屬設施的最高保額不超過100萬元,城鎮住宅最低保額為每戶5萬元,農村住宅最低保額為每戶2萬元。住宅及室內附屬設施的保險金額按比例分配,家庭室內財產為可選保障,保險金額不超過住宅及室內附屬設施保險金額的20%。居民既可以通過部分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共同體成員公司的營業網點線下投保,也可以通過以上公司的線上渠道進行投保。

  巨災保險制度仍待完善

  事實上,我國的自然災害比較頻繁。應急管理部公布的信息顯示,2019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乾旱、地震、地質災害為主,森林草原火災和風雹、低溫冷凍、雪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2019年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我國1.3億人次受災,909人死亡失蹤,12.6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9256.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

  顯然,更好地滿足各地區群眾差異化的巨災風險保障需求,推動國家巨災風險治理體系建設、保障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加快推動開發包含地震、颱風、洪水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巨災保險產品,來為社會應對巨災風險提供豐富可靠的保障手段。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的《銀行保險機構應對突發事件金融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提出,保險公司應當根據突發事件形成的社會風險保障需求,及時開發保險產品,增加巨災保險、企業財產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等業務供給。

  曾經,保險賠付金額在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中佔比不足1%,刺激了國內巨災保險加快發展腳步。從近年來發生的災害情況來看,國內保險業巨災險賠付金額在災害造成損失中的比例已有明顯提升,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巨災保險在深度和密度上都依舊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朱俊生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除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部分成員聯合開發的中國城鄉居民住宅颱風洪水巨災保險產品外,目前的巨災保險主要限於地震,尚不包含颱風、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災等其他災因,保障內容有待進一步豐富。因此,要推動包含更廣泛災因的巨災保險出臺,進一步豐富巨災保險制度的保障內容,尤其是可以考慮儘快將洪水納入巨災保險保障內容。」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也表示,下一步,建議積極協調財政等相關部門,研究出臺地震、洪水、颱風等巨災保險的支持政策,支持指導地方政府結合當地特點積極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健全完善巨災保險制度,推動巨災保險普及,更好發揮保險在地震、洪水、颱風等巨災中抗災救災的作用。

  推進巨災保險發展,不僅需要通過保費補貼等手段提升公眾對巨災保險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包括再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強保險公司對於巨災風險的承擔能力。「由於地震巨災保險本身的複雜性以及財政如何在巨災保險制度中承擔適宜的責任尚有待進一步討論,此前《地震巨災保險條例》沒有按時出臺。建議儘快出臺包括洪水巨災保險在內的《巨災保險條例》,完善巨災保險立法,建立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朱俊生還建議道。

相關焦點

  • 保險業積極參與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制度仍待完善
    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巨額損失,如何提升巨災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補償功能,以填補風險保障的缺口,隨著防汛救災工作的開展再度引發熱議。  近期,我國南方地區由於強降雨造成的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巨額損失,如何提升巨災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補償功能,以填補風險保障的缺口,隨著防汛救災工作的開展再度引發熱議。  巨災保險保障缺口巨大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災害頻繁,每年各類自然災害對我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巨大。
  • 保險業緊急動員迅速投入防汛救災
    當前,全國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階段,防汛救災工作依舊面臨著巨大考驗,需要各方發揮力量,眾志成城,其中也不乏保險業的身影。  鍾泰寶攝  保險業積極參與防汛救災  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保險業發揮風險管理優勢和風險保障作用,正在積極投身於各地防汛救災工作中。
  • 巨災保險發展難題逐步破解 業內實踐逐漸深入
    面對災害帶來的巨大損失,人們愈發意識到,維護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和保證居民生產生活安全需要更加完善的風險保障,巨災保險也因此再度受到廣泛關注。  科技助力 巨災模型實現突破  受到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正在上升。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不斷加劇惡劣天氣事件的強度和發生頻率,因而,相關評估將存在更多不確定性。
  • 巨災保險,你是否了解?
    面對突發災害,保險公司迅速反應,及時啟動大災理賠應急響應預案,為客戶提供快速理賠服務。保險作為現代經濟社會的「減震器」和「穩定器」,保障功能凸顯,已經在我國多地試點的巨災保險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防汛救災工作的有力補充。
  • 國是訪問|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新冠肺炎能否納入巨災保險?
    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近日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詳解上述問題。中國機遇值得整個保險業把握國是直通車: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瑞再對於中國經濟前景如何判斷?中國市場在瑞再全球戰略中處於何種地位?
  • 寧波公共巨災保險累計賠付1.29億元 商業巨災保險尚未全面啟動
    《證券日報》:從2014年推出財政買單的公共巨災保險以來,整體運行情況如何?寧波銀保監局:寧波市自2014年11月開始,財政每年出資購買公共巨災保險。項目以3年為一個周期,2021年開始第三輪升級。成功經受住多次颱風大災考驗,累計為全市20.69萬戶次受災民眾支付賠款1.29億元。
  • 廣東與中再集團將在巨災保險、一帶一路保險等領域開展合作
    「保險的保險」,為保險公司提供產品創新、保險定價、風險保障支持等服務。袁臨江特別指出,廣東省作為「走出去」的先行區和建設「一帶一路」的樞紐,「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在工程建設、投資項目、人員交流和貿易往來等方面都面臨如何提升風險保障水平的問題。袁臨江在介紹再保險支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最新進展時表示,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海外利益處於「應保未保」或「保障不足」的狀態,究其原因是缺少適合中國「走出去」企業需求的保險產品。
  • 我國巨災保險普及度、賠付率均較低,專家呼籲建立巨災保險長效機制
    對此,有專家和業內人士呼籲,應進一步明確政府和保險業在災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巨災保險的長效機制。張文堅是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的巨災保險服務專員,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給當地帶來的損失較小,這為他負責的理賠工作減輕了不少負擔。張文堅所在的深圳,是我國巨災保險的首批試點地區。2014年,深圳市率先在國內落地實施巨災保險制度,保障暴雨、颱風、雷擊、地陷、地震等15種自然災害發生時處於深圳的受災人員的人身傷亡、核應急救助、住房損失。
  • 全市保險業做好防汛救災應急理賠服務
    應對強降雨災害,黃岡保險業快速行動。7月10日,黃岡市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涵,太保產險湖北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周厚鈥以及非車理賠部總經理鄧韜,太保產險黃岡中心支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榮等一行前往武穴查看災情,了解事故現場狀況,並捐獻救災物資。
  • 巨災保險:發展現狀、國際經驗及政策建議
    從全球範圍來看,巨災保險是分散上述巨災事故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1我國巨災保險發展現狀2006年,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完善多層次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並提出「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使得巨災保險重新進入大眾視野。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巨災保險的呼聲愈發強烈,此後巨災保險相關制度開始陸續出臺。
  • 墾利區郝家鎮以人民為中心 織密民生保障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苟金鈴 通訊員 林方方 東營報導  近年來,墾利區郝家鎮充分發揮民政民生工程兜底保障作用,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 保險業如何更好地服務「六穩」「六保」
    對此,保險業應當積極助力防疫,突出強化保障功能,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為社會提供風險保障。  保險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在保障民生兜底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更加顯示出行業價值。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保險業應當考慮如何更好地進行產品創新,提升服務質效。
  • 太原市人社局著力健全多層次社保體系,織密保障之網。
    太原市人社局著力健全多層次社保體系,織密保障之網。    社會保障是民生所依。太原市人社局堅持落實「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民生保障新要求,努力使惠及百姓利益的社會保障水平邁上新臺階,逐步推進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加快推進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目標。
  • 中再集團和春雷:推進巨災保險等開發 更好服務國家災害管理體系
    來源:新浪財經12月24日消息,第266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和春雷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保險業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將在服務「雙循環」中發揮巨大作用。
  • 嫩江市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
    東北網12月9日訊 為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嫩江市牢記初心使命,強化為民情懷,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工作中、體現到行動上,不斷加強民生事業投入力度,努力補齊短板,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 試點已積累豐富經驗 巨災保險需要統籌安排共同分擔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冷翠華在巨災面前,保險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近期,我國南方出現的嚴重洪澇災害讓巨災保險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銀保監會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中強調,要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
  • 中國再保險第四屆巨災風險與保險高峰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11 月 5 日,中再集團與中國地震局聯合在京成功舉辦「中國再保險第四屆巨災風險與保險高峰論壇」。在此次論壇上,雙方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聯合發布了「中國地震巨災模型 3.0」 ,這標誌著我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震巨災模型已成熟並走向行業應用。
  • 南方暴雨洪澇背後: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
    就洪水災害而言,記者了解到,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部門已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巨災氣象指數保險和農作物指數保險,指數保險試點已在我國福建、廣東、湖北、浙江、山東等多地鋪開。但另一方面,中國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作為解決巨災保障主體的政府、能夠擴大財產險投保面的企業、還有個人的家財險,這三大支柱的力量都非常小,滲透率低,保障程度嚴重不足。
  • 洪水巨災保險制度有必要儘快建立
    隨著防汛抗災行動緊急啟動,有關巨災保險的話題也再次升溫。最近,在銀保監會召開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暨紀檢監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的內容引人關注。建立巨災保險,尤其是洪水巨災保險制度,呼聲由來已久,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過,保險業並沒有放棄過對洪水保險的各種嘗試。
  • 銀保監會:增加巨災、企財、安責、出口信用、農業保險等供給
    《徵求意見稿》共5章38條,其中在保險產品開發和供給方面,保險機構應當根據突發事件形成的社會風險保障需求,及時開發保險產品,增加巨災保險、企業財產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等業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