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巨災保險普及度、賠付率均較低,專家呼籲建立巨災保險長效機制

2020-12-18 金羊網

我國巨災保險普及度、賠付率均較低,專家呼籲建立巨災保險長效機制

金羊網  作者:徐振天 趙鈺燕  2020-08-21

目前,我國已有廣東、福建、浙江、湖北等自然災害多發省份陸續「試水」巨災保險,並在災害後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 實習生 趙鈺燕

今年的第7號颱風「海高斯」離去,因其充沛的降水為廣東帶來些許清涼,它又被坊間盛讚是「好颱風」。不過,並非所有的自然災害都有此番溫柔面孔,今年夏季,我國南方地區因持續強降雨引發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了大量的人身和經濟損失。

作為分攤自然災害損失的有效手段之一,經濟發達國家往往在巨災風險管理中引入巨災保險,由政府投保,普通民眾受益,因自然災害造成人身傷亡的醫療費用、殘疾救助金、身故救助金等都可獲得救助。

近年來,我國的巨災保險機制在自然災害多發省份日益得到重視和發展,不過,相較於發達國家,我國巨災保險的普及度和賠付率均還較低。

對此,有專家和業內人士呼籲,應進一步明確政府和保險業在災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巨災保險的長效機制。

南方地區飽受颱風、暴雨災害侵襲(資料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攝

保險公司:更看重巨災保險的社會效益

「目前來看,『海高斯』對深圳的影響相對有限,可能會產生一些小額的轉移安置費用,我們正在核實和統計當中。」張文堅是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的巨災保險服務專員,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給當地帶來的損失較小,這為他負責的理賠工作減輕了不少負擔。

張文堅所在的深圳,是我國巨災保險的首批試點地區。2014年,深圳市率先在國內落地實施巨災保險制度,保障暴雨、颱風、雷擊、地陷、地震等15種自然災害發生時處於深圳的受災人員的人身傷亡、核應急救助、住房損失。巨災保險制度由政府巨災救助保險、巨災基金和個人巨災保險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政府巨災救助保險是由深圳市政府出資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第二部分巨災基金由深圳市政府撥付一定資金建立,第三部分個人巨災保險由居民自願購買。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2019年的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巨災保險共賠付426.698萬元,救助受災人員268人次,滿期賠付率為14.8%。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的林國理是廣東巨災保險業務的負責人,他指出,「廣東巨災多發頻發,指數型巨災保險易觸發保險責任,保險賠付率高,所以保險公司承擔的社會賠付責任也較大。」相比賠付責任,承保方更加看重社會效應。多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政府類的民生項目,巨災保險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保險公司更加看重這一點。

行業趨勢:工作重心向減輕災害風險轉移

巨災保險中,除了保險賠付,做好災害預防工作、加強公民防災意識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從政府角度而言,他們希望承保的保險公司可以更多地發揮風險防控方面的專業優勢,提供如災害預防宣傳、參與災害救助、安置受災人員等細緻服務。

記者了解到,當前,保險公司正在將保險的工作重心向減輕災害風險轉移,利用保險機制強化全民的風險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現在我們的工作重心,一是提高市民防災減災意識,事前儘量避免或減少傷亡;二是提高巨災保險知曉率,讓市民事後能儘快聯繫獲得巨災救助」。張文堅告訴記者,目前主要還是以宣傳、培訓為主,如聯合相關部門、第三方專業機構進社區和校園宣導防災避險知識和自救技能,投放防災避險知識公益廣告,舉行社區應急演練等。

對此,林國理表達類似的觀點。儘管目前的巨災工作是以損失補償為主,但他認為,未來該重心會更多地照顧到事前預防方面。「我們會線上聘請相關專家互動普及專業的自救知識,颱風來臨時,動員全體同事宣傳防臺、防汛知識,對重點企業每年進行兩次聘請專家現場查勘,提出防災減災的建議。此外,還將充分利用防災防損雲服務平臺,為各級政府提供全方位的防災防損信息服務」。

專家建議:建立我國巨災保險的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已有廣東、福建、浙江、湖北等自然災害多發省份陸續「試水」巨災保險,並在災害後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以廣東今年5月遭遇的連續強降雨天氣為例,廣州、東莞、惠州、韶關等地出現的特大暴雨觸發巨災保險賠付閾值,後經核算,廣州獲巨災保險賠付1334萬元、東莞獲賠900萬元、惠州獲賠4033萬元、韶關獲賠5663萬元……據不完全統計,此輪廣東強降雨災害僅上述巨災保險賠付就超過1億元。

受5月強降水影響,東莞西城樓被淹資料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秦小輝 攝

不過,相較於發達國家,我國的巨災保險普及度和賠付率均還較低。日前,瑞士再保險研究院發布的《經濟積累和氣候變化時期的自然災害》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2019年自然災難和人為災害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共1460億美元,保險業賠付其中的40%左右。中國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中國保險業的賠付比例為10%左右。

災害過後,我們更應思考巨災保險在自然災害救助機制中的作用和發展路徑。有保險行業專家認為,我國的巨災保險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保險賠付在巨災損失中佔比較低,巨災保險作為巨災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應對地震、颱風等重大自然災害或重大人為災難中理應發揮重要作用。

對此,林國理建議,政府應加快推動步伐,形成保賠聯動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和保險業在災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發揮保險業災害管理作用,形成巨災保險的長效機制。

針對巨災保險的機制建設,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閃淳昌提出:

第一,儘快設立全國巨災保險基金;

第二,通過稅收減免等手段,調動保險公司參與巨災保險的積極性;

第三,抓緊實施國內巨災資料庫的建設和巨災風險模型的開發;

第四,發揮巨災保險的服務優勢,引導保險公司將保險的工作重心向減輕災害風險轉移。

編輯:木青

相關焦點

  • 洪水巨災保險制度有必要儘快建立
    隨著防汛抗災行動緊急啟動,有關巨災保險的話題也再次升溫。最近,在銀保監會召開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暨紀檢監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的內容引人關注。建立巨災保險,尤其是洪水巨災保險制度,呼聲由來已久,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過,保險業並沒有放棄過對洪水保險的各種嘗試。
  • 巨災保險,你是否了解?
    近年來,為有效應對重大災害,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發揮商業保險的保障功能,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推進巨災保險試點工作。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提高災害救助參與度。
  • 寧波公共巨災保險累計賠付1.29億元 商業巨災保險尚未全面啟動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冷翠華今年,我國南方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巨災保險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寧波市作為試點巨災保險較早的城市之一,其試點取得了哪些方面的經驗,目前尚存在哪些主要問題?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採訪了寧波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
  • 巨災保險:發展現狀、國際經驗及政策建議
    從全球範圍來看,巨災保險是分散上述巨災事故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1我國巨災保險發展現狀2006年,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完善多層次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並提出「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使得巨災保險重新進入大眾視野。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巨災保險的呼聲愈發強烈,此後巨災保險相關制度開始陸續出臺。
  • 洪災面前巨災保險大有可為
    一方面,由於巨災發生頻率較低,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對於投保的意願普遍不足;另一方面,巨災一旦出現,保險公司的賠付又是十分巨大的。正是由於這兩方面原因,巨災保險雖然早已有輿論呼籲,但在我國開展並不廣泛。這種狀況導致每當有巨災發生,企業和個人只能眼睜睜看著財產損失,政府則只能通過財政資助和動員社會捐助來幫扶災區。
  • 王和:新型舉國體制下巨災保險研究
    從基本邏輯看,明確巨災風險治理的公共屬性和巨災保險制度的有限性特徵,通過社會合作機制,發揮保險市場的效率優勢,建立一種社會化的基於長期積累的逐步分攤和承接機制,以降低政府和財政在災後重建資金方面的壓力。同時,通過巨災保險制度以及相關激勵手段,引導和鼓勵居民逐步建立巨災風險的自我保障能力,提升社會的總體保障水平。
  • 保險業積極參與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制度仍待完善
    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我國1.3億人次受災,12.6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9256.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  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減少相應經濟損失,自2006年《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後,我國巨災風險保險體系開始加快建立。但發展至今,我國巨災保險的風險保障缺口仍然巨大。
  • 保險業助力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如何織密保障網
    據廣東銀保監局介紹,強降雨觸發廣東多地市的巨災指數保險賠付,全省巨災保險預計賠付2.9億元,已完成賠付2.17億元。  此前,由於地震在過去大多數保險產品中均屬於除外責任,所以為了補足保障缺口,我國巨災保險首先從地震巨災保障上破題。
  • 巨災保險關鍵時刻發揮大作用
    近期,我國多地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很多地方房屋倒塌,物資被淹,財產遭受巨大損失。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巨災保險這一冷門險種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巨災保險是指對因發生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巨災保險制度分散風險。
  • 朱克江:加快構建突發危機下的長效保險機制——後疫情時代商業保險...
    在現有我國銀行業不良率負擔已經很重的情況下,銀行資金用於危機風險救助的空間實際非常有限。面對突發危機帶來的重大風險,社會資源的響應機制必須是堅持政府引導下的保險保障市場化方向。其二,政策取向是短期應急還是長效可持續?
  •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提高站位推動巨災保險工作
    2014年,深圳先行先試率先推行全國實施巨災保險制度,每年通過市財政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保障全體市民的災害救助服務。2020年11月以來,市應急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推動巨災保險工作創新發展。
  • 巨災保險發展難題逐步破解 業內實踐逐漸深入
    與近五年同期均值對比來看,今年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和倒塌房屋數量均有下降,但受災人次上升23.4%,緊急轉移安置人次上升36.7%,直接經濟損失上升13.8%。面對災害帶來的巨大損失,人們愈發意識到,維護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和保證居民生產生活安全需要更加完善的風險保障,巨災保險也因此再度受到廣泛關注。
  • 南方暴雨洪澇背後: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
    就洪水災害而言,記者了解到,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部門已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巨災氣象指數保險和農作物指數保險,指數保險試點已在我國福建、廣東、湖北、浙江、山東等多地鋪開。但另一方面,中國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作為解決巨災保障主體的政府、能夠擴大財產險投保面的企業、還有個人的家財險,這三大支柱的力量都非常小,滲透率低,保障程度嚴重不足。
  • 洪澇災害之下凸顯巨災保險重要性 各地加速發展指數保險
    南方洪澇災害之下,巨災保險制度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巨災保險,一般是指政府運用保險機制,通過制度性安排,將因發生地震、颱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保險形式進行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
  • 中再產險周俊華:做好巨災保險須從國家地方和行業多層面發力
    這些民生類巨災保險試點在當地自然災害發生後,開通綠色理賠通道,建立7×24小時報案和諮詢服務,通過簡化理賠資料與流程、提供預付賠款和上門服務、採用科技理賠等方式加快賠付進度,理賠成效顯著,切實發揮了保險風險管理與損失補償功效。    通過這些年來的不斷發展,巨災保險制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一些災害發生後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初步體現了市場機制分散巨災風險的效率與優勢。
  • 政協委員張興贏建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
    (兩會訪談)政協委員張興贏建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中新網北京5月26日電 (夏賓)從1980年的249次增加到2018年的848次,全球自然災害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近十年,中國各地陸續嘗試建立不同形式的巨災保險制度。但是,當前巨災保險市場仍不健全,制度設計也亟待完善。張興贏特別呼籲,政府主導與商業市場相結合,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
  • 「深度」安徽歙縣207家受洪災企業僅1成參保:巨災保險制度缺位遇考
    保險學者、人保財險原副總裁王和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指出,從我國曆次洪澇災害損失的情況看,保險理賠的佔比均不高,保險應有的社會風險損失補償功能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王和稱,在大多數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保障範圍中都包含了洪水風險,只要投保了相關保險,當受到洪水災害損失時,都能得到相應的保險賠償。
  • 試點已積累豐富經驗 巨災保險需要統籌安排共同分擔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冷翠華在巨災面前,保險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近期,我國南方出現的嚴重洪澇災害讓巨災保險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銀保監會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中強調,要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
  • 中國再保險第四屆巨災風險與保險高峰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11 月 5 日,中再集團與中國地震局聯合在京成功舉辦「中國再保險第四屆巨災風險與保險高峰論壇」。在此次論壇上,雙方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聯合發布了「中國地震巨災模型 3.0」 ,這標誌著我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震巨災模型已成熟並走向行業應用。
  • 寧波市巨災保險績效評估專家評審會順利舉行
    2020年11月3日下午,寧波市巨災保險績效評估(2018-2020年)項目專家評審會在市應急管理局415會議室舉行,評審會由應急管理信息中心主持,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評審。會上,委託方提交了《寧波市巨災保險績效評估(2018-2020年)報告》項目成果,並向專家評審組介紹了項目概況,績效評估工作開展情況,績效評估指標分析,及巨災保險主要經驗做法、存在問題和原因分析,並對今後工作推進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