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之下凸顯巨災保險重要性 各地加速發展指數保險

2020-12-18 瀟湘晨報

南方洪澇災害之下,巨災保險制度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巨災保險,一般是指政府運用保險機制,通過制度性安排,將因發生地震、颱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保險形式進行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

指數保險需求大幅升高

自然災害的不斷發生讓指數保險的需求大幅升高,相比傳統保險,指數保險具有投保信息要求低,定損時間斷;條款簡單;賠付金額確定,賠款用途限制少等特點。目前市場用的最多的指數為巨災指數。

所謂指數保險,是指保險的賠償並不基於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而是基於預先設定的、觸發巨災的參數(如連續降雨量、颱風等級等)作為支付賠償的依據。

某保險公司負責人介紹,當上述參數達到一定閾值(觸發值)時,則由保險公司按照合同向地方政府支付相應的保險賠付金額,無需經查勘定損,賠付金額視巨災參數所對應的等級而定,從本質上來說是將理賠工作前置。

例如,5月21日夜間至22日早晨廣州發生的特大暴雨,觸發了廣州市巨災指數保險的賠付閾值,最終賠付金額高達1334萬元。這是自2019年巨災保險在廣州落地以來,迄今數額最大的一筆賠款。

根據廣東省氣候中心5月26日出具的最終災害報告,本輪強降水成災指數高達27.55%,其中日降雨量≥300毫米的站點個數達到6個。經過人保財險廣州市分公司核賠計算,巨災保險共保體最終將支付廣州本次暴雨災害賠款1334萬元,該公司當天即向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交付了巨災保險定損賠款書。

一位財險公司人士坦言,指數保險的核心是指數編制。其中,大數據起到關鍵的作用,以颱風指數為例,需要依據數據模型平臺結合過往歷史數據為基礎,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需求,確定一個區域、起賠風速和對應的賠付金額。

為了讓理賠簡單明了,以及解決理賠難的問題,觸發標準的依據都是客觀的數據,比如具體的降雨量、風量,這些標準保險公司都會事先約定好,並進行解釋。 當然觸發條件越低,保費越高,反之亦然。

據了解,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不盡相同,巨災指數方案往往也都是「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

例如,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災害特點及經濟規模、保險缺口、財政負擔等因素,從颱風、強降雨、地震三種重點自然災害中選擇1-3種進行投保。承保公司針對試點地市政府需求、量身定製個性化的費率和產品。各地自行決定前述三個主要災害風險因子是否疊加、抑或只選擇單個因子進行投保,若有特殊的風險因子希望投保,則由地方政府與保險公司自行協商。

「因地制宜」的難點在於,鑑於巨災指數保險「理賠前置」的特性,保險公司在前期產品設計與費率釐定中,需要做海量的調研工作:包括對每年災害發生的時間點、對每個城市的工業數據、遭遇不同類別災害後人均GDP損失等予以梳理統計。

但巨災指數保險的另一特點,在於災害發生後將直接由保險公司賠付給地方政府,再由政府統一安排救災。通過政府轉移支付,使賠付資金全面覆蓋受災地區,特別是部分缺乏保險意識或沒有經濟能力購買商業保險的企業、群眾亦將從中受益。

四大因素推動巨災保險發展

瑞士再保險sigma研究報告《經濟積累和氣候變化時期的自然災害》(Natural catastrophes in times of economic accum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 顯示,隨著城市中心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將會進一步加劇。如果保險行業可以與客戶和政府機構合作開發出靈活可擴展的解決方案,通過管控與可再生能源項目相關的風險,並利用再保險/保險轉移風險,提高這些項目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幫助造就一個低碳化的世界,我們就能更好地發揮保險業的重要作用。

此前不久,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在接受採訪時透露,目前中國巨災險的賠付佔到經濟損失的10%左右。「這10%來之不易,中國的巨災保險取得了很大進展。」

陳東輝認為,推動巨災保險發展的因素有三:一是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造成的衝擊不斷增強這一宏觀背景;二是國家經濟的發展,財富的積累;三是政府理念的轉變;四是保險公司和保險行業的不斷成長。

具體而言,保險公司要有足夠的承保能力,有充足的資本金,才能承擔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損失。比如地震或颱風災害,保險公司給政府、企業或社會所提供的賠付不像一些小險種的賠付,如果行業沒有成長到一定程度,這個事情只能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層面。在這一過程中,再保險公司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直保公司償保能力需要補充時,再保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認為,只要採取一定的適應性調整措施,天氣風險仍然屬於可保範疇。保險公司需要在建模工作中密切監控和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考慮有關氣候變化影響的最新科學研究以及地方風險緩解措施的情況等,以適應動態的風險格局。如今的許多災難模型都是以歷史損失數據為基準建立的,但這些數據無法體現當前的城市化水平,因此不能完全說明現代社會中迅速累計的風險、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氣候狀況。要確保將保險風險轉移模型作為增強韌性的強大工具,保險公司需要在事件發生前、而非事後做出適應性調整。

【來源:大河財立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南方暴雨洪澇背後: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南方暴雨洪澇背後: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經濟觀察網 記者 老盈盈 姜鑫 南方暴雨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洪澇災害之下,巨災險制度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就洪水災害而言,記者了解到,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部門已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巨災氣象指數保險和農作物指數保險,指數保險試點已在我國福建、廣東、湖北、浙江、山東等多地鋪開。但另一方面,中國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作為解決巨災保障主體的政府、能夠擴大財產險投保面的企業、還有個人的家財險,這三大支柱的力量都非常小,滲透率低,保障程度嚴重不足。
  • 巨災保險,你是否了解?
    近日,我國多省市遭遇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國家有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從多個方面加強對防汛抗洪工作的支持。面對突發災害,保險公司迅速反應,及時啟動大災理賠應急響應預案,為客戶提供快速理賠服務。保險作為現代經濟社會的「減震器」和「穩定器」,保障功能凸顯,已經在我國多地試點的巨災保險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防汛救災工作的有力補充。
  • 巨災保險關鍵時刻發揮大作用
    近期,我國多地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很多地方房屋倒塌,物資被淹,財產遭受巨大損失。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巨災保險這一冷門險種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巨災保險是指對因發生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巨災保險制度分散風險。
  • 保險業積極參與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制度仍待完善
    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巨額損失,如何提升巨災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補償功能,以填補風險保障的缺口,隨著防汛救災工作的開展再度引發熱議。  近期,我國南方地區由於強降雨造成的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減少相應經濟損失,自2006年《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後,我國巨災風險保險體系開始加快建立。但發展至今,我國巨災保險的風險保障缺口仍然巨大。
  • 保險業助力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如何織密保障網
    「希望他投了保險,這樣還能挽回一些損失啊!」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在朋友圈轉發一位茶企負責人因洪澇災害而蒙受巨大損失的消息時感慨道。由於安徽歙縣遭遇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該企業存放在庫房裡的約3000噸茶葉泡水受損,損失金額將近9000萬元,這位茶企負責人的遭遇在網絡上受到了廣泛關注。
  • 試點已積累豐富經驗 巨災保險需要統籌安排共同分擔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冷翠華在巨災面前,保險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近期,我國南方出現的嚴重洪澇災害讓巨災保險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銀保監會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中強調,要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
  • 巨災保險發展難題逐步破解 業內實踐逐漸深入
    科技賦能 巨災保險發展難題逐步破解  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錢林浩  應急管理部近日公布的統計信息顯示,截至7月28日,主汛期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等27省(區、市)5481.1萬人次受災,158
  • 巨災保險:發展現狀、國際經驗及政策建議
    除此之外,巨災保險的品種也在不斷拓展。一方面,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建立了區域巨災保險制度,如雲南、黑龍江、廣東等地試點了巨災指數保險模式。另一方面,有部分地區在地震之外,還將強颱風、洪水擴展進入了巨災保障責任中。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巨災保險的普及程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 我國巨災保險普及度、賠付率均較低,專家呼籲建立巨災保險長效機制
    不過,並非所有的自然災害都有此番溫柔面孔,今年夏季,我國南方地區因持續強降雨引發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了大量的人身和經濟損失。作為分攤自然災害損失的有效手段之一,經濟發達國家往往在巨災風險管理中引入巨災保險,由政府投保,普通民眾受益,因自然災害造成人身傷亡的醫療費用、殘疾救助金、身故救助金等都可獲得救助。
  • 洪災面前巨災保險大有可為
    南方洪水災害,使巨災保險這一尚待開發的業務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大國,運用現代保險來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最近一個月來,中國南方很多省份發生的洪水牽動著國人的心。一些城市和企業剛剛走出新冠疫情造成的巨大困難,開始復工復產,豈料又遭遇洪水的肆虐,很多地方被淹,房屋倒塌,物資被淹,財產遭遇巨大損失。
  • 寧波公共巨災保險累計賠付1.29億元 商業巨災保險尚未全面啟動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冷翠華今年,我國南方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巨災保險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寧波市作為試點巨災保險較早的城市之一,其試點取得了哪些方面的經驗,目前尚存在哪些主要問題?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採訪了寧波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
  • 洪水巨災保險制度有必要儘快建立
    隨著防汛抗災行動緊急啟動,有關巨災保險的話題也再次升溫。最近,在銀保監會召開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暨紀檢監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的內容引人關注。建立巨災保險,尤其是洪水巨災保險制度,呼聲由來已久,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過,保險業並沒有放棄過對洪水保險的各種嘗試。
  • 中再集團和春雷:推進巨災保險等開發 更好服務國家災害管理體系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和春雷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保險業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將在服務「雙循環」中發揮巨大作用。3年來,中國再保險集團實施數字中再戰略,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 王和:新型舉國體制下巨災保險研究
    此外,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我國各地紛紛開展了一些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但從本質上看,由於存在一系列制度和技術問題,難以克服,各地的實踐均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和問題,基本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巨災保險制度。因此,面向未來,我國巨災風險治理體系需要與時俱進,「新型舉國體制」的建設是迫在眉睫,時不我待。
  • 國是訪問|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新冠肺炎能否納入巨災保險?
    來源:國是直通車任重道遠疫情之下,保險行業可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保險公司線下銷售受阻,傳統的一季度「開門紅」遇冷,複雜經濟形勢也令險企投資收益承壓;另一方面,疫情又倒逼保險公司加快科技轉型,促進公眾保障意識增強,尤其對健康險需求大增,長期看有利於行業發展。疫情對中國保險業影響到底幾何?外資險企是否看好中國長期發展?疫情之下金融開放加碼帶來哪些紅利?
  • 政協委員張興贏建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如何將災害事件帶來的損害降低至關重要。「當前因各類氣候災害的突發性、並發性、異常性、難以預見性日顯突出,且在不同系統之間來回傳遞,觸發了巨災風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贏近日對記者如是說。
  • 「深度」安徽歙縣207家受洪災企業僅1成參保:巨災保險制度缺位遇考
    據應急管理部通報,截至7月22日,我國洪澇災害已造成江西、安徽等27省(區、市)4552.3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160.5億元。這些受損的企業中,不乏未購置保險的中小企業和個體戶。保險意識的淡薄和巨災保險制度的缺失,削弱了像吳斌這樣的小企業主的抗風險能力。他們辛苦打拼起來的事業,可能在一場洪澇中損失殆盡,且難東山再起。
  • 流行病指數保險的國際實踐與啟示
    整個PEF項目不僅涉及到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等聯合國機構,日本和德國政府還作為初始捐贈者參與其中,此外還聯合了研究機構、醫療機構、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巨災模型公司等多方資源,搭建了橫跨產業界、學術界、政府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的合作框架,為建立該流行病緊急融資機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創新保險產品加速資金賠付。
  • 中再產險周俊華:做好巨災保險須從國家地方和行業多層面發力
    近日召開的銀保監會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強調,要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目前我國巨災保險試點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未來要實現更好的發展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證券日報》就此採訪了中再產險巨災保險業務負責人周俊華。    《證券日報》:近年來,我國巨災保險試點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提高站位推動巨災保險工作
    2014年,深圳先行先試率先推行全國實施巨災保險制度,每年通過市財政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保障全體市民的災害救助服務。2020年11月以來,市應急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推動巨災保險工作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