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巨災保險制度有必要儘快建立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近一段時間以來,南方地區持續強降雨引發內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隨著防汛抗災行動緊急啟動,有關巨災保險的話題也再次升溫。最近,在銀保監會召開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談會暨紀檢監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化保險在災害防護體系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巨災保險」的內容引人關注。

建立巨災保險,尤其是洪水巨災保險制度,呼聲由來已久,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過,保險業並沒有放棄過對洪水保險的各種嘗試。截至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的商業家庭財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農業保險、機動車輛保險等,都含有因洪水造成財產損失的責任,人身保險產品中也有因洪水導致人身傷亡等保險賠償責任。這些保險產品在救災政策支持和保險理賠綠色通道配合下,能夠在災後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農業保險在保障洪水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方面,作用比較明顯。

可是,將洪災風險分散在多種保險中的做法是有明顯缺陷的,因為這實際上是把洪災作為一般風險來管理,將巨災保險責任分散在各類險種中,最終的理賠比例自然會比較低。這就造成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相比洪澇災害給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保險補償覆蓋的風險比例非常有限。以1998年洪水為例,總損失2500億元,保險大約賠付30億元,僅佔1%多一點。

改變這種尷尬局面,有必要儘快建立洪水巨災保險。我國是一個多河流大國,洪水風險始終是社會風險的重要組成,也是巨災風險的一個重要內容,加強洪水巨災風險管理非常重要。不少專家提出,相比地震保險,應該以優先級來建立和推廣洪水保險。地震對中國來說發生概率相對較低,影響面也相對窄小。洪水災害則完全不一樣,不僅發生概率較高,影響也更大,因而儘快建立洪水巨災保險制度理所當然。

事實上,早在1997年我國頒布的第一部規範防治自然災害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就提出國家鼓勵扶持開展洪水保險。但目前我國開展的僅有幾種形式的洪水保險實踐均處於摸索階段,且只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發揮作用,相較洪水每年給我國造成的巨額財產損失無異於杯水車薪。同時,由於種種原因,開展洪水保險工作還缺乏比較具體的規定和相關政策支持,在洪水等巨災保險立法方面仍是空白,加上流域區與行政區在管理上存在矛盾衝突,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我國洪水保險體系實施更高一層的系統性布局。也就是說,相關的頂層設計必不可少,且已迫在眉睫。

從國際上看,國家層面的巨災保險制度設計已有成熟經驗。比如,美國的一些州就有洪水保險制度,或者通過巨災保險制度補償洪水損失。當前,我國抵禦洪澇災害風險更多是靠防洪工程建設、政府救濟或民間捐助等幾種有限方式。雖然這些方式更具中國特色,但如果想要建立更高效的洪水風險分擔體系,顯然需要進一步創新,通過更現代化的手段和機制來構建洪水巨災保險制度,將政府救災和商業保險結合起來。只有如此,才可能提高防災減災和經濟補償方面的效率。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巨災保險,你是否了解?
    長期以來,我國在應對重大災害時主要採用「舉國體制」,發揮政治和社會制度優勢,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的應對了巨災帶來的衝擊,幫助受災群眾儘快恢復生產生活。但另一方面,巨災造成的損失較大,完全依靠政府救助必然會對國家財政造成較大壓力,影響政府資金預算的使用效率。
  • 政協委員張興贏建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
    (兩會訪談)政協委員張興贏建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中新網北京5月26日電 (夏賓)從1980年的249次增加到2018年的848次,全球自然災害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近十年,中國各地陸續嘗試建立不同形式的巨災保險制度。但是,當前巨災保險市場仍不健全,制度設計也亟待完善。張興贏特別呼籲,政府主導與商業市場相結合,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
  • 我國巨災保險普及度、賠付率均較低,專家呼籲建立巨災保險長效機制
    近年來,我國的巨災保險機制在自然災害多發省份日益得到重視和發展,不過,相較於發達國家,我國巨災保險的普及度和賠付率均還較低。對此,有專家和業內人士呼籲,應進一步明確政府和保險業在災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巨災保險的長效機制。
  • 保險業助力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如何織密保障網
    但記者採訪業內專家了解到,洪水造成的損失遠超過地震,我國洪水災害的時間與各江河主汛期相對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時間性和規律性,大部分地區都會受到影響,保障需求潛力巨大,但同政策性農業巨災保險和地震保險相比,我國洪水保險存在明顯的供給不足,保險覆蓋面也較窄,洪水保險的發展顯然大有可為。  《金融時報》記者還注意到,針對洪水巨災保障尚存不足,業界已經在產品供給側有所行動。
  • 巨災保險:發展現狀、國際經驗及政策建議
    從全球範圍來看,巨災保險是分散上述巨災事故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1我國巨災保險發展現狀2006年,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完善多層次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並提出「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使得巨災保險重新進入大眾視野。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巨災保險的呼聲愈發強烈,此後巨災保險相關制度開始陸續出臺。
  • 王和:新型舉國體制下巨災保險研究
    從指導思想看,應當堅持傳承與發展並重,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突出「放管有度」,既要改變「大包大攬」的局面,引導和鼓勵市場和社會參與管理,又不能簡單地放手;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又要確保結構科學和制度有效;既要強調效率,又要兼顧安全和公平;既要確保制度設計的科學合理,又要確保制度儘快落地,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 「深度」安徽歙縣207家受洪災企業僅1成參保:巨災保險制度缺位遇考
    這些受損的企業中,不乏未購置保險的中小企業和個體戶。保險意識的淡薄和巨災保險制度的缺失,削弱了像吳斌這樣的小企業主的抗風險能力。他們辛苦打拼起來的事業,可能在一場洪澇中損失殆盡,且難東山再起。但鄭仁貴還是有些許後悔,這次倉庫的流動資產達到了1個多億,僅僅參保了5000多萬元。「沒想過給設備買保險,都是廠家保修,哪想過會有洪水淹,」鄭仁貴決定下半年加大保險力度,把設備、流動資金全部入保。這場洪水之後,歙縣平安保險主管胡發言也開始忙碌了起來。「以前在朋友圈發保險沒人理的,這幾天只要一發,來諮詢的人越來越多。」
  • 保險業積極參與災害救助 巨災險制度仍待完善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張斯文、王虎雲)近期,我國南方出現嚴重洪澇災害,讓巨災保險再次成為關注焦點。記者發現,面對巨災,保險的作用仍待進一步發揮,巨災保險制度仍待完善。專家建議,需進一步拓寬巨災保險的保障內容,推動包含更廣泛災因的巨災保險出臺,尤其是考慮儘快將洪水納入巨災保險保障內容。
  • 寧波公共巨災保險累計賠付1.29億元 商業巨災保險尚未全面啟動
    《證券日報》:寧波在商業巨災保險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公共巨災保險和商業巨災保險的定位主要區別是什麼?寧波銀保監局:寧波在商業巨災保險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2016年在鄞州區開展以洪水為主要災因保障的小微企業巨災保險試點,政府給予一定保費補助。
  • 洪災面前巨災保險大有可為
    南方洪水災害,使巨災保險這一尚待開發的業務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大國,運用現代保險來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最近一個月來,中國南方很多省份發生的洪水牽動著國人的心。一些城市和企業剛剛走出新冠疫情造成的巨大困難,開始復工復產,豈料又遭遇洪水的肆虐,很多地方被淹,房屋倒塌,物資被淹,財產遭遇巨大損失。
  • 中再產險周俊華:做好巨災保險須從國家地方和行業多層面發力
    周俊華: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以來,原保監會會同財政部聯合制定了《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啟動了巨災保險立法的起草工作,並擴大了巨災保險試點範圍,主要成果有三個方面。
  • 試點已積累豐富經驗 巨災保險需要統籌安排共同分擔
    經過多年試點,我國巨災保險已經取得一些成績,包括地震保險、巨災指數保險以及相關民生保險,都在分散巨災風險、支持災後重建等方面發揮了很好作用。中再產險巨災保險業務負責人周俊華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2015年,40多家保險公司組成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建立了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同時,四川和河北開展了地方性的地震巨災保險試點。
  • 保險業積極參與防汛救災 巨災保險制度仍待完善
    《通知》要求保險機構穩妥做好查勘理賠服務,提前安排資金資源,對因災情影響暫時難以現場查勘定損的案件,可結合實際預付賠款,幫助受災企業、群眾及時恢復生產生活。  在汛期即將到來之時,保險機構已在第一時間開啟應急預案,開通24小時報案通道,建立起查勘理賠綠色通道,並簡化理賠手續。
  • 巨災保險關鍵時刻發揮大作用
    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巨災保險這一冷門險種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巨災保險是指對因發生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巨災保險制度分散風險。 作為指數保險的一種,巨災保險不是基於實際損失給予賠償,而是基於事先設定的參數是否達到觸發水平來確定賠償。比如說乾旱等級、地震等級、洪澇受災面積、產品價格等。
  • 南方暴雨洪澇背後:巨災保險保障缺口依然很大
    中國的巨災保險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氣象指數保險試點在多地鋪開面對自然災害,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但據記者了解,保險公司並沒有研發專門的洪水保險產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教授何小偉認為歸結起來有如下原因:首先,我國現行的商業財產保險產品已經涵蓋了洪水風險,無論是車險,還是企財險、家財險,其實都將洪水列為保險責任範疇,但是由於我國財產保險的覆蓋率不高,保險金額也偏低,所以才導致洪水損失的賠付率比較低;其次,如果保險公司推出專門的洪水保險產品,在沒有財政補貼的情況下,費率水平可能較高,消費者的投保需求會非常有限
  • 洪澇災害之下凸顯巨災保險重要性 各地加速發展指數保險
    南方洪澇災害之下,巨災保險制度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巨災保險,一般是指政府運用保險機制,通過制度性安排,將因發生地震、颱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保險形式進行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
  • 廣東與中再集團將在巨災保險、一帶一路保險等領域開展合作
    12月5日下午,廣東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推動廣東和中再集團在巨災保險領域、「一帶一路」保險、海外人員綜合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保險交流合作、保險科技創新和投融資業務等方面深度合作
  •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提高站位推動巨災保險工作
    2014年,深圳先行先試率先推行全國實施巨災保險制度,每年通過市財政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保障全體市民的災害救助服務。2020年11月以來,市應急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推動巨災保險工作創新發展。
  • 巨災保險發展難題逐步破解 業內實踐逐漸深入
    與近五年同期均值對比來看,今年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和倒塌房屋數量均有下降,但受災人次上升23.4%,緊急轉移安置人次上升36.7%,直接經濟損失上升13.8%。面對災害帶來的巨大損失,人們愈發意識到,維護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和保證居民生產生活安全需要更加完善的風險保障,巨災保險也因此再度受到廣泛關注。
  • 中再集團和春雷:推進巨災保險等開發 更好服務國家災害管理體系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和春雷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保險業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將在服務「雙循環」中發揮巨大作用。3年來,中國再保險集團實施數字中再戰略,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