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大唐王朝給我的感覺就是雍容華貴,自隋朝之後由唐高祖李淵建立,後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上進一步發揚光大。拋開李世民的人品不談,他治理國家還真的是有一套的,「貞觀之治」是李世民交出的一份答卷。
大唐王朝與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它的發展充滿了曲折,它的發展也與兩個女人息息相關,其中一個女人是武則天,武則天曾一度篡唐為周,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帝王,但是王朝並未在她的手上破滅,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另一個女人是楊貴妃,她雖然沒有篡唐,但是她獨得恩寵,造成大唐外戚專權,從而進一步發生了「安史之亂」,自此唐王朝走向了沒落。曾經在一次語文課上,語文老師甩出來一句,「安史之亂」在一定程度上和楊貴妃也有很大的關係,我感覺這話確實也沒毛病,話說這事真的怪楊貴妃嗎?
中興之主李隆基,晚年卻埋頭溫柔鄉
早年的李隆基還真的是挺不錯的,他年少有為,年紀輕輕就坐上了帝王的寶座。那是公元712年,年僅27歲的成了大唐第九任CEO,那正是一個幹事的年紀,早期的李隆基確實殫精竭慮,任人唯賢,經過自己的努力,開創了彪炳千秋的「開元盛世」。
一般比較優秀的人確實也有驕傲的資本,在開創了「開元盛世」之後,李隆基驕傲了。不可否認李隆基確實有能力,他治理國家與享樂都沒有耽誤,但是前期雖然他也有享樂主義,但是並沒有耽誤他指點江山,隨著他年紀的增長,越發地躺在溫柔鄉裡不能自拔了。
楊玉環可以說是一個影響李隆基一生的女人,她本是壽王李瑁的妃子,卻被李隆基看上了,隨後被李隆基封為貴妃。李隆基自此被充滿熟韻的楊貴妃深深的吸引,「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自此李隆基沉浸在楊貴妃的溫柔鄉裡無法自拔。
兩人笙歌宴飲,配合的相得益彰,如果沒有之後的「安史之亂」,也許李隆基會獨寵楊貴妃一輩子。「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倆人本來過著富麗堂皇,恩恩愛愛的小日子,卻被一件事打了個稀碎,楊貴妃還因此結束了卿卿性命。
「安史之亂」的鍋應該背在誰的身上
語文老師說,「安史之亂」與楊貴妃有直接關係,很有可能是這麼分析的。當時楊貴妃雖然並沒有專權,也沒有幹政,她貌似很單純地享受著李隆基的憐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楊國忠卻因此受到了重用,外戚專權已然形成,這事能說和楊玉環沒有半毛錢關係嗎?也許如果不是楊貴妃,也有可能會發生不同形式的叛亂,但是那隻停留在猜想之上,所以語文老師的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安史之亂」的鍋,完全背在楊貴妃的身上那肯定是不合適的。在我看來,之所以會發生安史之亂,本身是和唐朝當時的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官場政治腐敗;李隆基沉浸在楊玉環的溫柔鄉中,絲毫沒有暴風雨來臨前的危機之感,他重用李林甫。李林甫沒有將精力全部放在治理國家上,將大多數的精力放在了結黨營私上面,安祿山就是這樣被他扶持起來的。外戚專權,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停地搞來搞去,最終激怒了安祿山;李林甫去世之後,由於楊玉環受寵,楊國忠也被委以重任。安祿山手中權勢很大,於是楊國忠總會有意無意的排擠安祿山,並且還幾次污衊他想叛亂;均田制與府兵制的瓦解;這兩項制度的改革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之後的禍患。尤其是府兵制,由當時的義務服兵役改成了募兵制,因此士兵對於自己長官的認可度有著極大的提升。安祿山作為遊牧民族將領在管理遊牧士兵時,有著天然的優勢,有了強大的軍隊支持,造起反來就得心應手多了。
後記
中國歷史上這種事司空見慣,凡是出點亂子,女人第一時間出來背鍋,楊貴妃這個鍋完全背確實不合適,但是她這個鍋背一部分也不過分。畢竟這事和她脫不開干係,我語文老師創造性地提出的這個看法,雖然在現在看來不是很合理,對於楊貴妃來講,確實不太公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說,語文老師的說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