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辦法總比困難多|羅甸縣邊陽鎮打窖村駐...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岑明,是羅甸縣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大隊大隊長,一級警長。2019年4月12日,根據組織安排,超過55歲的我來到邊陽鎮打窖村駐村,6月底,任打窖村第一書記。一年多來,我在打窖村度過了人生中一段艱難而具有非凡意義的時光。

走訪貧困戶

困境,讓我的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打窖村是深度貧困村,位於紫雲、長順和羅甸三縣交界處,是典型喀斯特山區地貌,為少數民族苗族聚居地。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共185戶859人,其中搬遷貧困戶24戶101人,未搬遷貧困戶111戶502人,非貧困戶50戶255人,貧困人口的佔比相當高,是實實在在的貧困村,即使是非貧困戶,生活也還相當困難。打窖村放眼望去,滿眼都是深石山區,土地較為破碎,大家都是在石頭縫裡討生活,基本上都在靠天吃飯,遇上天幹或雨澇,村民就只能幹瞪眼,沒有任何辦法可想,這讓我們脫貧攻堅工作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投入更多努力和精力,久久為攻才能打贏這場硬仗。  到打窖村的第一天,面對這樣貧苦的環境條件,經過走訪一些貧困戶之後,更是發現和了解了他們生活的困難,走訪之後,我暗暗定下決心,如論遇到再大的困難,再苦再累,想法設法我也要讓這裡變得更好,讓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才能不辜負組織的信任,也不枉我到這裡駐村。

問心,更堅定了我服務好群眾的決心  最初到村裡面走訪時,在村裡,我看到那些蹣跚的老人,費力吞咽著粗糙的玉米飯;那些半大的孩子,在夏天時就光著屁股滿地爬;還有一些成年男人娶不上老婆,四五十歲都還在打光棍。這一切,都是貧困造成的,貧困讓打窖人缺乏了自信,過著聽天由命的生活。駐村扶貧,我能為老百姓做什麼?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少數民族群眾素來都非常重情義,當你用真心對待他們時,他們同樣會以翻倍的情義來回報你。接下來,通過我多次走訪,與群眾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真實想法,了解他們生產、生活、務工、子女入學教育等情況,分析至今未擺脫貧困面貌的瓶頸,真心實意對待他們,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去解決,哪怕只是一包水泥,一袋包穀種,一個孩子讀書,只要是答應了為群眾辦理的事,我都從不掉以輕心,始終認真用心去做。慢慢地,網格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開始信任我,願意跟我講真話。  村裡一個陳姓的老大爺,對脫貧攻堅政策不太了解,以為村幹部貪了他的錢,欺負他無兒無女,是一個五保戶。我多次上門去看望老大爺,每次去都給他帶一些常用藥或者別的生活用品,多次走訪之後,他漸漸多和我說話了。後來,老人告訴我:「要想在村裡做好工作,你要學會講苗話」。我一聽,有道理,在苗族地區工作,能懂苗語,會方便很多,老人聽說我想學苗話,主動來教我。後來,學會了簡單的一些對話,開展工作更方便了,儘管語言說出來還不那麼流暢,但是,我卻感覺到自己變成了地地道道的打窖人。

走訪易地搬遷群眾

開路,讓群眾致富的路子更寬廣  都說要想富,先修路。打窖村基礎設施差,群眾飲水不方便,組與組之間,都是從山石間踩出來的崎嶇小路,雨天幾乎不能下腳,群眾飲水要到幾裡外的地方去挑。要將養殖的牲口賣出大山,將山外的好東西進到村子來,沒有一條好路,是行不通的。我們也開始實施通村通組硬化路。沒有經費,就向上級申請,多方化緣,我很多次跑回縣檢察院、自己的工作娘家去求救,經過努力,20.987公裡的通村通組路、生產機耕道修起來了,群眾出門再也不用走山石,踩爛泥。為了解決飲水困難的問題,我們請來專家,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廣州市對口幫扶資金和縣級自籌資金200餘萬元,實施安全飲水提升、自來水管道到戶工程,徹底解決全村農戶季節性缺水問題。為了村民出行方便,我們還實施村級亮化工程,安裝路燈270盞。如今,哪怕是深更半夜,群眾有事出門,路上都是亮堂堂的,非常方便。  基礎設施完善了,要怎麼讓群眾增收致富,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讓他們能自主走出一條長效的致富路是關鍵,當時,市面上的豬肉價格開始上漲,我靈機一動,趕忙把村支兩委的一起叫來,大家商量後,一起決定:發展群眾養豬養牛養雞。山石旮旯裡,總是長著豬牛雞吃的野菜野草。我們積極動員,以大戶帶小戶的養殖模式,帶動群眾養殖生豬395頭,覆蓋貧困戶90戶,338人;養殖黃牛161頭,覆蓋貧困戶62戶308人,其中發展形成養殖扶貧車間2戶;養殖土雞2600羽,覆蓋貧困戶102戶400人。當村裡的養殖農戶第一次把生豬賣出好價錢,全村群眾都沸騰起來,大家似乎看到了扔掉貧困的新希望。同時結合自然條件、基礎條件、勞動力等因素,請來縣裡面的農業專家,對打窖村的種植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由原來的種玉米為主導的單一模式轉為種植核桃、板慄、李子、花椒、血橙等多元化模式,增加經濟收入來源。

蝶變,群眾臉上的笑容始終讓我難以忘懷  熟悉的朋友都笑我:「都要退休了,別人都在機關享受清閒,你還去駐村,圖什麼?」是啊,我也常想:這個年齡了,似乎沒什麼可圖的了,可是,工作總是要有人來做,我不做,也要換成別的人來做,既然組織安排來了,就要認真做。年齡大了,記性不好了,什麼問題都要翻筆記本,翻臺帳,開電腦。工作比別人吃力,也必須比別人更費心思。自從駐村之後,就再也沒有節假日,一個月不能回一次家,那是常事。家裡大事小事一概管不了,老母親生病,也不能回去看望,更不用說回去照顧了。

組織開展打窖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如今的打窖村,跟初來時相比,有了很大改觀,群眾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全村實現了組組通硬化水泥路,網絡全覆蓋,有村級標準化村衛生室、有活動場所,小孩能就近入園,全村貧困戶135戶604人全部脫貧,撕掉了絕對貧困標籤,百姓生活不斷向好,興興向榮。  駐村一年多,感人的事情數不勝數。與打窖村民一起奮鬥苦戰的那些日子,始終讓我無法忘記,一年多來,我收穫了村民的友誼和真情,村裡人都誇我:「岑書記來後,打窖村把很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其實,這種種的不可能,最終都成為了可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扶貧幹部和群眾,始終相信:只要用心,辦法總比困難多。任何困難,在強大的團隊力量下,都能夠迎刃而解。  駐村扶貧,縱使艱難,我亦從不後悔。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我的「兩場戰役」|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駐村工作隊長...
    我叫羅國葦,男,布依族,1986年生,本科學歷,貴州羅甸人,現任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2018年11月5日,羅甸縣精準扶貧「誓師大會」的號角吹響,作為全縣駐村工作隊員中一員的我於11月7日,背起行囊、離開5歲多的兒子和朝夕相處且年邁的父母,奔赴扶貧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真「扎」實幹,收穫濃濃真情|羅甸縣邊陽鎮深井村...
    這裡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有農家自烤的濁酒。沒有天降的福蔭,只有汗滴穿石的嬗變。2019年6月底,剛到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報到月餘,便收到組織的號令,來到羅甸縣邊陽鎮深井村擔任駐村工作隊網格員、危改工作負責人。
  • 「我的脫貧故事」搬了新家創了業丨羅甸縣邊陽鎮興陽家園居民韋戰陽
    我叫韋戰陽,今年36歲,家住羅甸縣邊陽鎮興陽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2003年,剛滿18歲的我,因為家庭的貧困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每年都是年末回家,年初又外出。如此往復漂泊的日子,一直持續了10多年。
  • 「脫貧攻堅決戰時刻」看!邊陽奮楫逐浪,就位決勝衝鋒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是全省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是羅甸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之年,這一年,對於羅甸縣邊陽鎮亦復如是。  邊陽鎮地處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北端,距省城貴陽市91公裡、羅甸縣城28公裡。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裡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受省直工委選派到沫陽鎮平巖村,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我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積極為村協調幫扶資金,推動「衛生評比」等活動創新鄉村治理。  現在村裡也有了產業,群眾生活有了提高,我也逐漸被村裡群眾所接受。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
    我叫楊廣芳,是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工作隊長。者任村總人口1457戶6516人,貧困人口478戶1782人,2014年困發生率為27.34%;全村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工作壓力山大。全天24小時都要睜著眼睛,每項工作都需要親自過問,因為群眾工作無小事,脫貧攻堅工作更如此。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七載春秋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駐村...
    我叫黎昌盛,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一名駐村隊員。從2013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的第一槍開始,我就開始扶貧路了。幾年時間,我見證了平巖村從一個「吃水看天、走路靠摸」的小鄉村到今天的自來水到戶,串寨串戶路到家的美麗鄉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臉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羅甸縣龍坪鎮羅...
    我叫鄧德培,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任第一書記。「謝謝!謝謝!謝謝!」這是我參加扶貧工作以來聽到最樸實卻又最動人的聲音。2019年7月16日,這一天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根據組織的安排,黔南州運輸管理局將我選派到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任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丨羅甸縣邊陽鎮團田村第一書記張青虎
    我叫張青虎,是羅甸縣邊陽鎮團田村第一書記。    一直以來,我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守初心,擔起使命。扛起了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捨棄小家,顧全大家,抓好疫情防控,推進產業發展,認真盡職盡責。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即「鑄心」 傾情助脫貧丨羅甸縣羅悃鎮羅蘇村...
    我叫黃光菊,是羅甸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幹部,現任羅悃鎮羅蘇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2014年以來,精準扶貧這個動聽的詞彙傳遍全國各個鄉村,全國自上而下,所有單位和部門都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工作,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全局。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中的感動|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黃...
    我叫黃加建,男,中共黨員,出生於1984年12月,2008年12月參加工作,2018年成為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  2018年我很榮幸被組織選派到鳳亭村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想起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心中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無形的壓力悄然而至。黃加建在農戶家中發放急需的物資  是的,所有的故事都不會一帆風順。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我叫張雪雪,是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我當時愣住了,來之前是在沫陽鎮黨建辦上班,所謂術業有專攻,平時接觸的都是些黨建的知識,對開辦農家樂這件事情還真不知道從何下手,我思考了兩分鐘以後,對她說:「姐,我回去問問這方面的工作人員,明天答覆你。」當時我就感覺到了作為一名一線駐村幹部,肩上的擔子是沉甸甸的,它就像是早晨的太陽承載著村民春種秋收的夢,是一年的希望。於是,我下定決心,多學習、多取經,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扶貧路是我最大的財富丨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
    我叫付勝燕,是黔南州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的駐村工作隊員,自參加工作開始,我就一直在扶貧一線,六年的扶貧工作經歷是我人生中的財富。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剛剛踏入職場的我被安排到羅悃鎮扶貧站工作。我和同事們集思廣益,不斷革新,探索更好的工作方式。那段時間工作強度很大,我一個星期都難回一趟家。這樣的日子雖然很苦,但我卻認為很值得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的工作進入了正軌,精準扶貧大數據基礎搭建順利完成,為後期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讓微笑常駐心底丨羅甸縣茂井鎮豐井村駐村隊員陳紅
    「你好,我叫陳紅,是豐井村一組的網格員。」普通的介紹,簡潔的語言,這是我駐村以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陳紅(左一)在給群眾講解惠民政策2018年10月10日,根據組織安排,我被安排到貴州黔南羅甸縣茂井鎮豐井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在去報到的路上,我的內心很是緊張和忐忑,豐井村是布依族人民聚居村,部分布依話我能聽得懂,但是不太會說,怕與群眾在溝通上有困難,同時又不熟悉工作環境和業務知識,怕拖工作隊後腿。  「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努力就不怕沒有幹不好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牛棚」大變樣丨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
    我叫王寬立,是貴州黔南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時光荏苒,我的駐村生活也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作為一個改非幹部,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2017年9月被縣派駐茂井鎮牛棚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  入駐下儒村的第一個月,為了能儘快摸清貧困底數,開展了大走訪活動,我與同事們走遍了11個村民小組400多戶人家,摸清底數,對症下藥,精準施策,了解貧困發生率和貧困各項指標,沉下身子與群眾談心交心,希望讓他們更好地知曉扶貧政策,了解發展項目的意願,獲得大家的認可,為脫貧攻堅作好鋪墊。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我叫李旭,是六盤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選派的一名駐村幹部。一年前,我來到盤州市響水鎮楊柳樹村,開始了在這裡的駐村幫扶時光。一年來,我把對工作的無線熱情轉化成造福群眾的實際行動,通過經常性走訪、為群眾辦實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協調處理矛盾糾紛等,迅速拉近了與老百姓的距離,獲得了老百姓的認可,與當地幹部群眾建立了真摯的感情,為楊柳樹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駐村幫扶的日子裡,讓我心心牽掛的還是村裡孩子的教育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