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岑明,是羅甸縣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大隊大隊長,一級警長。2019年4月12日,根據組織安排,超過55歲的我來到邊陽鎮打窖村駐村,6月底,任打窖村第一書記。一年多來,我在打窖村度過了人生中一段艱難而具有非凡意義的時光。
走訪貧困戶
困境,讓我的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打窖村是深度貧困村,位於紫雲、長順和羅甸三縣交界處,是典型喀斯特山區地貌,為少數民族苗族聚居地。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共185戶859人,其中搬遷貧困戶24戶101人,未搬遷貧困戶111戶502人,非貧困戶50戶255人,貧困人口的佔比相當高,是實實在在的貧困村,即使是非貧困戶,生活也還相當困難。打窖村放眼望去,滿眼都是深石山區,土地較為破碎,大家都是在石頭縫裡討生活,基本上都在靠天吃飯,遇上天幹或雨澇,村民就只能幹瞪眼,沒有任何辦法可想,這讓我們脫貧攻堅工作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投入更多努力和精力,久久為攻才能打贏這場硬仗。 到打窖村的第一天,面對這樣貧苦的環境條件,經過走訪一些貧困戶之後,更是發現和了解了他們生活的困難,走訪之後,我暗暗定下決心,如論遇到再大的困難,再苦再累,想法設法我也要讓這裡變得更好,讓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才能不辜負組織的信任,也不枉我到這裡駐村。
問心,更堅定了我服務好群眾的決心 最初到村裡面走訪時,在村裡,我看到那些蹣跚的老人,費力吞咽著粗糙的玉米飯;那些半大的孩子,在夏天時就光著屁股滿地爬;還有一些成年男人娶不上老婆,四五十歲都還在打光棍。這一切,都是貧困造成的,貧困讓打窖人缺乏了自信,過著聽天由命的生活。駐村扶貧,我能為老百姓做什麼?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少數民族群眾素來都非常重情義,當你用真心對待他們時,他們同樣會以翻倍的情義來回報你。接下來,通過我多次走訪,與群眾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真實想法,了解他們生產、生活、務工、子女入學教育等情況,分析至今未擺脫貧困面貌的瓶頸,真心實意對待他們,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去解決,哪怕只是一包水泥,一袋包穀種,一個孩子讀書,只要是答應了為群眾辦理的事,我都從不掉以輕心,始終認真用心去做。慢慢地,網格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開始信任我,願意跟我講真話。 村裡一個陳姓的老大爺,對脫貧攻堅政策不太了解,以為村幹部貪了他的錢,欺負他無兒無女,是一個五保戶。我多次上門去看望老大爺,每次去都給他帶一些常用藥或者別的生活用品,多次走訪之後,他漸漸多和我說話了。後來,老人告訴我:「要想在村裡做好工作,你要學會講苗話」。我一聽,有道理,在苗族地區工作,能懂苗語,會方便很多,老人聽說我想學苗話,主動來教我。後來,學會了簡單的一些對話,開展工作更方便了,儘管語言說出來還不那麼流暢,但是,我卻感覺到自己變成了地地道道的打窖人。
走訪易地搬遷群眾
開路,讓群眾致富的路子更寬廣 都說要想富,先修路。打窖村基礎設施差,群眾飲水不方便,組與組之間,都是從山石間踩出來的崎嶇小路,雨天幾乎不能下腳,群眾飲水要到幾裡外的地方去挑。要將養殖的牲口賣出大山,將山外的好東西進到村子來,沒有一條好路,是行不通的。我們也開始實施通村通組硬化路。沒有經費,就向上級申請,多方化緣,我很多次跑回縣檢察院、自己的工作娘家去求救,經過努力,20.987公裡的通村通組路、生產機耕道修起來了,群眾出門再也不用走山石,踩爛泥。為了解決飲水困難的問題,我們請來專家,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廣州市對口幫扶資金和縣級自籌資金200餘萬元,實施安全飲水提升、自來水管道到戶工程,徹底解決全村農戶季節性缺水問題。為了村民出行方便,我們還實施村級亮化工程,安裝路燈270盞。如今,哪怕是深更半夜,群眾有事出門,路上都是亮堂堂的,非常方便。 基礎設施完善了,要怎麼讓群眾增收致富,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讓他們能自主走出一條長效的致富路是關鍵,當時,市面上的豬肉價格開始上漲,我靈機一動,趕忙把村支兩委的一起叫來,大家商量後,一起決定:發展群眾養豬養牛養雞。山石旮旯裡,總是長著豬牛雞吃的野菜野草。我們積極動員,以大戶帶小戶的養殖模式,帶動群眾養殖生豬395頭,覆蓋貧困戶90戶,338人;養殖黃牛161頭,覆蓋貧困戶62戶308人,其中發展形成養殖扶貧車間2戶;養殖土雞2600羽,覆蓋貧困戶102戶400人。當村裡的養殖農戶第一次把生豬賣出好價錢,全村群眾都沸騰起來,大家似乎看到了扔掉貧困的新希望。同時結合自然條件、基礎條件、勞動力等因素,請來縣裡面的農業專家,對打窖村的種植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由原來的種玉米為主導的單一模式轉為種植核桃、板慄、李子、花椒、血橙等多元化模式,增加經濟收入來源。
蝶變,群眾臉上的笑容始終讓我難以忘懷 熟悉的朋友都笑我:「都要退休了,別人都在機關享受清閒,你還去駐村,圖什麼?」是啊,我也常想:這個年齡了,似乎沒什麼可圖的了,可是,工作總是要有人來做,我不做,也要換成別的人來做,既然組織安排來了,就要認真做。年齡大了,記性不好了,什麼問題都要翻筆記本,翻臺帳,開電腦。工作比別人吃力,也必須比別人更費心思。自從駐村之後,就再也沒有節假日,一個月不能回一次家,那是常事。家裡大事小事一概管不了,老母親生病,也不能回去看望,更不用說回去照顧了。
組織開展打窖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如今的打窖村,跟初來時相比,有了很大改觀,群眾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全村實現了組組通硬化水泥路,網絡全覆蓋,有村級標準化村衛生室、有活動場所,小孩能就近入園,全村貧困戶135戶604人全部脫貧,撕掉了絕對貧困標籤,百姓生活不斷向好,興興向榮。 駐村一年多,感人的事情數不勝數。與打窖村民一起奮鬥苦戰的那些日子,始終讓我無法忘記,一年多來,我收穫了村民的友誼和真情,村裡人都誇我:「岑書記來後,打窖村把很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其實,這種種的不可能,最終都成為了可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扶貧幹部和群眾,始終相信:只要用心,辦法總比困難多。任何困難,在強大的團隊力量下,都能夠迎刃而解。 駐村扶貧,縱使艱難,我亦從不後悔。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