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更好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這裡所說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可以簡稱為黨的「三個基本」。「三個基本」也被寫入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三個基本」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是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政治指引,值得高度重視、深入學習。
「三個基本」雖然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來的,但其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三個基本」形成過程中先後形成過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基本方略等六種表述。本文擬以文獻為依據,考察「三個基本」的形成過程,考證相關表述的特定內涵,以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三個基本」的精神實質,增強貫徹「三個基本」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一、黨的十三大提出「一個基本」:基本路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開放的實踐開啟並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理論逐步形成並不斷深化。十三大報告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本路線」。「基本路線」的全稱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亦被簡稱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一個基本」。十三大報告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但黨的十三大並未將基本路線寫入黨章。首次將基本路線寫入黨章的是黨的十四大。
黨的十三大之後的歷次黨代會都強調了基本路線的重要性。十七大黨章將「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並列,同時去掉了四個詞語之間的頓號,將基本路線的最後一句修改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十九大報告對基本路線的最新表述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並將其載入了十九大黨章。相比於十七大黨章,十九大黨章關於基本路線的表述有兩處修改:一是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後加上了「美麗」一詞,從而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對應;二是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相一致。目前我們論及基本路線時要以黨的十九大的最新表述為準。
基本路線是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關理論的集中體現,是確保當代中國健康發展、避免誤區的正確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作為政治路線,基本路線與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密切相關,並在根本上決定著當代中國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高度重視、長期堅持。
二、黨的十四大提出「兩個基本」:基本理論、基本路線
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呼喚新理論的產生。繼黨的十三大提出「基本路線」之後,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基本理論」,從而形成了「兩個基本」。
在十四大報告中,「基本理論」的全稱有多個:一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四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雖然稱謂不盡相同,但其主要內涵一致。十四大黨章將其統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在這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對十四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作一個歷史的回顧,對黨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戰略決策作出鄭重的結論,是非常必要的。」顯而易見,這裡的「十四年」指的是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 1992年黨的十四大。在此期間形成的「基本路線」是指「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而在此期間形成的「基本理論」是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十四大報告從多個方面系統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經過 5年的發展和完善,十五大報告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明確概括為「鄧小平理論」,並將鄧小平理論作為基本理論與基本路線並列起來,多次論述和重申了「兩個基本」。十五大黨章將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但是並未將鄧小平理論作為基本理論與基本路線並列起來。
無論是在黨的十九大之前的「五個基本」中,還是在黨的十九大之後的「三個基本」中,基本理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同時,基本理論的外延往往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拓展,需要以與時俱進的態度給予把握。
三、黨的十六大提出「三個基本」: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1997年,十五大報告提出了「基本綱領」,全稱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基本綱領」是相對於中國共產黨「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而言的,是具有時代特徵的階段性綱領。
十五大報告在論及鄧小平理論和基本路線的基礎上指出:「根據這個理論和基本路線,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基本綱領共有三條,分別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個方面。其中每一條均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基本目標,解決的是「什麼是」的問題;二是基本政策,解決的是「怎樣建設」的問題。基本綱領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這些重大問題的概要性回答,是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執政經驗的總結。
其後,十六大報告多次強調了基本綱領。十七大報告重申了基本綱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在這裡,基本綱領在以前三個方面的基礎上增加了第四個方面即社會建設,但是並未具體展開闡述。十八大報告也高度肯定了基本綱領。
十五大報告在提出基本綱領的基礎上闡述了其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關係,這就是:「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是這些年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但是,十五大報告和十五大黨章均未將基本綱領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並列起來形成「三個基本」。
明確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並列起來形成「三個基本」的是十六大報告。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鄧小平理論是我們的旗幟,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是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風險,都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動搖。」黨的十六大將基本綱領寫入了黨章,但是並未將「三個基本」並列起來寫入黨章。
四、黨的十七大提出「四個基本」: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
黨的十六大總結了從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 2002年黨的十六大 13年間的歷史性成就,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本經驗」。其全稱為「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具體內容為「十個堅持」:一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三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四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五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六是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七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八是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九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十是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十個堅持」中的每一項都具有深刻的內涵,需要認真領會。
「十個堅持」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階段性總結,同時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方略「十四條堅持」的重要淵源。但是,黨的十六大並未將基本經驗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並列起來形成「四個基本」。
明確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並列起來形成「四個基本」的是十七大報告。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黨的十七大同時將「四個基本」寫入了黨章,要求「從組織上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貫徹落實」。
2012年,十八大報告在闡述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八大十年期間歷史性成就的原因時高度評價了「四個基本」,指出「我們能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靠的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正確指引」。十八大黨章強調,「從組織上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貫徹落實」。
五、黨的十八大之後提出「五個基本」: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
十八大報告總結了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十年期間的歷史性成就,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命題,進而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並使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基本要求」的具體內容為「八個必須堅持」:一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二是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三是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四是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五是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六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七是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八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八個必須堅持」中的每一項都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都值得認真研究。「八個必須堅持」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進一步總結,同時也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方略「十四條堅持」的重要淵源,必須高度重視。但是,十八大報告並未將基本要求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並列為「五個基本」,十八大黨章也依然提的是「四個基本」。
「五個基本」的明確提出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後。2012年 11月 15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長遠的,大家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畏任何風險所懼,不畏任何幹擾所惑。」此後至黨的十九大之前,習近平還多次重申過「五個基本」。
六、「三個基本」的形成
上述「五個基本」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但「五個基本」各自的地位不盡相同。其中,基本理論重在申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基本路線重在申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基本保證,基本綱領重在申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方針和政策,基本經驗重在申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和規律,基本要求重在申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範和要求。相對而言,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宜進行實質性改變;而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的階段性特徵比較明顯,應該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予以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其中有很多新做法和新經驗需要提煉和總結。十九大報告整合和發展了「五個基本」中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本方略。基本方略的全稱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2017年 11月 1日出臺的《中共中央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除了使用這個全稱,也稱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十九大報告將「基本方略」的具體內容概括為「十四條堅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十四條堅持」中的每一項都具有深刻涵義,必須全面貫徹。基本方略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總結,也是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十九大報告不僅提出了基本方略,而且將基本方略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並列起來形成了「三個基本」。與「五個基本」一樣,「三個基本」的排列順序也是有所講究的,不能任意改變。「三個基本」實際上是對「五個基本」的整合和發展。這種整合和發展,既有助於「基本」序列表述的精煉化和規範化,也有助於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經驗概括到「基本」序列中來。黨的十九大將「三個基本」載入了黨章,號召全黨同志「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並要求「從組織上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貫徹落實」。「三個基本」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經驗的最新概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必須長期堅持、全面貫徹。
黨的十九大在「三個基本」形成過程中的貢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將其作為行動指南寫入黨章,豐富了既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同時也豐富了既有的基本理論的內容。其二,在十三大報告和十七大黨章的基礎上,對基本路線作出了最新表述,彰顯了基本路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代內涵。其三,整合了既有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本方略,從而將原有的「五個基本」提煉、發展為「三個基本」。
黨的十九大之後,習近平多次強調「三個基本」。例如,2018年 6月 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所要堅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就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
七、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在考察「三個基本」形成過程以及相關表述的特定指向和基本內涵後,我們還應該說明以下幾點。
第一,「基本」一詞有三種詞性、四種釋義。作為名詞,其義為「根本」;作為副詞,其義為「大體上」;作為「形容詞」,其義有二:一為「根本的」,二為「主要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中的「基本」均為形容詞,其義應為「根本的」而非「主要的」,其相對面應為「非根本的」而非「次要的」。
第二,由於「基本」一詞具有較強的相對性,某種事物或者概念是否為「基本」並無十分確定的界限和標準,故人們往往會在不同意義上使用「基本」一詞,從而在日常用語中出現各種關於「基本」的表述。但在黨的文獻中,「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這三個概念均有其特定的內涵,不能任意理解,也不能任意使用。
第三,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九大,「三個基本」的形成歷經多個發展階段,持續了 30年時間,來之不易,應該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三個基本」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基本方略,都凝結著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必須認真理解其主要內涵,領會其精神實質。
第四,對於「三個基本」,不能僅僅關注其名稱,更要關注其內容。相較於其他幾個「基本」,「基本理論」的內涵隨著黨的理論創新的進程不斷豐富和發展。就目前而言,「基本理論」指的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注「基本理論」,就要關注這個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基本內容、精神實質、歷史地位以及不同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等;關注「基本路線」,就要關注基本路線的形成過程、基本內容(各項要點及其相互關係)、現實要求等;關注「基本方略」,就要關注「基本方略」本身的形成過程和具體內容等,還要在此基礎上關注「十四條堅持」中每一項的形成過程和現實要求等。
第五,在黨的文獻中,「基本」多是相對於「具體」而言的。除了研究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我們還應該在此基礎上研究黨的具體理論、具體路線、具體方略,從而不斷深化和細化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改革開放規律的認識。
第六,考察「三個基本」的形成過程與其主要內涵,不是為了考察而考察,而是為了更好地貫徹「三個基本」。只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化「熟知」為「真知」,才能不折不扣地貫徹好「三個基本」。
第七,在新時代全面貫徹「三個基本」具有重要意義。貫徹基本理論,可以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貫徹基本路線,可以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政治前提和路線保障;貫徹基本方略,可以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必須遵循的方針、原則、方法等。
第八,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首先要在思想層面全面準確地把握「三個基本」的形成脈絡、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三個基本」的自覺性;其次要在政治層面高度認同和重視「三個基本」,將其切實體現於各項工作中,增強貫徹「三個基本」的堅定性;最後要「從組織上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貫徹落實」。
(作者:馮務中,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黨的文獻》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