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曙光談《伍子胥》︱一輪明月照窗前——我們如何紀念楊寶森

2021-01-07 澎湃新聞

「一輪明月照窗前」是京劇大師楊寶森最負盛名的唱段,出自其代表作《伍子胥》,久已膾炙人口。為紀念楊寶森誕辰一百一十周年,今年5月國家大劇院舉辦了楊派名劇的展演,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全部《伍子胥》——號稱最大限度地恢復了民國的首演面貌,邀請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楊派名家,六演伍子胥。筆者有幸,是5月17日晚《伍子胥》演出的座上客。拙文擬「講古論今」,先梳理前輩名家演出《伍子胥》的梗概,引出《伍子胥》何以成為楊寶森的第一名劇,然後再評論那晚紀楊版《伍子胥》的演出情況。

前輩名家演繹《伍子胥》各顯其能

在京劇老生劇目中,春秋戰國故事戲是一大宗,其中的伍子胥戲尤為出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須,舊時家喻戶曉。清同光以來,最有名的伍子胥戲是《戰樊城》《文昭關》《魚藏劍》數出,一般的老生優伶都會演。

考察前輩名伶演出伍子胥戲的情況,從京劇鼻祖程長庚始,就擅長演《戰樊城》《文昭關》,「前三鼎甲」裡的余三勝也稱拿手。之後的「後三鼎甲」中,汪桂芬天賦佳喉,其《文昭關》最馳名,幾成扛鼎之作。汪的弟子王鳳卿也擅長《文昭關》。或許是汪氏的《文昭關》太著名,珠玉當前,連譚鑫培、孫菊仙都退避三舍,不大動此劇了。譚、孫轉而更多在《文昭關》前後的《戰樊城》或《魚藏劍》上用力。但筆者查到,1912年,譚鑫培在上海居然貼出了全本《文昭關》,包括《戰樊城》《長亭會》《文昭關》三出(當晚時間不夠,實際從《長亭會》演起)。然而,這也是在汪桂芬亡故後,譚鑫培才敢於偶一露《文昭關》。

客觀講,清末民初演《文昭關》,汪派才是絕對的主流。孫菊仙清末民初在上海演過全本《鼎盛春秋》,即後部《伍子胥》。票友下海的名伶劉鴻聲的演法最特殊,他的《鼎盛春秋》,先飾鬚生伍子胥,後反串花臉,飾王僚,可謂別開生面。按,劉氏最初唱淨,後改老生,故而演王僚,不在話下,也可說不算反串。

在前後「四大鬚生」裡,學劉鴻聲的高慶奎貼過《子胥投吳》(即《鼎盛春秋》),也曾先飾伍子胥,後串王僚。高氏還有另一種演法,即把伍子胥戲總稱為全部《列國志》,分兩天演完。1918年高在上海就是如此演。這可算作全部《伍子胥》盛行的嚆矢。其實,高慶奎更有名的是《哭秦庭》,既然有伍子胥滅楚,就有申包胥救楚。申包胥哭秦庭的劇情與伍子胥故事緊密相連,同樣曲折動人。餘叔巖童伶時期,常唱《文昭關》,但成名挑班後,多是單演《戰樊城》。他的《戰樊城》《魚藏劍》,都灌了唱片,被奉為圭臬,流傳極廣。言菊朋在上海,曾貼過前後部《鼎盛春秋》,兩天演畢,與高慶奎類似。馬連良學餘叔巖,多次單演《戰樊城》。1924年,馬在南京貼過全部《伍子胥》,彼時他嗓音未復,恐怕演不了《文昭關》這樣的重頭戲。廣告小字說「準演《戰樊城》《武申會》」,因知「全部」云云,僅是噱頭而已。馬連良另有本戲《楚宮恨史》(即《斬伍奢》),自飾伍奢,這才是馬氏常演的。1944年,馬在上海曾有過《楚宮恨史》接《戰樊城》的獨特演法。

在後「四大鬚生」裡,譚富英以《鼎盛春秋》為「成名傑作」,但只包括《浣紗計》《魚藏劍》《刺王僚》《打五將》四出(《打五將》有時還不演),即後部《鼎盛春秋》。票友出身的奚嘯伯1940年在上海貼《鼎盛春秋》,關目包括逃國、渡江、浣沙、逼債、訪賢、結拜、乞討、吹簫、乞討,其實就是《浣紗計》和《魚藏劍》,連《刺王僚》都不帶。

楊寶森第一名劇是怎樣煉成的

梳理了那麼多前輩名家演繹伍子胥戲的情況,可知這是典型的骨子老戲,戲核是《戰樊城》《文昭關》《魚藏劍》三出。清末以來,最著名的老生三派——汪桂芬、譚鑫培、孫菊仙,都擅演伍子胥戲,汪以《文昭關》享盛名,譚、孫則在《戰樊城》或《魚藏劍》上用功,這實際影響了後來老生演伍子胥戲的格局。

楊寶森的《伍子胥》有何不同?創新點在哪裡?何以成為楊氏第一名劇?

首先,楊寶森標榜「全部」,是名副其實的,而且是全部伍員「一人一晚到底」,包括《戰樊城》《長亭會》《文昭關》《蘆中人》《浣沙女》《訪專諸》《遇姬光》《魚藏劍》《刺王僚》《打五將》十齣,劇情完備,唱腔眾多,繁重之至。如此拼命演法,一般人自難實現,而寶森是「雲遮月」的功夫嗓,足以支撐。1943年元旦在上海首演,博得好評,之後就精雕細琢,逐漸打磨成為楊派第一名劇。

楊寶森《伍子胥》劇照之一

其次,楊派《伍子胥》的最大亮點,還在《文昭關》。眾所周知,楊寶森乃譚、餘一脈,而《文昭關》系汪派名劇,連餘叔巖成名後都不唱,高慶奎、言菊朋雖唱,卻也沒能唱出特色,可知極難措手。楊寶森寬厚而乏高音的劣嗓,怎麼唱已成經典的《文昭關》?寶森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另闢蹊徑,自出機杼,把向來高古雄渾的汪派名劇,改造成沉鬱憂憤的風格,再進一步經典化,成為自家最有分量、最受推崇、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改造汪派《文昭關》的背後,透射出楊寶森巨大的藝術膽識和魄力,揚長避短,成一家風骨,這才是楊氏《伍子胥》成功的關鍵。

問題來了,楊寶森在哪裡得到的靈感?怎麼會想到把這些伍子胥的戲連綴整合、一晚演全?

筆者認為,當時寶森初次滬上挑班,正在剛毅堅卓、發憤圖強之時,推出創新性強的個人本戲,亦是題中應有之義。查閱清末以來的演出史,全部《伍子胥》一晚演全,基本沒有先例,因為演者太累,嗓子也吃不消。但在1942年,滬上名伶林樹森卻出人意料地演了一回全部《伍子胥》,廣告雲,六出老戲,一晚演全,包括《戰樊城》《長亭會》《文昭關》《浣沙計》《魚藏劍》《刺王僚》,林氏居然還學劉鴻聲,前演伍子胥,後串王僚,以資號召。這種一晚演全的唱法,數十年不見於舞臺,新人耳目,或許給急於推出個人本戲的楊寶森帶來了靈感。他雖然演不了花臉王僚,但增益首尾、精心打磨,推出一臺更完備、更耐看、更精緻的《伍子胥》,是可以實現的。不妨說,林樹森的演法,給楊寶森以啟發,而楊寶森是真正唱紅全部《伍子胥》的人。

再進一步,是誰幫助楊寶森排演了全部《伍子胥》?

一般的說法,是「通天教主」王瑤卿幫著寶森出主意,乃至指導了劇本加工,而唱腔則是寶森、寶忠兄弟反覆研究的。另據楊派傳人梁慶雲說,戲是前輩裡子老生鮑吉祥在上海幫助寶森排演的。其實,更重要的,是「時勢造英雄」,亦即民國時上海京劇激烈的競爭形勢,逼著初挑班的楊寶森不得不去創新。名角沒有自己的個人本戲,何以在海上梨園立足揚名?!這就是全部《伍子胥》為何在上海而非故都首演的原因。林樹森只是偶一演之,且不夠齊全完整,而楊寶森則是精心加工,有心要唱出自己的特色。

苦心人,天不負,全部《伍子胥》終成楊派名劇。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楊唱紅《伍子胥》後,後輩老生如李宗義、宋寶羅、紀玉良、李金棠等等,一時都大唱《伍子胥》。但僅李宗義一晚演全,其餘數人,仍分兩天演。可知「一人一晚到底」,太累也太不容易了。

楊寶森《伍子胥》劇照之二

六個伍子胥 「原真性」紀念

全部《伍子胥》,十齣老戲,一晚演全,極為考驗一個優伶的嗓子天賦。楊寶森畢竟體弱,戲也太繁重,四十年代後期開始,就改為《文昭關》起,《刺王僚》止。2019年5月,國家大劇院紀念楊寶森一百一十周年,提出恢復最初的十齣演法,推出最接近首演面貌的全部《伍子胥》,這是極有創意的,令人耳目一新。在文物保護領域,有著名的「修舊如舊」原則,指文物修復要最大限度地接近最初的工藝,文物風格要盡最大可能維持原來的風貌。筆者認為,這次大劇院紀楊版《伍子胥》,操作上極為審慎,可算得一次修舊如舊的「原真性」紀念,演出盡最大努力去接近民國首演的面貌,而且保持了楊派固有的藝術風格。當今梨園,假紀念前輩名家之名,夾帶個人私貨的,所在多有,等而下之者,紀念張三的演出,演的卻是李四的演法,南轅北轍。而本次紀念活動,絕對是一股清流,做到了修舊如舊、敬畏古人,這才是對楊寶森的最好紀念。

當晚的六個伍子胥,安排如下:楊少彭《戰樊城》;張克《長亭會》;《文昭關》,張克前後伍子胥,李軍中伍子胥;杜鎮傑《蘆中人》《浣紗記》;萬琳《訪專諸》;楊乃彭《遇姬光》《魚藏劍》;楊少彭《打五將》。另,名淨鄧沐偉演申包胥、孟廣祿演王僚,名旦張慧芳演《浣紗記》,可謂花團錦簇,滿臺生輝。茲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對六個伍子胥,逐一點評。

楊少彭平平而已,乏武將英武之氣,扎靠耍槍,尤須再下功夫。張克味道固然不錯,但惜已塌中,有些地方只好虛著唱,如「血染紅」的滑音「染」,實難饜人心意。但他願意演《文昭關》的前後部,而把最核心的「嘆五更」讓於其他楊派傳人,足見謙德。李軍唱最著名的「一輪明月照窗前」,尚算稱職,只是多處「抻」著唱,刻意追求所謂的楊味,反而顯得做作不夠自然。「抻」著唱是當前諸多楊派傳人共同的問題,最典型的,如「一輪明月」的「輪」「月」的運腔,皆強調太甚,過猶不及,甚至欲益反損。其實細聆楊寶森,何嘗如此。行腔時,在關鍵字上略抻一抻,以求韻味悠長,自是允許,但切忌太過。請當今學楊者三思。杜鎮傑嗓子最好,年近六旬,可謂難得,但杜恰恰楊味最稀薄,聽起來更多是馬長禮的味道。女婿學老泰山,自是天經地義。萬琳乃後生晚輩,僅演一過場戲,但聽得出,唱念的每一句,都下了功夫,未來期待看到他的全部《伍子胥》。最後出場的楊乃彭已是古稀老人,是晚最受歡迎,西皮原板「姜子牙無事隱釣溪」,幾乎一句一彩。後面的散板「子胥伐閱門楣第」,歌來也是聲情並茂,悲慟悽切。如果不是楊乃彭「壓住陣腳」,是晚的戲將遜色許多。試想,十年之後,再紀念楊三爺,請誰來壓軸呢?不管怎樣,這六個伍子胥,都是「修舊如舊」地按照祖師爺楊寶森的唱法,兢兢業業地演唱,是忠實的、原真性的紀念。個人稟賦、功力容或有限,但每個人的態度都是敬謹謙恭的,起碼唱的都是楊派,沒有非驢非馬的「怪味」,也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紀念。

筆者的這番評論,或許不夠圓滑,甚至有些刺耳,更與當前「體制內」某些藝術評論者洋洋乎盈耳的讚美之聲,格格不入。然則,在筆者看來,直言不諱,不假修飾,甚至單刀直入,恰恰是當下的藝術批評最缺乏的。

楊寶森《伍子胥》劇照之三

老生的唱與天道人生

楊寶森的《伍子胥》究竟好在哪裡?答曰:唱。一個字,道破天機。前輩文人張中行說:「老生的唱,因為有些唱腔有蒼涼意,使人想到人生,想到天道。」(《餘派遺音》)這是極內行的話。他又說:「人生,到後期,都難免有『一事無成兩鬢斑』的悵惘,表現這種心情,顯然,唱的韻味以蒼涼為上。」(《戲緣麟爪》)這裡的「一事無成兩鬢斑」,就是《伍子胥》戲中的著名唱段。楊寶森的全部《伍子胥》,長長短短有數十段唱,西皮、二黃都有,慢板、原板、導板、二六、散板、搖板等各種板式齊全,幾乎句句精雕細琢。寶森歌來,或蒼勁、或古樸、或沉鬱、或愴然、或悲憤、或寒涼、或悽厲,表達了最豐富、最複雜、最難言的情感,稱得上是攝人心魄、感人肺腑。趙鑫珊說他「在又冷又溼的冬天夜晚」,聽布魯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G小調)》,「靈魂才是安穩的,康泰的」 (《我和布魯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筆者亦有在寒夜裡,聆聽楊寶森《文昭關》「一輪明月照窗前」的經歷,那寬厚甘醇的韻味,足以令人陶醉。寶森歌唱的意境恰如李義山詩之深情綿邈,既具「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哀怨、清寥、悵惘,又有「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的悽絕、沉痛、冷幻。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英雄情結。聽哪,楊寶森的慷慨悲歌,那就是古英雄伍子胥的聲音,失路英雄,一夜白須,家國讎恨,鶴唳猿啼,豈不使人想到人生,想到天道?

記得那晚在大劇院看戲,筆者坐在離下場門不遠的前排,正對著「場面」,特別是最前面的琴師,幾乎就在眼前。名琴師王福隆、王悅、湯振剛、艾兵、王志林、何健等輪番登場,各亮琴藝,宮商迭奏,如玉盤走珠,別是一番景致,也頗可玩味。有趣的是,筆者旁邊,坐了三位時常竊竊私語、品頭論足的觀眾,聽他們口音,明顯是天津人,一問,是專程從天津趕來觀看演出的,當臺上唱到精彩處時,他們還跟著小聲哼唱,筆者幾次欲制止,轉念一想,他們是楊派的真粉絲,又遠道趕來看戲,不好拂其興致,還是忍住了。由此細節,也可知楊寶森名劇的不朽魅力。

筆者突然聯想到,唐代大詩人李白魅力無限,從來不缺粉絲,其中最瘋狂的一個追隨者叫魏顥,他對李白頂禮膜拜,佩服得五體投地,不惜千裡萬裡地追尋偶像李白的行蹤。後太白感其誠,把編輯詩集的重任交託給魏顥,而他沉吟累年,積薪而錄,終於不負所托。那幾位天津的觀眾,遠道觀劇,也是真心愛楊三爺的粉絲吧!然而,粉絲易覓,知音難得。「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楊寶森生前就已慨嘆知音稀少;「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今其墓木已拱,誰又是他身後真正的知音呢?

相關焦點

  • 當求之驪黃牝牡之外——楊寶森學程硯秋|谷曙光
    楊寶森(1909-1958) 先師吳小如先生談楊寶森的唱,有一名句:「從嗓音條件看,寶森寬厚有餘,高亢不足;沉著有餘,輕靈不足;蒼涼有餘,勁峭不足
  • 京劇大師楊寶森的全本《伍子胥》時隔76年後再演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為紀念京劇大師楊寶森先生誕辰110周年,由國家大劇院主辦、天津京劇院協辦的京劇大師楊寶森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演出,將於5月16日至19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舉行。本次紀念活動將由全國八家院團的楊派傳人與京劇名家,以《「一輪明月」——京劇名家演唱會」》、全本《伍子胥》《擊鼓罵曹》《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楊家將》等楊派經典名作與觀眾見面。主辦方供圖楊寶森是京劇「楊派」老生藝術的創始人。
  • 國家大劇院紀念京劇大師楊寶森110周年誕辰 名家齊聚唱響「一輪...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朱敬表示,此次舉辦紀念京劇大師楊寶森110周年誕辰系列演出,是國家大劇院繼2009年楊大師百年誕辰之後,再一次以系列紀念活動的形式,旨在表達對於楊寶森大師的懷念與敬仰。這是大劇院戲曲演出品牌的成功延續,希望通過楊派傳人的精彩演出,集中向廣大戲迷、觀眾展現楊派藝術的深厚魅力。在5月16日至19日的四場紀念演出中,「一輪明月」京劇名家演唱會無疑是一場楊派經典唱段的盛宴。
  • 京劇《文昭關》一輪明月照窗前
    過去有把伍子胥箭射武城黑,拒召逃亡的《戰樊城》, 伍子胥與申包胥會面互式的《長亭會》,伍員逃出昭關的《文昭關》和《魚腸劍》、《專諸別母》、《刺王僚》等連演,總稱為《鼎盛春秋》的。這一回目的梗概是:伍子胥與公子勝(太子建的兒子)逃亡到離昭關六十裡的歷陽山,因昭關有圖影緝拿,不敢過關,幸遇隱醫東皋公款留,設謀過關,但經過七日未得良策,伍子胥報仇心切,夜之間鬚髮皆白,於是東皋公設計請友人皇甫訥扮伍員闖關,轉移守關人視線,結果皇甫訥被捕,伍子胥與公子勝乘亂混出昭關。戲劇的情節基本上以此為依據,只是刪去了公子勝這個人物,使矛盾更集中在伍子胥身上。
  • 元聲京戲坊推京劇伍子胥 五月初天津大劇院上演
    元聲京戲坊推京劇伍子胥 五月初天津大劇院上演 京劇《伍子胥》演出劇照  由天津京劇院優秀老生演員創建的元聲京戲坊今年在天津大劇院共推出八臺大戲,劇劇經典,皆以「忠、孝、節、義」為主題,以棄麥原聲為特色,讓京劇以常態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我們每個人周圍。  《伍子胥》是以老生為主的傳統大戲,根據《左傳》、《史記》的記載及《東周列國志》等演義小說改編而成。
  • 賽龍舟起源——紀念伍子胥說
    東漢《曹娥碑》和《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殺父兄之仇,助吳伐楚,五戰五勝攻下楚都。其後,越國也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進讒言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讒言,賜伍子胥自盡。
  • 端午節的由來,到底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又或是曹娥?
    大多數人普遍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其實不然,在此之前,五月五日早已形成了端午節的部分習俗。下面來了解一下端午的來歷吧。汨羅江上憶屈原:屈原的故事想必眾所周知,在這裡我們不再做深入的了解,就簡單說一說他的故事。
  • 伍子胥的母親
    伍子胥是蘇州古城的締造者,在蘇州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因世俗偏見和歷代文人吝嗇的筆墨,養育了伍子胥,並捨身助子逃離虎口,來到吳地的胥母卻鮮為人知
  • 【歷史名人百科】快意恩仇,剛直悲烈的吳國國相——伍子胥
    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狐疑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
  • 楊寶森先生其藝其人(一)家傳師教
    在30年代的京劇四大鬚生中,楊寶森年齒較幼而謝世最早;卒年不足五十,正當壯歲。究其原因,答案在楊寶森其藝其人之中。 楊寶森的父親楊孝方是知名武生。楊寶森與大哥楊寶忠自幼學藝,均工生行。但他的開蒙老師卻是花臉前輩裘桂仙。 裘桂仙曾與譚鑫培、楊小樓等同為內廷供奉,入宮為慈禧、光緒應戲差。他嗓敗後曾改業為琴師,為銅錘花臉何桂山操琴;中年登臺復出,仍宗何派。他雖工以唱為主的黑頭大面,武功卻也不錯。楊寶森從五、六歲就隨他學毯子功。
  • 伍子胥多次為伯嚭求情,為何伯嚭最後卻會陷害伍子胥?
    如果我們要打,我們是打不勝的。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跟楚國講和。我們反正也打不過他們,戰敗了之後就沒有求和的本錢了,趁著現在還沒有打、我們還沒有敗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跟他談條件,讓楚國割讓他們西面的疆界,我們同意楚昭王復國。 這樣,我們可以大大擴展吳國的疆域。
  • 《元氣騎士》刺客伍子胥皮膚圖文介紹 刺客伍子胥皮膚怎麼樣
    導 讀 元氣騎士刺客伍子胥皮膚怎麼樣?如何獲取?
  • 伍子胥魂牽千棵柳
    吳王僚倒在了血泊之中,專諸被衛兵剁成了肉泥,伍子胥領公子光從暗道出逃,孫武領兵攻入王宮,公子光遂成吳王闔閭。②       闔閭當政後,對伍子胥言聽計從,命伍子胥佐政,孫武練兵,國力大增,武備強盛。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助孫武統兵攻入楚都。這時,伍子胥最想幹的一件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的陵墓。
  • 任桃英:我將痴心向明月 唯願明月照宜春!
    我深知,退休之後步履無論行經何處、書香如何浸潤心田,自己對於月亮文化節的那份牽掛始終不曾淡化,對於培育壯大月亮文化的那份情懷始終不曾消減,對於打造月亮之都的那份痴心始終不曾改變。二是因人而名。明月山下有個夏家村,村裡有個姑娘叫夏雲姑,小名「明月」,美麗出眾,聰慧過人,南宋高宗時被選入宮,後成為宋孝宗趙公式的皇后,也就是歷史上的成恭夏皇后。村裡人以她為榮,以她為貴,為了紀念她,就稱此山為明月山。
  • 案邊散墨|明月何時照我還
    但既然是回家,為什麼還要說「明月何時照我還」?不是想什麼時候回,就什麼時候回嗎?難道途中還有什麼阻滯嗎?這樣想來,第二種意見似有不妥之處。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是他人生的另一次開始,相信他一定思緒萬千,內心的糾結遠遠大於喜悅。他的內心如果是一座屋子,那絕大部分已被一團亂麻佔據,而喜悅只是一個躲在牆角的「孩童」。否則,此時的他為什麼對家有著如此的眷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 湖北雲夢地區伍子胥的傳說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舍己求忠良的姑娘,便把這條原名「牛溪港」的小河改名為「女兒港」。姑娘的美德與港水一樣,萬古長流。(「女兒港」原名「牛溪港」,發源於安陸東南部,沿雲夢、孝感邊境向南流,在伍洛寺鎮西邊匯入縣河。)
  •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鹿柴》,也有著「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竹裡館》! 今日小覓分享: 竹裡館 —唐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史記》伍子胥列傳
    洋洋灑灑200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還有人為之立祠,當真不易此人不是聖人,他有鞭屍之舉,也非庸才,聚吳滅楚大是大非,敢愛敢恨不為世間帝王所宣揚,卻進入了很多戲劇,成語一夜白頭,倒行逆施,日暮途窮,同仇敵愾,風吹草動,天羅地網還有京劇《伍子胥》我們先整體回顧一下,列傳內容伍子胥
  • 伍子胥的狠勁:叛國、塗汙、掘墓、鞭屍、摳眼,讓人瞠目結舌
    我覺得和伍子胥相比,他的好友「兵聖」孫武 才是真正名垂千古的人物,他的那本《孫子兵法》傳遍世界,可是司馬遷寫孫武 只用了一段文字,還是和吳起合傳。司馬遷「抑孫揚伍」 ,其中肯定有不一般的原因。這就是促使我去寫伍子胥的一個特殊原因。(一)伍子胥真是一個狠人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參,是伍姓開姓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