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德國探險隊從被埋在沙土中的柏孜克裡克石窟中偶然發現了巨大的誓願圖。他們將壁畫小心謹慎地切割下來,滿滿裝了40隻木箱。
奧登堡在新疆盜取的壁畫
敦煌壁畫伎樂天、千佛、供養人
敦煌壁畫睒子經變相圖
敦煌壁畫佛弟子頭部
敦煌壁畫觀經變相圖局部
敦煌壁畫阿彌陀佛淨土變 初唐
敦煌壁畫天宮伎樂天北魏(敦263窟)
1908年,日本人大谷光瑞派出了「第二次西域探險隊」,由桔瑞超和野村榮三郎組成。同年十月,他們到達烏魯木齊,然後到吐魯番、焉耆等地考古、發掘,最後到庫爾勒,桔瑞超和野村榮三郎兵分兩路,桔氏走進沙漠到樓蘭古遺蹟,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到和田、莎車;而野村氏到庫車,沿大沙漠北路,到阿克蘇、巴楚等地探險、發掘。南北兩路,過五個月之後,於1909年7月在喀什噶爾匯合。這次探險幾乎涉及新疆塔裡木盆地各綠洲和沙漠中的古代城堡、佛教寺廟遺蹟,包括大量的佛經、壁畫、塑像以及有關古代各種語言的寫本,都「被裝在柳條筐內運回日本」。壁畫持幡菩薩跪像 柏孜克裡克石窟
壁畫二菩薩像 柏孜克裡克石窟
壁畫眾人奏楽図 柏孜克裡克石窟
1924年1月華爾納到敦煌莫高窟之後,藏經洞中的國之重寶早已瓜分得一乾二淨,因此藏經洞與他倒沒什麼干係,在經過參觀考察之後決定進行壁畫剝離和彩塑的搬遷方式,進行文物盜劫。為了順利進行工作,華爾納給了當時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一些禮物之後,王道士同意他揭取壁畫,後來華爾納又以70兩銀子的價錢從王道士處得到了328窟盛唐的精美彩塑供養菩薩像一身,現存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慈勝寺壁畫觀音坐像
五代後周
213.36×156.21 cm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慈勝寺壁畫持蓮菩薩像
五代後周
175.42×88.9×2.54 cm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慈勝寺壁畫菩薩焚香圖
五代後周
175.26×90.17 cm
美國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廣勝寺是佛教東傳中國最早的幾座寺廟之一,始建於東漢,經歷代重修,現基本保持元代建築風格。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廟三處。廣勝寺的元代壁畫共有兩處,一處原存下寺大佛殿,另一處現存水神廟明應王殿。明應王殿壁畫計5幅,內容表現元代生活民俗。時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軍閥戰亂,人民生活極為痛苦,僧人也不例外。廣勝寺寺院破敗,僧人便將下寺壁畫賣給了兩個美國人,以所收資金修廟。關於剝畫出售的經過,《重修廣勝下寺佛廟序》說得十分明白:「去歲(1929年),有客遠至,言佛殿繪壁,博古晉雅好之,價可值千餘金。僧人貞達即邀士紳估價出售。眾議以為修廟無資、多年之憾,舍此不圖,勢必牆傾椽毀,同歸於盡……」遂以1600塊大洋作價,賣給文物販子,最後輾轉流傳至美國。此壁畫出自陝西的華嚴寺,是日本山中商社盜竊的傑作。
朝元圖(東壁) 3.10×10.22m 泥地 2018王巖松 白翔 管莉 陶文瑞 郭京泰 王閃 高路萱 呂陶思源臨摹行唐清涼寺「三菩薩」壁畫,現存於大英博物館。這是一幅高4米、寬3.9米的大體量壁畫,畫面中共有三尊菩薩,每一個都面龐豐腴,體態雍容,衣飾華麗,栩栩如生。從左向右,所持法器分別為拂塵、佛珠和如意。中間為主尊,正面,身軀高大。兩側為脅持,側身,面向主尊。這幅壁畫共被分割成12塊,每尊菩薩分為4塊,大小不等。從現存情況看,當時,壁畫揭取的技術還不好,分割部位丟失的畫面較多,安裝後又進行了補繪。不過,在揭取壁畫前,充分考慮了人物面部和手部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