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文自須學力,然用筆構思,全憑天分。往往古今人持論,不謀而合。李太白《懷素草書歌》云:「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公孫大娘渾脫舞?」趙雲松《論詩》云:「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2、詩含兩層意,不求其佳而自佳。或詠《太行山》云:「但有路可上,再高人也行。」詠《燭》云:「只緣心尚在,不免淚長流。」詠《相見坡》云:「勸君行路存餘步,山水還留相見坡。」
3、餘梓詩集十餘年矣,偶爾翻擷,誤字尚多;因記椒園先生詠《落葉》云:「看月可知遮漸少,校書真覺掃猶多。」
4、餘嘗謂;美人之光,可以養目;詩人之詩,可以養心。自格律嚴而境界狹矣;議論多而性情漓矣。
5、餘幼時賦《古別離》云:「無情生山川,無情造舟車。今日君與妾,遂至淚盈裾。」後五十年,見陳楚南有句云:「天不欲人別,星辰分方隅。地不欲人別,山河界道塗。籲嗟古聖賢,乃造舟與車!」
6、趙雲松《過蘇小墳》云:「蘇小墳鄰嶽王墓,英雄兒女各千秋。」孫九成《過琵琶亭》雲;「為有琵琶數行字,荻花楓葉也千秋。」句法相似。
7、人問:「杜陵不喜陶詩,歐公不喜杜詩:何耶?」餘曰:「人各有性情。陶詩甘,杜詩苦,歐詩多因,杜詩多創:此其所以不合也。元微之云:『鳥不走,馬不飛,不相能,胡相譏?」』
8、家常語入詩最妙。陳古漁布衣詠《牡丹》云:「樓高自有紅雲護,花好何須綠葉扶。」國初徐貫時《寄妾》云:「善保玉容休怨別,可憐無益又傷身。」
9、某有句云:「落月鋪滿地,秋聲尋到門。」餘愛其中一「尋」字。因憶厲太鴻有「明月出樹如相尋」,七字亦復相同。
10、近人佳句,常摘錄之,以教子弟;過時一觀,亦有吹竹彈絲之樂。明知收拾不盡,然捃摭一二,亦聖人「舉爾所知」意也。毛琬云: 「乍寒童子怯,將雨野人知。」童鈺云:「病聞新事少,老別故人難。」張節雲;「行善最為樂,觀書動畜疑。」孔東堂云:「纖低時掠水,帆飽不依桅。」廖古檀云:「山風枯硯水,花雨慢琴弦。,』王卿華云:「斷香浮缺月,古佛守昏燈。」汪可舟云:「客久人多識,年高眾病歸。」吳飛池云:「涼風不管徵衣薄,落日方知行路難。」李穆堂云:「雲在岫無爭出意,石當流有不平鳴。」何南園云:「閒愁早釋非關酒,舊學重溫為課孫。」楊次也雲;「淺水戲魚如可拾,密林藏鳥只聞聲。」周青原云:「鳥自下山人自上,一齊穿破白雲過。」劉果云:「花間看竹嫌逢主,夢裡聞雞似到家。」章智千《送春》云:「青山駐景如留客,綠樹成陰已改妝。」姚念慈《哭孫虛船》云:「有淚直從知己落,無文可共別人論。」尹似村《送南園出京》云:「乍親丰采歸偏速,不慣風塵住自難。」袁蕙纓云:「功名何物催人老?車馬無情送客多。」寶意《哭環娘》云:「乍分煙島情猶戀,略享春風死未甘。」香亭《渡淮》云:「田家飯麥風仍北,遊女拖裙俗漸南。」春池《順風》云:「天上鳥爭帆影速,岸邊人恨馬行遲。」又有五七字單句亦妙者。魯星村之「老怕送春歸」,楊守知之「隨身只有影同來」,王家駿之「園不栽梅覺負春」,嘯村之「諱老偏逢人敘齒」,飛池之「孤鴻與客爭沙宿」,皆是也。
11、對聯之佳者:趙雲松見贈云:「野王之地有二老;北鬥以南止一人。」龍雨蒼見贈云:「羲皇以上懷陶令;山水之間樂醉翁。」餘《自題》云:「讀書已過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黃浩浩嘯江有句云: 「花怯曉寒思就日,柳搖春夢欲依人。」胡蛟齡蔚人有句云:「前山暖日如修好,昨夜狂風尚賈餘。」俱新。
12、秋霜初下,木葉未凋,而浮萍先悴。松江張夢喈之女玉珍有句云:「梧陰尚覆階前草,秋信先殘水面花。」雖眼前景,無人道過。又《贈歸燕》雲;「空巢為汝殷勤護,重到休迷故主樓。」真仁人之言。玉珍嫁太倉秀才金瑚,有孝子之稱。
13、張文敏公以書法掩詩名。餘見手書《春鶯囀》云:「綢壓香筒墜宿雲,花魂愁殺月如銀。獨聽魚鑰西風冷,又是深秋一夜人。」
14、嶽大將軍鍾琪,為一代名將;容狀奇偉,食飲兼人,而工於吟詩。丙辰赦歸後,種菜於四川之百花洲。尹文端公贈詩云:「他日玉書傳詔日,江天何處覓漁翁?」未幾,王師徵金川,果復起用。《過邯鄲題壁》云:「只因未了塵寰事,又作封侯夢一場。」周蘭坡學士祭告西嶽,所過僧壁山巖,見題詩甚佳,字亦奇古,款落「容齋」,不知即嶽公也。
15、蘇州逸園,離城七十裡,在西磧山下,面臨太湖,古梅百株,環繞左右,溪流潺潺,渡以石橋;登騰嘯臺,望飄渺諸峰,有天際真人想。主人程鍾,字在山,隱士也。妻號生香居士。夫婦能詩。有絕句云:「高樓鎮日無人到,只有山妻問字來。」可想見一門風雅。予探梅鄧尉,往訪不值。次日,程君入城作答,鬚眉清古,勸續前遊,而予匆匆解纜。逾年再至蘇州,程君已為異物。記其《雜詠》一首云:「樵者本在山,山深沒樵徑。不見採樵人,樵聲谷中應。」
16、老年之詩多簡練者,皆由博返約之功。如陳年之酒,風霜之木,藥淬之匕首;非枯槁簡寂之謂。然必須力學苦思,衰年不倦,如南齊之沈麟士,年過八旬,手寫三千紙,然後可以壓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