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新疆牧區,如果能喝上幾碗蒙古族人的奶酒,那甘醇的香味兒會使你久久難忘。
奶酒是居住在伊犁、博爾塔拉、巴音郭楞、和布克塞爾等地蒙古族人傳統的飲料之一,也是他們來尊敬老人和招待賓客好友的最佳禮品。在婚禮上,在喬遷之喜的日子裡,常用奶酒道賀;到長輩或親友家作客,常常帶上奶酒作見面禮物。除此之外,有些群眾在死者入殮時,也會放些奶酒或其他食品,以表示對死者的悼念。
新疆蒙古族人十分熱情好客,對來訪的遠客,常常要敬以奶酒。他們在敬酒時,先唱一首熱情的歌,歌詞因人而異,很有分寸。敬酒者自己先喝一口,以表示酒裡純淨和同歡共飲的感情。客人以奶酒回敬主人時,還要讓在座的每個人都押一口,氣氛至為親切。
新疆蒙古族人的奶酒
釀製奶酒的大師們都是蒙古族婦女,男人只是打下手。奶酒的原料主要是牛奶和羊奶,由於牛奶多,而羊奶少,所以一般都用牛奶。牛奶擠下後,先倒入大鐵鍋裡加溫,奶中的脂肪遇熱後都會漂浮在牛奶的表面,撇去的奶皮放入另一個盆裡,那是做奶油的原料。
剩下的牛奶則倒入用牛皮做的「阿爾合特(發酵用的牛皮口袋)」裡,在裡面放少許的引子,就用「布壘爾(木杵)」上下攪動,夏天只需兩三天牛奶經發酵就變成酸奶了。
新疆蒙古族人在釀製奶酒
釀製奶酒還要有一套工具,要有上下都通的「庫甫」大木桶、接奶酒的「艾合耐蘇龍」小木桶,還要一口大鐵鍋和一口小鐵鍋。將發酵好的酸奶倒入大鐵鍋中,大鍋上面罩一個直徑和鍋沿差不多的無底「庫甫」。然後在大木桶中央吊一個「艾合乃蘇龍」,在大木桶的上端放置一口小鐵鍋,鍋沿用布或氈片堵嚴實防止蒸氣外漏。
小鐵鍋裡加入涼水,這時可加火將酸奶燒開。酸奶經加熱後產生蒸氣,遇冷於小鐵鍋底凝成液體,順著尖底鍋滴入小木桶中,即成奶酒。
為了提高出酒率,上面的小鐵鍋裡要不斷換水,並要用水瓢揚水,加快水的冷卻速度。一鍋發酵酸奶可釀出4-5公斤奶酒。做完奶酒的酸奶渣裝入布袋,用手捏成小塊晾乾,就是酸奶疙瘩,牧民對乳製品真是一點都不浪費。
蒙古人盛奶酒還有專門的工具,做工也十分講究。用牛皮和駱駝峰那塊皮經加工後,做成扁圓形酒囊,上面還壓有花紋和圖案,有盛1公斤、2公斤、3公斤和5公斤不同的容量,這種盛酒的器具叫「庫克爾」。
頭次釀出的奶酒叫「艾爾克」,度數不高,一般只有十度左右,就是我們平時喝的那種奶酒。「艾爾克」回鍋後再加兌入奶酒,並在小木桶邊沿放新鮮羊腿肉,蒸餾出的酒順著羊肉流入小木桶內,這種二釀的奶酒酒稱「阿爾茲克」,其度數較高,除了有奶酒的醇香,還有羊肉的香味。三釀的奶酒叫「霍爾孜」,四釀的奶酒叫「霍爾」,度數依次升高,成為烈酒,一般不飲用,多為蒙醫配藥用。
奶酒營養豐富,含人體所需多種胺基酸、維生素,並有祛寒回暖、健胃開脾、營養滋補、治療風溼的功效。故此蒙醫常通過奶酒和其他藥物來治療腸胃病、腰腿疼、肺結核等疾病。
關於奶酒的來歷,有段有趣的傳說。相傳早在元朝初期,成吉思汗的妻子在燒酸奶時,鍋蓋上的水珠流到了旁邊的碗裡,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嘗味美香甜,還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之後她在實踐中摸索和掌握了釀製奶酒的工藝,還製作了釀酒的工具。
在成吉思汗做大汗的慶典儀式上,她把自己釀造的奶酒獻給丈夫和將士們。從此,成吉思汗把它封為御膳酒。每當蒙古族朋友向您敬獻哈達和奶酒時,是對貴客的最高禮儀。
在長期的生活中,蒙古族形成了豐富的酒文化。酒是蒙古族人尊重長輩、客人、悼念前輩和祭祀神靈的信物。用酒表達他們的感情,用酒祈求他們的願望,因而形成敬酒的歌曲、敬酒祝詞等,在蒙古族的傳統樂器託布秀爾和蒙古族的傳統舞蹈沙吾爾登中,都有反映奶酒的釀製、飲酒、敬酒的內容。
奶酒釀製的歷史和蒙古族進入新疆的歷史一樣悠久。在清乾隆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763年-1764年),清政府從張家口外調察哈爾蒙古官兵千名,分兩批攜眷移駐博爾塔拉。
蒙古族人來到新疆屯墾戌邊後,仍傳承了釀製奶酒的技藝,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新疆蒙古族奶酒包含了蒙古族人民的多種文化,是草原文化精粹之一,也是一筆古老神秘、不可多得、有待開發的寶貴財富。
新疆的蒙古族奶酒色清味甘,性溫補,含酒精濃度一般不超過30度。這種蒙古族奶酒之所以好喝,因為它是奶子的精華。製作奶酒一般不用鮮奶,而用脫脂的酸奶或製作奶豆腐以及其它乳製品剩下的奶漿。平時將奶漿貯存於木桶或皮口袋裡,置於適當的溫度下,經常用木杵攪動,使其充分發酵。然後將奶漿盛入大口鍋內,鍋上加一個形如蒸籠的木桶,裡面吊一個雙耳瓦罐或者鋼精鍋,四周掩實,再用尖底小鍋盛冰水,滴下來的就是奶酒。每年七、八、九月,正是牧區奶酒飄香的季節,在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裡都備有大桶的奶酒,以供日常自用或待客。
盛奶酒的器具
蒙古族人盛奶酒的工具頗為獨特、講究。他們用駱駝峰皮或牛皮製成桃形或圓形的酒囊。製作時首先剃光皮革的表面毛,壓上精美的圖案,在坑裡用煙燻上10天左右即成,這樣可以使皮革長期不腐爛變質。酒囊大者盛5、6公斤,小者克盛1公斤。酒囊製作精緻,是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不走味,不漏酒,不怕擠壓、摔打等優點,便於在馬背上攜帶。一個酒囊可以用上七八十年,一般可以傳二、三代。有人說,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到,就是蒙古人的酒囊買不到。這話風趣地形容了蒙古酒囊之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