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峏山楊故事--峏山楊氏婦科「老四房」與 「老八房」

2021-02-19 安徽至開堂峏山楊中醫門診部
【峏山楊】 峏山楊故事--峏山楊氏婦科「老四房」與  「老八房」

 

峏山楊氏婦科傳世之久,醫家之眾,在我國中醫婦科發展史上極為罕見。尤其清代以來,著名醫家數以十計,其中主要分支集中於楊氏「老四房」與楊氏「老八房」。

史料考證,峏山楊氏十七氏楊化鳴生有三子,長子楊德、次子楊梓、三子楊榜。其中,次子楊梓(1785 -1821),字邦才,號幹夫,從學乃父,因以岐黃濟世,活人頗多,世人求之日眾,名聞一時。楊梓傳醫術於長子楊廷堦、次子楊廷芳,皆為一代醫學名流。廷堦、廷芳各生四子,皆以醫學策名於時。兩房八子,及其後人,大多以家傳婦科見長。族人為便於門第之別,故以廷堦、廷芳兄弟各自四房及其後人稱之「老四房」,而以兄弟二人八房之後合稱「老八房」。

楊廷堦四房

長子楊獻鉞,一名櫄甲,字衛卿,號左臣,生於嘉慶丙寅,卒於道光甲午。其子光釗繼其業。光釗早逝,其子裕寬(字敬敷)依叔祖獻璞而長,時值兵亂,其又孤弱資助無出,故裕寬以家中「守存脈案剝落未盡蠹乃就讀」, 殫精竭慮,發前人所未發之理,其認為:「凡診脈,必參陰陽風雨晦明,四時倚重倚輕之氣,以究六疾之所由來,故不拘於婦科專門」因此,遠近來求裕寬診病者,「老幼男女應時而輒效」實為當時「楊氏醫學之一派也」可惜天不永其壽,裕寬年方 34歲而早逝。裕寬生一子,名應舉(字爕廷 1884 -1954)。楊應舉出生 4 個月時即遭失怙,全賴其母躬親撫養,長至 13 歲通讀儒經,其母乃出祖遺醫書令循習之。年十七又師從叔祖父江南名醫楊光淮深造,苦學 3 年而有得,後返巢湖城內中后街掛牌開業,一時名噪一方。應舉傳子楊樂天(字承堯 1924 - ),1953 年畢業於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為巢湖一代名醫。

次子楊獻紀,一名櫄華,字貴卿,號觀潮,生於嘉慶庚午,卒於道光戊戌,英年早逝。

獻紀公子楊光淮,幼年喪父,依母成立,其少有大志,家貧閉門攻讀,適太平天國舉事,未應童子試。戰後,年近而立,遂絕意進取,潛心家傳醫道,以醫行世。同治年間遭族中事變,攜眷由峏山遷蕪湖中二街一小巷掛牌行醫 30 餘年,為江城蕪湖峏山楊創始人。清宣統元年(1909)逝世,傳醫術於三子楊裕惠。

楊浴惠,字芳田,著有《芳田醫案》、《芳田談醫》、《峏山楊婦科臨床醫話》於世。

裕惠侄楊佰勳、楊仲書均繼承家學,為安徽省現代著名醫家。楊佰勳曾擔任商務印書館特聘董事,長於中醫理論,楊仲書於中醫臨床造詣較深。

楊仲書(1900 -1972)派名應麟,生於蕪湖,1917 年起隨叔父楊裕惠習醫,1920 年正式掛牌行醫。中年醫名大振,求治者絡繹不絕。1950年當選為蕪湖市中醫師公會首屆執委及學術研究委員,1952年選為二屆中醫師公會主委,11954年出席安徽省中醫座談會。1955年選為市衛生協會委員、區衛協付主委,1956年任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婦科醫師。1958年獻祖傳驗方、秘方及多種中醫著作, 1960年,作為安徽省唯一中醫代表出席全國婦科學術會議,參與全國婦科三年計劃的制定工作,1963年當選為市中醫學會理事。並收曹文俊及楊承源為徒。 「文革」中,楊仲書慘遭迫害,1972 年憂鬱而逝,生前在家傳「七方八法」的基礎上著有《峏山楊婦科秘傳》一書傳世。

楊氏三代均在蕪湖中二街行醫,後該巷被命名為「峏山楊巷」。由於峏山楊婦科名噪蕪湖,一時間假冒楊氏婦科者層出不窮,無奈間楊仲書先生只得在其寓所掛出「真峏山楊」招牌,以免病家為他人所誤。

四子楊獻璞,字韞山,號琢齋,生於嘉慶丙子,卒於光緒壬午。因其家世業醫,故乃朝夕教授其子楊筱山家傳女科之術。楊筱山公「幼穎異,讀書異常兒」

勤求古訓,素抱「他日不為良相當作良醫,以活眾人」之志,潛心於醫道。後適逢亂世,楊氏家族子弟多「遊武庠,舉武科」加之其父與當時淮軍名帥江南提督張遇春(字山樵)「即屬戚好,又兼至交」,故棄文從武,惜張遇春未幾謝世,楊筱山又無志於鵬程,遂回鄉行醫,直至終老。

楊筱山生有五子,其中四子楊裕根(字植之,1873 -1939,筆者祖父)「承先生之志,以醫世其家,四方之請求,爭欲得一診以為慰,於是醫學愈富而名益高」 。其曾懸壺上海,專為租界內僑民診治。後應軍閥張作霖之邀,為張氏夫人治療,並治癒張學良夫人于鳳至之疾。張氏夫人曾攜隨從專赴峏山求醫,並居裕根公家數日,可見張氏對楊氏婦科之倚重。

裕根公晚年返回故裡,於峏山東麓建有別墅「愛儒廬」,所遺《婦科精蘊》4卷,所言婦女生理、病理,究夫經、帶、胎、產諸疾,闡述楊氏婦科治療大法,並載有祖傳秘方,詳述祖傳大丸藥的方劑組成及加工程序,可謂條分縷析,頗有發明。

長子楊九峰,次子楊新吾,從其學。

           一代名醫楊新吾

楊新吾(1906—1977,筆者父親),字應芳,十七歲行醫鄉裡,二十歲懸壺合肥,建國後創辦了安徽省第一所中醫聯合診所,先後擔任合肥中醫聯合診所所長、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部主任兼中醫婦科主任、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解放軍第104、105醫院中醫顧問等職,先後當選為安徽省第1、2、3屆省人民代表,合肥市第1、2、3屆政協常委,為峏山楊氏婦科現代學術代表人,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應邀參加了毛澤東夫人江青的大會診,生前不僅在省內外享有極高的醫療威望,而且培養了大批中醫婦科人才,為合肥峏山楊創始人,峏山楊氏婦科現代學術代表,安徽現代中醫婦科奠基人。長子楊雲生、次子楊槐生、四子楊曉生、五女楊承祥從其學,皆為一代中醫名流。

                             次子楊槐生

                    四子楊曉生

 

楊廷芳四房

長子楊獻錞(1808—1879),字如鍾,號振夫,授登侍郎。其幼承庭訓,讀書不求士進,惟存濟世之心。儒而通醫,尤精女科,每日診治不下百人,且懷仁愛之心,近者留餐,遠者留宿,「計藥資外不多取值」,每旦晨起即端坐寓所,按路之遠近,病之緩急,編次遞閱,按病施方,每診一病,均有脈案記載,複診時再按編次序號查對或續記,此種記錄病案的習慣一直被楊氏傳人沿用至今。楊振夫醫名噪於鄉裡,故「病婦苟曾至峏山診視者,後雖不幸而死,其母家絕無怨言」 ,可見當時病家對其敬服如此。傳子光煊、光鈡、光鬥等。

楊光煊幼而習儒,由儒通醫,因道光末年人心肆亂,故改習騎射入武庠。後粵匪兆禍,乃銳志從戎,鬱郁不得志,歸鄉而憂卒。生一子名裕治,字海州。楊海州早年父喪,其母在族中租一屋,晝夜紡紗以資餬口,供海州讀書。及海州長成,其母出「祖遺脈案數卷令卒讀,又復典質釵荊使購古醫書以廣其兒見聞。」

 楊海洲得先世方案後,奉閱數遍不得其徑,「乃復究心於《靈樞》、《素問》、《八十一難》等經及漢唐以來名醫士所著脈訣、方書以尋其根底。」 數年後海州以醫學行於世,而其醫術有別於尋常醫,故「遠近求方、求藥者絡繹不絕於路,家以復興。」

   楊光鍾(字鼎堂),傳子裕勝,父子皆醫術精湛,一時名揚大江南北,婦病患者不絕於途。民國期間,諸如段祺瑞、李本一、衛立煌等軍政要員妻室之病均延其父子醫治。

楊裕勝,字孟卿,生四子,長子楊應桂(字東坦),次子楊應濤,三子楊應侯(字儀亭,1919-2000),以婦科見長,四子楊幹亭以痔科著名。

楊應侯,孟卿公三子,醫術精湛,名震江淮間,應排行第三,鄉人呼為「三先生」,早年醫跡遍及蕪湖、巢湖、合肥、南京、上海等地,晚年行醫鄉裡,傳人有張麗峰及楊承源、楊承祥兩子。

孟卿公女婿楊俊亭,字守如,早年師從其嶽父,又隨楊應侯習醫有年,並傳其學於女兒楊翠華。

孟卿公侄兒楊木齋,字應德,。民國初年懸壺於皖南宣城,尤善女科雜病、難病,常常投劑輒效,在當地被譽為「楊神仙」。抗戰時所住之宅被日軍炸毀,故回江北,仍行醫於巢湖地區。解放後在巢湖市醫院任中醫科主任,求診者盈門。晚年總結臨床經驗撰有《峏山楊木齋婦科醫話》1 冊,分上下 2 卷,並由著名書畫家賴少其先生題寫書名。書中錄有楊氏祖傳「七方八法」等內容,可惜此書當時未公開發行,故今已難得一見。

   楊光鬥 楊光鬥(字射堂),傳子裕智(字效愚,1895 -1976)。楊效愚先生民國初期隨父定居烔煬鎮。18 歲時即隨其父臨症抄方配藥,繼承父輩衣缽,煎、熬、碾、炒,丸、散、膏、丹無一不精。1922 年在烔煬鎮正式掛牌行醫,1948 年經國民政府統考合格,發給醫師證書,解放後,成立烔煬聯合診所、後改為烔煬衛生院,任院長,曾任巢縣衛生協會副主席,並擔任縣政協常委,巢縣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其傳人有楊勻保、楊應和等數人。

 三子楊獻燾(1823 -1893),字昉魯,號春烠,又號柳溪,生於道光癸未,卒於光緒癸巳,授登仕郎。其性「好佳山水,終年遊逸無定處,足跡所經,活人無算……,方藥所投,功驗歷著,經年不得歸」 。曾遊江、浙間時,李鴻章任兩江巡撫,「其夫人病累年,徵醫遍蘇 境 不 獲 效 耳。公 名 以 鄉 誼 延 視 之,一 藥 而愈。」 隨後楊柳溪又醫好李氏幼子腹瀉之症,故李氏對柳溪公醫術欽佩有加,特書匾額「協濟成仙」及條幅「聖言輒與世情合,天事還須人力為」贈之。

柳溪公生有三子楊光弼、楊光綸、楊光明,兩孫楊裕嬴、楊裕植,具傳公學,惜後無傳人。



至開堂峏山楊國醫館是安徽至開堂醫療管理有限公司投資成立的,依託峏山楊婦科品牌和峏山楊二十四代傳人楊曉生的核心處方進行業務拓展。

本醫館以弘揚國粹,傳承家學,服務患者,保障健康為宗旨。本著尊古承訓,弘揚光大的原則,聯合合肥地區名老中醫及其傳人,匯集安徽醫學各流派傳承人,綜合中醫各派精髓,努力打造至開堂峏山楊國醫館獨特的中醫專科專病預防和診療體系。

本醫館由首屆中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峏山楊二十四代傳人楊曉生主診,特邀眾多省內名老中醫開館坐診。以峏山楊二十四代,六百餘年家傳婦科經驗為臨床核心,旁及內、外、兒科、腫瘤等優勢專科專病,突顯本醫館對女性不孕、男性不育、安胎保胎、促胎發育以及腫瘤、糖尿病、癲癇、眩暈、抑鬱症、風溼類風溼等專科專病的臨床治療優勢。

本醫館特聘具有六十餘年經驗的老藥工為顧問,在傳統中醫診療基礎上,力求藥材地道,遵古炮製,並積極發掘和創製具有獨特療效的中醫專病「丸散膏丹」。同時,根據患者需求,量身定製專病治療及養生產品。

解除病痛,保障健康,是我們的良好願望; 堅守國粹,光大弘揚,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至開堂峏山楊國醫館將在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積極發掘中醫瑰寶,努力打造集中醫預防,治療,養生為一體的特色中醫醫療機構。

仁心,仁術,造福一方百姓;

至精,至誠,打造中醫精品。

覺得不錯,請轉發、點讚↓↓↓↓

相關焦點

  • 【原創】婦科世家—峏山楊
    今柘皋鎮峏山村﹙原柘皋鎮峏山鄉大楊村﹚即著名中醫婦科世家峏山楊發祥地。史料記載,峏山楊氏祖籍原本浙江慈谿。先祖楊九州於南宋理宗淳佑年間﹙1240~1250﹚以文學得中進士,授車駕司郎中,任福州知府,後宦遊於皖,晚年遂於峏山隱居。自是,後世繁衍日眾,終成巢之望族。九州公五世孫楊廣、楊義,早年追隨朱元璋,廣以軍功得授弘農郡侯,義為昭勇將軍。
  • 峏山楊氏婦科張麗峰經驗藥對
    張老幼入私塾,1947年,拜師安徽省三大婦科流派之一的「峏山楊氏婦科」第18代傳人楊應侯(字儀亭)先生習醫。1953年,考入蕪湖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期間與師弟承源、承祥從蕪湖名醫楊仲書處抄得《峏山楊氏婦科秘傳》與《求診便覽》勤加研習。1958年,張老在合肥參加安徽中醫學院針灸師資班,並跟隨師叔楊新五臨證學習。
  • 峏山楊氏中醫婦科流派傳承初探(下)
    張先生聰慧過人,加之又勤奮好學,深受其師喜愛,故「三先生」傾囊而授其祖傳「七方八法」和秘制大丸藥的配方及傳統加工工藝,使 3年滿師懸壺鄉裡的張麗峰,即因療效卓著被鄉親們稱為「小神仙」,也使張氏成為解放前楊氏家族之外唯一沒有改為楊姓而獨立行醫的外姓傳人。1952年張先生在家鄉組建 中西醫聯合診所,任副所長。
  • 巢湖中醫術第一世家「峏山楊」建成展覽館!世醫代傳二十四,一脈相承六百年!
    拇指巢湖,巢湖社交類新媒體資訊傳播交流平臺。
  • failed: 中醫婦科流派碰撞中的傳承與創新
    現代婦科名家則首推羅元愷,祖籍南海,德藝雙馨,是全國較早的中醫婦科教授、中醫博士生導師。提出「腎氣-天癸-衝任-子宮是女性生殖軸」的觀點,影響較大。粵東蔡氏婦科善脈診與帶下,第13代之蔡仰高、蔡純臣均為省級、市級名醫,其後人蔡妙珊等亦繼承醫業。廣西班氏婦科是壯醫婦科的代表。班秀文祖籍廣西隆安,是廣西中醫藥、民族醫藥的傑出代表,2009年獲「國醫大師」稱號,被譽為「中醫婦科一代宗師」。
  • 再有入山迷路者,我願作為引路人丨人參 山神老把頭節祭祀大典
    再有入山迷路者,我願作為引路人丨農曆三月十六 · 山神老把頭節祭祀大典自清朝起長白山地區的山民把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定為「山神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放山人都趕到孫良墓前舉行祭祀儀式來表達對「山神孫良」的敬仰之情
  • 任儒舉(原創)望湖山探幽
    因為山上殘留著古山寨和寺院的遺址,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冬月初,我和幾位同仁由望湖山村的老支書胡定祥帶隊,第一次攀上瞭望湖山的主峰——佛兒嶺,共同見證了這座幾乎被人遺忘的文化古蹟。 但是現年57歲的老支書胡定祥卻有他的說法,這個地方胡姓是大家族,湖與胡、河對當地人來說都是諧音,望湖山有稱望河山的,山下就屬於鍾祥的長河村和隨州的望湖(河)山村,一山之下出現兩種湖(河)這應該是開了一個歷史的玩笑,不過這種地域之稱如今已不在重要了。重要的是望湖山上有一座古寨,寨門至今還保留著部分斷垣殘壁,還有幾塊石碑依稀可看見有重修佛殿的字樣,可惜年代久遠,那上面的文字幾乎都模糊不清了。
  • 楊氏家譜
    周宣王姬靜的兒子尚父,被封在一個名叫「楊」(今山兩省洪洞縣)的地方,建立了楊國。到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的後人為紀念故國從此姓楊。而晉國滅楊以後,將楊分封給了晉武公的孫子突,突被稱為「羊舌大夫」。突的孫子叔向,有個兒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其子孫便以「楊」作為自己的姓氏,史稱楊氏正宗。 第二種出自賜姓。
  • 山湖宗親楊家將
    山湖人有一個了不起的姓氏——楊。說到楊姓,人們都會聯想到宋朝忠烈楊家將,那麼山湖楊氏與宋朝楊家將是什麼關係呢?
  • 羅兆均 | 祖先成神的邏輯:湘黔邊「飛山神」楊再思研究
    家族的認同往往是通過傳說祖先構造本族的「英雄祖先」認同,在歷史化中,這些「英雄祖先」被賦予官宦和政治色彩,從而將本氏族納入了國家政治體系之中,這也是楊再思被楊氏人群賦予各種官銜的重要原因。簡美玲認為一般家譜以英雄式的祖先故事,來表達他們對祖先、地域、遷移、人群界限及與中央王朝的君臣隸屬關係的想像。
  • 菩提風賞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上面是南宋禪僧青原惟信的一段語錄,載於《五燈會元》卷十七。惟信並不是禪宗裡大師級的人物,生平事跡留存也很少,常見有人把他錯認作唐代和尚(慧能有位大弟子叫青原行思,是另外一個人)。
  • 壬山丙向消砂及分金決斷
    壬山丙向山向不宜兼午若兼三房敗絕,子山旺砂也二五房興旺發財,癸山食砂也主家興旺,醜山財砂也二五房發財,艮山生砂也主長房發財納甲催發,寅山殺砂也二五房寅年損丁破財。甲山旺砂也若山形如木長房人口興旺。卯山旺砂也長四房人丁興旺多出武貴。乙山奴砂也長四房女家好。辰山財砂也主長四房發財。
  • 山居
    圖丨了琹 看山 看山之樂,但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 碁山二十景
    傳說是葛公成仙之處,洞的東北角有一小洞口,身材瘦小者能夠進入,很久以前,有個外號叫紀大膽的人曾經進去過,見一深淵,水清如鏡,但不見其底,這深淵直通東海。 碁山爛柯。碁山亦稱「棋山」,傳說山上有仙人下棋的石頭棋盤,仙人在此下棋,凡人進山打柴,駐足觀看,一局棋後,打柴人發現砍柴的斧柄已爛掉,回家時發覺已經過去多年。 沭水漁唱。
  • 我姓楊,我驕傲!我姓楊,我自豪!楊氏家族就是牛!
    回顧歷史,有眾多的楊氏牛人,可以說聲名顯赫、舉足輕重。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是平凡的,我們是無聞的,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屬性,那就是我們都姓楊,這是我們家族的根,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地域變更,楊氏家族產生了不同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家譜和字輩。
  • 走近「楊氏宗祠」
    可是,中午時分陽光明媚,受高郵城南經濟新區(車邏鎮)原楊莊村老村長楊慶林、老書記楊慶茂邀請下,二位老幹部陪同我一起參觀座落於原車邏鎮楊莊村八組重建在舊址上的「楊氏宗祠」,通往「楊氏宗祠」的水泥路並不寬,路兩側開滿了金爛爛的油菜花,嫩芽吹落葉,綠油油的嫩芽正慢慢的向外延伸,二邊油菜列隊彎腰好象迎接我們向祠堂走去。
  • 我姓楊,我驕傲!我姓楊,我自豪!楊氏家族就是牛!
    回顧歷史,有眾多的楊氏牛人,可以說聲名顯赫、舉足輕重。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是平凡的,我們是無聞的,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屬性,那就是我們都姓楊,這是我們家族的根,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地域變更,楊氏家族產生了不同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家譜和字輩。
  • 閆妮與女兒同演《山海情》,背後的故事溫暖勵志
    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2021年1月,反映移民攻堅脫貧的當代農村劇《山海情》,在北京、浙江、東南、寧夏等多家衛視,及騰訊視頻、愛奇藝等著名網絡平臺同時首播。一般主旋律的農村劇枯燥、收視率不高,人物塑造臉譜化。而《山海情》開播不久,就以精彩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群像,詼諧幽默的對白,牢牢鎖住了觀眾的目光,豆瓣是清一色的五星好評。
  • 山西的山、山、以及山
    不知道晉南垣曲縣王屋山裡那個老愚公,是不是很早就明白螞蟻完全可以啃掉大象骨頭,他子子孫孫挖山不止的誓言,就是壺口瀑布每年啃掉巖石5釐米的另一種表達。這種山裡老倔巴頭的執拗勁兒,山西人今古傳承。晉東南陵川縣錫崖溝的村民,從1962年開始,30年挖山不止,硬是在太行山堅硬的峭壁上用鐵釺啃出一條20多華裡長的「壁掛」公路,讓世外桃源與繁華世界緊密聯繫起來。
  • 楊氏生根序,望各地宗親留意轉發!
    」 加入楊氏家族全球楊氏家族平臺 微信公眾號:yzc17875761057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楊」,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全球楊氏家族平臺」,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楊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楊氏文化,傳播楊氏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