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聞交通廣播
常聽常熟 相伴同行
你給我夾塊魚
我幫你盛碗湯
否則總覺得不夠熱絡
一場疫情讓這樣的中國式餐桌社交走到轉折的路口。眼下,越來越多的餐飲店推行公勺、公筷,分餐進食。
▲公筷行動一起參與
你下館子的時候,習慣使用公筷、公勺嗎?
隨著疫情的緩解,大小飯店陸續「開門」,城市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在一些中高檔的酒店,能容納16人的餐桌只擺放了八套餐具。工作人員介紹說,除了每位客人必配的餐盤、小碗、筷子、湯勺外,他們還在桌面上擺放了公筷和公勺,做到一菜一筷,一湯一羮,分餐進食。
常熟推行公筷公勺餐廳名單
如果說中高檔酒店的氛圍更容易推行分餐制,那麼個性化餐廳的公筷、公勺使用情況如何呢?
在一家火鍋店,據店長介紹,公筷是一人一雙,除了正常使用的筷子外,額外增加一雙公筷。像四人桌,只坐兩個人,一桌提供兩雙公筷,一個公勺。
擺放了公筷、公勺後,市民用了沒呢?
餐飲從業人員表示,根據他們的觀察,絕大多數市民就餐取菜時能使用公筷、公勺,取好的菜放入餐盤中後,再用另外的筷子、湯勺送入口中。不過由於習慣使然,但也有一些市民對飯店提供的公筷、公勺並不「買帳」。
考慮到客人吃著吃著就忘記了哪雙是自己的筷子,哪雙是公筷,不少餐飲店將公筷進行了明顯的區分,方便提醒更多的客人健康就餐。
有人說分餐制是西餐的傳統,合餐制是中餐的傳統,根深蒂固,很難改變,那麼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我們在一些歷史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主人坐主位,賓客依次席地而坐,一人一案一套食具,菜餚分開上。在中國,分餐制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發展歷史,直到唐代後,才逐漸開始轉變成會食制。
除了在外就餐要倡導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在家吃飯是否也應當分餐,同樣引起廣泛討論。有市民就表示,在她的家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固定餐具,碗、筷子、勺子、水杯,區別外形,吃東西喝水不容易拿錯。
她覺得,健康生活好習慣從日常小事開始養成。
來源:綜合常熟發布 常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