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的實行可謂是讓整個世界一個字都沒有緩過神。此前對於伊拉克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部隊之間的角逐,有很多的聲音都是給予伊拉克肯定的。畢竟當時的伊拉克坐擁百萬正規軍、四百多萬的預備役,坦克、裝甲、火炮不在少數。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水平是妥妥的高姿態,甚至還有著「中東小蘇聯」的頭銜。然而就是這一戰,徹底打醒了當時還在全面發展陸軍的國家。不僅掀開了現代戰爭的新篇章,也證明了「制空權」三個字到底有多重要。
其實回顧的伊拉克,在空軍方面的力量也不弱,不乏有米格25、米格29、米18等各類戰機,數量少說也超過了700架。另外對於防空力量,飛彈、高射炮、高射機槍什麼的,伊拉克也有。4個地區的作戰防空中心可以和70多個防空指揮與報告中心、16個截擊引導中心形成有力保障。再者,當時的伊拉克已經具備了現代飛彈覆蓋伊拉克全境的能力,飛毛腿飛彈、車載飛毛腿飛彈等一應俱全。可誰曾想美軍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直接用戰俘飛彈打頭陣,然後就是各類戰機輪番出動。於是便有了,只要看看海灣戰爭中百萬伊軍,裝甲殘骸延綿數十公裡的慘狀,就能立馬明白制空權三個字的重要性的說法。
海灣戰爭作為「戰斧」飛彈的首次高調亮相,以高度精確的定位和亞音速超低空飛行的能力,讓伊拉克的雷達系統如同擺設,探測都是問題就更別提攔截了。在122枚「戰斧」飛彈的轟炸下,伊拉克境內大量具有價值的戰略地點體無完膚。而後就是各種先進戰機的輪番上場,在當時看來這些戰機太過於科幻,好像真的就是從科幻電影中出來的,讓世界各國都驚訝不已。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美軍所投放的飛彈。集束炸彈、空氣炸彈、制導飛彈等,在GPS的精準定位下,一打一個準。縱使伊拉克裝甲兵團、火炮力量再龐大,在失去了制空權之後只能挨打。80號公路的慘狀,就是當時本來還打算去往科威特的裝甲車隊,在撤離時遭遇了空中炮火的猛烈攻擊。上百架A-10「疣豬」攻擊機組成的戰機編隊,在輪番轟炸之後,車隊直接被瓦解,「死亡公路」由此而來。
所以,在海灣戰爭結束之後,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制空權」方面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遙想當時的我國,在打得越南毫無還手之力之後,是以為這樣的發展策略是正確的。可當這一場遠在千裡之外的戰爭打響之後,我們才知道和諸多國家一樣,錯的有多離譜。於是便有了大力發展科技,注重陸軍之外軍事力量的發展現象。如今看來,雖然較於美俄還有差距存在,但成績還算不錯。也相信未來的我們依然會奮起直追,因為只有自身夠強大才不會被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