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速」訓練,就是無效訓練?

2020-09-09 特步跑步



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專門組織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


這裡強調的競技能力主要是指運動員的比賽能力,是運動員參加比賽的主觀條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識能力所構成,並綜合地表現於專項競技訓練過程中。


對於馬拉松運動員而言,所謂的競技訓練過程主要是指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負荷(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正確認識以及訓練計劃的科學制定和實施。其中,運動員對運動強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配速」)的合理控制將決定最終的訓練效果。


從馬拉松訓練角度出發,追求大強度、大運動量訓練模式是運動訓練發展的規律。要想成為頂尖馬拉松運動員,只有具備極強的速度耐力才有可能在比賽中跑出好成績。實踐表明:速度耐力水平和馬拉松運動員的成績呈正相關。



這是因為速度耐力訓練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心肺、血管和肌肉功能以及提高運動員最大攝氧率、乳酸閾、耐乳酸能力等。基普喬格、貝克勒都是速度耐力(多次奪得5000米、10000米世界冠軍)極強的高手。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註:本文所指的「低配速」訓練:心率130~140次/分(或最大攝氧量65%左右),體感描述:呼吸非常舒暢,說話很輕鬆。)


首先,「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馬拉松訓練中心思想是圍繞著有氧代謝能力和無氧代謝能力做文章。其中,有氧能力是指運動員心肺功能、血管功能、血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運輸氧的能力,無氧能力是指運動員無氧糖酵解能力、抗乳酸能力。


對於大眾跑者來說,無論是從競技角度出發,還是從健身角度出發,都應該多從有氧訓練上做文章。有氧能力不僅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大眾馬拉松跑者比賽中有氧代謝的比例可佔80%以上),也是未來提升無氧能力的基礎。



而「低配速」訓練正是提高和穩固有氧能力的最常見、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內容。特別對於運動基礎不是很紮實的跑步小白,堅持「低配速」訓練不僅能夠達到更加理想的訓練效果,也能降低受傷風險。


即便對於精英馬拉松跑者,在進行「低配速」訓練時,雖然個體乳酸閾、最大攝氧量、最大心率並不會得到直接的有效刺激,但是對於鞏固有氧能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非常有幫助。


其次,「低配速」訓練具有促進身體恢復作用。沒有訓練就沒有比賽成績,同樣沒有恢復也就沒有更好的訓練質量。運動訓練本身是一個反覆進行身體結構破壞與重建的過程。訓練不僅會消耗能源物質,也會引起身體組織(肌肉、韌帶等)的微細結構損傷(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肌肉延遲性酸痛),然後在恢復期進行重建,反覆這一過程,才能保證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不斷提高。


但是這個重建和修復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這個時間和損傷程度、運動量和強度相關。一般來說,運動強度較低時,微細結構損傷小,身體恢復較快;若持續進行「大強度」訓練刺激,微細結構損傷大,相應的恢復時間也得延長。


所以,如果運動員身體組織在經過大運動負荷刺激後(高強度比賽、間歇訓練、速度訓練等),沒有足夠的時間得到充分修復,細微損傷越來越多,肌肉的質量和收縮能力不斷下降,運動水平不升反降,身體也將處於過度疲勞狀態,此狀態下出現運動損傷和身體疾病的概率也最大。



所以,無論是專業運動員,還是大眾馬拉松跑者在進行「大強度」訓練後,一定得採用「低配速」訓練模式來促進身體積極恢復。這時候的「低配速」訓練既保持了一定的訓練量,又可以讓身體組織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從而保證以更好的狀態迎接下一次高強度訓練,避免了連續高強度訓練帶來的損傷風險。


此外,在運動員傷病康復期、賽前賽後身體調整期間,「低強度」訓練也比「大強度」訓練更加安全,也更能實現訓練目的。特別對於剛剛從傷病(疾病)康復過來的大眾跑友,「低配速」訓練更能夠實現運動訓練所提倡的循序漸進、適量(強度)遞增原則。


當然,雖然「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中不可或缺,但並非全部訓練強度都要按照「低配速」訓練強度進行。運動訓練本身就是機體反覆刺激的過程,如果長期堅持「低配速」訓練,身體也會處於「自我適應」的狀態,這樣的適宜過程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但對提高運動成績的意義就不大了。


所以,我們要科學認識和理解「低配速」訓練的意義和目的,並能夠在有氧訓練、混氧訓練、速度訓練、核心訓練的訓練過程中合理選擇和運用「低配速」訓練,只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學訓練的目的,也能保證你跑得更加科學、健康、快樂。

相關焦點

  • 「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簡單的訓練方法,卻提升了最佳配速!
    其中,D隊一位隊員在沒有盡全力的情況下跑出4分34秒的配速,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25公裡最佳配速。 接下來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和大家聊一聊,大眾跑友提升「配速」,靠什麼? 運動負荷—— 【2018年09月-2019年05月】 訓練次數:3次/周,160-200公裡/月 訓練內容:低配速慢跑、核心訓練 【2019
  • 馬拉松如何訓練達到目標配速?
    ●    何時該進行馬拉松配速跑?●    哪些人應該進行馬拉松配速跑訓練?●    訓練時配速30公裡,比賽時能同樣速度跑完嗎?馬拉松配速是種「實際值」,而非「期望值」馬拉松配速跑,指的是可以完成42.2公裡距離的速度,也是全馬跑者才需進行的訓練,若是半馬或10km路跑賽,則意義不大。常聽到一些跑者決定「馬拉松配速」的方式,是先設定目標,再想以多少時間完成一場馬拉松,再倒推該用多少速度進行訓練,這就是所謂的「期望值」的概念。
  • 跑馬第一步 掌握訓練與比賽配速
    這種轉換,會帶來更多的實際效益,而效益的高低,就將看你花多少時間練E強度課表,也就是你花多少時間把E的刺激施加在肌纖維上。也唯有E這種強度的刺激才能帶來上述的成效。因為E強度的配速很舒服,可以讓你維持得比其他配速來得久。不要懷疑花這麼多時間訓練輕鬆跑會有什麼效果,它會帶你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關於E課表的意義與各種建議  用穩定的配速跑30分鐘,一定能帶來相當多的效益。
  • 配速提升明顯,卻和"間歇訓練"沒關係
    」和「速度訓練」的情況下,有氧日常訓練配速卻提升到在400和435,遠遠超越上馬賽前有氧訓練配速。1量和強度的權衡選擇首先,對於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馬拉松訓練而言,提升訓練配速的核心無非就是「量和強度」之間的博弈。那麼,在訓練手段的選擇上,就是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之間的權衡和選擇。
  • 配速提升明顯,卻和「間歇訓練」沒關係
    」和「速度訓練」的情況下,有氧日常訓練配速卻提升到在400和435,遠遠超越上馬賽前有氧訓練配速。 1 量和強度的權衡選擇 首先,對於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馬拉松訓練而言,提升訓練配速的核心無非就是「量和強度」之間的博弈。那麼,在訓練手段的選擇上,就是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之間的權衡和選擇。
  • 漸變配速跑訓練心得
    通過配速變化了解心率變化。(前半段類似最大心率測量)。熱身後,計劃按每公裡適量增加配速,越跑越快,到8公裡時竭盡全力。然後每公裡適量減速,到8公裡結束計劃,進入放鬆跑。訓練小結及體會01完成計劃,感覺效果還可以。不等同於間歇跑、變速跑、節奏跑和配速跑,跑起來更有積極性和挑戰性,對心肺刺激更充分,相對更安全一些。
  • 80%輕鬆配速訓練可提高比賽成績高達23%
    訓練困難真相體育科學做了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有氧運動,特別是能使心率達到有氧範圍並接近乳酸門檻水平的跑步活動,對缺乏訓練、久坐不動的人的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同樣的配速訓練對習慣於長期鍛鍊的跑步者有什麼不同呢?
  • 精準的按照配速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耐力:漢森訓練法乾貨全解析
    這裡的輕鬆跑並不是跑友常說的LSD,而是比LSD強度還要低的跑,在漢森馬拉松訓練體系中,無論初級跑者訓練計劃,還是高級跑者訓練計劃,一周輕鬆跑的總跑量佔周跑量的50%,這也是體現了漢森馬拉松訓練法的始終重視輕鬆跑的理念。
  • 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的特點及適用人群
    什麼是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其實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非常常見,我們很多人進行的運動大部分都屬於這類,比如在戶外跑步10公裡,在健身房跑步機上跑半小時,在泳池遊泳1000米,在野外騎行20公裡或者動感單車上騎行半小時,這些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運動我們一般統稱為有氧運動,其實嚴格的來說,這些運動方式都是恆速有氧訓練(Steady State Cardio,簡稱SSC)或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LISS)。
  • 提升配速必不可少的兩種訓練
    不少跑者在平時的奔跑訓練中跑量不少,配速卻始終停滯不前,即使在體力比較充沛的情況下,也往往呈現想快快不起來,或者想要提速卻感覺腿腳使不上力,表現為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這是為什麼呢?提升配速必不可少的兩種重要訓練:爆發力和衝刺跑訓練
  •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 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想要達到自己的馬拉松目標,首先就要在平時的訓練中不斷地磨練自己的速度,使之靠近目標配速,在不斷的訓練中,將目標配速保持的距離不斷加長,這是最直接的提升方式。  1、最大攝氧量訓練  最大攝氧量訓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自己5公裡比賽的配速來進行跑步,重複600米到1600米距離的跑步,這裡5公裡的比賽配速,指的是在天氣、賽道、狀態等各方面都達到優良情況下進行的,在任何影響自己發揮最佳水平的條件下跑出的5公裡成績都不足為憑。
  • 馬拉松訓練~配速跑~如何提升馬拉松跑的速度和效率
    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賽事,通常採取勻速跑的策略,要想安全高效地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最佳節奏和配速,穩定的配速是安全完賽的關鍵,馬拉松配速跑訓練可以幫助到你,一個優秀的馬拉松跑者通常具備很好的配速控制能力,保證他們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完賽。
  • 提升配速關鍵一步,跑者頂級訓練方式——間歇跑
    要提升跑步配速關鍵的一步,那就是進行間歇跑練習,提高你的耐久跑的能力和速度耐力。大家有沒有發現,剛開始跑步,總是感覺呼吸上氣不接下氣,感覺自己沒跑多遠就會覺得累了,然而後來堅持訓練一段時間後,自己回過頭來發現現在自己跑一樣的距離並不會覺得很累。
  • 馬拉松配速碰到瓶頸?嘗試用精英跑者的長距離訓練TLT來突破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速度訓練不夠,需要增加間歇跑訓練來提高配速。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但在實際上,很多馬拉松精英跑者還會在長距離跑訓練上下功夫,增加長距離跑訓練難度,使自己的跑步潛能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其中一個很有名而且效果顯著的訓練方法就是TLT。
  • 馬拉松配速碰到瓶頸?嘗試用精英跑者的長距離訓練TLT來突破
    成為馬拉松跑者之後,最困擾的不是跑多長距離,而是如何在長距離上保持理想的跑步配速。很多跑者卡在一個配速平臺上難以突破,所以才會有所謂的4小時大關,330大關等等說法。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速度訓練不夠,需要增加間歇跑訓練來提高配速。
  • 學校田徑場不能去了,看看四種任何地方都可以跑的配速訓練
    疫情期間,很多跑者最鬱悶的事情就是無法像以前那樣自由自在地訓練了吧!特別是平時回去周圍大學田徑場進行配速訓練的跑者,大概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和田徑場告別了。但如果仍然希望繼續進行配速訓練要怎麼辦呢?呼嚕爸爸介紹四個專業教練推薦的速度訓練練習,它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對場地沒有太多限制,不一定需要在田徑場才能訓練。
  •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平時要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平時要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一場馬拉松,如果想順利的跑完,體能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如果想輕鬆的跑下來,那心肺能力的提高是更重要的,沒有輕鬆的呼吸
  • 真佩服,69歲東北大爺恢復跑步訓練,配速330!
    最近,不少跑友都開始恢復室外跑步訓練,但不少跑友坦言,由於長時間未進行跑步,狀態下降嚴重,跑5公裡都覺得喘的跑友不在少數。然而就在3月24日,69歲跑步大神張民毅在朋友圈曬出了當天跑步訓練的情況,他表示:早上與90後的跑友一起跑間歇,一圈950米,跑了10組,配速跑到了驚人的3分30秒左右。該名老爺子表示,和他一起跑的90後跑友都覺得很驚訝,可這就是事實,近70歲了仍保持這個速度實屬罕見,但跑的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