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速提升明顯,卻和「間歇訓練」沒關係

2020-12-23 騰訊網

馬拉松作為長距離耐力項目,有氧耐力水平是衡量馬拉松運動員運動能力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受疫情的影響,全球體育賽事處於停擺狀態,短時間內還無法通過比賽檢驗訓練效果。因此,這段時間98跑俱樂部加大了有氧訓練負荷,效果比較明顯。

左:溫巧茂;右:段方平

兩位98跑學員:溫巧茂(2019上馬:2小時51)、段方平(2019上馬:3小時58),在最近四周沒有進行「間歇訓練」和「速度訓練」的情況下,有氧日常訓練配速卻提升到在400和435,遠遠超越上馬賽前有氧訓練配速。

個人認為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促進的。

1

量和強度的權衡選擇

首先,對於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馬拉松訓練而言,提升訓練配速的核心無非就是「量和強度」之間的博弈。那麼,在訓練手段的選擇上,就是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之間的權衡和選擇。

有氧耐力訓練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運動的能力。有氧耐力訓練強度比較低,訓練手段也相對單一,但是每次訓練課持續跑的時間比較久,在日常訓練中所佔的比重也最大。因此,對於提升馬拉松運動員綜合運動能力至關重要。

無氧耐力或者高強度訓練刺激是指重複進行高強度訓練的能力。無氧耐力訓練持續跑的時間比較短,強度也比較大,但是訓練手段相對豐富。如:間歇訓練、專項跑、速度訓練等。

相對於有氧耐力訓練,無氧訓練的目的更加明確,而且更強調階段性訓練原則。如:賽前訓練強度刺激、耐乳酸訓練刺激。基於以上理論認識,相對於無氧訓練特點,有氧耐力訓練依然是提升和鞏固訓練配速最有效、最直接的訓練手段。

2

科學系統的周期訓練

其次,堅持周期系統訓練帶來的「自然」提升效果。運動訓練是運動員為了達到最佳競技狀態的準備過程。因此,為了保證運動訓練更加科學、系統、連貫。通常,我們會根據運動員的比賽任務和比賽目的制定周期訓練計劃。周期訓練分為:年度周期訓練;季度周期訓練;月周期訓練等。

周期訓練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大運動負荷反覆促進運動員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從而提高運動員在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質的全面提升。

周期訓練的主要特點是:

1、強調至少4周以上的訓練才算周期訓練

2、強調「量和強度」循序漸進遞增原則

3、強調平衡「量和強度」之間的關係

目前,以上兩位98跑隊員正處於夏訓第一階段周期訓練,每周的訓練內容基礎以有氧耐力訓練為主(每周會增加1次混氧訓練刺激或身體力量訓練),總運動負荷:65-75公裡/周。

周期性發展有氧耐力的好處:增加血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含量和血液量;降低靜止心率和舒緩血壓;提高心肺功能;提升最大攝氧量;增加最大氧量;增加脈搏容量;增加肌肉耐力等。

以上各種指標的提升,可以保證運動員持續增加運動負荷,運動員的肌耐力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訓練配速自然會處於主動「上升」趨勢。

總之,提升訓練配速的方法有多種,但更多時候我們強調系統訓練的重要性,而非快速拔苗助長式的訓練方式。因此,作為大眾馬拉松跑友這段時間不必「刻意」去通過高強度訓練刺激來提升訓練配速。

現階段,堅持系統訓練,鞏固有氧耐力訓練基礎,訓練配速自然會逐漸上升,而且這種配速「上升」是主動性的、有意義的。等到比賽來臨時,再適當通過混氧訓練、間歇訓練等訓練手段提高訓練強度,以達到和接近比賽強度。

本文為98跑原創

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了解

更多跑步乾貨文章

一切盡在9 8 跑

/ 更多跑步乾貨 · 關注98跑 /

相關焦點

  • 配速提升明顯,卻和"間歇訓練"沒關係
    」和「速度訓練」的情況下,有氧日常訓練配速卻提升到在400和435,遠遠超越上馬賽前有氧訓練配速。1量和強度的權衡選擇首先,對於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馬拉松訓練而言,提升訓練配速的核心無非就是「量和強度」之間的博弈。那麼,在訓練手段的選擇上,就是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之間的權衡和選擇。
  • 提升配速關鍵一步,跑者頂級訓練方式——間歇跑
    要提升跑步配速關鍵的一步,那就是進行間歇跑練習,提高你的耐久跑的能力和速度耐力。大家有沒有發現,剛開始跑步,總是感覺呼吸上氣不接下氣,感覺自己沒跑多遠就會覺得累了,然而後來堅持訓練一段時間後,自己回過頭來發現現在自己跑一樣的距離並不會覺得很累。
  • 跑馬的配速不可能比間歇跑快,為什麼還要練間歇跑?
    間歇跑時,你基本上就能達到最大攝氧量,所以間歇跑訓練就是達到最大攝氧量的訓練,或者說間歇跑就是訓練和提升你的最大攝氧量能力。二、最難理解:最大攝氧量代表你的有氧耐力,但達到最大攝氧量的奔跑卻是無氧跑最大攝氧量是評價耐力的經典指標,也是最精準的指標,最大攝氧量越大,則代表有氧耐力越好,最大攝氧量沒有上限,越大越好。
  • 簡單的訓練方法,卻提升了最佳配速!
    其中,D隊一位隊員在沒有盡全力的情況下跑出4分34秒的配速,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25公裡最佳配速。 接下來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和大家聊一聊,大眾跑友提升「配速」,靠什麼? 運動負荷—— 【2018年09月-2019年05月】 訓練次數:3次/周,160-200公裡/月 訓練內容:低配速慢跑、核心訓練 【2019
  • 如何提升最大攝氧量?間歇訓練和亞索800訓練法對跑者的作用
    有兩種能夠有效提升最大攝氧量的訓練方法:間歇跑和亞索800訓練法。間歇跑1.間歇跑的核心特徵是高強度跑和休息交替進行。間歇訓練的強度接近100%最大攝氧量,幾乎是在接近極限有氧強度下進行快速跑,同時還需要將速度維持一段時間。
  • 如何提升跑速和耐力:間歇訓練+拉伸+力量訓練
    提升速度和耐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有三種,拉伸、間歇訓練和力量訓練。間歇訓練間歇訓練之前首先通過走路或者慢跑熱身5分鐘,這有助於喚醒肌肉,讓雙腿做好間歇訓練的準備。間歇訓練能夠讓身體更有效的利用氧氣,提升跑步速度和整體的耐力。
  • 如何提升最大攝氧量?高水平跑者都在做間歇跑和亞索800訓練
    近幾年,最大攝氧量在跑者中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特別是對於中長跑跑者來說,為了提升運動表現更是專注於提高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因為最大攝氧量作為評價有氧耐力的黃金指標,決定著長跑者的能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最大攝氧量及其提升方法。
  • 高效的間歇跑訓練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
    間歇跑在眾多馬拉松訓練體系中都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方法。世界著名跑步教練-JackDaniels,在他的《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中共有五種馬拉松訓練強度:輕鬆跑(E)、馬拉松配速跑(M)、乳酸門檻跑(T)間歇跑(I)和衝刺跑(R)。
  • 間歇1000米x10次,平均配速2分43秒,是什麼水平?
    以前在山東隊訓練期間,1000米x10次跑的比較頻繁。現男子1500米全國紀錄保持者竇兆波的1000米PB:2分21秒06。間歇訓練1000米x10次,在訓練課上跑過平均配速2分43秒/個,如果讓竇兆波全力去拼的話,平均配速可以達到2分42秒左右/個。
  • 精準的按照配速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耐力:漢森訓練法乾貨全解析
    另外速度訓練的還可以有效的增加肌紅蛋白,有了肌紅蛋白的幫助,人體才能應對毛細血管和線粒體需求的增強,在進行高強度訓練時提升有氧閾值。這些能力的增加最終會提升跑者的跑步經濟性,使跑者的跑步效率更高。80%—95%最大攝氧量下進行2—8分鐘的訓練,恢復時間為訓練時間的50%—100%,也就是說跑4分鐘,間歇休息時間為2—4分鐘,單次速度訓練課距離不應超過5km。
  • 配速低?耐力差?是時候練間歇跑了!
    執著於堆積跑量配速依舊上不去?也許,你需要考慮下間歇跑訓練了。 3、提升機體抗乳酸能力 有學者研究發現,只進行間歇跑訓練的受試者,其抗乳酸能力也有所提高。間歇訓練前,速度為10千米/時的血乳酸值為2.5毫摩爾/升,而經過訓練,血乳酸達到2.5毫摩爾/升的強度為11.6千米/時,即在同等血乳酸水平時,配速得到了有效提升,那麼在同等配速下,也就意味著血乳酸水平更低。
  • 用440配速跑完5組間歇,訓練後國足有隊員累到不想說話
    用440配速跑完5組間歇,訓練後國足有隊員累到不想說話 根據丹尼爾斯對跑步強度的分法,一共可以分為輕鬆跑
  • 間歇1000米x10次,平均配速2分43秒,是什麼水平?
    間歇1000米x10次,平均配速2分43秒,是什麼水平?
  • 間歇訓練前做好這個,才能讓間歇跑發揮最大功效!
    提升跑步經濟性讓你在平時中低強度跑步時輕鬆感明顯增強所謂跑步經濟性好就是指:在同等強度下,以比較低的能耗和攝氧量進行跑步,也即跑起步來比較省力經濟;經過了反覆在最大攝氧量所對應的極限強度下的訓練,你再以慢速跑步時,就會倍感輕鬆,因為你的跑步經濟性就會明顯提升。
  • 提升配速必不可少的兩種訓練
    而讓大腦發出更強指令,讓肌肉快速收入,這時大腦和其控制的肌肉就呈現很強的惰性,表現為神經肌肉募集、同步化、激活程度明顯跟不上,想要加速就會變得比較困難。而速度的提升,除了加強耐力本身,經常給予肌肉快速強力收縮的訓練也是極為重要的,也就是說,想要快,就必須給予大腦和肌肉足夠多快的刺激。
  • 間歇跑並非越痛苦越好:最佳的間歇跑訓練標準只有一個……
    如果你只是跑步健身,那麼練不練間歇跑都無所謂,但如果你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耐力,在馬拉松比賽中實現PB,那麼間歇跑就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訓練內容。 這不僅降低了訓練效果,也人為增加了痛苦和受傷風險,事倍功半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間歇跑並非越快越好?
  • 深度解析基普喬格間歇跑訓練原理:背後訓練邏輯值得跑者學習
    間歇跑在許多大神乃至高級跑者中都被視為一種高難度同時高效率、對於耐力提升收效顯著的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練不練間歇跑成為區別你是高級跑者和中級以下跑者的標誌之一,這種劃分也許有些絕對。誠然,不練間歇跑照樣有人能跑進全馬330以內。
  • 「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5公裡,如何提升配速?
    而對於一些進階跑者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突破,所以怎麼樣來提高配速成為他們的難題之一。但是想要提高5公裡的配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好能結合自身來制定一套完整的訓練計劃。
  • 「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