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2020-11-02 98跑



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專門組織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


這裡強調的競技能力主要是指運動員的比賽能力,是運動員參加比賽的主觀條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識能力所構成,並綜合地表現於專項競技訓練過程中。


對於馬拉松運動員而言,所謂的競技訓練過程主要是指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負荷(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正確認識以及訓練計劃的科學制定和實施。其中,運動員對運動強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配速」)的合理控制將決定最終的訓練效果。


從馬拉松訓練角度出發,追求大強度、大運動量訓練模式是運動訓練發展的規律。要想成為頂尖馬拉松運動員,只有具備極強的速度耐力才有可能在比賽中跑出好成績。實踐表明:速度耐力水平和馬拉松運動員的成績呈正相關。



這是因為速度耐力訓練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心肺、血管和肌肉功能以及提高運動員最大攝氧率、乳酸閾、耐乳酸能力等。基普喬格、貝克勒都是速度耐力(多次奪得5000米、10000米世界冠軍)極強的高手。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註:本文所指的「低配速」訓練:心率130~140次/分(或最大攝氧量65%左右),體感描述:呼吸非常舒暢,說話很輕鬆。)


「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馬拉松訓練中心思想是圍繞著有氧代謝能力和無氧代謝能力做文章。其中,有氧能力是指運動員心肺功能、血管功能、血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運輸氧的能力,無氧能力是指運動員無氧糖酵解能力、抗乳酸能力。


對於大眾跑者來說,無論是從競技角度出發,還是從健身角度出發,都應該多從有氧訓練上做文章。有氧能力不僅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大眾馬拉松跑者比賽中有氧代謝的比例可佔80%以上),也是未來提升無氧能力的基礎。


而「低配速」訓練正是提高和穩固有氧能力的最常見、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內容。特別對於運動基礎不是很紮實的跑步小白,堅持「低配速」訓練不僅能夠達到更加理想的訓練效果,也能降低受傷風險。


即便對於精英馬拉松跑者,在進行「低配速」訓練時,雖然個體乳酸閾、最大攝氧量、最大心率並不會得到直接的有效刺激,但是對於鞏固有氧能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非常有幫助。


「低配速」訓練有促進身體恢復作用



沒有訓練就沒有比賽成績,同樣沒有恢復也就沒有更好的訓練質量。運動訓練本身是一個反覆進行身體結構破壞與重建的過程。訓練不僅會消耗能源物質,也會引起身體組織(肌肉、韌帶等)的微細結構損傷(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肌肉延遲性酸痛),然後在恢復期進行重建,反覆這一過程,才能保證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不斷提高。


但是這個重建和修復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這個時間和損傷程度、運動量和強度相關。一般來說,運動強度較低時,微細結構損傷小,身體恢復較快;若持續進行「大強度」訓練刺激,微細結構損傷大,相應的恢復時間也得延長。


所以,如果運動員身體組織在經過大運動負荷刺激後(高強度比賽、間歇訓練、速度訓練等),沒有足夠的時間得到充分修復,細微損傷越來越多,肌肉的質量和收縮能力不斷下降,運動水平不升反降,身體也將處於過度疲勞狀態,此狀態下出現運動損傷和身體疾病的概率也最大。


所以,無論是專業運動員,還是大眾馬拉松跑者在進行「大強度」訓練後,一定得採用「低配速」訓練模式來促進身體積極恢復。這時候的「低配速」訓練既保持了一定的訓練量,又可以讓身體組織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從而保證以更好的狀態迎接下一次高強度訓練,避免了連續高強度訓練帶來的損傷風險。



此外,在運動員傷病康復期、賽前賽後身體調整期間,「低強度」訓練也比「大強度」訓練更加安全,也更能實現訓練目的。特別對於剛剛從傷病(疾病)康復過來的大眾跑友,「低配速」訓練更能夠實現運動訓練所提倡的循序漸進、適量(強度)遞增原則。


當然,雖然「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中不可或缺,但並非全部訓練強度都要按照「低配速」訓練強度進行。運動訓練本身就是機體反覆刺激的過程,如果長期堅持「低配速」訓練,身體也會處於「自我適應」的狀態,這樣的適宜過程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但對提高運動成績的意義就不大了。


所以,我們要科學認識和理解「低配速」訓練的意義和目的,並能夠在有氧訓練、混氧訓練、速度訓練、核心訓練的訓練過程中合理選擇和運用「低配速」訓練,只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學訓練的目的,也能保證你跑得更加科學、健康、快樂。

相關焦點

  • 「低配速」訓練,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低配速」訓練,就是無效訓練?
    而提升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間歇訓練、混氧訓練等訓練手段持續提高訓練強度(配速)。因此在專業隊,能夠承受更高訓練強度的能力是馬拉松運動員最為看重的運動能力之一。 既然高強度(配速)訓練效果對提高馬拉松成績效果顯著,那麼就不需要「低配速」訓練?當然不是。「低配速」訓練在馬拉松訓練中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簡單的訓練方法,卻提升了最佳配速!
    其中,D隊一位隊員在沒有盡全力的情況下跑出4分34秒的配速,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25公裡最佳配速。 接下來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和大家聊一聊,大眾跑友提升「配速」,靠什麼? 運動基礎—— 該隊員從2018年9月份開始學習跑步,此前沒有任何運動基礎,跑步初期距離為5公裡,配速7分左右。目前全馬最好成績:2019年上海國際馬拉松跑出的3小時58分。
  • 配速提升明顯,卻和「間歇訓練」沒關係
    」和「速度訓練」的情況下,有氧日常訓練配速卻提升到在400和435,遠遠超越上馬賽前有氧訓練配速。 有氧耐力訓練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運動的能力。有氧耐力訓練強度比較低,訓練手段也相對單一,但是每次訓練課持續跑的時間比較久,在日常訓練中所佔的比重也最大。因此,對於提升馬拉松運動員綜合運動能力至關重要。 無氧耐力或者高強度訓練刺激是指重複進行高強度訓練的能力。無氧耐力訓練持續跑的時間比較短,強度也比較大,但是訓練手段相對豐富。
  • 馬拉松如何訓練達到目標配速?
    ●    何時該進行馬拉松配速跑?●    哪些人應該進行馬拉松配速跑訓練?●    訓練時配速30公裡,比賽時能同樣速度跑完嗎?但在這種模式下,進行訓練是充滿風險的。馬拉松配速的決定,應當是回到你上一場比賽的完賽時間作為基礎,並且是一場穩定配速下完成的時間,同時也考慮天氣、賽道平坦度與當時淮備程度等因素。
  • 配速提升明顯,卻和"間歇訓練"沒關係
    」和「速度訓練」的情況下,有氧日常訓練配速卻提升到在400和435,遠遠超越上馬賽前有氧訓練配速。有氧耐力訓練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運動的能力。有氧耐力訓練強度比較低,訓練手段也相對單一,但是每次訓練課持續跑的時間比較久,在日常訓練中所佔的比重也最大。因此,對於提升馬拉松運動員綜合運動能力至關重要。無氧耐力或者高強度訓練刺激是指重複進行高強度訓練的能力。無氧耐力訓練持續跑的時間比較短,強度也比較大,但是訓練手段相對豐富。
  • 跑馬第一步 掌握訓練與比賽配速
    E強度:輕鬆跑打下體能基礎  「E」這個代碼,在本書所有訓練計劃中所代表的意義是「輕鬆跑」。具體來說,就是介於最大攝氧量的59%到74%之間,或最大心跳率的65%到79%之間的訓練強度。那輕鬆跑的目的何在呢?它具有多重效益。首先,大量的輕鬆跑能防止運動傷害。特別是在訓練初期或休息數月再重新練跑時,E課表能幫你打下良好的體能基礎。
  • 漸變配速跑訓練心得
    通過配速變化了解心率變化。(前半段類似最大心率測量)。熱身後,計劃按每公裡適量增加配速,越跑越快,到8公裡時竭盡全力。然後每公裡適量減速,到8公裡結束計劃,進入放鬆跑。訓練小結及體會01完成計劃,感覺效果還可以。不等同於間歇跑、變速跑、節奏跑和配速跑,跑起來更有積極性和挑戰性,對心肺刺激更充分,相對更安全一些。
  • 跑步要打好基礎,基礎訓練應該如何訓練?
    在跑步初期的訓練中,如果不跑慢,別想跑快,這正是基礎訓練的核心。也是長距離跑步需要打下的耐力基礎。基礎訓練對任何距離訓練都不可忽視。基礎訓練的核心思想1.開始一定要慢跑步訓練的最初階段6~8周內,跑者要做的就是慢慢跑,只有在這個階段的末尾,才會加入一些速度訓練。如果顯得疲憊,可以緩一緩更高強度的訓練,直到適應這樣的節奏。
  • 80%輕鬆配速訓練可提高比賽成績高達23%
    參賽者被平均分為兩組,每組有不同的訓練計劃。第一組採用低強度訓練:訓練中80%的跑步活動是輕鬆配速跑。他需要一個比乳酸門檻速度慢的輕鬆配速,使訓練心率保持在有氧範圍內。其餘20%的訓練活動平均分為中等強度訓練(乳酸門檻速度)和高強度速度訓練(達到最大心率範圍)乳酸閾值匹配速度,即乳酸在體內剛剛形成,尚未達到積累狀態時的速度。通常,他可以簡單地按5公裡比賽速度的1.12倍來計算。例如,如果5公裡比賽配速為每公裡4分30秒,那麼乳酸門檻配速約為5分2秒,輕鬆配速應比乳酸門檻配速低15-20秒/公裡。
  • 精準的按照配速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耐力:漢森訓練法乾貨全解析
    這裡的輕鬆跑並不是跑友常說的LSD,而是比LSD強度還要低的跑,在漢森馬拉松訓練體系中,無論初級跑者訓練計劃,還是高級跑者訓練計劃,一周輕鬆跑的總跑量佔周跑量的50%,這也是體現了漢森馬拉松訓練法的始終重視輕鬆跑的理念。
  • 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的特點及適用人群
    什麼是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其實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非常常見,我們很多人進行的運動大部分都屬於這類,比如在戶外跑步10公裡,在健身房跑步機上跑半小時,在泳池遊泳1000米,在野外騎行20公裡或者動感單車上騎行半小時,這些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運動我們一般統稱為有氧運動,其實嚴格的來說,這些運動方式都是恆速有氧訓練(Steady State Cardio,簡稱SSC)或低強度恆速有氧訓練(LISS)。
  • 提升配速必不可少的兩種訓練
    不少跑者在平時的奔跑訓練中跑量不少,配速卻始終停滯不前,即使在體力比較充沛的情況下,也往往呈現想快快不起來,或者想要提速卻感覺腿腳使不上力,表現為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這是為什麼呢?提升配速必不可少的兩種重要訓練:爆發力和衝刺跑訓練
  •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 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想達到目標成績,就要有相應的配速能力,如果在平時都無法隨意駕馭目標配速,那麼在比賽中跑崩,狀態差等問題出現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今天,馬拉松助手給大家總結了各階段配速對照表還有三種提高馬拉松成績的最佳訓練方法。
  • 馬拉松配速碰到瓶頸?嘗試用精英跑者的長距離訓練TLT來突破
    最終,依據不同的配速,這個訓練活動可以完成21公裡 到30 公裡左右的距離。從訓練配速構成的結構角度來說,它可以被稱為TLMLT(M表示馬拉松比賽配速),或者TILMLIT(I表示間歇跑訓練配速,M表示馬拉松比賽配速)。 有的教練還會要求跑者延長熱身和放鬆的跑步距離,尤其是那些每周跑量超過100公裡以上的精英跑者,才能使TLT的訓練距離最終達到32公裡到35公裡左右,更符合傳統意義上的長距離跑訓練距離。
  • 馬拉松配速碰到瓶頸?嘗試用精英跑者的長距離訓練TLT來突破
    成為馬拉松跑者之後,最困擾的不是跑多長距離,而是如何在長距離上保持理想的跑步配速。很多跑者卡在一個配速平臺上難以突破,所以才會有所謂的4小時大關,330大關等等說法。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因為速度訓練不夠,需要增加間歇跑訓練來提高配速。
  • 提升配速關鍵一步,跑者頂級訓練方式——間歇跑
    要提升跑步配速關鍵的一步,那就是進行間歇跑練習,提高你的耐久跑的能力和速度耐力。大家有沒有發現,剛開始跑步,總是感覺呼吸上氣不接下氣,感覺自己沒跑多遠就會覺得累了,然而後來堅持訓練一段時間後,自己回過頭來發現現在自己跑一樣的距離並不會覺得很累。
  •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平時要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平時要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一場馬拉松,如果想順利的跑完,體能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如果想輕鬆的跑下來,那心肺能力的提高是更重要的,沒有輕鬆的呼吸
  • 馬拉松訓練~配速跑~如何提升馬拉松跑的速度和效率
    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賽事,通常採取勻速跑的策略,要想安全高效地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最佳節奏和配速,穩定的配速是安全完賽的關鍵,馬拉松配速跑訓練可以幫助到你,一個優秀的馬拉松跑者通常具備很好的配速控制能力,保證他們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完賽。
  • 慢跑訓練=垃圾跑量?
    那麼,既然高配速訓練效果那麼好,我們一直以高配速訓練不就好了嗎?實際上,低配速的有氧訓練同樣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雖然比賽配速快,但他們練得最多的還是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課。註:本文所指的低配速、中低強度,大概在最大攝氧量的60%-70%之間。可以做個對比:系統訓練的跑友參加全馬、半馬比賽,一般在最大攝氧量的80%以上(水平越高,這個百分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