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首屆禮來免疫峰會暨拓諮®全國上市盛典在北京舉行。拓諮®(通用名依奇珠單抗注射液)是一款能提升銀屑病患者臨床獲益的新一代靶向IL-17A抑制劑。
此次盛典上,在拓諮®的研發和臨床試驗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科學家和臨床專家到場,首次對外分享經驗和心得,揭秘這款創新生物藥的背後,如何在每一個細節中,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臨床獲益,和更高的治療目標。
銀屑病生物製劑不斷進化 2019年是中國銀屑病白介素生物製劑元年目前,我國約有600萬以上銀屑病患者。傳統系統治療的療效無法滿足許多患者的臨床需求。他們期待更好的治療方式及治療效果。
2000年以來,用於治療銀屑病的生物製劑陸續登陸
中國,並快速迭代,湧現了一批以腫瘤壞死因子(TNF-α)為靶點的第一代生物製劑;2009年,IL-12/23抑制劑的出現開啟了白介素治療銀屑病的大門;2019年,兩款IL-17A抑制劑相繼在中國獲批上市,業界普遍認為,這標誌著中國迎來銀屑病白介素生物製劑的元年。
三大銀屑病白介素抑制劑近距離比對
IL-17A抑制劑在銀屑病治療中的劃時代的意義,是源於IL-17A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2019年,國內接連上市了三款治療銀屑病的白介素類生物製劑:依奇珠單抗、司庫奇尤單抗、烏司奴單抗。它們相似,但在靶點選擇、單克隆抗體來源、免疫球蛋白(IgG)亞型選擇上又有明顯的差異。
從靶點來說,直接靶向IL-17A的依奇珠單抗、司庫奇尤單抗,優於通過靶向IL-23來間接靶向IL-17A的烏司奴單抗,因為除了Th17細胞,還有多種免疫細胞如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CD8陽性T細胞等也可以產生IL-17A。所以直接靶向IL-17A可以同時抑制多條途徑。
而針對免疫球蛋白(IgG)的考慮,則主要是基於安全性。IgG1亞型在特殊情況下有引起細胞因子風暴的潛在風險。比較之下,IgG4不能引起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但IgG4的鉸鏈區較為薄弱,容易產生半抗體而失活」,禮來公司生物技術發現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銀屑病新藥拓諮®的發明人劉玲博士表示,「依奇珠單抗通過基因工程對IgG4鉸鏈區進行改造,以增加其穩固性,大大減少半抗體的產生。」可以說,從IgG的亞型來說,依奇珠單抗具有獨特優勢。
從單克隆抗體來源的角度看,司庫奇尤單抗和烏司奴單抗是全人源抗體,而依奇珠單抗則採用了人源化抗體。
禮來公司生物技術發現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銀屑病新藥拓諮®的發明人 劉玲博士
拓諮®的共同發明人,禮來公司生物技術發現研究團隊傑出研究員、組長呂繼蓉博士介紹:「依奇珠單抗保留了1.8%的鼠源,即保留了來自鼠源的捕捉抗原功能必須的6個CDR環,也以此獲得了強效親和的特點。」
禮來公司生物技術發現研究團隊傑出研究員、組長 呂繼蓉博士
依奇珠單抗有望幫助更多患者實現PASI 100
依奇珠單抗的高親和力與它的高皮損清除率、快速起效以及長期療效穩定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在使用依奇珠單抗注射液治療16周後,40%的患者實現了PASI 100,87%的患者實現了PASI 90,97%的患者實現PASI 75。
拓諮®中國I期和III期臨床研究項目全國牽頭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皮膚性病學教授,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鄭捷教授表示,「在依那西普、烏司奴單抗、Guselkumab等藥物的頭對頭研究中,依奇珠單抗都展現出療效上的優勢,隨著這款藥在全國越來越多的地區和醫院實現供貨,有望進一步提升銀屑病的治療現狀,讓患者達到快速、穩定、全面清除皮損之效,我對此非常期待!」
拓諮®中國I期和III期臨床研究項目全國牽頭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皮膚性病學教授,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 鄭捷教授
2016年,依奇珠單抗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2018年8月,依奇珠單抗進入中國第一批48個境外已上市的臨床急需新藥名單。僅一年後,依奇珠單抗在華獲批上市。
「依奇珠單抗在中國獲批,較我們早前的上市計劃提前了27個月」,禮來中國高級副總裁,藥物發展與醫學事務中心負責人王莉博士表示,「這一方面得益於國家近年來越來越支持創新的藥監改革,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禮來總部與禮來中國團隊無間的合作和拼搏精神,更是禮來醫學部多年來培育的新藥研發力量的一個強有力的體現!」
禮來中國高級副總裁,藥物發展與醫學事務中心負責人 王莉博士
為進一步提高依奇珠單抗的可及性,禮來在去年10月還推出了基於網際網路的患者福利項目「開拓新生」。今天,中國患者已經可以在全國多家醫院用上這款新一代IL-17A抑制劑。截止到2019年9月,依奇珠單抗的銀屑病適應症已在全球60個國家獲批,惠及了超過107,700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