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新一代生物製劑進入中國一年 近萬患者受益
炎炎夏日,本應長裙飄逸、短褲涼爽。然而有這樣一群人,因為身上的紅疹、斑塊和皮屑,就算滿頭大汗,也要用長衣長褲把自己包裹起來;還有人無法工作,甚至不敢走出家門。原來,他們患的是被稱為「不死癌症」的銀屑病。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免疫系統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頑固性、復發性疾病。「銀屑病尚無治癒方法,患者往往需終生治療,以控制及穩定病情,減緩發展進程。」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張建中教授介紹。
我國患者超過650萬,發病受遺傳、環境影響較大
數據顯示,我國的銀屑病患病率約為0.47%,患者人數超過650萬,約57.3%病情已發展為中重度。銀屑病好發於皮膚、指甲、手掌、面部等全身任何部位,皮膚損傷對稱居多,邊界清晰,紅疹和斑塊,通常覆蓋白色或銀色的鱗片,可引起瘙癢和刺痛。張建中教授表示,銀屑病的病因多樣,最重要的是遺傳因素和後天因素。有數據顯示,父/母都有銀屑病,孩子遺傳概率約為40%-50%;父/母一方患銀屑病,孩子遺傳概率約為10%-20%。「銀屑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患病率相近,約2/3的患者在40歲以前發病。除遺傳因素外,還與環境因素如潮溼、外傷、飲酒、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
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於2018年7月-9月開展了《中國銀屑病疾病負擔及生存質量》調研項目。此次調研通過銀屑病病友互助網,共收集了來自全國多個地區、年齡介於18-69歲間的497名銀屑病患者問卷信息,其中輕度患者190名,中重度患者307名。結果顯示,銀屑病給我國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心理負擔和社會負擔,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且銀屑病嚴重程度越高,對患者的總體影響就越大。
結果顯示,在調研前的一年中,89%的患者表示有精神壓力;78%的患者曾有遭受過歧視的經歷;34%的患者因患銀屑病有自殺念頭,5%的患者曾實施過自殺行為。相對輕度患者,中重度患者的心理負擔更為突出,有精神壓力、有過被歧視、有自殺傾向和曾有自殺行為者比例分別為99%、91%、46%和7%,高於整體水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有11%的患者曾尋求過心理治療,51.5%的患者為減輕心理壓力,而選擇封閉自己,不與社會、朋友,甚至家人接觸,對自身健康及社會發展而言都存在極大的隱患。
銀屑病帶來的醫療成本和社會負擔也不容小覷。報告顯示,銀屑病患者醫療總支出佔年收入20%,年住院率13%(中重度患者住院率26%)。與此同時,有37%的患者因患銀屑病失業,73%的患者表示因銀屑病而降低工作效率,中重度銀屑病患者中,失業率更是高達48%;患者最大治療需求為:快速修復皮膚、正常參與社會活動或工作和降低治療費用。
新一代生物製劑安全、有效,專家建議納入醫保報銷
銀屑病的分型主要包括尋常型、膿皰型、紅皮病型及關節病型銀屑病和銀屑病共病。其中,斑塊狀銀屑病約佔銀屑病的80%-90%,是銀屑病最常見的表現形式。除皮膚症狀外,中重度銀屑病患者可合併其他相關疾病如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等,被稱為銀屑病共病。隨著研究的深入,銀屑病共病從最初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關節炎,到逐漸認識到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心理疾病及一些肝腎疾病的風險增加。
在我國,傳統的銀屑病治療方式包括局部治療(即外用藥治療)、光照療法以及系統治療(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局部外用藥物可以間歇或長期使用,治療的持續時間取決於藥物的效果和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維生素D衍生物、維A酸類和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物理治療包括紫外線和雷射治療。近年來隨著醫學進步,多種針對銀屑病發病機制的生物製劑問世,可用來治療中、重度銀屑病,主要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和新型白介素類抑制劑兩大類。臨床研究表明,生物製劑具有安全、高效、作用迅速及不良反應少等特點。而且生物製劑也在不斷精進。其中,作用於白介素類靶點的新型生物製劑在治療中重度銀屑病中優勢較為明顯。
「以全人源白介素-17A抑制劑司庫奇尤單抗為例。針對中國患者,它做過一個III期臨床研究,我是這個研究的全國組長。研究顯示,在所有接受司庫奇尤單抗300毫克治療的中國中重度銀屑病患者中,近九成患者在第16周實現皮損清除或幾乎清除,數據較其他國家和地區更為出色。」張建中教授表示,「自2019年新一代白介素類抑制劑進入中國,已有近萬名患者受益。從臨床實際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來看,我認為白介素類抑制劑是銀屑病生物製劑治療的未來趨勢。」
最後,張建中教授建議:「去年有三個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納入醫保,我希望新一代的白介素類抑制劑今年也能進入。另外,希望廠家最好也能把價格再下調一些,讓更多患者享受到現代醫學進步的成果。」
新京報記者 嶽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