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與責備》:正確面對讚揚,積極接納責備,化解伴侶溝通難題

2021-01-14 新葉筆記

羅傑斯說過:「讚美人和愛人以及被人讚美和愛都能極大地提高和豐富生活。」

在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裡,一開始在舞會上,伊莉莎白認為達西傲慢無禮,對達西有很深的偏見,於是拒接他的求愛。後來,達西用自己的真誠付出,才使得伊莉莎白對他慢慢改觀,並促成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

人生來就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形成或贊成或反對的評判,並在心中形成一張自己的評判表。生活中關於評判的現象到處可見:

「你這孩子一點兒也不懂事!」「我朋友也太不體諒人了!」「你又漂亮又能說會道。」

但我們的評判並不一定就客觀真實。在《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溝通課》一書中,作者特麗·阿普特認為,人類有讚揚和責備兩套評判系統。她用30年的研究成果揭示:讚揚不僅能表達喜愛,還可能會涉及利用與諷刺;責備不僅與不滿有關,還可能隱含著歧視與推脫責任。只有充分了解讚揚與責備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才能幫助我們實現良性有效的溝通。

在本書中,作者運用諸多心理學理論,實驗數據和具體的案例,很好地幫助我們理解並加深對讚揚與責備的思考,對我們的人際溝通大有用處。

01 人類評判歷史由來已久,讚揚與責備理論在迭代中,不斷促進評判進化

1.人類從根本上是評判的動物,評判系統由來已久

早在嬰兒時期,我們就會通過表示喜歡還是不喜歡去評判這個世界。這跟人類的心智直觀有關,即客觀地理解他人世界與我們自己的世界極為相似但有明顯區別的能力。這能讓我們通過他人的行為判斷他們的目的和意圖,推測他們的感受、目標和心願。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堅信,這類評判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實驗表明,嬰兒可以在40毫秒之內處理一張人臉信息,並在100毫秒之內做出判斷,究竟這個人友善還是討厭,可愛還是可惡,能幹還是笨拙,可信還是靠不住,是朋友還是敵人。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評判機制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且過往的經歷也會塑造我們的評判,還會不斷鞏固或者修改它們。

2. 每一個生命都渴望被看見,生命的本質是尋求關注

當我們還處於嬰兒時期時,就本能地與那些照顧我們的人建立親情,讓我們迅速懂得了他人讚揚的價值。家長與寶寶會長久地互相凝視,這種「眼中之愛」能給嬰兒帶來大量的激素。心理學家丹尼爾·斯特恩認為,這種激素能幫助我們認識到他人所看到的事物及他人如何看待我們。

心理學家詹姆斯·羅素曾通過一系列觀察實驗,證明了「互見」的重要性。當望著我們的目光凝聚且長時間不動時,我們腦中的情感中樞也會隨之發生安全、愉快和積極的激蕩。

美國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馬克·吐溫曾說:「一句好聽的讚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個月。」這句話充分話體現了「讚揚」的魅力所在。

「我們的評判所表達的是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從兒時就開始記錄的關於愛與接納、信任與焦慮、恐懼與被拒絕的經歷。」

正如書中所說的,人類的評判既是主觀的,也是可以評估的,而且充滿了感情和概念上的意義。

02 讚揚與責備,操縱婚姻的重要變量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跟蹤研究了3000對伴侶的交流模式發現,影響婚姻成功與否的關鍵變量,不在於兩人是否有爭吵、有共同愛好或能保持性吸引力,而在於讚揚與責備在兩人感情中扮演的角色。根據戈特曼的數據整理結果,在一對伴侶的交流中,當讚揚與責備的比例超過5:1時,他們的婚姻就更可能茁壯成長。可見讚揚與責備,是婚姻成功與否的重要變量。

1.獨裁主義式讚揚使人壓抑,共情和理解才是溝通關鍵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都有獲得尊重的需要,包括對名譽、威望的嚮往,對地位、 權利、受人尊重的追求。

「每對伴侶,每對伴侶中的每個人,都會讚揚對方與眾不同的優點,但這其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通過讚揚,一個人激發了另一個人全新或以前被忽視的、值得尊敬的自我。 」

讚揚就可以使這一需求很好地得到滿足。然而,讚揚的話語並不好說。特麗·阿普特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妻子總是對丈夫說:「你真會照顧我。我任何時候都能依靠你。」

後來丈夫丟了工作,他覺得心情抑鬱,妻子沒有抱怨,而是提醒他:「你是堅強的,你從來都是堅強的。我知道我能依靠你把一切都弄妥當。」

幾個月後,丈夫得了嚴重的抑鬱症,也不再努力找工作。

妻子還是沒有正面抱怨,卻說:「你是堅強的,你會沒事的,你從來都會把咱們兩個照顧得好好的。」

在整個過程中,妻子並沒有任何責備丈夫的話語,說的都是讚揚對方的話,卻令丈夫覺得窒息。阿普特把這類讚揚歸為獨裁主義式讚揚,意思是不尊重對方願望和需求,企圖用讚揚壓制對方,既霸道又專制。

像這位妻子每次讚揚的背後,都給丈夫施加巨大的壓力:「你沒有成為我需要你成為的人,你讓我失望了。」

良性的溝通需要共情和理解,也許丈夫最想聽到的是:「你辛苦了,沒關係,趁著這段時間好好休息調整,我會陪你一起面對。」

類似的獨裁主義式讚揚在親密關係中很是常見。比如:

妻子想和丈夫商量請一位保姆照顧小孩,幫忙分擔家務壓力,以便她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丈夫思考很久,卻說:「你是一個很好的母親,你才是照顧孩子的最佳人選。」

妻子聽到讚揚,卻並不覺得開心,這是什麼無理的邏輯:如果沒有親自照顧孩子,就不配做一個「好母親」了嗎?

在獨裁主義式讚揚中,伴侶將真實目的隱藏起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將讚揚巧妙偽裝成對方樂於接受的進攻性手段,往往使對方很難拒絕。一開始,被讚揚者很容易被誤導,等識破對方的「糖衣炮彈」,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和願望被漠視時,卻更加陷入不安,內疚和不協調的兩難境地。

2.令人崩潰的責備誤區,對婚姻具有強大殺傷力

喜歡接受讚揚是每個人固有的心理特徵,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和肯定,而對責備一般都比較反感。責備的常見誤區(籠統化、相互指責、嚴格化以及為自利編造情節)對親密關係有很強的殺傷力。

①危險的籠統化責備

籠統化責備指的是我們在評判伴侶時,以偏概全,把對方的錯誤或疏忽看作是嚴重的品格缺陷。比如:

一對伴侶正在討論要看哪個電視節目,妻子突然毫無徵兆地對丈夫展開全面攻擊:「該死,你從來都只看你想看的節目。你就只知道喝啤酒、看橄欖球。別的一切都對你不重要,尤其是我的願望。」

妻子因憤怒失去理智,對丈夫的抱怨是籠統化的,她認為丈夫為所欲為、自私、放縱、懶惰,對婚姻不做任何貢獻。短短的幾句話,已經把丈夫譴責得體無完膚。而被籠統化責備感染的對方,往往會用同樣的手段還擊:「你總是對我冷嘲熱諷。你總是抱怨個沒完。」

這是因為我們容易陷入「基本歸因錯誤」模式,也叫「行動者與觀察者偏差」模式,由心理學家弗裡茨·海德最早提出來,指的是在該偏差的操控下,我們會把一個人的惡劣行為歸咎於他(她)的自身品格,而認為我們自己的惡劣行為是某種外部因素導致的。

當責備接受方得知自己不是因為某個特定的錯誤、行為或者言辭被批評,而是自己的個性得不到伴侶欣賞時,會感到無助,羞愧,絕望,很容易做出想要逃避責備的行為。

②忙於相互指責,為自利編造情節

親密關係中,還常常存在一種令人迷惑的責備方式——相互指責。當家庭投資虧損時,兩個人互相埋怨,丈夫責備妻子「沒好好看仔細」,而妻子則責備丈夫「信任那個愚蠢的投資顧問」。

一方為了自衛,便用責備反擊:「你說我糊塗,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你是說這件事都是我的錯嗎?」「你怎麼敢這麼說我,也不想想我為了你做了多少事!」雙方都把自己看做是對方的受害者。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受害者心態」,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防禦機制。有受害者模式的人,處於不成熟的身心狀態,不想承擔責任,一有機會就在人際關係中指責別人:「一切都是你的錯!」

「一對伴侶遇到了問題,卻沒有集中去尋找解決方法,通常是因為一方指責另一方(或者,很多情況下,雙方會互相指責)。忙於指責會很容易使問題升級,演變成一場爭論誰應該受指責的殘酷大戰。 」

這時候自利記憶就會跳出來,對責備的自衛反應會加強我們的信念,我們會記起自己善良,體貼,對伴侶提供幫助的所有時刻,而記起伴侶所有強勢、自私、漠視我們需求的時刻,伴侶那些美好的記憶被我們自動遺忘。

隨著互相指責帶來的爭吵升級,其中一方往往會選擇石牆化——在無法描述也無法控制的感情攻擊下,關閉接收器,讓自己的身體和思想都變成一堵石牆。石牆化是對洪水狀態或分散性生理喚醒的反應。當一方為了自我防衛進入石牆化狀態,不傾聽,不理解,不溝通,在另一方看來就是,「我不願意再和你談」「你對我來說太荒唐、太不重要了,我不要再注意你了」「我不關心你的感受」。情節嚴重的,可能會陷入消極的冷暴力狀態,給雙方帶來精神和心理上更大的侵犯和傷害。

研究發現,積極的問題解決(如妥協與協商)才能提高夫妻的婚姻質量,而無效的衝突捲入(如言語或肢體攻擊、情緒失控) 以及迴避(如拒絕討論問題)會對婚姻質量產生消極的影響。

遇事不責備,而是雙方心平氣和,一起商量解決辦法,齊心合力解決問題,才是伴侶間相處最高級的默契。

03 把握好讚揚與責備3大技巧,助你化解跟伴侶溝通難題

由於婚姻的複雜性以及男女間思考方式的不同, 在日常溝通中,伴侶要理解讚揚與責備的角色,多採取積極的、正面的評判,少用消極的、負面的評判。社會心理學家漢斯博士曾在調查數千對夫婦後指出,要想婚姻幸福長久,應該遵守以下規則:每當你責備伴侶1次後,都應該找機會讚揚對方5次。這樣不僅能讓對方消氣,還能使對方感覺受到重視,從而鞏固你們的愛情。僅僅掌握讚揚與責備的魔法比例還不足以拯救一段婚姻,以下3個技巧,幫你更好地化解溝通難題。

技巧①:多表達欣賞和感激,克服自利記憶偏差

羅蘭·米勒在《親密關係》中說到親密關係滿足的秘訣:1. 欣賞你的伴侶; 2. 表達你的感激; 3. 重複上述兩步。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一個人受到適當的讚揚時,會因得到肯定而產生積極進取的內動力。而責備則會帶來羞恥、暴力與自我傷害。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利根發現,那些長年被羞恥壓倒,不被愛、不被重視、不被讚揚的人,會寧可拋棄一切(包括生命與自由)去挽救他們的尊嚴。

有對夫妻結婚3年多,一直是丈夫做飯。每次吃完飯,妻子便把碗一丟,癱在沙發上玩手機。

好幾次丈夫問她:"今天做的菜好吃嗎?"妻子頭也不抬:"還行吧。"

每當聽到這樣的回答,丈夫都倍感失落,可以一晚上不說話。

妻子不解,丈夫被逼問急了,回一句:"我做的菜就還行嗎?天天燒菜給你吃,想得到你一句表揚就這麼難嗎?"

妻子覺得丈夫莫名其妙:"真是幼稚,你是小孩嗎?還求表揚?還行這兩個字,不是誇你嗎?"

更糟糕的是,接下來的家庭大戰中,妻子細數了丈夫結婚後的種種不合格表現,最後丈夫索性摔門把自己關進書房。

其實丈夫一直在尋求被妻子肯定和認同,如果妻子能夠意識到他的渴望並有所回應,發掘丈夫身上的閃光點,多表達對丈夫的欣賞和感激,發自內心地讚揚丈夫,也許爭吵就可以避免。

當我們知曉了讚揚與責備會給對方帶來的深刻影響,在日常的溝通中就要多注意,抵抗自利記憶的偏差。多表達欣賞,互相鼓勵,讓讚揚的話語恰到好處,就算想和伴侶表達自己的訴求,也不要去攻擊對方的人格,才能擁有一個有溫度的婚姻。

技巧②: 注意措辭,巧用肥皂水效應

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肥皂水效應:將批評夾在讚美中。刮鬍子之前,一般先抹一層肥皂液,這樣刮鬍子的時候就不會感覺疼痛。責備也是如此,將對他人的責備夾裹在前後肯定的話語之中,減少責備的負面效應,使被責備者愉快地接受對自己的責備。以讚揚的形式巧妙地取代責備,以看似間接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

親密關係中,良性溝通能讓對方獲得正向的情緒體驗,即便是要指出對方的錯誤,也要用正確的方式讓對方既能得到正向的情緒體驗,又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比如,一位丈夫對妻子說:「你今天穿的這一身衣服真好看,跟你太搭了,不過希望你把不穿的衣服也能疊好擺放整齊,不然衣服容易皺的。」相信妻子聽完讚揚心情會很愉快,同時也會認識到自己亂放衣服的問題,還很願意改正。

正確的讚揚與責備方式能促進良好的溝通體驗,建立深度信任,會讓夫妻關係更加和諧美滿。

技巧③: 以終為始,把注意力放在長遠的幸福上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中提出以終為始的思維習慣,即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當我們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時,生活將會不同,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也知道該如何取捨。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我們想要的是長久的陪伴和共同進步,那麼在面對當下每個平凡瑣碎的時刻,就可以不再抓狂,而是多了耐心,少了一些執念。

在《道德經》裡有這樣一句話: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一對夫妻開車回家途中,妻子不小心將車開上消防栓導致翻車,結果兩口子都受了傷。丈夫驚魂未定之餘察看了妻子只是皮肉有恙無大礙後,提議和妻子合個影立此存照。他覺得和老婆一生經歷的所有糗事都值得記錄下來留作紀念。

大多數網友都肯定了丈夫的態度,其中點讚最多的一則留言是這樣說的:我老公也這樣,他認為,財物失去就失去了,如果為了某物品而去呵斥或訓斥親人,那麼,他這樣失去的有可能不只是單單一樣物品了。只要事後懂得如何避免不再發生就好,畢竟失去就是失去了,責怪誰也無法挽回的。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前攝行為」,指的是遭遇困境時,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這需要一個人有強大的情緒管理能力。案例中的丈夫的行為,就是前攝行為,車禍已經發生,妻子已經很慌張自責,這時候丈夫的責備只會加劇妻子的痛苦,不要急於責備,互相鼓勵著走出困境,才是最理智的選擇。

在親密關係裡,雙方都要把眼光放在未來,不要太糾結當下的對錯,家裡不是爭對錯的地方,遇事學會心平氣和地思考,並一起努力解決問題,如此才能維持一個美滿的婚姻。

結語

美國心理學家威拉德·哈利曾提出「情感帳戶」這一概念,指的是用存款和取款來形容婚姻關係。每當做了一些讓對方高興的事,讓對方覺得開心,感覺被欣賞、被肯定,就相當於在情感銀行裡存了一筆錢;每當讓對方哭、受挫折、受痛苦,覺得被誤解、被批評、被傷害時,就相當於在情感銀行裡取出一筆。夫妻間的讚揚與責備也可以用存款、取款來比喻。如果讚揚遠遠多於責備,那麼存款會不斷增加,夫妻間也更可以長久地攜手走下去。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正面語言(如讚揚、感謝)與負面語言(如責備、辱罵)的比例在5︰1以上時,親密關係才能和諧長久。

「成功的婚姻不僅僅是要找到那個『對的人』,它需要兩個人有積極性,願意與對方共同努力,找到那個能維護讚揚腳手架的交流模式。」

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告訴我們,要理解並尊重讚揚與責備在婚姻中的威力,從客觀中肯的角度好好度量心中的評判表,用共情理解人,以情商打動人,真誠地表達欣賞,合理地給出責備,努力使我們的誇獎恰到好處,讓批評利己利人。

相關焦點

  • 《讚揚與責備》:真實地讚揚,正面地責備,化解父母孩子溝通難題
    在豆瓣8.4分,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中,我找到了答案。,接納責備才能實現人生升級在評判系統中,有讚揚和責備兩套不同的評判,而我們會在潛意識中追求讚揚,避免責備。我們即便在聽到責備時會產生自我防衛,但是只有接納責備,承認錯誤才是正確的道理。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我,反省自我,並重構自我,才能不斷升級自我,實現良好的人際關係。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評判系統的產生,以及評判系統如何運作影響個體和他人。那麼接下來,我們從評判系統在家庭中的運作來看看,讚揚與責備是如何影響著父母、孩子和家庭的運作的。
  • 《讚揚與責備》從心理學層面解釋為何我們喜歡讚揚討厭責備
    關於本書這本書討論了一個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讚揚與責備,也就是我們評價時的兩種最基本的態度。為什麼我們都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本書將會從心理學層面給出科學的解釋。同時,這本書還給我們介紹了各個溝通場景下,利用好讚揚與責備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加高效地與人溝通。
  • 想化解親子溝通難題?把握好「讚揚和責備」的關係,促進孩子成長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親子之間需要溝通,但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方法不正確,沒有正確使用好「讚揚和責備」,最後就影響了彼此之間的關係。前天我們吃完飯,孩子主動去洗碗。所以當天晚上孩子受到了家人們的一致鼓勵,第二天孩子依然保持積極的情緒去洗碗。
  • 《讚揚與責備》:如何讓溝通產生更好的效果
    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應該算是本能了,似乎沒有什麼可討論的。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還沒有誰能夠對讚揚有抵抗力,哪怕這個讚揚遮蓋了部分真相;但還有一句話叫「忠言逆耳」,言外之意,排斥責備,很可能不利於我們了解到有幫助的信息。
  • 《讚揚與責備》:人生的有趣之處在於換位思考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相處,不知道怎麼和朋友交流,不知道怎樣的讚揚才對讓人喜愛,怎樣的責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那麼不妨看看這本《讚揚與責備》,一本教你如何與人溝通的書籍。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特麗·阿普特,她用通俗易懂的身邊故事向我們分析了種種的矛盾,讓我們從中悟得一個道理,「共情理解人,以情商打動人。使誇獎恰到好處,讓批評利人利己。」
  • 《讚揚與責備》:讚揚教育並非萬能膏藥
    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讚揚與責備往往是本末倒置的,那我們該如何運用讚揚和責備,使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呢?我在《讚揚與責備》這本書中看到了希望。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人天生以來,就有一套好壞善惡的評價系統在我們最初接觸一件事物的一剎那,不但已經處理了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同時還形成了對它喜歡或厭惡的觀點。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對外界做出評判:讚揚和責備。
  • 讚揚與責備在人際關係有什麼作用?
    我們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藺相如用一句話化解了兩人的矛盾,如果他選擇譏諷對方,那麼或許就會是另一種結局。在現代生活中,會溝通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但溝通並不是僅僅指會說話,而是要學會共情。正如特麗阿普特在《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下文簡稱《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所表述的:缺乏共情的讚揚會讓事情適得其反,而富含共情的責備反而能讓人心悅誠服。
  • 《讚揚與責備》,揭秘人際關係的交流密碼
    《讚揚與責備》,是劍橋大學的溝通課,特麗.阿普特所著。這是一位被《紐約時報》《衛報》和BBC盛讚的心理學家,書的TITTLE寫著「教你更科學地與人溝通,提升共情能力」。真的,沒有比「讚揚與責備」這兩個詞彙和行為,更能體會溝通的意義、共情的能力了。
  • 「讚揚」與「責備」怎麼更好的利用?
    在我們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也有一套類似的反應機制,那就是讚揚和責備。不管是動作、語言還是微表情,我們會下意識地把這兩種態度帶到每一次交流中。我們會更願意接近相互讚揚的人,躲避相互責備的人,也因此將這兩種極端反應放在了左右半腦。但讚揚與責備不是二選一那麼簡單,只有掌握了二者之間的平衡,才能保證良好的人際關係。
  • 豆瓣8.4分《讚揚與責備》:遇事不責備的內在機理和外在效應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認識,因而衍生出對事物不同的看法和評判,有了讚揚,有了責備。這些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你真的會讚揚嗎?你真的要責備嗎?是否有那麼一剎那讓你困惑,明明是在表揚,為什麼露出的表情卻讓人難以捉摸?是否有那麼一瞬間讓你絕望,遇到一點事情就會被無休止的責備,甚至會被貼上標籤?是否有那麼一時刻讓你茫然,表達的是愛卻漸漸有了不一樣的灰暗色彩?
  • 那是你沒用對讚揚與責備
    通過30多年的 研究,作者用本書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特別是在親子關係中,讚揚對孩子而言,不一定就是肯定,也可能是諷刺,責備不一定就是對孩子的不滿,也可能是親子關係的轉機。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了解讚揚與責備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吧。
  • 讀《讚揚與責備》,淺談不同模式下的態度,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一、 不同態度模式下的表現1、 單純的讚揚模式我們拿人的最基本態度讚揚先來說吧,朋友間的感情,更多蘊含著讚揚的成分。只不過,這樣單純的讚揚可能蘊含著喜愛開心,還可能蘊含著不想讓朋友受傷,不想打擊朋友自信的善意謊言。在朋友間,責備是一個不好輕易拿上檯面的名詞,朋友因為親密關係的較弱,不太好說出責備,更多的是單純的讚揚。
  • 《讚揚與責備》:無條件的愛,只是游離於評判世界之外的美麗天堂
    那麼人在一生中要面對的讚揚和責備究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在《讚揚與責備》一書中能找到答案。《讚揚與責備》是2020年1月出版的關於家庭、朋友、伴侶、工作以及媒體所面對的讚揚與責備。我曾經單純地認為,讚揚是褒義詞,責備是貶義詞,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讚揚和責備在不同環境、不同語境的情況下,所表達的意義也不盡相同,甚至會起到相反的後果。
  • 如何使讚揚恰到好處,讓批評利人利己?
    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讚揚與責備》一書中說到:「讚揚是隨處可見而且極為有用的資源。」我們都會因為獲得讚揚而高興,因為它能鼓勵和振奮我們,也能提醒我們期待值的所在。本來老師們覺得這只是本職工作,天天在做,沒什麼特別。
  • 如何停止兩性關係的互相責備
    有些人指責是因為這比面對真相容易。還有一些我們的父母撫養長大的父母,他們從未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您能夠查看對您的配偶的應有的責任並擁有同情心時,您將踏上無罪的婚姻之路。我將分享一些故事(名字更名),以及與加入我的授權愛情在線計劃的夫婦一起工作的成果。首先,讓我們探討在您的關係中是否發生了責備遊戲。
  • 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看看心理學專家如何支招
    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
  • 生肖馬日常生活中特別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美和讚揚
    生肖馬,太虛榮了,吃不消嚴厲打擊的生肖馬,從頭到尾對幸福的定義都是他們難以解決的一個難題,生肖馬日常生活中特別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美和讚揚,不管是親朋好友還是兄弟姊妹,只求能在自己的心中考慮到這種愛慕虛榮的感覺,但如果別人對自己誇獎有加,又嚴加戒備,那就很難再創造新的勇氣,在自己心中就會覺得自己早就是個失敗者
  • 夜讀 | 最好的關係,是遇事不責備
    佳佳氣得半死,晚上做飯時一邊切菜一邊想這事,一不小心切到了手指頭,痛得哇哇直叫。老吳趕緊跑到廚房,一邊幫她包紮一邊說:「你看你,笨手笨腳的,切個菜都能把手切了,讓你炒菜還不得把廚房給炸了?」佳佳本來氣快消了,被老吳這麼一說又翻臉了,說以後我的事你也少管。佳佳跟我吐槽:「你說他是不是不知好歹?
  • 與人發生矛盾,要積極化解,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對方,或是迴避矛盾
    人生在世,我們都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汙點,不要自欺欺人,要正確地認識到心中的疑惑並且及時解決,不要讓自己心中充滿矛盾。在與人發生矛盾時,責怪對方或是迴避矛盾,都是消極的做法,正確面對矛盾,積極主動地進行溝通,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