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應該算是本能了,似乎沒有什麼可討論的。
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還沒有誰能夠對讚揚有抵抗力,哪怕這個讚揚遮蓋了部分真相;但還有一句話叫「忠言逆耳」,言外之意,排斥責備,很可能不利於我們了解到有幫助的信息。
所以,從這個角度細想,「喜歡讚揚,討厭責備」的本能,雖然容易理解,但就和「看見沙發就想葛優躺」一樣,是需要我們意識到,並且有意識去克服的呢?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讀完了《讚揚與責備》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書籍,作者特麗·阿普特是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導師,。
在這本書中,作者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
喜歡讚揚,討厭責備的本能是如何形成的?這與人類的生存有什麼關係?在與人溝通時,我們可以如何利用讚揚與責備,讓溝通產生更好的效果?
1、本能的形成
科學家們做了實驗:
將實驗人員分為隨機的幾組,分別被告知擅長不同的活動。例如科學家們會對其中一組說:「我知道你非常擅長和陌生人聊天,我想知道,你是怎麼做到的?」這當然是幌子,因為組是隨機分的,事先並沒有調查。
不過,有意思的是,收到的答案卻是差不多的,例如「我向來喜歡全力以赴」「這是我努力的結果」等等。
你看,一方面,對於讚揚,無論對方說的是不是實話,人們都是樂於接受的;另一方面,人們很容易給讚揚找到「合理化」的理由,可以歸結到天賦或努力上。
但是反過來,如果實驗人員把問題換成責備,問「為什麼把事情搞砸」,收到的答案豐富多了,「有煩人的聲音」「沒有休息好」「團隊沒有默契」等等,總之,對於責備的信號會本能抗拒,並且撇清結果與自己的關係。
這個實驗結果,與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情況是相符的,相對容易理解。後來,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人們討厭責備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責備會導致恐懼和羞恥。
其中,最讓人感覺到「恐懼」的,就是「被排斥」。
這與人類的進化有關。在作者的分析中,由於人類是「群居」,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依賴同伴提供信息、分享食物並且互相保護,一旦被群體排斥基本等於宣判了死亡。
而被排斥相反的,就是被關注。前者是責備,後者是表揚,所以我們天生對這兩種行為敏感。
所以,一聽到責備就本能地替自己辯解,潛臺詞就是:這個結果不是我造成的,請不要把我排斥出去。
2、如何更有效地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現象非常普遍,有時候無意的一句話,可能傷害對方,特別是在我們對責備非常敏感的情況下。
在書中,也有實驗證實了,責備引發的恐懼,是會危害到人的心理健康的。
甚至,阿普特教授發現,通過觀察一個家庭的日常溝通模式,就可以判斷這個家庭是否處於一個健康的狀態。
例如,一個健康的家庭,在做評判的時候應該是融洽的而不是嚴格的。起碼在孩子試圖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得到不應該是糟糕的鎮壓。
在表達責備的時候,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的,可以說「今天晚飯遲到了,下次記得準時」,而不是「你總是沒有時間觀念,自私又懶惰」。
在表達讚揚的時候,應該是慷慨的,而不是吝嗇的。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需要非常努力的表現才能得到讚揚,這會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會讓孩子覺得,一旦自己沒有得到表揚而其他人得到了,這就意味著自己沒有最好,從而容易陷入嫉妒和恐懼之中。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健康的溝通應該是回應式的,而不是入侵式的。
舉個例子,如果對方表現出沒有耐心,不關心別人的狀態,入侵式地溝通是評判,「你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感受?你有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方方式的缺點在於,容易讓對方「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你滿意」。
而回應式地溝通,可以先詢問為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或感受」,先了解,再引導,而不是直接評判。
這一點,無論是家庭溝通還是工作溝通,都是適用的。
以情侶溝通為例,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對情侶的交流中,如果讚揚與責備的比例是5:1,那麼兩人的關係能夠保持穩定,並且健康。
當然,在真實的溝通場景中,未必能夠如此精密地計算,但這至少提醒我們,毫無顧忌、過量的責備對於一段關係的破壞力。
寫在最後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雖然有很多講溝通技巧的書,告訴我們,似乎只要掌握了一套精確的溝通原則,打磨一套完美的溝通話術,就能讓人聽到了讚揚如沐春風,聽到了責備也能欣然接受。
不是的。
就算能理性控制,我們的本能還無法完全抗拒。文字可以包裝,但背後的動機難以掩蓋。所以,無論是讚揚還是責備,除了技巧,「真誠」地展示動機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