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描繪了春節來臨,萬象更新的喜慶景象。其中的「屠蘇」一詞,即指屠蘇酒。早在唐代詩人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詩中,就有「翡翠屠蘇鸚鵡杯」句,而在唐朝韓鄂所著農書《四時纂要》中,有元日「進屠蘇酒」的記載。其後,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清代沈金鰲的《沈氏尊生書》等,都錄有該酒。可見得,每逢農曆正月初一日,家人團聚,共飲這強身防病的屠蘇酒,已成為當時傳統養生的良好習俗,是歡慶新春佳節的重要內容。
屠蘇酒的來源,一般認為出自唐孫思邈的《千金方》。而早在晉葛洪所著《肘後方》內,已有「小品正朝屠蘇酒法」之類的記載,並稱「此華佗法,(魏)武帝有方驗中」。所謂《小品方》,為南北朝宋齊間醫家陳延之撰,其方或許被人附入《肘後方》中,但畢竟均在唐朝之前。至於此酒究竟是否系華佗所創,當然難下定論。更有書稱屠蘇酒為「軒轅黃帝之神方」(《四時纂要》)。此說亦不足信,但說明早在唐之前,屠蘇酒方已廣為流傳了。
關於屠蘇名稱含義,有幾種說法。
一指草名。如《通雅·植物》云:「屠蘇,闊時草也。」有人認為屠蘇即菝葜之別名。
一指草庵名。如《宋書·索虜傳》云:「所住屠蘇,為雷擊,屠蘇倒。」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一:「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裡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溫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蘇』而已。」
一從字義解。如《事文類聚》卷六「元日」引謂:「屠,割也;蘇,腐也。」也有說:「屠者,殺也;蘇者,致病之鬼名也。」
還有一說,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中稱:「屠者,言其屠絕鬼炁;蘇者,言其蘇省人魂。」就是說,屠蘇酒可以杜絕瘟疫邪氣的侵襲,促進身體健康,使人精神振奮。
因此,以上幾說,雖均有一定道理,但是以最後陳氏之說較為貼切。陳氏又云:「其方用藥八品,合而為劑,故亦名八神散。」可見屠蘇酒還有八神散之名,這在其書中,均未見道及。
屠蘇酒的組成藥物,有八味,為大黃、蜀椒、桔梗、桂心、白朮、防風、烏頭、菝葜。這在《肘後方》、《千金方》、《遵生八箋》中所述都相同。而在《四時纂要》、《沈氏尊生書》中,則將菝葜改用虎杖根,其餘七味一樣。
這二種配方,究竟何者為好?
先說菝葜,又名金剛刺,它味甘性溫平緩,《日華子本草》說可「治時疾瘟瘴」。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菝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抑菌作用,並有解毒排毒功效。
虎杖,又名活血龍,微苦微溫,《本草品匯精要》說它有「通經脈、破血症」之功效,可治風溼關節痛等症,但在解毒防疫上,不及菝葜功效大。因此,在屠蘇酒中,虎杖或可加入,而菝葜必不可缺也。
另外,如清代周孝垓的《內經病機纂要》書中,其方亦是有菝葜,不用虎杖,至於其方中去白朮,加用赤小豆,則與古方之意有別。
屠蘇酒的功效,《肘後方》云:「令人不病溫疫。」《千金方》云:「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並稱:「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裡無疫。」
我們可從方中藥物的功效來看。
大黃,苦寒無毒,能瀉火解毒、攻積導滯、活血祛瘀。《本草經》謂其「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現代研究,大黃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有抗菌作用,並對部分病毒有抑制作用,還有健胃、利膽、降壓、止血等功效。
桂心,辛甘大熱,能溫中散寒,化瘀行血。《日華子本草》雲「療一切風氣,通九竅,利關節,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等。與大黃相配,寒溫互宜,相得益彰。
白朮,健脾益氣,利水化痰。張元素謂其「除溼益氣,和中補陽,清痰逐水,生津止渴」。
桔梗,善開提肺氣,宣胸快膈,祛痰止咳。《名醫別錄》言:「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痺,溫中消谷。」
防風,《日華子本草》稱:可「去三十六般風氣,赤眼止淚,及癱瘓,通利五臟關脈」。具祛風除溼的功效。
蜀椒,溫中開胃,壯陽暖腰,可殺蟲魚毒。
烏頭,可除風痺,驅寒溼,溫臟腑,然有毒,當用制者。
菝葜,前已談及,可治時疾瘟瘴。
米酒,味苦甘辛,性大熱,可和血養氣,伐邪闢惡。《別錄》云:「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日華子本草》云:「酒通血脈,厚腸胃,除風下氣。」
綜觀全方,具有解毒闢穢,健脾開胃,行氣和血等功效。
再從民間習俗看,除夕之夜,聚飲飽餐,油膩充填,腸胃壅實,歲旦以此調中化食,推陳致新,使五臟安和,確是具有健身防病的積極意義。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云:古來「除日驅儺,除夜守歲,飲屠蘇酒,乃是慣例」。
屠蘇酒的使用法,《肘後方》上云:將藥「細切,以絹囊貯之,十二月晦日正中時,懸置井中至泥,正曉拜慶前出之,正旦取藥置酒中」飲之。《四時纂要》云:「右八昧,剉,以絳囊貯,歲除日薄晚,掛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於酒中,東向飲之。」上面是說,將囊貯之藥末浸井底一宿,歲旦取出浸於酒中,片刻即可飲之,然須「飲藥三朝」。
又《千金方》云:將上藥「咀(咀嚼),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同樣「飲藥酒得三朝」,但在用法上略不同,要置酒中煎數沸,看來此法藥效要較前者為好。
屠蘇酒之飲,均先自年少者起,從幼至長,這是根據《禮記》「雙親服藥子先嘗」的習俗。飲量則多少自在。
另外,飲藥三朝之後,要將藥囊還置井中,常年飲此水,無疑還可作為飲水消毒之用。《肘後方》稱「能迎歲可世無此病」。
屠蘇酒不只在中國盛行,而且早在唐朝時,已流傳至國外。據日本醫學博士矢數道明的《漢方治療百話摘編》中提及,在日本嵯峨天皇的弘仁年間(810一823),為在元旦時宮中舉行儀式,首次使用此酒,美其名為「延壽屠蘇散」。後在日本國,逐步發展形成一種新年之初的風俗,被民間廣泛地應用。
屠蘇散在日本的不少醫著中都有記載,如《延喜式》《醫心方》《和漢三才圖會》等。雖然方中所用藥物,不甚相同,但也可以看出,中國的屠蘇酒,對日本的影響不小。
目前日本所用的處方是:白朮、山椒、桂枝、防風、桔梗五味,每味各三克,剁碎,裝入白絹或茜草染紅的三角形絹袋中,從年三十的中午開始,浸泡於料酒之中,至元旦早晨,酒中即可放出芳香,味道醇香,就連婦女和小孩都能飲用。其方中去掉烏頭,是為避免中毒,但不用大黃、菝葜,似乎失去了屠蘇的古意。不過,屠蘇酒所以也能在日本長久流傳,足見它確有健身防病的功效。
——本文刊於《文史知識》1992年第5期「文化史知識」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