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識 | 張慶​:宋代的簪花習俗

2021-02-07 文史知識



婦女簪花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然而在其流傳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生變異,變異之一便是不光婦女簪花,連男子也簪花。《羯鼓錄》上記載,汝陽王璡隨唐明皇遊幸,常戴砑綃帽打曲,上摘槿花一朵簪之,璡舞山香一曲而花不落。


由此看來,在唐代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了,當然尚不普遍;到了宋代,才日益普遍起來,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如邵雍的「頭上花姿照酒卮」,梅堯臣的「欲插為之醉,但慚發星星」,楊萬裡的「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陸遊的「兒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黃花插滿頭」等等,便是簪花習俗在宋代十分普遍的真實寫照。

宋人簪的都是什麼花呢?請看王鞏《聞見近錄》上的一段記載:「故事,季春上池,賜生花,而自上至從臣皆簪花而歸。紹聖二年(1095),上元幸集禧觀,始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所謂「生花」,就是鮮花。一般而言,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花、梔子花、榮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宋稗類編》上記載,寇準侍宴,上特命以千葉牡丹簪之,曰:「寇準年少,正是賞花吃酒時也。」這兒說的「千葉牡丹」即是鮮花。所謂「宮花」,是指以羅、絹、通草等為原料製成的假花,也就是《夢梁錄》中所說的「像生花朵」。宮花或由宮中製作,或由坊間專為宮中製作。製作宮花,必須選取形態、質地逼真的材料。如梅花瓣質地較薄,且有輕盈感,用羅來製作就比較合適。牡丹、芍藥花瓣較厚,又有一點毛茸茸的質感,用通草來製作就比較相宜。再加上能工巧匠的精心染色、攢合成型,更是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宋代詞人蔡士裕《金縷曲·羅帛剪梅綴枯枝,與真無異作》,便寫了他對像生花製作工藝的讚美:「怪得梅開早,被何人香羅剪就,天工奇巧。」「玉質冰姿依然在,算暗中、只欠香頻到。」形態逼真的程度於此可見一斑。

此外,從《聞見近錄》中的這段引文,我們還可以看出,在哲宗朝(1086一1100)之前,皇帝賜花多用鮮花,此後則多用宮花了。我們說,簪花習俗在宋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它不僅繼續作為一種民俗事象而存在,而且還部分地轉變成禮儀制度。這從宋人簪花的主要場合便可以看出來。 據《宋史·輿服志》記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此外,太上兩宮及皇帝的慶壽活動亦有簪花的儀節。南宋時,皇帝所賜的花色,按品級各有不同。「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宋史·輿服志》五)。此種場合的簪花方式是:將花簪在幞頭上,即所謂「簪戴」。《武林舊事·恭謝》中對這種幞頭簪花的場面有生動的記載:「上服幞頭,紅上蓋,玉束帶,不簪花。教坊樂作,前三盞用盤盞,後二盞屈卮。御筵畢,百官侍衛吏卒等並賜簪花從駕,縷翠滴金,各競華麗,望之如錦繡。」姜白石也寫詩描述過這種場面:「六軍文武浩如雲,花簇頭冠樣樣新,唯有至尊渾不戴,盡將春色賜群臣。」「萬數簪花滿御街,聖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後面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簪花也反映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代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又叫花勝,是古代的一種首飾)一兩枚」(司馬光《書儀》卷三「婚儀」上)。這在《水滸傳》第五回上亦可找到例證。小霸王周通前往桃花村入贅時,「小嘍羅頭上亂插著野花」;他本人則「頭戴撮尖乾紅凹面巾,鬢旁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直到近代婚儀,在不少地區還保存著新郎肩披紅綢、禮帽兩側插上金花的習俗。由此也可以看出民俗事象的傳承性。按宋制,「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凡皇帝「幸苑囿、池籞(yù),觀稼、畋獵,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在這些場合,皇帝大都要給群臣賜花。群臣戴花後,還要「謝花再拜」(《宋史·禮志》十六)。按哲宗朝以前的禮制,花中少數名貴的品種只賜給親王宰臣,並由中使為之插戴。《盛事美談》載,宋真宗在宜春殿賜宴,拿出一百多盤牡丹賞賜群臣,其中比較名貴的千葉牡丹才有十幾朵,真宗竟破例賜給晁迥、錢文僖各一朵;又特命中使為晁迥戴花,以示恩寵。又有一次,真宗將東封,命陳堯叟為東京留守。行前賜宴時,真宗將自己頭上的一朵牡丹取下來親自為陳堯叟簪上,更是表示了對他的倚重與寵信。按照禮制,凡參加大宴並御筵,皇帝所賜的花必須戴歸私第,不戴或讓僕從持戴,都是要受到御史糾舉的。司馬光20歲中進士,在聞喜宴(皇帝賜新進士宴名叫聞喜宴)上,眾人都簪花,司馬光性不喜華靡,獨不簪花。大家便告戒他:「君賜不可違也!」由此也可以看出,不簪花是違背禮儀的舉動。然而,也有相反的情形。如遇國有大災、瘟疫、忌辰等,則不可簪花。據《宋史·尤袤等傳》記載,顏師魯充任顯仁後遺留使,至金,金必令其簪花、聽樂,師魯嚴辭拒絕,並表示:國勢今非昔比,金人或強臣非禮,誓以死守。《宋史·李衡等傳》也記載了一件類似的事:莫濛充任賀金正旦使,金人賜宴的那天,他以本朝忌辰而拒絕簪花。金人一再催促,他也堅執不從。這兩位外交使臣,在國勢孱弱的情況下,還能做到不屈從於淫威,極力維護本朝尊嚴,是難能可貴的。朋友之間在舉行便宴時亦可簪花。如沈括記載,韓魏公鎮揚州時,恰巧芍藥生金纏腰四朵,便招王歧公、王荊公、陳秀公宴飲,各簪一枝。司馬光《和吳省副梅花半開招憑由張司封飲》:「從車貯酒傳呼出,側弁簪花倒載回。」顯然也是寫朋友之間飲宴的事。

不同的節令插戴不同的花朵或類似花朵的飾物,是宋代節令的重要民俗事象。每逢上元之夜,「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武林舊事》卷二「元夕」)。「鬧蛾」是剪彩做成花或蛺蝶、草蟲兒的形狀。「玉梅」是以白絹製成的梅花。「雪柳」則是以絹花裝簇的花枝。端午節,「榮莉盛開,城內外撲戴朵花者,不下數百人」(《西湖老人繁勝錄·端午節》)。立秋的那天,「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夢粱錄》卷七「七月」)。重陽節更是熱鬧非凡,「都人是日飲新酒,泛萸簪菊」(《武林舊事》卷三「重九」)。司馬光的「不肯那錢買珠翠,任教堆插階前菊」,蘇東坡的「髻重不嫌黃菊滿,手香新喜綠橙搓」,都反映了重九簪菊的習俗。然而民間簪花,畢竟是一種裝飾,所以還是年輕人居多。《古今詩話》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周翰童時,侍郡侯宴,恰巧席間有位簪花的客人。郡侯出了一個上聯「口吹楊葉成新曲」,要周翰對,周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頭戴花枝學後生。」從周翰的這個對句我們可以看出,老人戴花會被人視為「學後生」「老來俏」。黃山谷有詞雲「花上老人頭上笑,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也是這一心態的真實寫照。            ——本文刊於《文史知識》 1992年第5期「文化史知識」欄目

  

感謝您對本刊的厚愛,2020《文史知識》繼續貼心陪伴您,忙碌中別忘了訂閱哦:

一、去往郵局徵訂,郵發代號2-271。

二、諮詢伯鴻書店購買,聯繫電話:010-63458912、010-63265380。

三、北京的讀者可以去往三聯韜奮書店、萬聖書園、伯鴻書店購買(伯鴻書店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西裡38號中華書局一層)。

四、需要網上購買的讀者,請登陸「雜誌鋪」網站(www.zazhipu.com),京東商城中華書局官方旗艦店(http://mall.jd.com/index-84097.html)然後在搜索欄搜索「文史知識」,即可看到《文史知識》的訂閱信息,按照網站購物流程購買即可。

五、集體訂購電話:010-63458229。

六、您也可以添加《文史知識》的微信公眾號「wszs1981」及時獲取《文史知識》的更多信息!徵訂在即,請千萬別錯過。

七、敬告讀者:自2018年7月1日起,《文史知識》編輯部不再接受任何購買諮詢,如欲購買《文史知識》新刊、過刊、歷年合訂本等銷售問題,敬請致電中華書局伯鴻書店(010-63458912、010-63265380),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文史知識》(月刊)郵發代號2-271,每月1日出版,定價15.00元,全國郵局均可訂閱,國內統一刊號 CN11-3153/K 

國內發行:北京報刊發行局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002-9869

國外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

郵局匯款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西裡38號《文史知識》編輯部收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458229

(郵購 每冊15元,掛號每次另加3元)


微信號:wszs1981

QQ群:363031535(遷移中)    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識雜誌

官方網站:中華書局/文史知識

投稿郵箱:wszs@263.net.cn

電話:010-63397473

          010-63458229


 • end • 


大專家寫小文章

準確、生動、有用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兼備內容







相關焦點

  • 女子簪花
    漢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節令的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四時簪花,與天地同流,隨季節轉換,為人增加了一種生機勃勃、生動活潑的生命氣息,因而美。除了鮮花以外,簪花有時也用絹花、羅花、綾花、緞花、綢花、珠花等。簪花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 好漢也簪花?武大郎炊餅帶餡?從《水滸傳》裡打撈宋代生活遺痕
    有心的讀者在《水滸傳》中可以窺見宋元時期制度衙署、法律宗教、社會經濟、市肆商業、科技軍事、階級身份、禮儀習俗、衣食住行、戲曲雜技、體育遊戲的雪泥鴻爪。南宋李嵩的《夏花籃圖》《冬花籃圖》比如,談到宋代娛樂中心的勾欄瓦舍,書內據《嗓淡行院》,說到市民百姓到瓦舍勾欄去的目的:「倦遊柳陌戀煙花,且向棚欄玩俳優,賞一會妙舞清歌,瞅一會皓齒明眸,躲一會閒茶浪酒。」
  • 文史知識 | ​洪沉:說「餅」
    諸葛亮像宋仁宗名「禎」,「蒸」與「禎」字音相近,於是宋代蒸餅叫「炊餅」。《水滸》裡的武大賣的炊餅,也就是蒸餅,說不定就是今天的饅頭吧。有了饅頭以後,裡面夾了餡,這就是包子。宋代包子鋪已經很普遍了。另一種是在火上烤或烙的。這叫作爐餅。撒上些胡麻(芝麻)的,叫作胡餅,也叫麻餅、胡麻餅。唐朝時京城裡胡麻餅又香又酥,是上等食品。
  • 宋代世人的「花花世界」,花的各種妙用,凸顯生活雅趣
    一、花樣年華——男子愛簪花成風尚 宋代簪花成為一種社會生活風尚,男女老少、社會各個階層都以簪花作為時尚,而宋代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男子普遍簪花的時代。人們日常生活或是節日習俗之中,都要簪花,簪花具有美好寓意,象徵著功名、身份、地位,也是一些士大夫的畢生追求。
  • 《水滸傳》裡那些五大三粗的漢子竟然喜歡簪花!
    《水滸傳》裡那些五大三粗的漢子竟然喜歡簪花!女人如花花似夢,一般形容美女都是花容月貌,芙蓉如面柳如眉,美豔繽紛的花朵與窈窕婀娜的女人相得益彰,以鮮花做裝飾,花面相交映,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可是,你能想像嗎?在《水滸傳》裡,一群五大三粗的莽漢竟然也喜歡簪花、插花。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那些酷愛簪花的梁山好漢。
  •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粗絹本設色畫。
  • 宋代的婦女生活
    宋代的大儒家朱熹也非常熱衷於在福建南部推行纏足的習俗,作為傳授中國文化、提倡男女隔離的一個手段。」(林語堂:《中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纏足作為隔離女性的手段,在元代伊世珍《琅嬛記》中即曾提到:「聖人重女而使之不輕舉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過閨閾之中,欲出則有帷車載之,是無事於足也。」流傳於民間的《女兒經》對此有通俗的解說:「為甚事,裹了足?
  • 文史知識拜年拜年,福壽雙全——漫話禮俗
    笙磐既設,箏瑟俱張。悲歌厲響,咀嚼清商。俯視文軒,仰瞻華梁。願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家容貴,壽考無疆。唐代元日,照例舉行官方朝會,慶賀新年,文武百官拜表稱慶。宋代的元旦朝會,有一套完整的禮制。其中,少數民族使節的服飾和禮節,非常引人注目。
  • 戴祖銘:漫話屠蘇酒|文史知識
    可見得,每逢農曆正月初一日,家人團聚,共飲這強身防病的屠蘇酒,已成為當時傳統養生的良好習俗,是歡慶新春佳節的重要內容。屠蘇酒的來源,一般認為出自唐孫思邈的《千金方》。而早在晉葛洪所著《肘後方》內,已有「小品正朝屠蘇酒法」之類的記載,並稱「此華佗法,(魏)武帝有方驗中」。
  • 文史知識 | ​​楊世明 宋健​:傳統益智玩具——中國古環
    ——本文刊於《文史知識》2001年第3期「文化史知識」欄目感謝您對本刊的厚愛,2020《文史知識》繼續貼心陪伴您,忙碌中別忘了訂閱哦:一、去往郵局徵訂,郵發代號2-271。二、諮詢伯鴻書店購買,聯繫電話:010-63458912、010-63265380。
  • 臘八節:佛教寺院中的飲食生活文史知識
    羅漢齋三、佛寺僧人的飲食習俗在佛教戒律中,和素食一起奉行的還有一種「過午不食」的規定,即午後不吃食物(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第103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吃臘八粥之俗,始於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10記載: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俗,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 書法小課堂 | 簪花小楷/蠅頭小楷
    《書法小課堂》欄目:每日整理書法相關小知識,以期點滴進步,學海無涯,共同提升自我書法底蘊。
  • 宋代玉器小知識
    宋代玉器帶給世人的感覺是雕琢精緻、形態優美。此時,玉器不再是皇家貴族所壟斷的專用品,而是也可以進入民間市場,從而使得玉器市場更加繁榮昌盛。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宋代玉器小知識,使您賞析宋代古玉,品鑑它的特色之處。一、宋代玉器-玉材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宋代玉器的玉材多選用新疆和田玉。和田玉溫潤細膩,質量上乘,是宮廷玉材的最佳選擇。
  • 宋代官宴的政治考量和隱藏意義:吃頓飯而已,竟然講究這麼多?
    宋代官宴制度包含的兩大政治宋代官宴制度包括宴飲簪花和失儀彈劾,這兩項也能稱為制度。宴飲簪花是皇帝賜花、臣僚簪花,從唐代基礎繼承發展過來的,所有宴席活動中皇帝最熱衷它,官員最期盼它,氣氛最熱烈,是一項禮儀環節。宴飲簪花具有等級分明和地位鮮明的特點,賜花規格與官員品秩緊密聯繫在一起。官員地位高低的不同,簪花的類別、色澤和數量及執行簪花禮儀的人員都不同,有著嚴格的區別待遇。
  • 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如今的我們只會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頭髮不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它的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習俗文化內涵。宋朝婦女的髮型大概分為兩種,高鬢和低鬢。宋人女性雖然可以隨意理髮,但髮型的選擇也體現了個人的家庭經濟實力,畢竟髮型的選擇影響勞動效率,所以家境殷實的人更傾向於梳高髻,而較窮的女性則更傾向於低髻。
  • 如何練成一手好看的簪花小楷
    她的字由鍾繇的扁方體變為細長,清秀靈動,宛如插花的舞女翩翩起舞,故有「簪花小楷」之譽。唐人韋續稱其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簪花小楷以柔美清麗著稱,深得古代女子的青睞。
  • 『人物·文本·地域:宋代文史的溝通與對話』學術工作坊
    「人物·文本·地域:宋代文史的溝通與對話」學術工作坊暨江浙滬宋史青年學者沙龍第二十次討論會
  • 文史知識 | 沈懿軒:中國古代民間治牙「妙法」:「捉牙蟲」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本文刊於《文史知識》 2012年第8期「文化史知識」欄目 感謝您對本刊的厚愛,2020《文史知識》繼續貼心陪伴您,忙碌中別忘了訂閱哦:一、去往郵局徵訂,郵發代號2-271。
  • 賞墨譜,學文史知識,一墨一釋,不禁拍腿妙哉!
    雖僅有一圖一墨之制式,但如果查證這圖的出處,其後面居然隱藏了很多文史知識、典故出處、傳說故事、神話故事。當你看完這一圖一釋義,了解到到很多天文地理知識、人文知識之後,我想你也發出同我一樣的感嘆:妙哉!是否在忽悠你?你且往下看,看我有沒有忽悠你。
  • 宋代居然也有這些運動項目?
    原來花樣跳水早在宋朝就出現了而且宋朝人玩得更開他們把跳水和蹦迪結合以千秋作為跳板在鞦韆蕩到最高點時才往下跳相撲在宋代可以算是一項相當風靡的運動相撲有多受歡迎呢?前面提到過宋代有十七處瓦舍裡頭的「瓦市相撲者」多到不行一有相撲表演,瓦舍中就會聚集大量觀眾打得漂亮的話觀眾還會打賞表演者不僅民間流行,連宮廷之內也相當沉迷於此「第九盞御酒慢曲子……左右軍相撲。宴退,臣僚皆簪花歸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