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傷寒論》的不傳之秘:葛根湯的方證究竟有哪些?很多人不知道

2021-02-07 金蘭中醫學社

在《傷寒雜病論》裡,解表之劑,也是頗具特色,比如配伍極其精妙的麻黃湯,比如群方之魁的桂枝湯,還有輕可去實的葛根湯,這三個方子可以說是春蘭秋菊,各有千秋。由於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光環實在難以抵擋,所以葛根湯幾乎是一個被人們從「墨色深處被隱去」的一個角色,但是,葛根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實力擔當,毫不遜色。

說到葛根湯,不得不說葛根湯證,在《傷寒論》中,首先記載了葛根湯的第一個方證,原文是這樣的「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從條文可以看出,這裡的葛根湯證主要的症狀是頸項脖子不舒服、有僵硬的感覺,無汗,怕風,看到這些症狀有人會不會想,這些症狀看上去好像很簡單,屬於太陽病無汗,感覺可以用麻黃,怕風,可以用桂枝,用桂枝湯加麻黃,或者用麻黃湯加桂枝不就得了,為什麼要用葛根湯?

這就是葛根湯的奇妙之處了,首先來看看葛根湯的方藥組成,葛根湯是由「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組成的,看上去是不是有點像桂枝湯加麻黃和葛根?的確《湯頭歌訣》不是有「葛根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的說法嗎?但實則,從藥物的量效關係與配伍用法上,並非就是桂枝湯加麻黃與葛根那麼簡單。

葛根湯的君藥顯然是葛根,不然就不會叫葛根湯了,這裡葛根的作用主要是生津液、濡筋脈,桂枝與麻黃兩味藥為臣藥,起到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的作用,芍藥、甘草為佐藥,起到生津養液、緩急止痛的作用,生薑、大棗為使藥,起到調和脾胃、鼓舞胃氣的作用。這樣簡單的7味藥,就起到了發汗解表、生津舒筋的作用。這樣一分析,葛根湯就不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或者是麻黃湯去杏仁加葛根、芍藥、生薑、大棗那麼簡單了。

葛根湯的第二個方證,依然在《傷寒論》裡,原文是這樣記載的,「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這並不是寒邪直入胃腸,而是正氣抗邪於表,不能顧護於裡,裡氣升降失常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謂的胃腸型感冒。所以這裡用到了獨具特色的葛根湯,是有它獨特的道理的。因為葛根歸脾胃經,被李東垣譽為「治脾胃虛弱洩瀉聖藥」。不過仲景這裡用葛根湯止瀉,並非我們常規辨證施治中的止瀉之法,此處是用「以汗止瀉」的方法,為後世「逆流挽舟」之法的創立開了先河。

因為此處的下利是因為表鬱,所以治療重點是發汗以解太陽之邪,同時兼顧升津以解陽明之邪。下利本為大腸之病,此處用解表藥開提肺氣,肺為水之上源,肺宣發則津液升,肺氣調則大腸和,所以下利必止。這就是「源清流自潔」的治法,體現了肺與大腸相表裡的整體觀。

而葛根湯的第三個方證,卻是在《金匱要略》裡面,原文大致是「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這裡所說的是剛痙這種疾病,臨床上常以頸部、肩背部顯得僵硬,轉側不利,無汗、小便少,牙關緊急、口不能張開等症為主,這種疾病其實主要病機還是寒閉經脈、邪阻營衛、筋脈失養,所以用葛根湯發汗解表、滋養津液、舒緩筋脈,這樣一來,剛痙這樣的疑難雜症也就迎刃而解了(營衛通調,氣機暢通,津血得生,筋脈得舒,剛痙可解)。

對於葛根湯方證來講,葛根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那麼,葛根究竟有什麼妙用呢?一是發散解肌,這在《本草匯言》中已有明言,認為葛根「葛根之性專在解肌」,並認為「葛根之發散,亦入太陽,亦散風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蘇、防,辛香溫燥,發散而又有損中氣之誤也;非若藁本、羌活,發散而又有耗營血之虞也」。二是生津養筋,這在《神農本草經》中早有論述,認為葛根「起陰氣」,也就是滋生津液、濡養筋脈的作用。三是輕可去實,正如《本草綱目》中所言,「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綜上所述,從葛根湯方證來看,葛根湯的強大,一點也不輸於桂枝湯、麻黃湯,而且葛根湯現代應用極其廣泛,對於僵直性脊椎炎、頭痛、眼皮抽動、酒糟鼻、麥粒腫、重症肌無力、腰椎間盤突出、腰背肩頸僵硬、腸胃型感冒、面神經麻痺等病症都有較好的療效。由此可見,經方只要用好了,其強大程度,往往超乎你想像。

相關焦點

  • 傷寒 | 跟我一起學傷寒【葛根湯證】
    本條即述剛痙的證治。葛根湯本治項背強几几,實即頸項肌肉失和因致痙攣的證候。若此證嚴重時,則致背反張的痙病,故太陽病發熱惡寒無汗而症者,當然須以本方主之。不過本方的應用,並不限於以上所論。由於葛根湯清涼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諸疾於初期太陽病時,多以本方治之。【討論歸經】本方證已明確為太陽病證。
  • 傷寒論第14條:桂枝加葛根湯證
    本方的飲服方法其實是葛根湯的飲服方法,因為其中有麻黃,所以不需要喝熱粥。但本方其實是桂枝加葛根湯,不應該有麻黃,所以還是要遵從桂枝湯的飲服方法,最好還是要喝點熱粥的!本方條文相對比較簡單,古文基礎可以的話,大致都能懂。但讀懂是一回事,能否用好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很多醫生對此方應用並不很好,因為領悟不是很到位。
  • 經方直解 傷寒方解第四 桂枝加葛根湯、栝樓桂枝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
    其人內而津傷,外受風寒所襲,故仍有輕微惡寒之感,只是因其人津傷於內,津傷則化熱極速,而致表寒難以覺察,故曰惡風。惡風、惡寒所言之風、寒者,本為互稱,然惡寒重而惡風輕。若以惡風寒之程度輕重來比較,則太陽溫病最輕,為惡風;太陽中風次之,為惡寒不惡風;太陽傷寒最重,為惡風又惡寒。太陽中風、太陽傷寒皆太陽病而津液未傷者。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傷寒論》方證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錄如下:1.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二)
    那麼,為什麼《傷寒論》中沒有這張方子呢?古傷寒用藥分為兩派,張仲景的辛甘發散派,阮河南的酸苦湧洩派。我們現在普遍認為張仲景是與華佗齊名的名醫,其實不然,最早挖掘張仲景的是晉代的王叔和,從他的《脈經》序:「華佗、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中可以看出,在王叔和眼中,華佗排第一,阮河南排第三,張仲景倒數第一名。
  • 《傷寒論》112方證(收藏版)
    21.湯證:桂枝二越婢一湯(27)病機:太陽病表邪未透,裡有鬱熱。脈症:寒熱如瘧,熱多寒少,或見煩渴而喘,汗出不暢,脈浮滑而數。治法:解表清裡,表裡雙解。處方:桂枝2g 芍藥3g 麻黃1.5g 炙甘草2g 大棗2枚 生薑4g 石膏9g應用:本方為表裡雙解之輕劑,用於表寒裡熱之輕證.感冒,流感及熱病初起見該方證者可用此方治療。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經典思路)經方標準:127條經方的方與證全羅列經方現代用法,精華點滴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治療心得,每天門診400人的經驗分享雖是「經方雜談」,卻「雜出精闢」從最直接的地方,進入傷寒六經能讓你進入思考的「傷寒用藥章法」民間傷寒高手,告訴你如何學習傷寒辨證精華:傷寒「小便」論
  • 傷寒論第四講:升陰和陽桂葛湯
    雖然前面給大家做了剖析,但有不少人應該還比較迷糊。我們很多人的理解桂枝湯是治療感冒的。桂枝湯的確也是可以治療感冒的,而引起感冒的原因是什麼?是由於我們的正氣不足,衛氣虛了,衛氣不能衛外,才會容易感受風邪。 在前面的課中,我主要講的是衛氣虛的原因,以及我們如何補充衛氣。我們常常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 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論:14)桂枝加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2]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3]及禁忌。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雲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
  • 傷寒論第36講痞證類證、火逆證、太陽病欲愈候
    這樣的話關於心下痞證的類似證就有4 個,就是說有心下痞這個症狀,但是它沒有歸屬於心下痞證的有4 個,一個是五苓散證,一個是桂枝人參湯證,一個是十棗湯證,一個是大柴胡湯證,這4 個方證在它們的病程中都可以見到心下痞硬或者心中痞硬這樣的臨床症狀。但是因為心下痞這個症狀在這4 個方證中,它不是主證,所以我們沒有把這4 個方證歸屬於心下痞證的範疇,這一點我們應當知道。
  • 傷寒論——桂枝加附子湯
    方解:本方即桂枝湯加附子,故治桂枝湯太陽中風而陷於陰證者,即由表陽證太陽病變為表陰證少陰病。簡單說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太陽少陰合病偏於實證,本方側重太陽少陰合病偏於虛症;《傷寒論》20條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妙用經方——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葛根是桂枝的兩倍。為什麼用葛根湯?因為桂枝湯證的時候,本身沒有失掉很多津液,體能很好, 葛根湯證的時候,表就很虛了。尤其是小孩子,常常跑來跑去,汗流很多,風一吹,就得了葛根湯證,因為他在運動的時候,毛孔開著的,汗就流出去了,流汗的同時,濾過性病毒進來,一進來就很深了,剛開始從背後進來,造成部份的水已離開汗腺但又不出毛孔,所以項強,水滲在肌肉裡面,會很痛,所以背部強硬。
  • 《傷寒論》倪海廈注(一)
    讀了傷寒論的好處在哪裡呢?有心研究經方的有志之士必須知道一點,就是因為有了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法則的基礎,我們經方家就敢大劑的、大量的使用經方絕對不會出一點錯,由於經方都是使用極峻的藥,講究的是一劑就知,二劑就已的效果,也由於藥物的力道強勁有力,而且很多都是有毒的天然藥物。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後世醫家,特別是當代學者,多有發揮,以「千古疑案」特指傷寒論厥陰病篇紛繁凌亂、雜湊成篇、隱晦曲折、古奧難懂。厥陰病篇,究其實質,諸如厥陰病綱要、本證、治法、主方,傷寒學界仍假說紛呈、莫衷一是。《傷寒論教材》[2]劃分本證、變證、類似證,罔顧趙刻宋本傷寒論(以下稱宋本《傷寒論》)之原文精神,編排該篇顯失謬誤。
  • 傷寒論——新加湯
    方用桂枝湯解肌、調和營衛;加重生薑之量,以通陽和衛,散外邪;加重芍藥之量以增強和營養血;加人參補衛氣,益營血,以顧汗后里虛。本方既益氣和營補虛損,又解太陽未淨之邪氣,為扶正祛邪、補散結合、表裡同治之方。上六味藥,水煮,去滓,溫服。【方證論治辨析】桂枝新加湯治太陽病,氣陰不足身痛證。症見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
  • 《傷寒論》證候分類綱目-太陽變證-風寒凝閉經脈-剛痙
    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31)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㕮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2.
  • 論《傷寒論》之「痞」(上)
    張仲景秉承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痞 的證治,《傷寒論》原文第1 49條言:「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 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第1 51條言:「脈浮而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 耳。」
  • 張宗祥:傷寒論經緯書後
    (大麻徐偉所撰寫的《傷寒論經緯淺釋》一書,由著名書畫家、學者陸維釗題寫書名。)此徐松懋先生偉(註:徐偉,字松懋,故稱徐松懋先生偉)所著書也,對於校、釋、注、分類、引證、考異,均極詳細,又益以周岐隱(註:周,浙江鄞縣人,傷寒名家)先生引用湘古本,及桂林羅哲初(註:近代著名醫家,與周岐隱交,曾藏有張仲景後裔所傳秘本)氏之白雲閣古本二《傷寒論》,參證其文句之不同,於是昭然可讀,與世間通行之本,大有逕庭矣。
  • 經方方證要點—葛根湯
    【主治】風寒外束,太陽經輸不利證。【方解】本方是由桂枝湯、麻黃湯演化而來,桂枝湯內的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全被運用,而麻黃湯內的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中,去杏仁換葛根,並重用葛根而成葛根湯。我們也可說葛根湯是桂麻合方,只是去杏仁改葛根而成。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經方臨證心法
    26.麻黃無桂枝則不治身痛,麻黃無杏仁則無力治喘。27.如果定時發寒熱,無汗出者予桂枝湯與麻黃湯合方,有汗出者予桂枝湯。28.亡陽便是亡津液,非四逆輩大熱藥不足以振興機體之沉衰而生津液、生血液。復其陽就是復其津液,是指通過調理胃氣以恢復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