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
上一章寫到李淵在太原宣布起兵,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兵分三路南下進攻長安。
宋老生授首
李建成的左路軍和李世民的右路軍進展相當順利,在黃河東岸的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城下會師。
鎮守霍邑的是隋朝大將宋老生。
李淵召集兩個兒子開會商量破城之策,李世民表示宋老生有勇無謀,用激將法可以輕取霍邑,並自告奮勇前去誘敵。
李世民來到霍邑城下一陣狂罵,不堪其辱的宋老生率軍出擊,李淵趁機衝進霍邑城。
霍邑之戰
眼見李淵得手,李世民發起反擊,進退兩難的隋軍很快潰敗,宋老生死於亂軍之中。
鐵血娘子軍
攻克霍邑後,李氏父子渡過黃河向長安進軍。
李淵有一個女兒住在關中,早在李淵太原起兵時就積極招安當地反隋的農民起義軍,短短三個月內募集了七萬人,她的軍隊被老百姓稱作「娘子軍」。
平陽公主
娘子軍勢如破竹,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等縣城,兵鋒直抵長安。
李世民率領先頭部隊在長安城下的渭水和姐姐會合。
此時隋朝的最高統治者楊廣身在揚州當鴕鳥,隋軍主力在河南、河北與農民起義軍鏖戰,長安兵力空虛。
李世民姐弟兵不血刃攻克了長安城,李淵的階段性目標取得圓滿成功。
隋煬帝之死
早先起兵時,李淵打出的口號是「匡扶隋室」,進入長安後李淵做戲做全套,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立身在長安的代王楊侑(楊廣的孫子)為皇帝,改年號為「義寧」。
為了獎勵李世民的破城之功,李淵封他為長安市委書記。
李淵在關中攻城略地,農民起義軍也沒有閒著。
瓦崗軍截斷了楊廣的北歸之路,楊廣索性破罐子破摔,決定在江南建都。
可手下思鄉的士兵們不幹了,紛紛要求撂挑子回家。
禁衛軍首領宇文化及答應了士兵們北歸的提議,組織禁衛軍攻入皇宮,勒死了楊廣,統治中國三十八年的隋朝滅亡。
隋煬帝楊廣
宇文化及率領十餘萬士兵北上,然而宇文化及這個人當攪屎棍綽綽有餘,要成就霸業還差些火候,他的軍隊很快被竇建德率領的農民軍圍殲,自己也被斬首。
巨唐初立
聞知楊廣被殺,李淵不再演戲,他給了楊廣一個頗具侮辱性的諡號——煬帝,逼迫楊侑禪位給自己,即皇帝位於長安。
此前李淵的爵位為唐國公,他順理成章把國號定為「唐」,改元武德,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相當於現在的半個國務院總理)、秦王。
只不過亂世之中帝王的稱號一點也不值錢,公元618年的中國大地,稱孤道寡的人隨便數數都有十來個。
群雄割據
在農民軍和隋朝軍閥們看來,李淵這個皇帝不過是個出身略高貴一點的草頭王而已。
那要怎麼才能做貨真價實的皇帝呢?答案只有一個字:打!
掉鏈子大賽
新生的唐王朝只擁有山西和關中(今天的陝西)兩省之地,周圍虎狼環伺。
李淵還沒想好先打誰,對手已經主動上門了。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割據在隴右的軍閥薛舉率兵十五萬進攻關中。
此人比李淵不講武德得多,隋煬帝還沒去世時就自立為帝,國號「秦」。
至於為什麼隴右軍閥率先發難,之前我寫諸葛亮時已經詳細介紹,簡單說來就是得隴右則易得關中。
李淵命李世民前去迎戰,可關鍵時刻李世民同志掉鏈子——生病了,無法前往前線,沒有得力統帥的唐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薛舉掉了個更大的鏈子——當場去世。
初唐疆域
失去領導的秦軍被迫撤回隴右,國不可一日無君,薛舉的兒子薛仁杲在蘭州即位為帝。
平定隴右
薛舉的圖謀戛然而止,但隴右宛如一把刀子插在李淵心頭。
不得隴右,關中不穩,李淵決定主動出擊。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十七日,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元帥討伐薛仁杲。
李世民還沒到前線,唐朝的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軍分區司令竇軌已經率軍主動進攻薛仁杲,不出意外又被打得大敗而歸。
薛仁杲發起反擊,與唐軍在陝甘交界的高墌(今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對峙,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薛舉正是在高墌大破唐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唐軍元帥李世民抵達高墌,此時唐軍已經和秦軍對峙了兩個多月。
我也不知道李世民為什麼會走那麼久,可能是病沒好利索,一直在長安養病。
抵達高墌後,李世民嚴令兵將守城不出。
面對將領們的疑惑,李自成表示此時唐軍剛剛吃了敗仗,士氣低落,更何況薛仁杲是客場作戰,我們應該拖到他後勤出現問題再出擊(老司馬懿了)。
唐軍和秦軍又僵持了兩個多月,西北的嚴冬消磨著秦軍攻城的銳氣。
道路天寒地凍,秦軍後勤果然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大量吃不上飯的秦軍士兵選擇投降李世民,秦軍出現了嚴重的內亂。
薛仁杲意識到再拖下去軍隊必定不戰而潰,更加急於和唐軍決戰。
不幸的是,他的想法被李世民看穿了。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命令行軍總管梁實率領一支小部隊在城外的淺水原紮營以引誘秦軍。
薛仁杲果然上當,命令大將宗羅睺帶著秦軍主力前往淺水原進攻唐軍。
梁實將軍率領小部隊在淺水原成功拖住了秦軍五天,五天後李世民決定與秦軍決戰。
他分兵兩路,一路正面增援梁實,另一路則從側翼包抄宗羅睺。
正在專心致志圍點打援的宗羅睺萬萬沒想到唐軍會從側翼出現,更沒想到唐軍主帥李世民會親自帶著幾十個騎兵直奔中軍大營的自己。
他六神無主只得趕緊跑路,秦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薛仁杲被迫撤回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
取得大勝的李世民不依不饒,帶著兩千多騎兵繼續追擊薛仁杲到涇州城下,被李世民嚇破了膽的秦軍將領紛紛出城投降,薛仁杲成了孤家寡人。
沒過幾個小時,唐軍大部隊趕到,包圍了涇州城,走投無路的薛仁杲只得出城投降,隴右被唐朝平定。
按照控制變量法的原理,再觀察李世民掛帥前後唐軍戰鬥力的天壤之別,毫無疑問,李世民就是唐軍平定隴右的決定性因素。
全據西北
平定隴右後,唐軍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武德二年,李淵聯合盤踞在青海的遊牧民族吐谷渾夾擊蘭州以西最大的軍閥李軌,很快攻破李軌的老巢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
佔領涼州後唐軍繼續西進,盡佔河西走廊四郡(金城、張掖、酒泉、酒泉),統一西北,掃除了逐鹿中原的後顧之憂。
後方起火
唐軍開疆拓土,其他軍閥也沒有閒著,李淵起兵的導火索劉武周同學再度上線。
李淵還在太原時,劉武周就勾結突厥欲圖控制山西全境,被李世民暴打,消停了一段時間。
唐軍進軍河西走廊時,河北的農民軍發生火併,一個名叫宋金剛的起義軍首領被竇建德擊敗,被迫帶著四千多士兵投奔駐紮在山西北大門雁門關的劉武周。
劉武周對宋金剛相當欣賞,封其為宋王,甚至休掉自己的妻子,娶宋金剛的妹妹為妻,渣男!
宋金剛很感激劉武周的知遇之恩,表示願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山西,劉武周求之不得,給了宋金剛三萬士兵命令他南徵。
此時唐軍主力都在關中和河西,宋金剛南徵異常順利,坐鎮後方的李元吉、裴寂都被擊敗,平遙、太原、臨汾、冀城相繼失守。
宋金剛飲馬黃河,李淵的老巢幾乎全境淪陷。
收復山西
眼見宋軍銳不可當,李淵決意放棄山西,李世民不同意,主動請纓前往收復失地。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領唐軍從龍門(今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東渡黃河,在柏壁(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與宋軍對峙。
柏壁之戰
宋金剛此人是土匪出身,一路南下都執行「三光」政策,山西百姓苦不堪言。
李世民與宋金剛截然不同,渡河後就發布公告——保境安民,山西百姓紛紛跑來投靠唐軍。
百姓自然不會空手來投,要麼帶武器,要麼帶糧食——同為被割韭菜,被李世民可持續發展地割,自然比被宋金剛吃幹抹淨舒服得多。
沒有糧食來源的宋金剛自此攻勢減緩,山西的局面逐步穩定下來。
李世民的謀劃是穩紮穩打,不戰而屈人之兵,可唐軍中的激進派沒這個耐心。
李淵的堂弟、永安王李孝基眼見宋金剛後勤不繼,主動進攻駐紮在夏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的宋軍,被宋軍全殲,自己也被宋金剛殺掉。
吃了敗仗後,唐軍內再也沒有人敢提主動出擊的事,還是得聽李世民的啊!
持久戰李世民打得起,缺糧的宋金剛堅持不下去了。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正月,宋金剛圍攻絳州 (今山西新絳縣),久攻不下。
四月,後方的劉武周又率軍圍攻浩州(今山西省汾陽市),依然無功而返。
接連兩戰不捷,糧盡的宋金剛被迫北撤,終於等到良機的李世民命令全軍出擊。
士氣高漲的唐軍在雀鼠谷追上宋軍,八戰全勝,李世民親自帶著騎兵從側翼包圓宋軍。
宋軍在雀鼠谷被全殲,唯獨跑脫了主帥宋金剛。
逃回雁門關的宋金剛見到劉武周,兩人一盤算——打不過李世民啊,我們還是去投奔突厥吧!
突厥人對這兩個敗軍之將也沒多大興趣,沒過多久就先後把他們斬首。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李世民出兵半年就收復山西全境。
李淵想明白了,讓兒子去幹吧,我在長安喊666就行了!
王世充——隋末小曹操
此時距王薄在山東發動首義已經過去了十二年。
經過第一輪洗牌和兼併,關中的李淵、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和江南的蕭銑成為最後的倖存者。
未來統一中國的人選必將從他們中產生。
經過多輪決策,李淵決定先消滅盤踞在河南的軍閥王世充。
王世充
在《隋唐英雄傳》中,身為反派的王世充被黑得有點慘。
可他如果沒兩把刷子,怎麼可能堅持到最後的大決戰呢?
歷史上的王世充像極了曹操,曾先後在雁門關和揚州為隋煬帝解圍。
後來王世充奉命留守洛陽,巔峰時的瓦崗軍十多萬人把洛陽團團圍住,卻始終無法破城。
隋煬帝被殺後,王世充在洛陽立了一個宗室當皇帝,隨後走上層路線招安了瓦崗軍的首領李密(這人老宋江了)。
他還命令瓦崗軍與北上的宇文化及火併,最終兩敗俱傷,王世充主動出擊,釜底抽薪,自此瓦崗軍不再存在。
瓦崗軍
得到瓦崗軍的士兵後,王世充四處重拳出擊,很快佔領河南全境。
王世充的官職和野心隨著實力一同膨脹,於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稱帝,國號鄭。
洛陽之圍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東出函谷關,討伐王世充。
出關後李世民的進展異常順利,洛陽以西的五十多個縣都被輕鬆攻克,唐軍很快進逼洛陽。
萬分恐懼的王世充向河北的竇建德求援(此時竇建德已稱夏王),一心想搞個三國鼎立的竇建德派兵南下援鄭。
李世民出關時在唐軍中挑了一千多個精銳騎兵,身穿黑衣黑甲,每當唐軍攻勢不暢,李世民就親自帶著黑甲軍從側翼衝鋒
從古至今主帥都是坐鎮中軍指揮,這樣親自騎馬砍人的元帥,我只見過兩個,一個是李世民,一個是朱棣。
朱棣
唐軍勢如破竹,王世充也不願意坐以待斃,他指揮兩萬士兵出城與唐軍交戰。
李世民跑到山上觀察了一下鄭軍的布陣,表示不足為慮,一戰就能打得王世充不敢再出城。
李世民命令大將屈突通率領五千兵馬正面迎戰鄭軍,自己帶著黑甲軍偷襲後方。
黑甲軍勢不可擋,殺起興的李世民最後帶著幾十個士兵就打爆了王世充的防禦,一路追擊到洛陽城下,潰敗的王世充只得困守孤城。
洛陽之戰
李世民真是說到做到,如此開掛,網絡爽文也不敢這麼寫啊....
王世充雖然野戰失利,但洛陽城是天下第一堅城,此前十多萬瓦崗軍包圍了幾年都沒能打下來。
唐軍的攻城也很不順利,李淵寫信要求李世民撤軍,李世民直接頂了回去。
李淵深知寶貝兒子用兵比自己強,也就不再提撤軍的事了。
決戰虎牢關
此時走投無路的王世充終於等到了竇建德的援軍。
援軍解圍攻勢很猛,竇建德還寫信要求李世民撤回關中。
唐軍將領們認為再堅持下去有腹背受敵的風險,建議就算要打,也要先解除洛陽之圍,後撤與夏軍決戰。
李世民仍然不答應,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圍困洛陽,另一路則由自己親自率領,前往虎牢關(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部16公裡的汜水鎮境內)迎戰夏軍。
虎牢關位置圖
愛浪又會玩的李世民
在虎牢關李世民又浪了一波。
他和尉遲恭帶著四個士兵就跑去前線偵查夏軍的動向,遇到了夏軍的士兵。
對面還以為李世民只是個普通的偵察兵,李世民竟然高聲大喊:我就是秦王!
話音剛落就一劍捅死夏軍的一員將領,幾千名夏軍士兵聞訊趕來。
隨從早就嚇得面無人色,李世民卻絲毫不慌,表示:你們先跑吧,我和尉遲恭殿後。
隨後李世民一個人騎著馬慢慢回撤,看到追兵靠近就射箭,箭無虛發。
幾千名士兵硬是被兩個人嚇得不敢追擊。
你不敢追擊那我可要打你了啊!
李世民指揮趕來護駕的唐軍士兵發起反擊,斬首三百多級,還俘虜了竇建德手下的兩名高級將領.
被沒頭沒腦暴打一頓的竇建德命令全軍出擊,卻始終攻不下一個小小的虎牢關。
手下建議竇建德撤軍,竇建德竟然講起了仁義:我們未解洛陽之圍就撤軍,對不起王世充啊!
可繼續僵持下去也不是個辦法,王世充主場作戰尚且彈盡糧絕,更何況遠道而來的自己呢?
欺負老實人?
此時竇建德聽到一個好消息:唐軍的糧食也不夠了!
當然,這個好消息是李世民編來騙竇建德的,可惜竇建德是個老實人,竟然相信了。
竇建德決定先發制人,選在五月初二全線出擊。
李世民命令各路唐軍收縮,竇建德攻佔了虎牢關側翼諸多據點,準備合圍虎牢關。
進展順利的竇建德開始飄了,在虎牢關外開始操練部隊,甚至還組織大臣上朝。
殊不知這一切正中李世民下懷。
竇建德形式主義搞得飛起,士兵們疲憊不堪,撤軍的提議此起彼伏。
這個消息被李世民知道後,他命令大將宇文士及帶著三百騎兵去觀察夏軍動向,表示若夏軍士兵有跑路的跡象就主動出擊。
宇文士及跑到夏軍陣前,果然發現夏軍士兵三三兩兩跑路,回去告知李世民後,李世民說:衝鴨!
一戰擒兩王
諷刺的是,李世民的大軍趕到時竇建德還在早朝,大臣們哪見過這陣勢,夏國的朝堂上亂作一團。
竇建德轉身跑路,群龍無首的夏軍全線崩潰,竇建德同學也沒能倖免於難,很快被活捉。
竇建德被押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痛斥他:我打王世充管你啥事啊?多管閒事,作繭自縛。
竇建德倒是情商爆表,他說:我親自送上門來,就不用秦王您跑去河北啦,為您省路費。
最後說說虎牢關一戰的兵力對比,李世民方:3500人;竇建德方:12萬人。
隨後,李世民帶著竇建德來到洛陽城下勸降王世充,王世充淚流滿面,隨後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決定做帶投大哥。
洛陽虎牢之戰全圖
第二天,王世充帶著兒子、大臣前往唐軍軍營投降。
李世民對王世充說:你總覺得我是小孩子,但小孩子比你這個老頭強太多啦!
天策上將
一戰擒兩王的李世民班師回京。
李淵很高興,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
此時的李淵,除了皇帝寶座,沒什麼可以賞賜李世民的了。
這一年,李世民二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