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唐奠基者——李世民 天策上將

2021-03-04 S和C先生

李淵

上一章寫到李淵在太原宣布起兵,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兵分三路南下進攻長安。

宋老生授首

李建成的左路軍和李世民的右路軍進展相當順利,在黃河東岸的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城下會師。

鎮守霍邑的是隋朝大將宋老生。

李淵召集兩個兒子開會商量破城之策,李世民表示宋老生有勇無謀,用激將法可以輕取霍邑,並自告奮勇前去誘敵。

李世民來到霍邑城下一陣狂罵,不堪其辱的宋老生率軍出擊,李淵趁機衝進霍邑城。

霍邑之戰


眼見李淵得手,李世民發起反擊,進退兩難的隋軍很快潰敗,宋老生死於亂軍之中。

鐵血娘子軍


攻克霍邑後,李氏父子渡過黃河向長安進軍。

李淵有一個女兒住在關中,早在李淵太原起兵時就積極招安當地反隋的農民起義軍,短短三個月內募集了七萬人,她的軍隊被老百姓稱作「娘子軍」。

平陽公主


娘子軍勢如破竹,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等縣城,兵鋒直抵長安。

李世民率領先頭部隊在長安城下的渭水和姐姐會合。

此時隋朝的最高統治者楊廣身在揚州當鴕鳥,隋軍主力在河南、河北與農民起義軍鏖戰,長安兵力空虛。

李世民姐弟兵不血刃攻克了長安城,李淵的階段性目標取得圓滿成功。

隋煬帝之死


早先起兵時,李淵打出的口號是「匡扶隋室」,進入長安後李淵做戲做全套,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立身在長安的代王楊侑(楊廣的孫子)為皇帝,改年號為「義寧」。

為了獎勵李世民的破城之功,李淵封他為長安市委書記。

李淵在關中攻城略地,農民起義軍也沒有閒著。

瓦崗軍截斷了楊廣的北歸之路,楊廣索性破罐子破摔,決定在江南建都。

可手下思鄉的士兵們不幹了,紛紛要求撂挑子回家。

禁衛軍首領宇文化及答應了士兵們北歸的提議,組織禁衛軍攻入皇宮,勒死了楊廣,統治中國三十八年的隋朝滅亡。

隋煬帝楊廣


宇文化及率領十餘萬士兵北上,然而宇文化及這個人當攪屎棍綽綽有餘,要成就霸業還差些火候,他的軍隊很快被竇建德率領的農民軍圍殲,自己也被斬首。

巨唐初立


聞知楊廣被殺,李淵不再演戲,他給了楊廣一個頗具侮辱性的諡號——煬帝,逼迫楊侑禪位給自己,即皇帝位於長安。

此前李淵的爵位為唐國公,他順理成章把國號定為「唐」,改元武德,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相當於現在的半個國務院總理)、秦王。

只不過亂世之中帝王的稱號一點也不值錢,公元618年的中國大地,稱孤道寡的人隨便數數都有十來個。

群雄割據


在農民軍和隋朝軍閥們看來,李淵這個皇帝不過是個出身略高貴一點的草頭王而已。

那要怎麼才能做貨真價實的皇帝呢?答案只有一個字:打!

掉鏈子大賽


新生的唐王朝只擁有山西和關中(今天的陝西)兩省之地,周圍虎狼環伺。

李淵還沒想好先打誰,對手已經主動上門了。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割據在隴右的軍閥薛舉率兵十五萬進攻關中。

此人比李淵不講武德得多,隋煬帝還沒去世時就自立為帝,國號「秦」。

至於為什麼隴右軍閥率先發難,之前我寫諸葛亮時已經詳細介紹,簡單說來就是得隴右則易得關中

李淵命李世民前去迎戰,可關鍵時刻李世民同志掉鏈子——生病了,無法前往前線,沒有得力統帥的唐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薛舉掉了個更大的鏈子——當場去世。


初唐疆域


失去領導的秦軍被迫撤回隴右,國不可一日無君,薛舉的兒子薛仁杲在蘭州即位為帝。

平定隴右


薛舉的圖謀戛然而止,但隴右宛如一把刀子插在李淵心頭。

不得隴右,關中不穩,李淵決定主動出擊。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十七日,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元帥討伐薛仁杲。

李世民還沒到前線,唐朝的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軍分區司令竇軌已經率軍主動進攻薛仁杲,不出意外又被打得大敗而歸。

薛仁杲發起反擊,與唐軍在陝甘交界的高墌(今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對峙,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薛舉正是在高墌大破唐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唐軍元帥李世民抵達高墌,此時唐軍已經和秦軍對峙了兩個多月。

我也不知道李世民為什麼會走那麼久,可能是病沒好利索,一直在長安養病。

抵達高墌後,李世民嚴令兵將守城不出。

面對將領們的疑惑,李自成表示此時唐軍剛剛吃了敗仗,士氣低落,更何況薛仁杲是客場作戰,我們應該拖到他後勤出現問題再出擊(老司馬懿了)。

 

唐軍和秦軍又僵持了兩個多月,西北的嚴冬消磨著秦軍攻城的銳氣。

道路天寒地凍,秦軍後勤果然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大量吃不上飯的秦軍士兵選擇投降李世民,秦軍出現了嚴重的內亂。

薛仁杲意識到再拖下去軍隊必定不戰而潰,更加急於和唐軍決戰。

不幸的是,他的想法被李世民看穿了。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命令行軍總管梁實率領一支小部隊在城外的淺水原紮營以引誘秦軍。

薛仁杲果然上當,命令大將宗羅睺帶著秦軍主力前往淺水原進攻唐軍。

梁實將軍率領小部隊在淺水原成功拖住了秦軍五天,五天後李世民決定與秦軍決戰。

他分兵兩路,一路正面增援梁實,另一路則從側翼包抄宗羅睺。

正在專心致志圍點打援的宗羅睺萬萬沒想到唐軍會從側翼出現,更沒想到唐軍主帥李世民會親自帶著幾十個騎兵直奔中軍大營的自己。

他六神無主只得趕緊跑路,秦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薛仁杲被迫撤回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

取得大勝的李世民不依不饒,帶著兩千多騎兵繼續追擊薛仁杲到涇州城下,被李世民嚇破了膽的秦軍將領紛紛出城投降,薛仁杲成了孤家寡人。

沒過幾個小時,唐軍大部隊趕到,包圍了涇州城,走投無路的薛仁杲只得出城投降,隴右被唐朝平定。

按照控制變量法的原理,再觀察李世民掛帥前後唐軍戰鬥力的天壤之別,毫無疑問,李世民就是唐軍平定隴右的決定性因素。

全據西北


平定隴右後,唐軍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武德二年,李淵聯合盤踞在青海的遊牧民族吐谷渾夾擊蘭州以西最大的軍閥李軌,很快攻破李軌的老巢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

佔領涼州後唐軍繼續西進,盡佔河西走廊四郡(金城、張掖、酒泉、酒泉),統一西北,掃除了逐鹿中原的後顧之憂。

後方起火


唐軍開疆拓土,其他軍閥也沒有閒著,李淵起兵的導火索劉武周同學再度上線。

李淵還在太原時,劉武周就勾結突厥欲圖控制山西全境,被李世民暴打,消停了一段時間。

唐軍進軍河西走廊時,河北的農民軍發生火併,一個名叫宋金剛的起義軍首領被竇建德擊敗,被迫帶著四千多士兵投奔駐紮在山西北大門雁門關的劉武周。

劉武周對宋金剛相當欣賞,封其為宋王,甚至休掉自己的妻子,娶宋金剛的妹妹為妻,渣男!

宋金剛很感激劉武周的知遇之恩,表示願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山西,劉武周求之不得,給了宋金剛三萬士兵命令他南徵。

此時唐軍主力都在關中和河西,宋金剛南徵異常順利,坐鎮後方的李元吉、裴寂都被擊敗,平遙、太原、臨汾、冀城相繼失守。

宋金剛飲馬黃河,李淵的老巢幾乎全境淪陷。

收復山西

眼見宋軍銳不可當,李淵決意放棄山西,李世民不同意,主動請纓前往收復失地。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領唐軍從龍門(今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東渡黃河,在柏壁(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與宋軍對峙。

柏壁之戰


宋金剛此人是土匪出身,一路南下都執行「三光」政策,山西百姓苦不堪言。

李世民與宋金剛截然不同,渡河後就發布公告——保境安民,山西百姓紛紛跑來投靠唐軍。

百姓自然不會空手來投,要麼帶武器,要麼帶糧食——同為被割韭菜,被李世民可持續發展地割,自然比被宋金剛吃幹抹淨舒服得多。

沒有糧食來源的宋金剛自此攻勢減緩,山西的局面逐步穩定下來。

李世民的謀劃是穩紮穩打,不戰而屈人之兵,可唐軍中的激進派沒這個耐心。

李淵的堂弟、永安王李孝基眼見宋金剛後勤不繼,主動進攻駐紮在夏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的宋軍,被宋軍全殲,自己也被宋金剛殺掉。

吃了敗仗後,唐軍內再也沒有人敢提主動出擊的事,還是得聽李世民的啊!

持久戰李世民打得起,缺糧的宋金剛堅持不下去了。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正月,宋金剛圍攻絳州 (今山西新絳縣),久攻不下。

四月,後方的劉武周又率軍圍攻浩州(今山西省汾陽市),依然無功而返。

接連兩戰不捷,糧盡的宋金剛被迫北撤,終於等到良機的李世民命令全軍出擊。

士氣高漲的唐軍在雀鼠谷追上宋軍,八戰全勝,李世民親自帶著騎兵從側翼包圓宋軍。

宋軍在雀鼠谷被全殲,唯獨跑脫了主帥宋金剛。

逃回雁門關的宋金剛見到劉武周,兩人一盤算——打不過李世民啊,我們還是去投奔突厥吧!

突厥人對這兩個敗軍之將也沒多大興趣,沒過多久就先後把他們斬首。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李世民出兵半年就收復山西全境。

李淵想明白了,讓兒子去幹吧,我在長安喊666就行了!

王世充——隋末小曹操


此時距王薄在山東發動首義已經過去了十二年。

經過第一輪洗牌和兼併,關中的李淵、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和江南的蕭銑成為最後的倖存者。

未來統一中國的人選必將從他們中產生。

經過多輪決策,李淵決定先消滅盤踞在河南的軍閥王世充。

王世充


在《隋唐英雄傳》中,身為反派的王世充被黑得有點慘。

可他如果沒兩把刷子,怎麼可能堅持到最後的大決戰呢?

歷史上的王世充像極了曹操,曾先後在雁門關和揚州為隋煬帝解圍。

後來王世充奉命留守洛陽,巔峰時的瓦崗軍十多萬人把洛陽團團圍住,卻始終無法破城。

隋煬帝被殺後,王世充在洛陽立了一個宗室當皇帝,隨後走上層路線招安了瓦崗軍的首領李密(這人老宋江了)。

他還命令瓦崗軍與北上的宇文化及火併,最終兩敗俱傷,王世充主動出擊,釜底抽薪,自此瓦崗軍不再存在。

瓦崗軍


得到瓦崗軍的士兵後,王世充四處重拳出擊,很快佔領河南全境。

王世充的官職和野心隨著實力一同膨脹,於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稱帝,國號鄭。

洛陽之圍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東出函谷關,討伐王世充。

出關後李世民的進展異常順利,洛陽以西的五十多個縣都被輕鬆攻克,唐軍很快進逼洛陽。

萬分恐懼的王世充向河北的竇建德求援(此時竇建德已稱夏王),一心想搞個三國鼎立的竇建德派兵南下援鄭。

李世民出關時在唐軍中挑了一千多個精銳騎兵,身穿黑衣黑甲,每當唐軍攻勢不暢,李世民就親自帶著黑甲軍從側翼衝鋒

從古至今主帥都是坐鎮中軍指揮,這樣親自騎馬砍人的元帥,我只見過兩個,一個是李世民,一個是朱棣。


朱棣


唐軍勢如破竹,王世充也不願意坐以待斃,他指揮兩萬士兵出城與唐軍交戰。

李世民跑到山上觀察了一下鄭軍的布陣,表示不足為慮,一戰就能打得王世充不敢再出城。

李世民命令大將屈突通率領五千兵馬正面迎戰鄭軍,自己帶著黑甲軍偷襲後方。

黑甲軍勢不可擋,殺起興的李世民最後帶著幾十個士兵就打爆了王世充的防禦,一路追擊到洛陽城下,潰敗的王世充只得困守孤城。

洛陽之戰


李世民真是說到做到,如此開掛,網絡爽文也不敢這麼寫啊....


王世充雖然野戰失利,但洛陽城是天下第一堅城,此前十多萬瓦崗軍包圍了幾年都沒能打下來。

唐軍的攻城也很不順利,李淵寫信要求李世民撤軍,李世民直接頂了回去。

李淵深知寶貝兒子用兵比自己強,也就不再提撤軍的事了。

決戰虎牢關


此時走投無路的王世充終於等到了竇建德的援軍。

援軍解圍攻勢很猛,竇建德還寫信要求李世民撤回關中。

唐軍將領們認為再堅持下去有腹背受敵的風險,建議就算要打,也要先解除洛陽之圍,後撤與夏軍決戰。

李世民仍然不答應,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圍困洛陽,另一路則由自己親自率領,前往虎牢關(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部16公裡的汜水鎮境內)迎戰夏軍。

虎牢關位置圖

愛浪又會玩的李世民


在虎牢關李世民又浪了一波。

他和尉遲恭帶著四個士兵就跑去前線偵查夏軍的動向,遇到了夏軍的士兵。

對面還以為李世民只是個普通的偵察兵,李世民竟然高聲大喊:我就是秦王!

話音剛落就一劍捅死夏軍的一員將領,幾千名夏軍士兵聞訊趕來。

隨從早就嚇得面無人色,李世民卻絲毫不慌,表示:你們先跑吧,我和尉遲恭殿後。

隨後李世民一個人騎著馬慢慢回撤,看到追兵靠近就射箭,箭無虛發。

幾千名士兵硬是被兩個人嚇得不敢追擊。

你不敢追擊那我可要打你了啊!

李世民指揮趕來護駕的唐軍士兵發起反擊,斬首三百多級,還俘虜了竇建德手下的兩名高級將領.

被沒頭沒腦暴打一頓的竇建德命令全軍出擊,卻始終攻不下一個小小的虎牢關。

手下建議竇建德撤軍,竇建德竟然講起了仁義:我們未解洛陽之圍就撤軍,對不起王世充啊!

可繼續僵持下去也不是個辦法,王世充主場作戰尚且彈盡糧絕,更何況遠道而來的自己呢?

欺負老實人?

此時竇建德聽到一個好消息:唐軍的糧食也不夠了!

當然,這個好消息是李世民編來騙竇建德的,可惜竇建德是個老實人,竟然相信了。

竇建德決定先發制人,選在五月初二全線出擊。

李世民命令各路唐軍收縮,竇建德攻佔了虎牢關側翼諸多據點,準備合圍虎牢關。

進展順利的竇建德開始飄了,在虎牢關外開始操練部隊,甚至還組織大臣上朝。

殊不知這一切正中李世民下懷。

竇建德形式主義搞得飛起,士兵們疲憊不堪,撤軍的提議此起彼伏。

這個消息被李世民知道後,他命令大將宇文士及帶著三百騎兵去觀察夏軍動向,表示若夏軍士兵有跑路的跡象就主動出擊。

宇文士及跑到夏軍陣前,果然發現夏軍士兵三三兩兩跑路,回去告知李世民後,李世民說:衝鴨!

一戰擒兩王

諷刺的是,李世民的大軍趕到時竇建德還在早朝,大臣們哪見過這陣勢,夏國的朝堂上亂作一團。

竇建德轉身跑路,群龍無首的夏軍全線崩潰,竇建德同學也沒能倖免於難,很快被活捉。

竇建德被押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痛斥他:我打王世充管你啥事啊?多管閒事,作繭自縛。

竇建德倒是情商爆表,他說:我親自送上門來,就不用秦王您跑去河北啦,為您省路費。

最後說說虎牢關一戰的兵力對比,李世民方:3500人;竇建德方:12萬人。


隨後,李世民帶著竇建德來到洛陽城下勸降王世充,王世充淚流滿面,隨後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決定做帶投大哥。

洛陽虎牢之戰全圖


第二天,王世充帶著兒子、大臣前往唐軍軍營投降。

李世民對王世充說:你總覺得我是小孩子,但小孩子比你這個老頭強太多啦!

天策上將

一戰擒兩王的李世民班師回京。

李淵很高興,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


此時的李淵,除了皇帝寶座,沒什麼可以賞賜李世民的了。

這一年,李世民二十三歲。

 

 

相關焦點

  • 李世民23歲擔任的「天策上將」,放現在什麼官職?這官現在美國有
    但是也正是在這一年,李世民在虎牢關大破竇建德和王世充,贏下最關鍵的一戰。因為已經封無可封,唐高祖李淵便別出心裁地新設置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將其封給23歲的李世民。如果說讓李世民自己選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官職和頭銜,除了「天可汗」,那一定就是「天策上將」,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天策上將」一職到底有多牛?
  • 天策府——玄武門之變後,第一時間被廢除的機構
    李世民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
  • 宋朝有一位天策上將,待遇比曹操和李世民都高,還差點當了皇帝
    北宋不但有將,而且還有天策上將。這位天策上將的在朝堂上的待遇,比曹操和李世民都高,還差點當了皇帝。這位死後被追封的北宋天策上將在電視劇《清平樂》中第一集剛出場,就公然叫喊劉娥並非趙禎之母,甚至也不承認嫂子劉娥的太后名分——如果不是嫂子太厲害,北宋宮廷很可能又將重演「燭影斧聲」,再來一次兄終弟及。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權利到底有多大?
    李世民畫像 在成為皇帝之前,李世民身上的主要官職和勳位有秦王、太尉、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上柱國、十二衛大將軍、天策上將等。
  •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將哥弟的兒子殺死,為什麼不殺他們的女兒?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
  • 秦王李世民的老師,裝傻充愣熬死太宗皇帝,得到了唐高宗的封賞
    秦王李世民功蓋寰宇,被李淵加封為天策上將。李淵按照禮制,給李世民配置了天策長史。李淵的救命恩人唐儉,被委任為天策長史。從禮制上來講,唐儉就是李世民的老師。《新唐書》記載說:「 唐儉,字茂約,并州晉陽人。祖邕,北齊尚書左僕射。父鑑,隋戎州刺史;與高祖善,嘗偕典軍衛,故儉雅與秦王遊,同在太原。
  • 李世民打敗王世充,往河裡扔了一個大石頭,從此,人心盡歸李世民
    真正有能力逐鹿中原的人,也就李淵(唐)、王世充(鄭)、竇建德(夏)三方了。 但此時竇建德的謀士劉彬勸道: 「天下大亂,唐得關西,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共成鼎足之勢。今唐舉兵臨鄭,鄭亡,則夏不能獨立矣。
  • 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其實,李建成對於唐王朝功績並不弱於李世民。自李淵617年起事開始,李建成一直在中央政權從事後勤與行政工作。李世民因長於軍事所以出徵在外。事實上,李建成擁有的力量並不遜色於李世民,否則,玄武門之變就不是李世民率先發動伏擊了。政變當日,李世民攜十多個精銳武士,比如尉遲恭等先進入玄武門,在收買的內應常何策應下布置埋伏。
  • 李世民的秦王府、天策府和陝東道大行臺之間有什麼區別?
    唐朝統一天下之後,秦王李世民的實力發展到足以威脅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地步。當時李世民的權力機構有三個:秦王府、天策府、陝東道大行臺。那麼秦王府、天策府和陝東道大行臺有什麼區別呢?
  • 唐太宗李世民篇
    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四方人才。
  • 絳州天地廟與唐太宗李世民
    在河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這裡的人民勤勞勇敢,聰明智慧,文人墨客層出不窮,頗具盛唐太宗李世民文韜武略之風韻。 在峨嵋嶺北麓、汾河南岸有一座天地廟(唐遺址重建),現屬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萬安鎮轄區。相傳此廟為秦王攻打臨汾郡(現新絳縣城)勝利後所建,絳州這片土地,尤其是天地廟周邊區域,與秦王李世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漢朝被叫做強漢,唐朝為什麼被稱作「巨唐」?
    漢朝在歷史上被叫做「強漢」,但唐朝在歷史上卻被叫做「巨唐」,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人並不熟悉。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距離2021年還有106天 「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李世民少年從軍,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
  • 劉黑闥起兵造反後,李淵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李世民?
    按照之前的習慣,唐高祖李淵應該在第一時間派出最厲害的名將、自己的二兒子秦王李世民平叛。然而在劉黑闥起兵後,李淵連續派出幾路大軍平定叛亂,但就是不派李世民。結果這幾路大軍全部被劉黑闥擊敗,李淵的堂侄李道玄戰死沙場、名將薛萬均兄弟被俘,連唐朝一等軍事家李世勣都大敗而歸。
  • 李淵給李世民獨創一個官職,這註定他必定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
    但是如果當年說李世民後來能當皇帝,可能就是一個天方夜譚。然而,後來李世民憑藉英勇的戰績,卓越的功勳,成為唐朝重要的開創者,被封為秦王。但是因其不是長子,所以沒有被封為太子。反而是李淵的長子李建成,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不出意外將來將掌握唐朝政權。
  • 李世民:若沒有李建成的太子,李世民會是天然的繼承者
    首先在初唐時期,特別是唐帝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中央的權力不是如後來那樣鞏固,太子或王爺是開府的,他們有自己的獨立的班底和軍隊。李建成和李淵當年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力量,讓李元吉去打突厥,卻是下旨從李世民的秦王府調兵。
  • 李世民真的那麼想當皇帝嗎?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這個是肯定的,無論他是個人意願還是被部下推動,可以說李世民自己想當皇帝,即是個人意願,也是部下所推,更是形勢所逼。 他的威望也一舉超過太子李建成,被冊封為天策上將,已經擁有了和李建成同樣的權利,這也直接造成了李建成和他的利益之爭。而李淵曾經答應他取代太子的承諾,無疑又增加了兩人更深的矛盾。
  • 唐朝的開國功臣,死後十幾年才被發現一個秘密,李世民氣得要命
    他甚至將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都玩弄於股掌之中,蒙蔽了他數十年。直到事情敗露後,李世民也拿他沒有多少辦法。封德彝最開始是效力於隋朝權臣楊素,他對楊素盡心竭力地出謀劃策,而從來不談論自己的私事,這讓楊素非常驚異。最終,楊素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他,並在隋煬帝面前極力推薦封德彝。楊素不是一般般的人物,他大權在握,很少看得起天下英雄,更不要說地位還低於自己的人。
  • 李世民稱帝前,唐朝厲害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
    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徵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大軍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是柴紹家丁,唐初創時,馬三寶隨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起兵反隋,馬三寶安撫數萬盜賊,後隨李世民平定長安,任太子監門率。 韋挺小時候與李建成關係不錯,李建成當太子期間,擔任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太子左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