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位天策上將,待遇比曹操和李世民都高,還差點當了皇帝

2021-01-09 騰訊網

人們常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句話當然是不對的,北宋有很多名將,南宋也有很多名相。不要說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楊業宗澤嶽飛都很能打,就是我們熟知的韓琦範仲淹,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打起仗來,也能令西夏十分忌憚。

北宋不但有將,而且還有天策上將。這位天策上將的在朝堂上的待遇,比曹操和李世民都高,還差點當了皇帝。這位死後被追封的北宋天策上將在電視劇《清平樂》中第一集剛出場,就公然叫喊劉娥並非趙禎之母,甚至也不承認嫂子劉娥的太后名分——如果不是嫂子太厲害,北宋宮廷很可能又將重演「燭影斧聲」,再來一次兄終弟及。

宋朝這位天策上將,就是八賢王的真正原型(趙匡胤只有四個兒子,傳說中的八賢王趙德芳咋也當不上老八,而且他二十三歲就死了)——宋朝歷史上位高權重善始善終的「八皇叔」,只有趙元儼一人。但是在電視劇《清平樂》中,這位八賢王好像有點狡猾,讓人不禁產生這樣的懷疑:他透露宋仁宗生母的信息,是不是自己想當皇帝?

說趙元儼自己想當皇帝,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按照宋太宗的本意,繼位的可以是老三趙恆(原名趙德昌,後改名趙元休、趙元侃,就是後來的宋真宗),也可以是老八趙元儼。這一點在《宋史·列傳第四》中有記載:「周恭肅王元儼,少奇穎,太宗特愛之。每朝會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儼早出宮,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宮中稱為"二十八太保",蓋元儼於兄弟中行第八也。」

按照古代規矩,皇宮裡只能有兩個成年男人,一個是皇帝,另一個是太子。皇子們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基本就要被封為親王(清朝例外)而到自己的封地去呆著,這就是「就藩」或「就封」。

宋太宗趙光義早早把大兒子趙德崇封為衛王、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但早早封王,而且還把趙德崇改名為趙元佐。

被封王改名那一天起,趙老大就知道自己跟皇位無緣了——所謂「元佐」,也就是給弟弟打工。這趙老大氣得發瘋,而且後來真的瘋了:「廷美死,元佐遂發狂,至以小過操挺刃傷侍人。」

老大趙元佐繼位的可能性為零,那麼誰跟父皇的關係最近,誰就有可能繼位。趙光義遲遲不封趙元儼為王,其用意滿朝文武都知道:有可能繼位的,除了被宋太祖趙匡胤賞識的老三趙德昌(太祖愛之,育於宮中。嘗登萬歲殿,升御榻坐,太祖大奇之,撫而問曰:「天子好作否?」),就是老八趙元儼了。

這位八賢王趙元儼,沒有當上趙光義的太子,但卻不是沒有機會當皇帝——他三哥宋真宗趙桓病危,趙桓的六個兒子死了五個,碩果僅存的趙受益(後來的宋仁宗趙禎)只有十三歲。

錯失了第一次繼位機會,趙元儼不想錯過第二次,老爹趙光義的成功經驗,老八銘記於心。於是皇宮之內出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現象:除了一息尚存的宋真宗趙桓和太子趙禎,還有一位賴著不走的「八皇弟」趙元儼。

時任鎮海、安化兩軍節度使的太子太保、彭王趙元儼在三哥最後的日子裡,幾乎不分晝夜是寸步不離,可把當朝皇后、趙禎名義上的生母劉娥急壞了——公爹趙光義如何兄終弟及,數十年前的燭影斧聲,老百姓不知道是咋回事,但是作為當事人的三兒媳,劉娥深知其中玄妙。

趙元儼之所以敢奢望兄終弟及,是因為三哥趙桓對他太好了,他在朝堂上享受的待遇,比後漢的曹操和唐初的李世民還好,權力好像也更大,這一點《宋史·列傳第四》中羅列的趙元儼前後官爵待遇就能看得出來:真宗即位,授檢校太保、左衛上將軍、曹國公,平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傅、廣陵郡王,改昭武、安德軍節度使,鎮海、安化軍節度使、彭王、太保、太傅,橫海永清保平定國節度、陝州大都督、通王、涇王。

內秉朝政,外掌兵權。八大王趙元儼想再進一步,那就只能當皇帝了。

八弟賴著不走,也不知道袖子裡是不是藏著斧頭,五十三歲的劉娥盯著三十七歲的趙元儼,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一天兩天還可以,時間長了劉娥就熬不住了:老八跟他三哥「兄弟情深」,直接趕出去不近人情,就只能讓他自己離開了。

劉娥有武則天之才,卻無武則天之狠,她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暗地裡招來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靈宮使、集賢殿大學士李迪,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地叮囑了幾句話。

趙元儼可以衣不解帶地服侍三哥,但卻不能不洗臉漱口,小太監也會定時給八王爺打來熱水。但這這一天意外發生了:「迪取案上墨筆攪水中盡黑,令持去,王見之大驚,意其毒也,即上馬馳去。」

劉娥不動聲色就嚇跑了八王趙元儼,而且在執政後馬上把李迪貶官外放,那洗臉水是墨染黑的,還是真的下了毒,就成了千古謎案:「仁宗即位,太后預政,貶準雷州,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團練副使。(《宋史·列傳第六十九》,下同)」

熟讀宋史的都知道,宋真宗趙桓病重期間,李迪和寇準一樣,都是主張讓太子趙禎提前接班管事兒的,只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太子少師丁謂表示反對:「真宗不豫,寇準議皇太子總軍國事,迪贊其策,丁謂以為不便。」

李迪被貶出朝,丁謂還派人去逼他自殺,李迪堅決不肯死,一直熬到了太后劉娥薨逝,這才回朝恢復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的職務。不知道為什麼,李迪對太后劉娥一直不太感冒:「太后垂簾,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迪對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見天子明聖,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於此。』」

前面咱們說過,太后劉娥有武則天之才卻無武則天之狠,雖然李迪反對他臨朝稱制,但卻也沒有對李迪趕盡殺絕。連圖謀不可捉摸的丁謂,也沒有被殺,他是因為被天下稱為「奸邪之臣」,這才丟官罷職。

李迪丁謂的日子不好過,成了「八皇叔」的趙元儼日子也不好過,他跟大哥一樣「瘋了」:「仁宗衝年即位,章獻皇后(劉娥)臨朝,自以屬尊望重,恐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闔門卻絕人事,故謬語陽狂(裝瘋),不復預朝謁。」

實事求是地說,除了被亂兵嚇得不能生兒育女的宋高宗趙構,宋朝的皇帝都比較仁慈,對宗室和大臣都還算不錯,宋仁宗親政後不但沒有處罰八皇叔趙元儼,反而讓他放下包袱繼續為朝廷出力。

宋仁宗趙禎給八皇叔趙元儼的待遇,遠遠超過了漢獻帝劉協給曹操的待遇:「賜贊拜不名,又賜詔書不名,又賜劍履上殿,賜入朝不趨。」

這四項超常禮遇,曹操只享受了三項,漢獻帝給曹操下詔書,還是直呼其名的,但是宋仁宗趙禎連直呼其名都免了,這就是真心的尊重。趙元儼薨逝,趙禎給了他一個特別的稱號,也就是跟李世民一樣的天策上將:「元儼病甚,上憂形於色,親至臥內,手調藥,屏人與語久之,所對多忠言。帝為嗟泣。明年正月薨,贈天策上將軍、徐袞二州牧、燕王,諡恭肅。比葬,三臨其喪。」

劉娥不動聲色,把一場可能發生的「燭影斧聲」悲劇,變成了皆大歡喜都得善終的親情戲劇,我們不能不佩服劉娥的機智大度和趙禎的寬厚仁德。

發生在乾興元年的宮廷鬥爭,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有所展現,那就是趙元儼懷有深意地透露了趙禎生母的信息。

按照電視劇的演繹(正史中並非如此,劉娥去世後,趙元儼才告訴趙禎實情),這時候的趙元儼是居心叵測的:當時趙禎年少衝動,如果不顧一切地跟太后劉娥翻臉,那麼宋真宗唯一的兒子失去了皇位甚至性命,宮廷動蕩之際,「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的「八賢王」趙元儼,就有可能執掌大宋江山了……

相關焦點

  • 李世民23歲擔任的「天策上將」,放現在什麼官職?這官現在美國有
    這位千古一帝手下,文有房謀杜斷,武有二李爭輝。很多人都認為唐太宗的成功,來自於他的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皇帝的頭銜太過耀眼,麾下的文臣武將又過於傑出,讓唐太宗自身不世出的文韜武略往往被人所忽略。唐太宗李世民出身西涼,在馬背上長大的他,一手騎射的功夫出神入化。大業十一年,李世民跟隨隋朝大將雲定興在雁門關大破突厥,救出被圍困的隋煬帝,一戰成名。
  • 巨唐奠基者——李世民 天策上將
    此前李淵的爵位為唐國公,他順理成章把國號定為「唐」,改元武德,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相當於現在的半個國務院總理)、秦王。只不過亂世之中帝王的稱號一點也不值錢,公元618年的中國大地,稱孤道寡的人隨便數數都有十來個。
  • 秦王李世民的老師,裝傻充愣熬死太宗皇帝,得到了唐高宗的封賞
    古代的時候,皇帝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皇帝會給孩子配最好的師資力量,太子的老師,是太傅、太保、太師、少傅、少保、少師。親王的老師,是王府長史。秦王李世民功蓋寰宇,被李淵加封為天策上將。李淵按照禮制,給李世民配置了天策長史。李淵的救命恩人唐儉,被委任為天策長史。從禮制上來講,唐儉就是李世民的老師。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權利到底有多大?
    李淵當時的願景可能是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的戰功越來越大,封賞越來越多,以致於成為太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兄弟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劍拔弩張,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奪取皇位成為大唐的第二任CEO。那麼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他到底都有哪些官銜和勳位呢?以致於他的勢力一度成為太子最大的威脅。
  • 李世民的秦王府、天策府和陝東道大行臺之間有什麼區別?
    唐朝統一天下之後,秦王李世民的實力發展到足以威脅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地步。當時李世民的權力機構有三個:秦王府、天策府、陝東道大行臺。那麼秦王府、天策府和陝東道大行臺有什麼區別呢?
  • 天策府——玄武門之變後,第一時間被廢除的機構
    李世民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
  • 中國歷史上超級能打的五位皇帝,第三位還是一個武學大宗師!
    說到武力值這種屬性,想必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都是武林高手、沙場猛將,而說起皇帝、諸侯,大家能想到的應該就是位高權重,高高在上。但是說起武力值高的皇帝諸侯,想來大家能夠想出來的人物就不多了。今天我們就聊聊在史料當中有記載的,高武力值的皇帝或者諸侯,顛覆一下我們對皇帝諸侯們的固有認知。這些人也不全是都高居宮殿,三宮六院的。
  • 李世民真的那麼想當皇帝嗎?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這個是肯定的,無論他是個人意願還是被部下推動,可以說李世民自己想當皇帝,即是個人意願,也是部下所推,更是形勢所逼。 在李淵推翻隋朝的過程中,無疑李世民是有最大功績的。無論後人再質疑他有修改歷史的嫌疑,但總體的那些戰役的領導人是無法造假的。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但是,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就會發現,本質上還是晚年的唐高祖李淵,在對待皇子的問題上失之於寬、失之於軟,在對待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關係問題上,缺乏鮮明的態度和果斷的手段。李世民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導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以及兩人的兒子十餘人,悉數被李世民殺害,皇家流血相殘,喋血宮門,作為皇帝的李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凡事皆有因果,「玄武門之變」的因,就是李淵親手種下的。
  • 盤點歷史上5位用兵很厲害的皇帝,其中有一位被稱為「天選之子」
    在歷史上,能打仗、會打仗的皇帝有不少,但大多都是「半吊子」,比如明英宗朱祁鎮,非要親徵蒙古瓦剌部,結果兵敗土木堡,連自己都成了俘虜;而這樣的皇帝,當然不會放在這裡說了,因為這裡要說的,是用兵很厲害的五位皇帝,來看看都有誰吧。
  • 都說宋朝皇帝慫!宋朝三百年沒做成的事,朱元璋用一年就搞定了!
    說起強盛的王朝,有的人會說秦朝,因為當初秦始皇統一六國;有的人會說是唐朝,畢竟當時「出國旅遊」,說一句我們老闆是李世民,立馬都能免籤證還帶導遊全天陪護旅遊解說,自吹彩虹屁的那種;有的人說漢代,漢武帝遠徵匈奴,打得匈奴倉皇而逃、哭爹喊娘.看吧,不管哪個朝代,我們似乎都能說出來幾個英雄,都能找到幾個鐵腕的皇帝,卻唯獨只有宋朝,在人們的眼中,就是一個慫包。
  • 歷史探秘:宋朝的所有皇帝中 武力值 的是誰?
    歷史探秘:宋朝的所有皇帝中 武力值 的是誰?時間:2020-12-16 19:2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宋朝的所有皇帝中 武力值 的是誰?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父親李淵
    公元621年,李世民迎來人生小高潮,坐擁天策上將、司徒、陝東道大行臺等光環。天策上將府可設官員,相當於小朝廷。 其實李淵本不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為此培養過很多家族成員,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時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別擔任左右大都督—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軍功。進入長安後,李建成成了太子,但沒軍功就沒話語權,在亂世誰理你?
  • 唐太宗李世民篇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
  • 歷史上封「九錫」的人幾乎都篡位了,是高度巧合,還是歷史必然?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很多權臣都是在加封「九錫」的待遇之後,要麼自己稱帝,要麼就是自己的兒子稱帝,比如歷史上的王莽、曹操、司馬昭、桓溫、以及楊堅和李淵等等都是經過這道流程,最終走上了帝位,可見九錫之禮已經成為權臣篡權的必需品,那么九錫和篡權的結合到底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必然呢?
  • 五虎上將誰的武力值最高?作為敵人的曹操是這樣評價的,不是關羽
    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個個英勇善戰,深得大家的喜愛。如果要給這幾位排個名,肯定會吵翻天,那如果我們去繁化簡,只討論誰的武力值能排名第一,是不是就容易多了,爭議少了?五虎中,張飛和馬超是交過手的,黃忠和關羽也是交過手的。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都不穿龍紋了
    皇帝若每日穿著華麗的「冕服」上朝,就好比你現在穿著婚紗上班,氣勢是有了可是太不方便。其次我們看到身穿龍紋的李世民畫像,其實不是唐朝人繪製的,而是出自明朝人之手,極有可能是明代某位宮廷畫師,根據當時皇帝龍袍圖案繪製而成,李世民衣服上的龍紋是明初的樣式,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一對比,有內味了。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可以說王爵是古代皇帝之下最高的一等爵位,更是無數功臣一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唐朝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前是秦王,宋太宗在成為皇帝之前是晉王,楊廣在成為太子之前的爵位就是晉王,這些人的爵位都是親王,像郭子儀的汾陽王,徐達死後追封的中山王,鄭成功在南明被冊封為延平王等等
  •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將哥弟的兒子殺死,為什麼不殺他們的女兒?
    李世民是武將集團的代表,之後繼續為大唐掃清障礙,戰功赫赫,最終封無可封,但是太子已經有大哥李建成了,最終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