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侗家情丨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幫扶幹部吳君花

2020-12-17 天眼新聞

 

「貧路上一首歌,百姓同席幸福多,飯桌上講政治課,答不出來罰酒喝!······」  這是我在彥洞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時自編的順口溜。因全縣扶貧工作大調整,我調到了偏遠的彥洞鄉彥洞村開展結對幫扶。彥洞村是一個北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侗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99.8%,全村主要種植稻穀和薏仁米,這裡人貧地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吳君花在幫扶戶楊漢良家開展走訪

初到侗族人家開展工作,面臨最大的困難是要儘快解決溝通交流問題。因為彥洞村目前95%的年輕人都到外省務工去了,留在家裡的都是小孩和老人,很多老人不會講客家話,交流起來很困難,工作不好推開。  「羅主任,麻煩你幫我找一位翻譯,侗話我一點都聽不懂啊!」這是我第一天到彥洞村入戶開展結對幫扶的尷尬場面。  「這是縣紀委縣監委派來幫扶你家的幹部,以後遇到什麼困難就找她一起商量解決。」帶路的諶主任用侗話與群眾交流。   「大伯,從今以後您把我當成您的女兒,家裡有什麼困難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大伯激動的握住我的手,夾著生硬的侗話口音說:「你們來就好了,感謝政府的關心。」

吳君花在幫扶戶楊玉坤家核查「三改」情況

經過一陣溝通,我了解到楊玉坤戶屬於低保貧困戶,在女兒出生6個月時妻子不幸病逝,上有常年臥病在床的老母,下有嚶嚶襁褓的幼兒,全家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在他的帶路下,我上樓仔細查看屋頂,全是拳頭樣的大洞,屋下擺滿大大小小的雨盆,數不勝數、琳琅滿目。三樓的四周只有幾塊稀薄腐蝕的樹皮圍擋著。  破爛貧困的場景深深觸動著我心靈,我趕緊用筆記本記和手機拍照錄下了一個個亟需要解決的問題……  用了一天的時間,我終於忙完了鄉裡面分給我聯繫幫扶5戶貧困戶的走訪工作。根據走訪掌握的情況,我立即把實際問題匯總反饋到村級前沿指揮部,申請要求對楊玉坤戶老舊房屋開展透風漏雨整治,對周禮鑫戶因電失火房屋被燒申請民政救助等。  在近4個月的結對幫扶裡,通過與群眾拉家常、講政策、做宣傳,同時踐行縣委提出的每月「同吃一頓飯、同勞動一次、辦一件事實」的「三個一」要求,我所幫扶的5戶均落實了改廚、改廁、改圈和透風漏雨整治,有外出人務工家庭領到了務工補助,土地流轉入股扶貧產業也得到了利益分紅。  隨著一戶戶符合政策而需要解決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群眾對我信任度也越來越高,慢慢地也將我融入了他們家庭的一份子,為此他們時不時主動打電話邀請我上門對產業發展、「三改」建設、家庭衛生整治、家庭瑣事等提要求、做指導、出點子,他們的內生動力得到了激發,對用勤勞的雙手走出貧困充滿了自信,對爭取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了希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工作就是為群眾做好每一件實事丨錦屏縣彥洞...
    我叫吳宇芹,是錦屏縣彥洞鄉計生辦主任,婦聯專職副主席,救民村原同步小康駐村幹部。   2016年10月剛進入鄉政府工作的我便參加了同步小康駐村。在駐村工作中,產業發展,危房改造、易地搬遷、教育扶貧等工作千頭萬緒,我深知,面對紛繁複雜、重複單調的基層工作,需要一顆安定的心,在工作之餘,我靜下心來讀書學習,不斷從書中汲取精神養分,使心靈得到滋養,品格和意志得到錘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7年,他深刻的詮釋了青年幹部的責任與擔當,他激勵著我們青年幹部,在基層工作中增強定力,擺正位置。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錦屏縣彥洞鄉九勺村...
    我叫張緒聖,現任彥洞鄉紀委副書記、鄉經濟發展辦主任;2014年2月被派駐到彥洞鄉九勺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縱深推進,我也先後成為脫貧攻堅工作隊尖刀班成員、網格員等;現在負責九勺村第二網格56戶240餘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溫暖留守老人丨錦屏縣偶裡鄉格溪村駐村...
    我叫龍銀靈,是黔東南州錦屏縣偶裡鄉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幹部。2017年11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偶裡鄉格溪村駐村,負責格溪村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   在三年的駐村幫扶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楊本江這一戶。第一次走進楊本江家,我注意到她家是三間三層的磚木結構房屋,老人笑嘻嘻地看著我,旁邊還坐著一隻大白狗,看到老人慈祥的笑容,我緊張的情緒一下就放鬆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好老人的貼心人丨錦屏縣偶裡鄉皆陽村幫扶...
    我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副站長,也一名90後結對幫扶女幹部龍豔鈴,結對幫扶偶裡鄉皆陽村。談起扶貧,記憶最深的是龍運槐戶。我微笑著告訴他們我是誰,我是來幹嘛的;一邊說話,一邊從包裡掏出紙和筆,記上自己姓名和號碼,並拿出膠水貼在了老人指定的地方,同時也在龍運槐老人的電話簿小冊子上記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與兩位老人隨時保持聯繫。  過後這兩位老人隨之也成了我最牽掛的人。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脫貧者也是幫扶人|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
    我叫肖池彬,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代理主任。我家曾經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能夠以脫貧者和扶貧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脫貧攻堅戰這場偉大的戰役中,用自己的力量來反哺家鄉,自己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2017年,我參加花橋村民委競選,並被任命為花橋村民委副主任、代理主任,成為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花橋萬畝大壩有豐富的耕地、林地資源,我認為只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稻、果蔬等短平快優勢特色產業,才能持續的帶動全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於是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抓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上。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扶貧故事」做更多有益於民的事丨錦屏縣銅鼓鎮高柳村幫扶...
    我叫龍見松,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銅鼓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7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被派駐到銅鼓鎮高柳村駐村,成為了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和結對幫扶幹部。龍見松(右一)到高柳村龍本興戶了解身體健康狀況記得剛到村裡時,雖說是土生土長的錦屏人,但面對蜿蜒崎嶇的山路、繁重而緊迫的扶貧工作、村民們一件件難解的困難訴求,曾有過不知所措,也曾膽怯退縮過,怕做不好「丟臉」,怕追責,更怕辜負了組織和群眾的信任,當使命感、責任感與現實困難糾纏在一起時,我還是毅然的選擇用行動來證明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為貧困群眾辦好每一件事|錦屏縣偶裡鄉扶貧...
    我是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楊勇,自201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主動作為,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為助力脫貧攻堅,讓幹部、群眾能充分了解各項扶貧政策,作為扶貧工作站站長,我深知扶貧惠農政策如果宣傳不到位、群眾的知曉率不高,群眾就可能存在被動享受各類惠農政策,這樣就不利於貧困群眾主動致富脫貧。為及時宣傳普及扶貧惠農政策,我多次調整、更新戶外宣傳欄,組織同事利用趕集天或走村入戶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踏實幫扶 用心用情用功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我叫文明偉,是錦屏縣銅鼓鎮黨政辦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5月,下沉到銅鼓村擔任網格員。脫貧攻堅成效不僅體現在全村的變化上,更體現在每一戶網格群眾及貧困戶家中,每一個群眾的臉上。   記得第一次走進銅鼓村幫扶戶劉培權家,只見門前一排排柚子樹,橘黃色的大柚子掛滿了枝頭。然而劉培權長期患重病,妻子患有慢性病,兩人已年邁,子女常年外出,醫療開支較大,經過我走訪調查,給該戶成功申請了低保,兩位老人感動不已。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生命的意義所在丨錦屏縣新化鄉歐陽村扶貧...
    我叫龍麗芝,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新化鄉人民政府社會事務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我也是新化鄉歐陽村的一名扶貧幹部、一名網格員。自2015年10月入職以來,我便開始了幫扶工作。2019年5月,我有幸成為了一名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錦鳳來朝」 指日可待|錦屏縣河口鄉錦來村前沿...
    我叫覃義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的一名普通幹部,兼任鄉紀檢監察員,現年30歲,大家都叫我「老覃」。2017年3月,我來到河口鄉錦來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2019年擔任錦來村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該村轄錦來、烏沙、黨樣、烏什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計166戶704人,其中貧困戶101戶45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64.34%。全村以苗族為主,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養植和勞務輸出,屬於深度貧困村。在我3年多的駐村工作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烏什自然寨整寨搬遷的事。這裡人居分散、土地稀少、生活困難,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苗寨裡的笑臉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清萍,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南岑村由南岑、大坪兩個小村組成,其中我的幫扶戶所在的大坪村總人口97戶4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250人。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網格員...
    從一名脫貧者到幫扶幹部的身份轉變,讓我對於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有更深刻的理解,作為曾經的農村留守學生,對於農村老人和學生有更深的情感。在駐村的日子裡,我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情,去溫暖他們的心靈,用細微行動去關心他們生活,同時他們也用質樸的善心反哺我,幫助我成長。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2020-12-1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駐村後,我為村子積極謀劃產業發展,參與實施流轉土地300餘畝開展林下種植魔芋,流轉80畝創建景觀苗圃基地,合理利用地理條件種植油茶1000餘畝。發展產業,解決了勞動力就業100餘人次,惠及群眾1000餘人,困難群眾通過產業務工、產業分紅、土地流轉等渠道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大力整治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