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路上一首歌,百姓同席幸福多,飯桌上講政治課,答不出來罰酒喝!······」 這是我在彥洞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時自編的順口溜。因全縣扶貧工作大調整,我調到了偏遠的彥洞鄉彥洞村開展結對幫扶。彥洞村是一個北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侗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99.8%,全村主要種植稻穀和薏仁米,這裡人貧地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吳君花在幫扶戶楊漢良家開展走訪
初到侗族人家開展工作,面臨最大的困難是要儘快解決溝通交流問題。因為彥洞村目前95%的年輕人都到外省務工去了,留在家裡的都是小孩和老人,很多老人不會講客家話,交流起來很困難,工作不好推開。 「羅主任,麻煩你幫我找一位翻譯,侗話我一點都聽不懂啊!」這是我第一天到彥洞村入戶開展結對幫扶的尷尬場面。 「這是縣紀委縣監委派來幫扶你家的幹部,以後遇到什麼困難就找她一起商量解決。」帶路的諶主任用侗話與群眾交流。 「大伯,從今以後您把我當成您的女兒,家裡有什麼困難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大伯激動的握住我的手,夾著生硬的侗話口音說:「你們來就好了,感謝政府的關心。」
吳君花在幫扶戶楊玉坤家核查「三改」情況
經過一陣溝通,我了解到楊玉坤戶屬於低保貧困戶,在女兒出生6個月時妻子不幸病逝,上有常年臥病在床的老母,下有嚶嚶襁褓的幼兒,全家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在他的帶路下,我上樓仔細查看屋頂,全是拳頭樣的大洞,屋下擺滿大大小小的雨盆,數不勝數、琳琅滿目。三樓的四周只有幾塊稀薄腐蝕的樹皮圍擋著。 破爛貧困的場景深深觸動著我心靈,我趕緊用筆記本記和手機拍照錄下了一個個亟需要解決的問題…… 用了一天的時間,我終於忙完了鄉裡面分給我聯繫幫扶5戶貧困戶的走訪工作。根據走訪掌握的情況,我立即把實際問題匯總反饋到村級前沿指揮部,申請要求對楊玉坤戶老舊房屋開展透風漏雨整治,對周禮鑫戶因電失火房屋被燒申請民政救助等。 在近4個月的結對幫扶裡,通過與群眾拉家常、講政策、做宣傳,同時踐行縣委提出的每月「同吃一頓飯、同勞動一次、辦一件事實」的「三個一」要求,我所幫扶的5戶均落實了改廚、改廁、改圈和透風漏雨整治,有外出人務工家庭領到了務工補助,土地流轉入股扶貧產業也得到了利益分紅。 隨著一戶戶符合政策而需要解決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群眾對我信任度也越來越高,慢慢地也將我融入了他們家庭的一份子,為此他們時不時主動打電話邀請我上門對產業發展、「三改」建設、家庭衛生整治、家庭瑣事等提要求、做指導、出點子,他們的內生動力得到了激發,對用勤勞的雙手走出貧困充滿了自信,對爭取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了希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