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說英語,只有中國人在「口音」上使勁糾結

2021-02-19 INSIGHT視界

文 | 黎二千

From 新周刊

微信號:new-weekly

但誰能保證土味的中式口音沒有翻身之日,或許哪年就被評為「世界上最動聽的口音」了。

即使你沒看過雷軍在印度的英語演講,你也一定被鬼畜區的「Are you okay」神曲洗腦過。

小米官方還幽默地把這首歌納入自家鈴聲庫,一句濃濃湖北味的「哈嘍」「三Q」,成為無數人的快樂源泉。

中國人對同胞的英語口音要求無比苛刻,又有多少人能像雷軍一樣,把網友對他口音的群嘲一笑置之。

國外明星說一兩句中文,評論也是一片讚揚,但每當國內明星開始說英語了,就會有人評論口音。如果說得不是特別標準的話,彈幕馬上一邊倒。

「英語說成這樣還敢拿出來秀」,「這口音太尷尬了,小學畢業了嗎」,「還是聽聽英音,洗洗耳朵吧」。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發音邏輯,進而影響這個地區人們的英語發音。

網上就有這樣一群口音狙擊手。對他們來說,不止中式口音,各國的口音聽著都難受。聽印度口音覺得「腦殼疼,這不是英語是新語種咖喱語」,不能理解印度人的「迷之自信」。

泰國電影《初戀這件小事》裡的英語老師,一開口就被形容是「掐喉嚨說的英語」

街訪日本路人的視頻下面,評論甚至懷疑「日本教育水平不是很高的嗎,都沒有學過英語的嗎?」。

除了談論口音,基本上很少人會關心談話的內容、用詞邏輯等問題。口音一難聽,說得再好的英語也瞬間減分。

泰國人說英語,也得一個字一個字地蹦。圖/《初戀這件小事》

為什麼我們對標準口音情有獨鍾

誰沒有崇拜過幾個不同的口音,從英國牛津音的優雅,到美國加州口音的陽光活潑。對這些口音的喜愛還不是來源於國內英語教育的理念。

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言,本來就是和外國人交流時才會用到的。對待外賓可不能丟臉,那英語當然是說得越標準越好。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英語不僅加入了高考,四六級考試還開始和學位證、職稱評價掛鈎。

中國的英語教育這才開始受到重視,要學就要向最正宗的英語發源地學,教材就自然選擇了英式英語。

一口標準的英式口音,就像為你的英語加了一身定製西服。

陪伴了許多人成長的老人教版英語,都是邀請了英國語言專家和播音員錄音的。

《新概念英語》這本火了二十年、人人痛恨的網紅教材,公開表明播音員來自BBC廣播公司,用的是純正的英國牛津口音。

英語作業最常見的莫過於背誦全文,一代英語大師林語堂介紹學英語方法時就強調,「看到一個單詞,一個句子,和學習古文一樣,要讀到會背誦為止,到自己口音很純熟為止」。

要背誦少不了大量聽力、跟讀練習,最好學生邊模仿錄音的語音語調,邊朗讀課文,這樣背誦時才容易做到口音純熟。

聽著讀著,抑揚頓挫的牛津音已經刻進骨子裡了,再聽什麼其他的口音都覺得奇怪。

跟讀模仿,是很常見的學外語方法。既可以糾正發音,又可以培養語感。傳說中讀多了做完形填空的時候,選項代入一讀就知道了對錯。

更直接的好處是,中高考的英語口音裡有朗讀題。英語老師告訴我們,讀得起伏越明顯,越像外國人,分就越高。於是BBC英語、VOA英語就成了指定的模仿對象。

隨著美國文化的入侵,不少學生初高中時期就開始接觸美劇、流行歌、真人秀等,裡面蘋果siri的加州口音,黑幫電影裡的紐約口音,還有各種捲舌的德州口音都成了很多人潛移默化的模仿對象。

說得一口好聽的口音,會被人誇英語好。像是學校的演講比賽,沒有標準漂亮的口音,只是把「rose」讀成「肉絲」的話,老師不會讓你參賽的。

各種交流、接待、校外活動的機會,更是與你無關。所以,口音好聽的學生機會多、自信心強,成績也自然不低。

中文擬音讀英語,是每一個初學者都經歷過的。

這樣一來,標準口音的追求變得更深入人心,背後的口音鄙視鏈更嚴重。家長給孩子找外教也直接排除了東南亞籍的外教,怕孩子學了一口咖喱味、冬陰功味的英語。

口音習慣都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要獲得標準口音往往要付出更多的錢和精力,比如小學就開始找外教教口音。

所以有經濟條件讀國際學校的、找一對一老師的那些「標準口音持有者」,動不動就抱怨聽不進一個個音蹦出來的中式口音,想把老土的「萊克」糾正回「like」。

最終,不少聽力閱讀高分的中國人,開口也習慣了戰戰兢兢。阻攔中國人學好英語的還是在意口音的同胞們。

學英語不開口?還不是怕被自己人群嘲。圖/圖蟲創意

英語國家就壓根沒把標準口音封神

我們說的標準口音,就是教材或者電視廣播裡面的口音。但現在的英語國家裡,有沒有標準口音這事還不好說,但是英國歷史上是有過標準英音的。

一個比山東省還小的英國裡,被公認的口音就有56種。倫敦、利物浦、約克、愛爾蘭還有蘇格蘭的人口音聽起來都差別很遠。

舊時英國階級分明,傳統上王室、貴族、私立學校的口音稱為標準口音,這種口音以牛津地區為中心,也叫牛津口音。

為了和工人階級的帶有地方口音的英語作區分,牛津口音被廣泛應用在學術界、政府議會和BBC廣播電臺。這種口音直接象徵著身份尊貴、經濟條件好、教育程度高,曾是被追捧的對象。

牛津特產——口音、牛津鞋和大詞典。圖/pexels

直至英國王室貴族地位沒落,經濟重心南移到倫敦,80年代起BBC的播音員口音開始百花齊放。

曾是「英國電臺最有魅力的女性聲音」的播音員夏洛特·格林在採訪時也表示,「BBC已經告別女王口音時代」,公共電臺電視不再只聘用像她一樣擁有高貴腔調的播音員。

《衛報》調查顯示,4%的英國人希望自己的口音擺脫精英的標籤。前財相奧斯本在一次演講中,就特意使用了原屬於工人階層的東倫敦口音。標準英音的光環漸漸消退。

保守的英國尚是如此,對岸的文化大熔爐美國,對各種口音的包容度更高。

柯林頓是南方口音,小布希是德州口音,歐巴馬是芝加哥口音,希拉蕊還會為了拉攏選民改口音。現在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地區裡,大部分人都靈活掌握兩種以上的口音。

標準口音還是有一定地位,本地口音卻演變成了身份認同的標籤、不同圈子的分界線。

就像廣東人一樣,可以在不同口音之間靈活切換,也容易被環境帶跑。什麼時候用標準普通話,什麼時候說點廣普,取決於場合和觀眾。

在印度和新加坡這種英語是官方語言的地方,辦公室開會、上課討論時,人們都會比較留心自己的口音,儘量說得標準一些。

新加坡老老少少都喜歡把多種語言夾雜著說。圖/unsplash

但是到了非正式場合,比如到新加坡人聚餐的熟食中心、酒吧裡,說標準的英音會被認為是在朋友面前高高在上、有點裝的行為。

放下口音隨便說幾句馬來、客家、潮汕口音的英語,才是融入圈子的社交之道。就像老鄉喝酒,誰還像新聞聯播那樣字正腔圓地說話,肯定也會被嘲。

但是話說回來,中式英語口音的情況和上述的不同,由於英語運用情景太少,不少人流利表達都有困難,就根本不會在乎是選擇標準口音還是中式口音了。

一種英語口音要成為獨特完整的系統才能得以流傳,還要這圈子的人共同維護。本來國人就認為英語要說得越標準越好,加上彼此交流也用不上英語,中式口音就根本沒有生長、傳播的土壤了。

中式口音沒有你想像中丟臉

雖然國人很在意自己的口音,但出國旅遊一圈,就會發現口音真不是最重要的。語言最終的目的還是溝通,外國人更在意的是,話有沒有說清楚,說明白。

民國時期的許多名人,對外演講中說的也是中式口音,絲毫不影響他們傳達救國的心聲。

如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抗日演講帶有奉化口音,張學良也是東北口音。大文豪胡適留美多年,中年還做了美國大使,說英語也帶著鄉音,但這樣也不影響他在英、美各國演講。

傳說在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中國時,胡適用英語致辭介紹梁啓超,聽上去是「密司忒梁啓超」。

不少的網絡博主也到外國街頭隨機找路人,評價中國明星說英語的片段。好幾個視頻裡,路人們覺得英語好的標準就是要聽得懂,而且言之有物。

即使對於像李嘉誠、金星這樣正宗的中式口音,他們也表示不太影響理解內容。還有不少人覺得雷軍的口音很可愛,推測他是個性格特別好玩的人。

不少留學在外的同學反映,很多人室友都來自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他們並不會嫌棄中國人口音奇怪。因為口音並沒有對與錯,口音只代表著你的文化背景、你的說話風格。

口音昭示著一個人的過去、歷史與成長環境,是我們身上最可愛的「標籤」。圖/unsplash

口音重不代表英語說得不對,只是說得不一樣。一次交談之間,加拿大室友還通過不同的口音,神奇地辨認出了:廣東和陝西的同學是兩個地方的人。

「你從哪裡來的,你的口音很有趣啊」,是外國人之間搭訕的一個好話題,不僅不會為口音感到羞恥,還可以順帶介紹自己的家鄉、成長經歷。

正因為口音代表著個人身份,進行與身份不吻合的口音刻意模仿,反而會令人反感。

比如現在的英國裡,如果誰刻意模仿牛津口音,會給人一種「你還活在黑白電影裡」的感覺,所以英語老師也不再給學生教這種口音。就好比一個老外硬說天津腔,不但沒有了調皮幽默,還會令人渾身不自在。

這樣看來,國人無需那麼在意「在外國人面前口音說得不標準會丟臉」,因為外國人一天可能要聽好多個不同的口音。

甚至在雅思口語考試現場,碰上「無口音」考官的機率也很低。圖/《三傻大鬧寶萊塢》

為了追求口音標準,很多人說都不敢說了,我國英語口語水平普遍不高,這才叫人尷尬。

以2017年雅思成績為例,我們口語成績還排在泰國、越南、日本這些常常被嘲口音難聽的國家後面。

一些奇葩口音還已成為了國家文化輸出的一部分。這些地方無視嘲諷,利用各種影視作品,宣傳推廣自己的口音和文化。

一說印度口音,就能想到《三傻大鬧寶萊塢》;新加坡有《小孩不笨》;日本的話,最近火遍全球的《Tokyo Bon東京盆踴》。中式口音仔細一想,還真沒有什麼外國人熟知的例子。

只要話都聽懂了,標不標準有什麼所謂呢?圖/unsplash

當國人不嫌棄了,中式口音才能擺脫現在尷尬的處境,不再勸退想說英語的人。

雖然中式口音現在沒有什麼國際地位,聞名世界的中式英語還是只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add oil(加油)」這種詞彙而已。

但誰能保證土味的中式口音沒有翻身之日,或許哪年就被評為「世界上最動聽的口音」了。

那些評論別人口音的網民們,不知道你們的英語說得怎麼樣咧?

參考資料:

官方最新公布數據:2017年中國大陸考生雅思A類平均分5.76分,英學國際教育,2018-07-09

BBC告別「女王口音」時代,環球網,2018-07-06

為什麼中國人總改不掉 Chinglish?地道英語最大的阻礙竟是 ....,INSIGHT CHINA, 2017-07-02

你說話的口音反映出什麼?, 梅麗莎·霍根鮑姆,英倫網,2018-03-31

中式英語風靡全球 分析:中國價值觀輸出,環球留學,2014-05-12

胡適的英語不丟份,楊建民,人民政協報,2014-07-24

本文系授權發布,《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英語口音在世界上能排倒數第幾?
    ​▼ 要說「中式英語」的最大特徵除了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這類「神翻譯」最神奇的莫過於國人根據自己方言想(胡編)象(亂造)出來的英語發音東北散裝英語的發音要訣就是一定要把每個音節都拆分得清清楚楚 用東北英語說「生日快樂」那就是「嗨皮倍兒絲帶」
  • 別人都在說英語,只有中國人在說口音
    中國人對同胞的英語口音要求無比苛刻,又有多少人能像雷軍一樣,把網友對他口音的群嘲一笑置之。國外明星說一兩句中文,評論也是一片讚揚,但每當國內明星開始說英語了,就會有人評論口音。如果說得不是特別標準的話,彈幕馬上一邊倒。「英語說成這樣還敢拿出來秀」,「這口音太尷尬了,小學畢業了嗎」,「還是聽聽英音,洗洗耳朵吧」。
  •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在意說英語的口音?
    圖/圖蟲創意 英語國家就壓根沒把標準口音封神 我們說的標準口音,就是教材或者電視廣播裡面的口音。但現在的英語國家裡,有沒有標準口音這事還不好說,但是英國歷史上是有過標準英音的。 一個比山東省還小的英國裡,被公認的口音就有56種。
  • 又一個明星說英語被嘲笑土,可中式英語真有那麼丟人嗎?
    ↑↑↑這句話裡的單詞乍一看都很簡單,可趙麗穎的發音卻明顯是中式英語範兒,比如would you,她沒有連讀,而不是念成了「屋丟」;love也被說成了結尾沒有輕讀的「辣舞」。ponderous胖得若死說多了都是淚,不少北方孩子甚至是上了大學,才在南方同學的一邊驚訝的眼神中意識到:原來M不讀「哎姆」,N不讀「嗯」,V不讀「way」,S不讀「愛死」,X不讀「愛剋死」,Z不讀「賊」。
  • 嘲笑你口音問題的往往不是外國人,說一口中式英語有那麼讓鄙視嗎
    而我們自己國人只要開口說英語,身邊就會有人來說你這個發音錯誤,那個語法問題,還有口音很重……放到網上就會有更多的人帶著審視的眼光來看,甚至批判。對於非專業的人來說,他們只是喜歡英語,或者想通過英語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都在努力著,並且分享傳遞自己的正能量。人家自身的不足自己會在說的過程中自我糾正,更多的是需要鼓勵。
  • 英語的口音重要嗎?口音不標準,感覺不敢說怎麼辦?
    英文的口音實際上一點都不重要,英語的內涵比口音要重要的多,能夠使用這門英語跟外國人進行實戰交流,達到交際的目的,那麼這樣的水平就是好的英語水平。
  • 說英語口音不是事:老外為東方人中式英語點讚
    老外的確不會不注意到口音的問題,因為講英語的國家本身就各有特色,英音、美音、澳大利亞口音乃至著名的印度英語,口音那叫一個五花八門。中國人之所以在意英語口音問題,恐怕也是對這裡面的道道一知半解造成的。從各種影視作品中,我們道聽途說了一些所謂的「知識」:英國腔的英語更加高貴,而美國腔就顯得平民化,至於澳大利亞英語或印度英語,那是殖民地的英語,更加等而下之。
  • 杜淳唱英文被嘲「蛋餃肉絲」,口音不好的人不配說英語了?
    新美美認為,作為唱英文歌,要表演給觀眾看的,這種「蛋餃肉絲」的水平實在是說不過去,這是業務能力的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擔心英語口音被嘲,已經成為國人學習英語的一大障礙。  中國人為什麼學不好英語?  英語在中國教育系統中的分量不小,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英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今我們很多人依舊停留在啞巴英語的水平現實中對話和面試,常常表現不佳。
  • 菲律賓學英語:菲律賓的英語口音會對我學英語有影響嗎?
    時常會聽到人們說:「雖然菲律賓遊學很不錯,但是我怕染上他們的菲律賓的口音」大家所擔心的就是:「自己好不容易去了一趟海外遊學,實在不願意學到帶有菲律賓口音的英語。有菲律賓口音的英語聽起來很不正宗。」 但事實上口音這個東西是很難被傳染的。我的回答就是,單單只是在菲律賓遊學幾個月就被傳染了口音的人,肯定是不存在的。
  • 馬來西亞人的英語能力為什麼強過中國人?
    小編去馬來西亞的時候,發現大多數人講話都是多種語言摻摻(cham cham)講,有時講英文時會出現不符合英語系國家的習慣用法,反而更像是「本地化」的英語,譬如講小孩子花招很多的時候,會說「pattern 多多」。
  • 和孩子說英語,父母的發音到底重不重要?
    學英語很多人糾結髮音,中國人尤其如此每逢有國內名人在公開場合說英語,網上就會有大量的吐槽嘲笑,比如王源、雷軍、胡鞍鋼等等。仿佛語音是第一重要的!其實,我在想,這些吐槽的人,讓他去,估計話都說不出來。我甚至認為很多中國人學不好英語,就是太糾結髮音,怕自己「發音不準」,不敢開口練習。
  • 0202了,中國人對英語還只知道口音
    就在前幾天,迪士尼宣布《花木蘭》將放棄北美等部分市場,具體表現為取消電影院線,轉為網絡線上視頻媒體播放。 當然有很大可能是劉亦菲在美國呆的時間長,口音比BWW純正。 畢竟也不是出國就能說一口漂亮的英語的,典型例子就是江疏影…… 眾所周知,英語口音一直有一條鄙視鏈:英式口音鄙視美式口音,美式口音又鄙視土澳口音,再往下是其他口音的英語。
  • 娜扎英語口音引起熱議,說不好英語就應該被嘲笑嗎?
    妝容也十分精緻,點睛之筆就是眼下的星星亮片,搭配似魚尾的長裙,就像落入凡間的美人魚,舉手投足都是風情。紅毯上的娜扎,以無死角的美貌,狀態超好的皮膚,輕鬆hold住了韓媒鏡頭,無論是懟臉特寫還是還是遠景,都無可挑剔,也是贏得很漂亮了。還因為豔壓全場美貌,吸到了來自日韓的顏粉,把娜扎評價為「可以用顏值殺人」,大家感受一下日韓網友們的評論。
  • 「英文不好,你還是別出國吧」──謝謝說這種話的「貴人」們
    我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定的答案,關鍵還是在於「學習環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因為很喜歡和英語幼教班上的小朋友們玩在一起,因此自然而然地使用剛學到的英語彼此溝通,也覺得這新語言很有趣。因為「興趣」和「喜歡」,所以當時的我很喜歡學英文、更不覺得學英文有什麼「可怕」的,就像是在家裡跟長輩說老家話一樣。
  • 「打耳洞」用英語怎麼說?(不是hit ear hole)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說話的時候「口是心非」,我們就會說:哎呀,我口誤了。同樣的,如果你聽岔了某一句話,把它聽成了別的意思,這就是「空耳」。用「空耳」記單詞讀音,會有一種微妙的喜感。就好像今天這句話裡的「pierce」——讀起來像「屁兒死」,屁的兒子死了,是不是讓你一下就記住了這個單詞的讀音。(誇我)但是這樣記單詞,你的讀音很容易被帶跑偏噢~所以快來跟讀打分一下,讓記住的單詞發音更標準!
  • 「輕英語」英國人最怕碰到的3種英語腔調
    日本腔英語:到底在說日語還是英語?和日本人談生意,或是到日本旅行,說英文的時候不帶點日本腔,很難派上用場;但真的有那麼難嗎?其實日本腔英語是有規律的,只要搞懂主要的規則,根據以下的例子推敲,就可以懂一大半的日本腔英語了。
  • 為什麼全世界那麼多人都多少懂點兒英語?
    學術演講,比如前面提到的我國操「江浙口音」的專家,到底是用「江浙口音」的漢語,還是用或許有或許沒有啥口音的英語去發言,這應該是人家的自由,用哪種語言,都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電視採訪那些各國的人士,我們的記者,一般都是用英語,對方只要會英語並且會到可以流暢、確切作答的程度,在這樣的情境下,就應該使用英語作答。
  • 哪國領導人的英語說得最好?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可謂是「專家」——他們老愛調侃領導人的英語水平。2000年以來,被調侃得最多的總統有兩個,一個是現任總統川普,一個是川普的前前任總統小布希。為了證明自己國家的領導人說英語並不高明,美國人專門用川普的訪談視頻作為一手材料,圈點領導人的語法和用詞。
  • 如何用英文笑傲社交網絡|音標|英語|簡寫|翻譯|裝逼_網易新聞
    技巧歸納中國人把 App 念成 「愛屁屁」,而英語國家的人都念成 「愛普」。如果你能秉持英語國家的正統念法,毫無疑問站在了腔格的高點。如果你宛如一股清流,堅持使用 IG ,至少在心理上是可以建立優越感的。至於其他人買不買帳就不好說了,很多人以為 IG 是遊戲戰隊呢。4
  • 你那麼在乎孩子老師的英語口音,卻不知道孩子該怎麼學習
    這個時候沒有口音而言,因為大量的輸入有中教老師、外教老師和小鹿斑比。追隨李陽的瘋狂英語12周歲開始追隨李陽的瘋狂英語,後來才知道,不能說李陽是純美語,只不過他說得比較流利,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他的英語聽起來像美語罷了。他的英語中沒有任何口音,只不過是international.而現在大家聽到的更多的口音也是 international.